..續本文上一頁量而來;假如證成了此智,就一切迷妄已去,一切苦痛皆無。至于這佛智如何而得,就必須用深刻的修持工夫。前兩重還可以用理論解釋他,第叁重必須依法實行。人人可成,但須有適當的方法。修積成功,達到成佛目的,是佛學的最精要處。
丁、現變實力 全宇宙中一切顯然的存在的事事物物,都是隨時變化的,而變化的當中有一種能變的力量,這就是現變實力。平常誤會是神或造物主,依佛學說起來,這是錯誤的。須知能變的力量所謂“叁界唯心,萬法唯識”,是心識的力量。萬有都變化,而真實變化的力量是人心乃至一切衆生心。人人有心所以人人自己能變化。<#PAGE 239>都能自由自主,只要自己對于宇宙真相有相當的認識。立志力行,即可達到目的。大聖大賢英雄豪傑乃至發大願成佛,都能自由自主,不過看知識到何種地位而已。譬如唯物史觀,只看見唯物一方面的道理,不知道是欲望知識進步、發見發明漸多的緣故。由心識變化而人生行爲變化,以致生産方法亦從而變化;乃至民族心理,人類知識,都是世界轉變的原因。故所有事物,都是隨心理知識變化的。講遠一點,天文學上所考究到的全宇宙,也確實是隨衆生心理的變化所顯現。試看佛學上修養相當的人,不能見的能見,不能聽的能聽,就因爲心理的力量能沖過自然界的力量的緣故。總結一句,就是能變力在心。我們都有心,故都能自由自主的向上發達到最高成佛地位。
簡約說,佛學不是消極的,厭世的或迷信的,而是發達人生到最高最圓滿的地位的。以最高成佛爲模範,把人的本性實現出來,從人生體現出全宇宙的真相,才完成人的意義。<#ITEM>二 動機──平等主義(即大慈悲性)<#_ITEM><#PAGE 240>
依前面所說的學理,可知人人都可以成佛,佛不只是被人信仰的,而是做人模範的。只要明白佛是如何發心,如何修行,如何成功,照著他去辦,就一樣的可以成佛。發心,就是動機。動機正當,後來所發生的行爲結果必定圓滿;假如動機偏頗或者誤謬,結果也就必定不完善。成佛學佛的動機,就是平等主義,所謂“一切衆生悉皆平等”。就是近從人類,廣到宇宙間一切形形色色,體性悉皆平等。但在世法上看起來,並不如此,一類一類的分別是不平等的。像土石是無生機的,草木之類是有生機的,動物是有感情知覺的,到人類更有思想理性道德。這似乎沒平等可言。那末一切衆生之類悉皆平等,到底在何處見到呢?佛講實事實性完全平等,小自一微塵大至一世界,近自人類遠至一切衆生,都是流行不息的生命之流。在這點上悉皆平等。
一切衆生皆有心,皆有現變實力,都有可以達到最高覺悟的可能性,就是佛性。──依此點講,就一切平等。衆生都可以達到最高尚最圓滿的地位,佛的地位,並非超出一切人類之上。此項思想,與共和國的道理相合,如共和國民皆有做共和國元首<#PAGE 241>的可能性,與君主國不合。佛的平等主義,是全宇宙界、全衆生界的平等主義。成佛的動機,是在全宇宙悉皆平等的地方發心,普爲全宇宙一切衆生發心成佛,非爲一人、一時代、一地域成佛,這是最普遍平等的願心,也就是大悲心。佛心具有普遍全宇宙的大光明智慧與一切完全的道德能力。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向來迷而不知把自己看得很小,將生命流上一點假相認爲自己,向外推求;人人如此,便互相隔礙爭鬥,種種苦惱隨之而生。其實,這都是冤枉,完全由于自性不覺,自找苦吃!這並非是外物給予我們的,也不是絕對不可變的,不過是對于宇宙真相自性不覺悟,所以起種種推求爭鬥而生種種的苦惱。人人都是佛──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都迷而不知,可悲可憫!像這樣,知道全宇宙一切衆生都可悲憫,都可以成佛而卻在冤枉受生死輪回之苦,于是起大悲心。因此,自己不成佛,永遠沒有脫離痛苦之處,一切衆生亦然。凡是未到成佛地位,都是不圓滿,不免向外有所求而有變化,在流轉變化中有不能自主處,所以有種種苦惱。但是衆生本性,像山溪間的流水,千回百折非流到大<#PAGE 242>海不止。一切衆生的本能覺性,也一定要流到通河入海之處,就是走上成佛之路。有這條路,一切衆生就都有成佛的可能。明白一切平等義,從此理性上發心,便走上成佛的路。願令衆生究竟離一切苦,得一切安樂,才是成佛動機,倘若單爲自己個人,或者以爲佛是不可企及的,想倚賴佛去求福避禍,即非學佛者。平常人以爲佛與鬼神一樣,信佛可以免禍得福;這種動機,在佛法上是迷非信。所以學佛應當普爲一切衆生發心,不過在實行上,可以用種種不同的方法。譬如我們中國人,現在受著種種壓迫苦痛,就應該去做救國救民的事業,這種動機是正當的。但是實行,必須從能夠做到的先去實行,而動機上卻又須完全平等。在大平等主義上發心,才能夠做救國救人類的事業。此在佛法上講起來,即所謂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從佛性上發動爲社會性宇宙性而發心,自然是善的而無惡的,學佛的動機如此。
世人對于學佛每誤以爲是自私自利;古代讀書人,也以爲學佛的死後可以安樂。其實在小乘部分固有求個人解脫之意,但並非佛法根本,佛怯根本,在普爲一切衆生<#PAGE 243>發心,所謂“衆生無邊誓願度”。釋迦發心出家修道度世的動機,就由于對于自然界之觀察;自然界雖生生不息種類繁多,但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爲刍狗,互相吞噬互相殘殺,能不能夠生存,能不能夠安樂,卻非天地所問。一切生類互爭互殺而得一日之生,覺得過于殘酷,太可悲憫,于是去講求如何免除一切悲痛慘苦的方法,這個就是大慈悲心。像孫中山先生民生主義的動機,也是出于想免去人類苦痛叫他得著安樂和平,也無非是出于一種菩提心。佛的大慈悲心,普爲一切衆生,但要免去衆生悲慘的生活,先要自己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具備救濟衆生的功能。釋迦幼年,有一次到鄉間觀察,看見農人耕地的時侯,蟲從土裏出來,烏鳥隨即把它吃掉。釋迦嗟歎自然界的生活殘酷可悲憫,痛徹心腑,從此發心考察人生宇宙的真相如何,免去苦痛的方法如何,而勤求無上正覺的大道。此乃成佛發心,所以不是消極的,結果也就得著和善安樂的生活,就是大涅槃。釋迦修道的動機在成無上正覺之佛,所以成佛以後,居不甯處。說法度人。由此可知佛是普爲一切衆生發心的,不是自私自利的,又不是空想做<#PAGE 244>不到的,是有一種妥當辦法切實進行去實現的。平常以爲佛法乃非人生的,厭世的,非倫理的,都是誤會。生命之流不自覺悟,所以有不安甯的狀態;求世界人類的生活完全平等,再進一步求一切衆生皆得平等安樂,即是成佛動機。所以佛法不是非人生的,乃發達人生的;不過不是專發達物質的生活,也不是專發達精神的生活,乃發達生命的完滿生活。這是大乘佛法的本義,學佛的動機,須辨別清楚。
學佛原有小乘大乘之別,小乘動機但求自己解脫,平常以小乘爲真正的佛法;還有對于佛法真理不明白的,以爲佛是鬼神,這都是錯誤,因此生下許多誤會的評論。所以要辨清學佛的動機,可以約爲四義:“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自憫憫他,普成正覺”。就是說皆有成佛的可能性。皆有學佛平等的實性及可能性,所以皆可以成佛。這又可分做四層講:第一重是相信宇宙萬有有一種普遍完全的真理;第二重是相信這個真理有最高無上大覺悟的完全認識(無上菩提);第叁重是相信這個無上正覺有得到過的,如釋迦;第四重是相信人人都可以得到。佛學根本信仰不出這四重。但現在人<#PAGE 245>類,在知識上、行爲上、能力上、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都不圓滿而生種種欲望,以至生種種痛苦,雖說都可成佛,而實處于可悲可憫的地位,把此世界人類衆生所有痛苦,都看作如我自身痛苦一樣,發自憫憫他心,才是大乘動機。這樣發起大心,普爲一切衆生求得無上正覺,有真覺悟才能破迷,一切行爲才能合理。惟佛法爲能明白一切痛苦之源起于迷惑,根本鏟除,可以說是徹底革命。而成佛的動機,可以說是在改造成全宇宙全人類的安全生活。<#ITEM>叁 辦法──進化主義(由人生而佛)<#_ITEM>
有動機而無適當的辦法,即不能實現;辦法不對,結果必適得其反。譬如社會主義,目的也在使人類得豐富安樂的生活,但無適當的方法,而利用鼓動人類嫉妒憤恨不平心的偏激方法,以致人類不但不能夠得到安甯,反而使現社會更不安樂。可知理想雖好而無相當辦法,反生更不好的結果。學佛亦然,最初講了原理,又講了動機,若無辦法,如何能成佛?譬如旅行者,須有一條路,才可以前進,而佛法之路,即是<#PAGE 246>一種進化主義。此進化主義,與平常不同。依佛法講,此自然界一切衆生是循環流轉(輪回)的,不是進化的,增進到一定限度即會退回。譬如人,小孩是經驗少,少年時求智識學問,壯年做事,到了事業成功的時候,逐漸進入衰老期,結果不免一死。一生進化成績,至死全毀。又如地球,有成住壞空的變化,也是循環而非進化。人類與世界,不過新陳代謝而已。平常的自然現象,免不了佛法上所謂生死輪回的循環,到限度滿足時即退,不能成爲進化。所以,現在的進化主義,乃假進化,非究竟進化。
生死輪回的循環流轉是最不幸最可痛的,辛苦勤勞所得的成績,到最後一齊毀滅,勞苦而無結果。對于這種苦痛,要有一種方法,打破生死輪回的束縛,才能達到真正的進化。假如能明白生命之流,大大小小互相關系互相交通,依此見到無限度的真生命,就無所拘礙無所執著,只會增進而不會退墮下來,先前說過,無論何物。都是全宇宙的關系所成,一物即一切物,一入一切。在此真相中,各各事物個體無實自我,乃全宇宙種種關系集…
《佛陀學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