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識心達本。也就是說:“當下一切問題、一切問號統通消失、統通不 見了;一切煩惱、一切業障統通瓦解冰消了,而當時自己生命所唯一擁有的只有兩個字:安 祥。如果不是這樣,那就不是真悟。
各位!假如你在打坐的時候胡思亂想,想出了一篇大道理,你一拍腿,跳起來說:“我悟了 。”那你要小心一點兒,小心走火入魔啊!真正大徹大悟了能得到什麼
也只不過是得到了安 祥而已。
那麼,如何才能夠窮理徹源、識心達本
這八個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要有方法才行,方 法不對,就沒有效果。如何才能夠窮理徹源、識心達本
有兩句話:第一句話是“致虛極, 守靜笃”。第二句話是“守本真心”。
什麼叫做“致虛極”
我們所看到的一切總感覺都是實在的:山是山,水是水,統通實在。 我們既然認同一切實在,我們便只能活在相對的生活中,我們那個絕對的心靈就被壓抑了, 必須過活得非常虛;不但虛,而且虛到極點,踩到地下好像踩到海綿一樣——你開悟前會有 這種感覺。
靜笃,不但要靜,要靜到極點,否則便是“萬法本閑,唯人自鬧”了。
有人說這是執著,很多人認爲:你看!又“致”,又“守”這都是動詞,都是了“有爲法” ,都是執著。你若這麼看,你根本不懂佛法。佛法是“不住無爲,不盡有爲”的。有爲而不 執著有爲才是無爲;無爲而執著無爲就是有爲。所以“唯信能人”。
你要能夠虛,盡量地虛。你打坐打得很好,有人吵了你的安甯,你就發脾氣,這證明外在的 一切在你心裏是實在的,對你來講是兩個,佛法是不二法門,你到處都是兩個乃至多個,與 修行絕不相應。所謂“外門閉、內門開”,這是修密宗閉黑關的著眼點,所以修行人一定要 虛,要虛到極點;不但要靜,要靜上加靜。這樣的話,才比較容易相應。
什麼叫“守本真心”呢
五祖弘忍大師《最上乘論》裏一再說到這四個字——“守本真心” 。
剛剛修行的人,唱高調說要自在、要灑脫、要無我,說俏皮話,嘴巴滑溜,是沒有用的,見 了閻王,你那一套一點都用不上;而觸境遇緣煩惱重重,你又莫可奈何。所以從達摩大師到 五祖都是倡導“觀心”的。以後雖然很少用觀心的詞句,本質上也離不開觀心。觀心有叁個 階段:
第一階段:由反省而觀心。學佛法都是要反省;學任何一個法門,總是先反省忏悔,否則障 不除不能相應。先在反省的時候觀心,可以幫助你認識自己——你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在 座的包括我都認爲自己是個好人,自己是個完整、統一的人;自己是一個非常善良的人;自 己是一個“言寡尤、行寡悔”、“可以無大過矣”的人,其實,絕對不然。如果認真反省一 番,就會發現:你根本不是個人。你如果承認你過去所做、所爲、所想,根本不是人,接近 沒有進化的動物。人要勇于面對自我,才可能做到真實的忏悔,才會獲得實質的進步。如果 不能夠勇于面對自我,永遠保持那種虛僞形象,誰也救不了你。所以第一步要觀察自我是個 什麼
第二階段:使每一念都不要漏過。萌生一念,自己立刻知道,而自己始終用最客觀的立場來 批 判自己的念頭,這個念頭太不好、太暗淡,就自己打自己耳光,乃至于說話、做事,都要 觀察 自己的念頭,不讓念頭自由活動。如果我們要思維一件事——有目的的思維應集中心力去思 維 它,那叫正思維;如果我們不需要思維任何事時,不要讓念頭像無缰之馬自由奔馳。否則就 會攪亂了心地。
第叁階段:要觀“念從哪裏來”
從“念從哪裏來”,就可能找到自己原本無念的真心;找 到了無念的本心,就要守住它,守住才不會迷失于妄想與“認同”之中。
哪個是無念的本心呢
記得十幾年前,在東引服務時,有一天在禅定中得到幾句話(爲什麼說 “得到”呢
這不是書上看到的,也不是我自己的創意。)這幾句話是:“以子之心, 覺子之覺;以子之覺,覺子之心;覺者是心,是心自覺,覺心不二,允稱正覺。”這幾 句話,極爲究竟,它給我的啓示是什麼呢
“覺者是心,是心自覺”,不是覺得外面,也不 是外面覺進來,我們套用笛卡爾的話的模式——我“覺”故我在。
觀心觀到最後的階段,就是“我覺故我在”,就是“守本真心”,你守著你的心,它才不會 亂跑,你守著你的真實的心,守本——真實的是原本的,守原本的本心,就是守真如,後來 禅宗的子孫看了這個“守”字,覺得用得太拙,其實拙就是大智慧。你若能夠守你原本的心 ,那就是守摩诃般若,也就是以後講的“保任”,名詞雖然不同,它的含義完全一樣,而我 認爲“守本真心”更明確、更積極。
(五)如法精進
“如法”就是照著佛經上所說的方法;照著師父的方法。“精進”,什麼叫做精進
精者不 雜,進者不退。你不要摻雜,不要五光十色、五花八門都弄進去,要一心不二。佛陀說:“ 製心一處,事無不辦”。你要精,殚精竭慮;只有這一件大事。古人說:“大事未明,如喪 考妣;大事已明,如喪考妣。”這話很值得玩味:大事沒有搞清楚,好像死了爹娘一樣;大 事搞清楚了,又像死了爹娘一樣。這個蠻好玩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要精進。
剛才我們說到什麼是安祥
如何才能獲得和擁有安祥
我們現在就要說安祥有什麼用
有什麼 好處
現在就要討論“安祥之美”了。
安祥是由心安無愧得來的。
安祥是由保持合理的欲望,不放縱私欲得來的。
安祥是由證得宇宙人生的真實得來的。
所以我們得到安祥以後,就會活得踏實、活得潇灑、活得自在、 活得無罪一身輕。
叁、安祥的美好
(一)安祥能使人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個擁有安祥的人,身體自然健健,疾病減少;相好莊嚴:真正學禅而上路的人連相貌都 會改 變。大家如果在老朋友當中互相觀察,將會發現有人已經把內在的安祥之美發露到表面上來 了,而表現出清雅脫俗,當然他的生活也必然充滿安祥、和諧,使人感到和藹可親、堪能信 賴。因此他的人生便非常通暢,障礙自然減少,合理的欲望都會實現,正確的努力也會成功 ,而且可以消千災于無形,遏百難于未萌。
一切災難都有原因,沒有災難的因,就沒有災難的果。所以對于一位秒秒安祥的人來說,千 災不會降臨,百難不會萌生,整個人生活得潇灑自在,大吉大利。
(二)安祥可堪報不報之恩
一個擁有安祥的人,每一秒鍾都散發著他生命的光輝,構成他生命的磁場,進入他生命磁場 的人,立刻感覺到安祥——
心浮氣躁的人感覺到一陣清涼;
忿恨不平的人感覺到無比溫馨;
煩惱痛苦的人感覺到非常舒暢;
心灰意冷的人感覺到極大鼓舞。
在你有生之年的活動半徑中,到處散播出燦爛的心光,到處散播出安祥、和諧的靈氣 。雖然 你無心以“有爲法”報四重恩,但是你已經報了,這就叫做“堪報不報之恩”——不用報恩 ,已經報恩了。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散播安祥,我們的社會就是個祥和的社會。我們人人散播安祥,我們 的國家就是一個富強康樂、所有邪惡勢力無法侵害的國家。
我們要報親恩、報國恩、報天地恩、報衆生恩,就必須保持內心的安祥。當我們內心固定了 安祥的時候,可以使七代祖先超升。安祥既然是這麼美好,當然值得我們拼生命的全力去追 求、去獲得、去保有。
(叁)安祥可以奉獻人生、享受人生
一個安祥者,他的心是統一的,他的心力是集中的,當他進行“正思維”時,是鋒利無比的 。他具有最高的創造力。一個人到了心靈安祥的境地,如果他有一個疑問,而肯不停地用安 祥心去思考,不要兩叁天就會得到一個嶄新的答案。他對國家、對人群、對社會都能夠提供 卓越的貢獻,而不會是社會的包袱,不會給社會“負值”。
他每一秒鍾都活在安祥裏,他沒有不滿、沒有懷疑、沒有嫉妒、沒有牢騷、沒有抱怨、沒有 恐懼,所以他是活在滿足中,他的人生是享受的人生。
四、何以失去安祥
說到這裏,我們再討論:何以太多的人失去了安祥
(一)惑于感官,逐相而沈
我們追逐那些外在的幻相,而把自己沈沒在幻相當中,而迷失了自己。當我們迷失了自己的 時候,就被世間的幻相所誘惑,就被感官的官能所牽製,半點不得自由,哪裏還會有安祥
即或有安祥的人,如果受感官的支配,他的安祥也會消失。
(二)突出自我我欲,背離責任義務
突出自我我欲——我想怎麼樣
人的欲望沒有止境;秦始皇說一世、二世,將至億萬世;漢 武帝認爲漢朝基業將會永垂不朽,因爲把幾千年的邊患都削平了。但是他們死的時候都很悲 哀 、失望、空虛、沮喪,爲什麼
他吃了很多長生不死的藥,結果卻發現自己的確是活不下去 了。“我欲”是貧窮的標志。在我擴張私欲的同時,也顯示了我們心靈的貧乏。所以一個一 意追求私欲的人,同時也便背棄了責任義務。
人應該怎麼活
人應該活在責任義務裏,人應該負起每個人自己的責任。
人若想活得通暢,只有活在責任義務當中。因爲你不管在哪個機關做事
不管你的工作崗位 是什麼
如果想活得不暗淡、不窩囊、不委屈、不晦澀,能擡頭挺胸,你就必須盡到應盡的 責任,滿足責任對你的要求。因爲人的價值可與經濟學旁通,經濟學講“邊際效用”,人也 是一樣,誰最重要
誰最能構成社會人群的需要,誰就最重要。誰若無法滿足工作的需求, 工作對他來講就不需要。所以人的工作,不管在任何地方,應該要使別人覺得自己“有你不 多,沒有你嫌少”;如果讓人家覺得“有你嫌多,沒有你最…
《安祥之美》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