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祥之美

  安祥之美

  主讲:耕云先生

  目录:

  一、安祥是什么

  

  (一)安祥是法的现量

  (二)安祥是祥的生命

  (三)安祥即是正受

  (四)安祥是契合实相、离诸相对、扬弃一切二元观念的最高生活艺术

  (五)安祥的心态是至美的

  (六)安祥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

  二、怎么样才能够得到并保有安祥

  

  (一)我们必须具备“唯求心安”的生活理念

  (二)为而不有,善而不居

  (三)宰制官能,惩治我欲

  (四)穷理彻源,识心达本

  (五)如法精进

  三、安祥的美好

  (一)安祥能使人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安祥可堪报不报之恩

  (三)安祥可以奉献人生、享受人生

  四、何以失去安祥

  

  (一)惑于感官,逐相而沉

  (二)突出自我我欲,背离责任义务

  (三)偏离正法,远离中道

  五、失去安祥的后果

  (一)失去了安祥,即失去了生活的源头活水

  (二)百病从心生

  六、结论

  (一)反观自心,正确认知

  (二)安祥就是禅的血脉、生命与真实的内涵

  (三)下决心:扬弃错误

  (四)即知即行,解行相应

  

   今天要跟各位谈的是“安祥之美”。所谓安详之美,显然是在说明安祥的美好,当然也 包含对安祥的赞美。

   我们要谈这个问题——安祥之美,首先要辨明的是什么叫做安祥

  

   一、安祥是什么

  

   我们可以分几点来说明:

  (一)安祥是法的现量

   什么是法的现量

  法有现量和比量——比量就是借思想、文字、逻辑推理而产生的一种形式 ;也就是靠慎思明辨来了解、说明法,这就是“比量”。如果我们无须透过慎思明辨,而当 场将法和盘托出,直接感受,这就是“现量”。

   何以见得安祥是法的现量

  因为“法过语言文字”——法是超越了语言文字的,超越语言文 字的法是什么呢

  就是法的本身,法的本体,也就是由语言文字、思维、辩说中升华出来的 法的实质。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所谓“法”是很难理解的。法是什么

  大家说它是真理。 真理是什么

  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是个什么

  原本没有四万个已发现的银河系,没有太阳 系,没有地球,没有生物,也没有人类。原本的“法”是三千大千世界形成以前就存在着的 ,这才是真实的法。这个超越语言文字的“法”是什么呢

  它的当体就是“安祥”。

   我们为什么说:“法”是超越语言文字的

  因为语言文字尽最大的努力来表达,充其量只 是相似,并不全等。而每个人的见解不同,每个人的资质不同,所以佛经上有盲人摸象之喻 :有的摸到耳朵,说它像把扇子;有的人摸到肚皮,说是像个大锅;有的人摸到腿,说是象 像柱子……都不一样,都不能窥见全体。

  (二)安祥是禅的生命

   法是原本如此的,而安祥是法的现量,因此安祥就是禅的生命。

   古人参禅学道走遍百城烟水,所谓“芒鞋踏破岭头云”——不辞千山万水,不辞辛勤跋涉, 来追求法的究竟。追求的是什么法呢

  绝不是什么道理。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就没有什么 道理,他所能获得的只是一种安祥的心态。所以安祥才是禅的生命。

   我们阅读禅宗典籍,二祖见初祖最吃紧的一段对话,就是:“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初祖说:“拿心来!我替你安。”

   二祖愣了一会儿说:“心根本就找不到。”

   初祖说:“是这样的话,我已经替你安顿好了。”

   这段对话在禅宗来讲非常重要。人为什么要求法呢

  求法的基本目的就是求心安。

   人,不管他物质生活充实或贫乏,只要他心里非常安祥,就是在过着幸福的生活。不管他是 处在什么样的地位,过着什么形式的生活,如果心里紊乱不安,这种生活就无异是对生命的 一种煎熬。我们看禅宗的典籍,像六祖腰坠石头踏碓舂米(碓,乡下现在还看得到,都市就 只有碾米厂了),甚至有的人苦参苦学二三十年,他们所追求的是什么呢

  绝不是追求神秘。 因为真理是普遍的,普遍的就是一般的。一般的就不是特殊的,可知神秘绝不是真理。他追 求的既不是神秘,又不是理论,是什么呢

  就是内心的安祥。

   人,有了安祥的感受,才是生命的真正享受,也才是真正在享受生命。所以唯有内心的安祥 ,才是禅者所寻觅、追求、殚精竭虑、瞬有存、息有养、精勤保任的无价奇珍。

  (三)安祥即是正受

   什么叫做正受

  正受是佛经上的名词。如果我们把它用在通俗的话来说:所谓正受,就是正 确的感受。

   我们生命的所有感受,百分之九十九是不正确的。因为不正确,才使我们的心不安宁,使我 们生活得矛盾、无奈、很乱、很苦。

   何以我们的感受大多不正确呢

  所谓之感,是依赖感官;感官,就是眼、耳、鼻、舌、身、 意。靠着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面对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在 缤纷 幻象当中,我们所认知的,我们所观察的都不是实在的东西;有的是一种幻象,有的是过眼 云烟,有的因为我们的心态不正确而扭曲了外在的形象。所以我们没有活在正确的感受里, 因此我们也没有得到过人生的真实受用。

   如果一个修行者苦行了几十年,而没有得到人生的真实受用,那不是太冤枉了吗

  我们看《 指月录》:有位香林远禅师临到圆寂的时候,很高兴的说:“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片。”也 就是说:虽然花了四十年的工夫,终究得到真正的受用啦!

   真正的受用是什么

  绝对不是出去有轿车,回来有全电气化的生活享受,饮食可以“食前方 丈”、满汉全席,绝对不是指这个。你再有钱,给你两客十二盎司牛排,你也吃不下去,勉 强 吃下去,你就要找医生了。可知物质的满足并不能填补生命的空虚。显然这并不是学法所 追求的目标。佛法所追求底真正受用就是“正受”。那么,正受又是什么东西呢

  那就是一 种没有忧虑、没有恐惧、没有私欲、没有攀缘、没有矛盾、离开一切执着、一切相对的调和 、统一的心灵状态。什么叫做正受

  正受就是一种统一、调和的心灵状态(也即是真实修行者 的真实受用)。

   心的统一调和非常难。但如我们心里不调和,紊乱得很,即使是在美好的环境里也不能够 去领会、享受。因此心灵的统一,应该是我们修行的根本目标。为什么呢

  就一般情况来说 ,没有一个人的心灵是统一的,除非我们对自己下过一番自我认知的功夫,而能到达一切 事、一切理、一切众生的源头处;否则的话,对自己的心灵,也不会察觉、发现是不统一的 。你 认为你的心灵是统一的,你认为你的人格是完整的,实际上,各位,你我大家的人格都是破 碎的,心灵是分歧的、是多头的。这话怎么讲呢

  你明明想做这件事,再过几分钟你又不做 了,你自己就反对你自己,你第二个意见就反对你第一个意见。明明理智告诉你这样做才对 ,但是你的情感告诉你不要这样做。明明理智告诉你这件事是坏的,这个人是不可以接近的 ;但是你的情感鼓励你、逼迫你、怂恿你,要你去接近他、去亲近他,我们的心前一刻是喜 悦的,后一刻是沮丧的。所以我们的心灵没有得到过“真正”的统一。

   天下所有伟大事业都是在统一的心灵下完成的。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心灵统一,那就不可能发 挥出生命的潜在力量,不能发挥潜在的力量,就是自己埋没自己——在大部分时间、大多数 的事务里,不是别人限制你,而是你自己埋没了自己。所以安祥就是一种心灵统一的状态— —佛经上讲的“正受”。

   正受,除了可以用心灵的统一、调和的状态说明以外,也可以用突破业障以后的心灵觉受来 解释。

   什么叫业障

  我们从出生到现在所有的思想行为的总和就叫做“业”。

   佛陀说:“众生皆有佛性。”为什么我们见不到佛性

  真理是普遍存在的,乃至于庄子说: “道在屎尿。”——不因为有大小便的地方就没有真理,既然如此普遍,如此现成,为什么 看不到

  就因为有障。什么障

  业障。业障不能说是好或是坏,只能说它是一个事实,它是你 从出生到现在,生活、行为、想念的总和。这种业是如何形成的

  它是由于对外界事物的认 同,对于意识素材的联想,由自我出发的所有消极性的、破坏性的情绪的发露。由于它与真 实不同质,所以你便无法再见到真实。因为整个的业是虚假的东西,以虚假的东西去窥探真 实是不可能的。我们只有突破了业的障碍,才有可能见到真实。所以我们时常说人应该反省 。靠着反省,对于如何形成自我人格彻底了然以后,就有突破业障的可能。当我们把业的障 碍突破了,我们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见到生命的真实,然后我们才能得到真实的受用 ——安祥。

  (四)安祥是契合实相、离诸相对、扬弃一切二元观念的最高生活艺术

   无论任何学问、任何法则,倘使脱离了人生,它就不再有任何意义。虽然安祥是禅的生命、 是法的现证,但它也是人生的最高生活艺术。

   说到艺术,它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我们想一想:在这宇宙中有什么东西是最真的

   向 外找,我们找不到。说到真,就离不开纯,所谓“纯真”。这地球上有没有纯真的东西呢

   有!如果我们真要去追求纯真的话,向外找是找不到的,只有反求诸己才行。

   当我们把内心变得调和、统一、离开一切相对,扬弃一切二元的概念,放弃由业力形成的自 我,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是绝对安祥的。一颗绝对安祥的心,它是至真的。因为它没有虚假 ,它没有二元的东西,它也没有边见,它超越一切,如果勉强形容,那就是:“我觉故我在 。”所以唯有安祥的心态才最纯真,才是至真。也唯有安祥的心态才是离诸相对的至善。我 们…

《安祥之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幸福之道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