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讲善就是好,至善就是顶好。什么东西顶好呢
唯有离开一切相对,离开所有二元的概念 之后,所呈现的那种安祥的心态,才算顶好的至善。
(五)安祥的心态是至美的
这可从两方面来讲:
一是感觉之美:一个人当他内心秒秒安祥的时候——没有想像、没有烦恼、 没有相对、超越时空,这种感觉是非常美好的,也就是《大涅经》所讲的“常、乐、我、 净”——永恒的美好,永恒的纯洁,永恒的自觉,永恒的安祥。
二是感受之美:有些人他自己怀有病态的心理,因为心里有阴暗,看万事万 物都阴森、都丑恶、都暗淡、都晦涩,但当把他的心调和得非常安祥的时候,他就会发现 原来一切是这样美好:不但一沙一世界,而且是触目菩提——入眼万物皆都是真实而美好的 。
我们以至真、至善、至美的心而活在这个现象界,当然是最高的生活艺术。我们能够如此活 ,生活对我们来说才充满生之喜悦,才是生命的享受,生活也才不再是对生命的惩罚。倘使 生活中缺少了安祥,而怀着挫折、无奈、怀疑、恐惧、忧虑的心态去过活人生,那生活对生 命来说,毫无疑问就是一种惩罚了。所以我们只有活在安祥里才是真正在享受人生。
(六)安祥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
什么是真幸福
内心安适、仰俯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仰俯无愧,心 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祥,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
人若让内心不安,幸福便无从建立。《左传》上有这么一篇;有个诸侯跟他太太说:“我最 近心乱得很,安定不下来,心里始终非常烦乱。”他太太说:“王心荡,王禄尽矣。”她是 说:“你既已失去内心的安祥,你所拥有的一切将也会丧失了。”隔了没有多久,这位诸侯 果然去世了。所以只有活在安祥里才是真正的幸福。人若能生活在安祥的心态里,就拥有了 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幸福就会永远追随着你。
由以上各点可以知道;
安祥是正受;
安祥是三昧耶;
安祥是真如;
安祥是本心的现量;
安祥就是摩诃般若的发露。
我们为什么不一开始就用这些名相
因为研究佛法最痛苦的就是被“名相”所困扰,挡住了 我们的视线,让我们看不到“真实义”。
我们了解了安祥是什么,就可以进一步讨论:
二、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并保有安祥
(一)我们必须具备“唯求心安”的生活理念
每个人有他不同的理念。叔孙豹主张人生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这是他的生活理念 。李白的秉烛夜游是他的生活向往。总而方之,有些人追求物质的享乐,有些人追求功业的 不朽,有些人活在蝇营狗苟、莫名其妙的自我迷失中;这些人,不管他是为了不朽的功业, 或者是为了人生的享乐,在相对的二元的心态下,是不可能获得安祥的。唯有摒弃私欲、功 利,全心追求心安,才是追求解脱的正确理念,如果你不追求心安,你又怎么能拥有安祥
如何才能得到心安呢
(二)为而不有、善而不居
什么是“为而不有”
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努力工作,都必须有自己的正业。我们努力追求良 好的工作成果,但却不必因为自己没有得到相对的报酬而失望。也就是《礼运篇》讲的:“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我们每个人追求的应该是贡献自我的机会,而不是自我 标榜、自我功利。我们抱着这种心态去工作,就是“为而不有”。我们在努力创造,但是并 非为了自己占有更多。
什么是“善而不居”
我们做了一件很完美的事情,但我们勿须沾沾自喜;我们做了一件别 人做不到的事情,我们不要有优越感。能够如此的话,我们就会活得无愧无怍心安理得,就 能够得到内心的安祥。
有很多人,有了贡献没有得到相对的报酬,就充满了牢骚抱怨,而破坏了内心的平衡。有些 人品学兼优,不被重视,就感觉得有一种被遗忘、被冷落、被否定的落寞感,像屈原就是这 样。这样的人他绝对活不下去,活在自怜里的人那够多凄惨,当他撑不下去的时候,最后必 定是自己毁灭自己。所以我们要获得安祥,第一个条件,就是要有“只求心安”的生活理念 与生活态度。
(三)宰制官能,惩治我欲
为什么要宰制官能
我们为什么会迷失
事实上我们的成长过程,就是我们迷失的过程。这话 怎么讲
随着我们的成长,也加深了我们对外在事物的认同,我们随时受感官的支配:看到 美好的事物,我们欢喜;看不到顺眼的东西,我们厌恶;环境调和的时候,我们高兴;到了 环境低潮,产生一种压抑感的时候,我们就会愤怒,或者就会悲观乃至沮丧。这都是说,我 们在受制于官能的支配。我们有个消化器官,我们拼命的觅食,觅食是合理的本能,是对的 ;但是觅得食物,还希望食前方丈,就堕落为官能的奴隶了。
不管我们的经济蓬勃或萧条,我们看:台北每条马路都有许多餐馆,除非你事先订座,倘若 到了吃饭的时候才去吃,多半是没有位置给你坐,“对不起!明天请早。”人们物质欲望的 泛滥,已经充分地反映出精神生活的贫乏及心灵的沉淤。这是一个很可怕、很可悲的现象, 绝不是我们在杞人忧天。
什么叫惩治我欲呢
我们一个人的合理欲望是人类进化的动力。我时常说:如果我们的老祖 先 都满足于住鸟窝、住山洞、披兽皮的话,我们到今天也还会是那样。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有了 改善生活的欲望,所以一代一代地把生活品质提升。合理的生活欲望不是罪恶,但是超出范 围的私欲的扩张,倒真是罪过了。
在我们阅读历史时,一个朝代的崩溃,一个国家的灭亡,一个社会的腐烂,以及若干史前文 明国家的沉沦,是被什么毁灭的
无他,只是私欲。私欲不仅可以污染社会人群,腐蚀一个 国家,而且当它扩展到极点时,它便会毁灭掉整个人类。
所谓私欲,它包含了占有欲、支配欲、领袖欲,还有“自我保存”。“自我我欲”的极点: 白天怕人,晚上怕鬼。这样活着实在很苦,而历史上所有的英雄豪杰多半是这类胆小鬼。
我们拥有感官并不是罪恶,感官只不过是我们生活必需的工具,是我们的附属,但是我们要 宰 制它,不要让它支配、牵制了我们才对。所谓“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能够做到这些,就会如王阳明所讲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了。假如你有感官,而你 又由它牵着你的鼻子走,那你这个人活得很惨,你不可能活得自由自在,也不可能获致安祥 。
欲,是无底之壑,永远填不满,所谓权势、物质、虚荣,既不真实,也不永恒,它只能构成 对你生命的污染、煎熬、惩罚,使你迷失,使你发狂,所以你必须控制它,让自己活在合理 的欲望中。也就是说:我们肚子饿了有东西吃,冷了有衣服穿,有房子可以遮风雨,就已经 足够了。进一步,如何不忝此生,不要把这个宝贵的生命浪费掉;如何反省自己
如何净化 自己
如何使自己确确实实的认知自己
这是获得安祥的第二个条件。
(四)穷理彻源,识心达本
什么叫“穷理彻源”
你追求真理,若跟螃蟹一样横着步,这样的话道理就多得很;等你眼 睛一闭,离开人间的时候,道理也还没搞清楚,依然要做个糊涂鬼。所以你要找道理,一定 要找到道理的源头——道理从哪里来
水有源,木有本,道理的源头在哪里
你必须穷追到一 切事、一切理的源头,才算了事。“智者不惑”,你若想断惑,就必须把道理搞清楚,你若 真正搞清楚就不单是找到了道理,还要找到所有道理的“始祖”,那你才可能“断惑”。人 “断惑”了以后,就不再有疑惑,不再有疑问,不再有无知,所以他就心安了,心安则吉祥 ,他就安祥了。
为什么要识心达本
要知道每个人都有心,而每个人的心都是三心二意,多头马车,自相矛 盾,互相牵制,没有办法让心灵统一,让生命潜力集中发挥,没有办法表现出自己的价值, 而你这一生也就这样窝窝囊囊、糊糊涂涂地彻底埋没了。
什么是你的原本的心
我们为什么要“识心达本”
因为所有的理性底学问都公认:真实的是 原本的——只有你那个原本底心才是真实的心,永恒的自己。所以你要努力认识自己——自 己尚不认识,认识别人是没有用的。
一个自我迷失的人,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所以人首先要认识自己。而认识自己,自己生命 的本质就是心,心不是你的表层意识——由眼、耳、鼻、舌、身、意对色、声、香、味、触 、法所感知、所累积的这一层法尘。你如果认为你现在的分别心是你,那你是认贼作子,终 归“无常”;你说你现在的分别心不是你,你又在自我否定,这个问题很麻烦。你若说这个 表层意识不是你,不是你
它无风不起浪,它从什么地方来的
又凭借什么存在
“烦恼即菩 提”
没有菩提,连烦恼你也不会感知。一块石头,它能感受烦恼吗
必定你有觉性,你才感 受得到烦恼。所以你若追求自我,首先便要认识自我;认识自我,就是认识自己的心,认识 “圣主”未曾“蒙尘”以前的原本的心。能够做到这一点,你就能够得到安祥。
为了说明这个条件是必要而且是足够的,我可以跟各位讲:很多人听说别人开悟,总是认为 这个家伙一定是悟出来一套大道理——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的真理。 实在没有这回事,谁若是因开悟而讲出一篇大道理来,那这个人是神经病。有人说这个家伙 开悟了,大概有了神通变化。我告诉各位: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没有人、没有神、没有佛 ,神通从哪里来
神通也不是真实的。那么说:这个人悟了,悟了个什么东西呢
很简单,所 谓之悟就是穷理彻源、…
《安祥之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