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祥之美▪P2

  ..續本文上一頁講善就是好,至善就是頂好。什麼東西頂好呢

  唯有離開一切相對,離開所有二元的概念 之後,所呈現的那種安祥的心態,才算頂好的至善。

  (五)安祥的心態是至美的

   這可從兩方面來講:

   一是感覺之美:一個人當他內心秒秒安祥的時候——沒有想像、沒有煩惱、 沒有相對、超越時空,這種感覺是非常美好的,也就是《大涅經》所講的“常、樂、我、 淨”——永恒的美好,永恒的純潔,永恒的自覺,永恒的安祥。

   二是感受之美:有些人他自己懷有病態的心理,因爲心裏有陰暗,看萬事萬 物都陰森、都醜惡、都暗淡、都晦澀,但當把他的心調和得非常安祥的時候,他就會發現 原來一切是這樣美好:不但一沙一世界,而且是觸目菩提——入眼萬物皆都是真實而美好的 。

   我們以至真、至善、至美的心而活在這個現象界,當然是最高的生活藝術。我們能夠如此活 ,生活對我們來說才充滿生之喜悅,才是生命的享受,生活也才不再是對生命的懲罰。倘使 生活中缺少了安祥,而懷著挫折、無奈、懷疑、恐懼、憂慮的心態去過活人生,那生活對生 命來說,毫無疑問就是一種懲罰了。所以我們只有活在安祥裏才是真正在享受人生。

  (六)安祥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

   什麼是真幸福

  內心安適、仰俯無愧。從一天到一年、從一年到一生,都能夠仰俯無愧,心 安理得,活得很踏實,秒秒感受安祥,活在至真、至善、至美當中,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

   人若讓內心不安,幸福便無從建立。《左傳》上有這麼一篇;有個諸侯跟他太太說:“我最 近心亂得很,安定不下來,心裏始終非常煩亂。”他太太說:“王心蕩,王祿盡矣。”她是 說:“你既已失去內心的安祥,你所擁有的一切將也會喪失了。”隔了沒有多久,這位諸侯 果然去世了。所以只有活在安祥裏才是真正的幸福。人若能生活在安祥的心態裏,就擁有了 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幸福就會永遠追隨著你。

   由以上各點可以知道;

   安祥是正受;

   安祥是叁昧耶;

   安祥是真如;

   安祥是本心的現量;

   安祥就是摩诃般若的發露。

   我們爲什麼不一開始就用這些名相

  因爲研究佛法最痛苦的就是被“名相”所困擾,擋住了 我們的視線,讓我們看不到“真實義”。

   我們了解了安祥是什麼,就可以進一步討論:

   二、怎麼樣才能夠得到並保有安祥

  

  (一)我們必須具備“唯求心安”的生活理念

   每個人有他不同的理念。叔孫豹主張人生叁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這是他的生活理念 。李白的秉燭夜遊是他的生活向往。總而方之,有些人追求物質的享樂,有些人追求功業的 不朽,有些人活在蠅營狗苟、莫名其妙的自我迷失中;這些人,不管他是爲了不朽的功業, 或者是爲了人生的享樂,在相對的二元的心態下,是不可能獲得安祥的。唯有摒棄私欲、功 利,全心追求心安,才是追求解脫的正確理念,如果你不追求心安,你又怎麼能擁有安祥

  

   如何才能得到心安呢

  

  (二)爲而不有、善而不居

   什麼是“爲而不有”

  我們每個人都必須努力工作,都必須有自己的正業。我們努力追求良 好的工作成果,但卻不必因爲自己沒有得到相對的報酬而失望。也就是《禮運篇》講的:“ 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爲己。”我們每個人追求的應該是貢獻自我的機會,而不是自我 標榜、自我功利。我們抱著這種心態去工作,就是“爲而不有”。我們在努力創造,但是並 非爲了自己占有更多。

   什麼是“善而不居”

  我們做了一件很完美的事情,但我們勿須沾沾自喜;我們做了一件別 人做不到的事情,我們不要有優越感。能夠如此的話,我們就會活得無愧無怍心安理得,就 能夠得到內心的安祥。

   有很多人,有了貢獻沒有得到相對的報酬,就充滿了牢騷抱怨,而破壞了內心的平衡。有些 人品學兼優,不被重視,就感覺得有一種被遺忘、被冷落、被否定的落寞感,像屈原就是這 樣。這樣的人他絕對活不下去,活在自憐裏的人那夠多淒慘,當他撐不下去的時候,最後必 定是自己毀滅自己。所以我們要獲得安祥,第一個條件,就是要有“只求心安”的生活理念 與生活態度。

  (叁)宰製官能,懲治我欲

   爲什麼要宰製官能

  我們爲什麼會迷失

  事實上我們的成長過程,就是我們迷失的過程。這話 怎麼講

  隨著我們的成長,也加深了我們對外在事物的認同,我們隨時受感官的支配:看到 美好的事物,我們歡喜;看不到順眼的東西,我們厭惡;環境調和的時候,我們高興;到了 環境低潮,産生一種壓抑感的時候,我們就會憤怒,或者就會悲觀乃至沮喪。這都是說,我 們在受製于官能的支配。我們有個消化器官,我們拼命的覓食,覓食是合理的本能,是對的 ;但是覓得食物,還希望食前方丈,就墮落爲官能的奴隸了。

   不管我們的經濟蓬勃或蕭條,我們看:臺北每條馬路都有許多餐館,除非你事先訂座,倘若 到了吃飯的時候才去吃,多半是沒有位置給你坐,“對不起!明天請早。”人們物質欲望的 泛濫,已經充分地反映出精神生活的貧乏及心靈的沈淤。這是一個很可怕、很可悲的現象, 絕不是我們在杞人憂天。

   什麼叫懲治我欲呢

  我們一個人的合理欲望是人類進化的動力。我時常說:如果我們的老祖 先 都滿足于住鳥窩、住山洞、披獸皮的話,我們到今天也還會是那樣。因爲我們的老祖宗有了 改善生活的欲望,所以一代一代地把生活品質提升。合理的生活欲望不是罪惡,但是超出範 圍的私欲的擴張,倒真是罪過了。

   在我們閱讀曆史時,一個朝代的崩潰,一個國家的滅亡,一個社會的腐爛,以及若幹史前文 明國家的沈淪,是被什麼毀滅的

  無他,只是私欲。私欲不僅可以汙染社會人群,腐蝕一個 國家,而且當它擴展到極點時,它便會毀滅掉整個人類。

   所謂私欲,它包含了占有欲、支配欲、領袖欲,還有“自我保存”。“自我我欲”的極點: 白天怕人,晚上怕鬼。這樣活著實在很苦,而曆史上所有的英雄豪傑多半是這類膽小鬼。

   我們擁有感官並不是罪惡,感官只不過是我們生活必需的工具,是我們的附屬,但是我們要 宰 製它,不要讓它支配、牽製了我們才對。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能夠做到這些,就會如王陽明所講的“天君泰然、百體從令”了。假如你有感官,而你 又由它牽著你的鼻子走,那你這個人活得很慘,你不可能活得自由自在,也不可能獲致安祥 。

   欲,是無底之壑,永遠填不滿,所謂權勢、物質、虛榮,既不真實,也不永恒,它只能構成 對你生命的汙染、煎熬、懲罰,使你迷失,使你發狂,所以你必須控製它,讓自己活在合理 的欲望中。也就是說:我們肚子餓了有東西吃,冷了有衣服穿,有房子可以遮風雨,就已經 足夠了。進一步,如何不忝此生,不要把這個寶貴的生命浪費掉;如何反省自己

  如何淨化 自己

  如何使自己確確實實的認知自己

  這是獲得安祥的第二個條件。

  (四)窮理徹源,識心達本

   什麼叫“窮理徹源”

  你追求真理,若跟螃蟹一樣橫著步,這樣的話道理就多得很;等你眼 睛一閉,離開人間的時候,道理也還沒搞清楚,依然要做個糊塗鬼。所以你要找道理,一定 要找到道理的源頭——道理從哪裏來

  水有源,木有本,道理的源頭在哪裏

  你必須窮追到一 切事、一切理的源頭,才算了事。“智者不惑”,你若想斷惑,就必須把道理搞清楚,你若 真正搞清楚就不單是找到了道理,還要找到所有道理的“始祖”,那你才可能“斷惑”。人 “斷惑”了以後,就不再有疑惑,不再有疑問,不再有無知,所以他就心安了,心安則吉祥 ,他就安祥了。

   爲什麼要識心達本

  要知道每個人都有心,而每個人的心都是叁心二意,多頭馬車,自相矛 盾,互相牽製,沒有辦法讓心靈統一,讓生命潛力集中發揮,沒有辦法表現出自己的價值, 而你這一生也就這樣窩窩囊囊、糊糊塗塗地徹底埋沒了。

   什麼是你的原本的心

  我們爲什麼要“識心達本”

  因爲所有的理性底學問都公認:真實的是 原本的——只有你那個原本底心才是真實的心,永恒的自己。所以你要努力認識自己——自 己尚不認識,認識別人是沒有用的。

   一個自我迷失的人,做什麼事都不會成功,所以人首先要認識自己。而認識自己,自己生命 的本質就是心,心不是你的表層意識——由眼、耳、鼻、舌、身、意對色、聲、香、味、觸 、法所感知、所累積的這一層法塵。你如果認爲你現在的分別心是你,那你是認賊作子,終 歸“無常”;你說你現在的分別心不是你,你又在自我否定,這個問題很麻煩。你若說這個 表層意識不是你,不是你

  它無風不起浪,它從什麼地方來的

  又憑借什麼存在

  “煩惱即菩 提”

  沒有菩提,連煩惱你也不會感知。一塊石頭,它能感受煩惱嗎

  必定你有覺性,你才感 受得到煩惱。所以你若追求自我,首先便要認識自我;認識自我,就是認識自己的心,認識 “聖主”未曾“蒙塵”以前的原本的心。能夠做到這一點,你就能夠得到安祥。

   爲了說明這個條件是必要而且是足夠的,我可以跟各位講:很多人聽說別人開悟,總是認爲 這個家夥一定是悟出來一套大道理——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的真理。 實在沒有這回事,誰若是因開悟而講出一篇大道理來,那這個人是神經病。有人說這個家夥 開悟了,大概有了神通變化。我告訴各位:真實的是原本的,原本沒有人、沒有神、沒有佛 ,神通從哪裏來

  神通也不是真實的。那麼說:這個人悟了,悟了個什麼東西呢

  很簡單,所 謂之悟就是窮理徹源、…

《安祥之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幸福之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