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祥之美

  安祥之美

  主講:耕雲先生

  目錄:

  一、安祥是什麼

  

  (一)安祥是法的現量

  (二)安祥是祥的生命

  (叁)安祥即是正受

  (四)安祥是契合實相、離諸相對、揚棄一切二元觀念的最高生活藝術

  (五)安祥的心態是至美的

  (六)安祥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

  二、怎麼樣才能夠得到並保有安祥

  

  (一)我們必須具備“唯求心安”的生活理念

  (二)爲而不有,善而不居

  (叁)宰製官能,懲治我欲

  (四)窮理徹源,識心達本

  (五)如法精進

  叁、安祥的美好

  (一)安祥能使人充滿生命的活力

  (二)安祥可堪報不報之恩

  (叁)安祥可以奉獻人生、享受人生

  四、何以失去安祥

  

  (一)惑于感官,逐相而沈

  (二)突出自我我欲,背離責任義務

  (叁)偏離正法,遠離中道

  五、失去安祥的後果

  (一)失去了安祥,即失去了生活的源頭活水

  (二)百病從心生

  六、結論

  (一)反觀自心,正確認知

  (二)安祥就是禅的血脈、生命與真實的內涵

  (叁)下決心:揚棄錯誤

  (四)即知即行,解行相應

  

   今天要跟各位談的是“安祥之美”。所謂安詳之美,顯然是在說明安祥的美好,當然也 包含對安祥的贊美。

   我們要談這個問題——安祥之美,首先要辨明的是什麼叫做安祥

  

   一、安祥是什麼

  

   我們可以分幾點來說明:

  (一)安祥是法的現量

   什麼是法的現量

  法有現量和比量——比量就是借思想、文字、邏輯推理而産生的一種形式 ;也就是靠慎思明辨來了解、說明法,這就是“比量”。如果我們無須透過慎思明辨,而當 場將法和盤托出,直接感受,這就是“現量”。

   何以見得安祥是法的現量

  因爲“法過語言文字”——法是超越了語言文字的,超越語言文 字的法是什麼呢

  就是法的本身,法的本體,也就是由語言文字、思維、辯說中升華出來的 法的實質。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所謂“法”是很難理解的。法是什麼

  大家說它是真理。 真理是什麼

  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是個什麼

  原本沒有四萬個已發現的銀河系,沒有太陽 系,沒有地球,沒有生物,也沒有人類。原本的“法”是叁千大千世界形成以前就存在著的 ,這才是真實的法。這個超越語言文字的“法”是什麼呢

  它的當體就是“安祥”。

   我們爲什麼說:“法”是超越語言文字的

  因爲語言文字盡最大的努力來表達,充其量只 是相似,並不全等。而每個人的見解不同,每個人的資質不同,所以佛經上有盲人摸象之喻 :有的摸到耳朵,說它像把扇子;有的人摸到肚皮,說是像個大鍋;有的人摸到腿,說是象 像柱子……都不一樣,都不能窺見全體。

  (二)安祥是禅的生命

   法是原本如此的,而安祥是法的現量,因此安祥就是禅的生命。

   古人參禅學道走遍百城煙水,所謂“芒鞋踏破嶺頭雲”——不辭千山萬水,不辭辛勤跋涉, 來追求法的究竟。追求的是什麼法呢

  絕不是什麼道理。真實的是原本的,原本就沒有什麼 道理,他所能獲得的只是一種安祥的心態。所以安祥才是禅的生命。

   我們閱讀禅宗典籍,二祖見初祖最吃緊的一段對話,就是:“我心未甯,乞師與安。”

   初祖說:“拿心來!我替你安。”

   二祖愣了一會兒說:“心根本就找不到。”

   初祖說:“是這樣的話,我已經替你安頓好了。”

   這段對話在禅宗來講非常重要。人爲什麼要求法呢

  求法的基本目的就是求心安。

   人,不管他物質生活充實或貧乏,只要他心裏非常安祥,就是在過著幸福的生活。不管他是 處在什麼樣的地位,過著什麼形式的生活,如果心裏紊亂不安,這種生活就無異是對生命的 一種煎熬。我們看禅宗的典籍,像六祖腰墜石頭踏碓舂米(碓,鄉下現在還看得到,都市就 只有碾米廠了),甚至有的人苦參苦學二叁十年,他們所追求的是什麼呢

  絕不是追求神秘。 因爲真理是普遍的,普遍的就是一般的。一般的就不是特殊的,可知神秘絕不是真理。他追 求的既不是神秘,又不是理論,是什麼呢

  就是內心的安祥。

   人,有了安祥的感受,才是生命的真正享受,也才是真正在享受生命。所以唯有內心的安祥 ,才是禅者所尋覓、追求、殚精竭慮、瞬有存、息有養、精勤保任的無價奇珍。

  (叁)安祥即是正受

   什麼叫做正受

  正受是佛經上的名詞。如果我們把它用在通俗的話來說:所謂正受,就是正 確的感受。

   我們生命的所有感受,百分之九十九是不正確的。因爲不正確,才使我們的心不安甯,使我 們生活得矛盾、無奈、很亂、很苦。

   何以我們的感受大多不正確呢

  所謂之感,是依賴感官;感官,就是眼、耳、鼻、舌、身、 意。靠著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在 缤紛 幻象當中,我們所認知的,我們所觀察的都不是實在的東西;有的是一種幻象,有的是過眼 雲煙,有的因爲我們的心態不正確而扭曲了外在的形象。所以我們沒有活在正確的感受裏, 因此我們也沒有得到過人生的真實受用。

   如果一個修行者苦行了幾十年,而沒有得到人生的真實受用,那不是太冤枉了嗎

  我們看《 指月錄》:有位香林遠禅師臨到圓寂的時候,很高興的說:“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片。”也 就是說:雖然花了四十年的工夫,終究得到真正的受用啦!

   真正的受用是什麼

  絕對不是出去有轎車,回來有全電氣化的生活享受,飲食可以“食前方 丈”、滿漢全席,絕對不是指這個。你再有錢,給你兩客十二盎司牛排,你也吃不下去,勉 強 吃下去,你就要找醫生了。可知物質的滿足並不能填補生命的空虛。顯然這並不是學法所 追求的目標。佛法所追求底真正受用就是“正受”。那麼,正受又是什麼東西呢

  那就是一 種沒有憂慮、沒有恐懼、沒有私欲、沒有攀緣、沒有矛盾、離開一切執著、一切相對的調和 、統一的心靈狀態。什麼叫做正受

  正受就是一種統一、調和的心靈狀態(也即是真實修行者 的真實受用)。

   心的統一調和非常難。但如我們心裏不調和,紊亂得很,即使是在美好的環境裏也不能夠 去領會、享受。因此心靈的統一,應該是我們修行的根本目標。爲什麼呢

  就一般情況來說 ,沒有一個人的心靈是統一的,除非我們對自己下過一番自我認知的功夫,而能到達一切 事、一切理、一切衆生的源頭處;否則的話,對自己的心靈,也不會察覺、發現是不統一的 。你 認爲你的心靈是統一的,你認爲你的人格是完整的,實際上,各位,你我大家的人格都是破 碎的,心靈是分歧的、是多頭的。這話怎麼講呢

  你明明想做這件事,再過幾分鍾你又不做 了,你自己就反對你自己,你第二個意見就反對你第一個意見。明明理智告訴你這樣做才對 ,但是你的情感告訴你不要這樣做。明明理智告訴你這件事是壞的,這個人是不可以接近的 ;但是你的情感鼓勵你、逼迫你、慫恿你,要你去接近他、去親近他,我們的心前一刻是喜 悅的,後一刻是沮喪的。所以我們的心靈沒有得到過“真正”的統一。

   天下所有偉大事業都是在統一的心靈下完成的。如果我們不能做到心靈統一,那就不可能發 揮出生命的潛在力量,不能發揮潛在的力量,就是自己埋沒自己——在大部分時間、大多數 的事務裏,不是別人限製你,而是你自己埋沒了自己。所以安祥就是一種心靈統一的狀態— —佛經上講的“正受”。

   正受,除了可以用心靈的統一、調和的狀態說明以外,也可以用突破業障以後的心靈覺受來 解釋。

   什麼叫業障

  我們從出生到現在所有的思想行爲的總和就叫做“業”。

   佛陀說:“衆生皆有佛性。”爲什麼我們見不到佛性

  真理是普遍存在的,乃至于莊子說: “道在屎尿。”——不因爲有大小便的地方就沒有真理,既然如此普遍,如此現成,爲什麼 看不到

  就因爲有障。什麼障

  業障。業障不能說是好或是壞,只能說它是一個事實,它是你 從出生到現在,生活、行爲、想念的總和。這種業是如何形成的

  它是由于對外界事物的認 同,對于意識素材的聯想,由自我出發的所有消極性的、破壞性的情緒的發露。由于它與真 實不同質,所以你便無法再見到真實。因爲整個的業是虛假的東西,以虛假的東西去窺探真 實是不可能的。我們只有突破了業的障礙,才有可能見到真實。所以我們時常說人應該反省 。靠著反省,對于如何形成自我人格徹底了然以後,就有突破業障的可能。當我們把業的障 礙突破了,我們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見到生命的真實,然後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 ——安祥。

  (四)安祥是契合實相、離諸相對、揚棄一切二元觀念的最高生活藝術

   無論任何學問、任何法則,倘使脫離了人生,它就不再有任何意義。雖然安祥是禅的生命、 是法的現證,但它也是人生的最高生活藝術。

   說到藝術,它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我們想一想:在這宇宙中有什麼東西是最真的

   向 外找,我們找不到。說到真,就離不開純,所謂“純真”。這地球上有沒有純真的東西呢

   有!如果我們真要去追求純真的話,向外找是找不到的,只有反求諸己才行。

   當我們把內心變得調和、統一、離開一切相對,揚棄一切二元的概念,放棄由業力形成的自 我,這個時候,我們的心是絕對安祥的。一顆絕對安祥的心,它是至真的。因爲它沒有虛假 ,它沒有二元的東西,它也沒有邊見,它超越一切,如果勉強形容,那就是:“我覺故我在 。”所以唯有安祥的心態才最純真,才是至真。也唯有安祥的心態才是離諸相對的至善。我 們…

《安祥之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继续阅读 ▪ 幸福之道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