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识心达本。也就是说:“当下一切问题、一切问号统通消失、统通不 见了;一切烦恼、一切业障统通瓦解冰消了,而当时自己生命所唯一拥有的只有两个字:安 祥。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不是真悟。
各位!假如你在打坐的时候胡思乱想,想出了一篇大道理,你一拍腿,跳起来说:“我悟了 。”那你要小心一点儿,小心走火入魔啊!真正大彻大悟了能得到什么
也只不过是得到了安 祥而已。
那么,如何才能够穷理彻源、识心达本
这八个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要有方法才行,方 法不对,就没有效果。如何才能够穷理彻源、识心达本
有两句话:第一句话是“致虚极, 守静笃”。第二句话是“守本真心”。
什么叫做“致虚极”
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总感觉都是实在的:山是山,水是水,统通实在。 我们既然认同一切实在,我们便只能活在相对的生活中,我们那个绝对的心灵就被压抑了, 必须过活得非常虚;不但虚,而且虚到极点,踩到地下好像踩到海绵一样——你开悟前会有 这种感觉。
静笃,不但要静,要静到极点,否则便是“万法本闲,唯人自闹”了。
有人说这是执著,很多人认为:你看!又“致”,又“守”这都是动词,都是了“有为法” ,都是执著。你若这么看,你根本不懂佛法。佛法是“不住无为,不尽有为”的。有为而不 执著有为才是无为;无为而执著无为就是有为。所以“唯信能人”。
你要能够虚,尽量地虚。你打坐打得很好,有人吵了你的安宁,你就发脾气,这证明外在的 一切在你心里是实在的,对你来讲是两个,佛法是不二法门,你到处都是两个乃至多个,与 修行绝不相应。所谓“外门闭、内门开”,这是修密宗闭黑关的着眼点,所以修行人一定要 虚,要虚到极点;不但要静,要静上加静。这样的话,才比较容易相应。
什么叫“守本真心”呢
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里一再说到这四个字——“守本真心” 。
刚刚修行的人,唱高调说要自在、要洒脱、要无我,说俏皮话,嘴巴滑溜,是没有用的,见 了阎王,你那一套一点都用不上;而触境遇缘烦恼重重,你又莫可奈何。所以从达摩大师到 五祖都是倡导“观心”的。以后虽然很少用观心的词句,本质上也离不开观心。观心有三个 阶段:
第一阶段:由反省而观心。学佛法都是要反省;学任何一个法门,总是先反省忏悔,否则障 不除不能相应。先在反省的时候观心,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你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 座的包括我都认为自己是个好人,自己是个完整、统一的人;自己是一个非常善良的人;自 己是一个“言寡尤、行寡悔”、“可以无大过矣”的人,其实,绝对不然。如果认真反省一 番,就会发现:你根本不是个人。你如果承认你过去所做、所为、所想,根本不是人,接近 没有进化的动物。人要勇于面对自我,才可能做到真实的忏悔,才会获得实质的进步。如果 不能够勇于面对自我,永远保持那种虚伪形象,谁也救不了你。所以第一步要观察自我是个 什么
第二阶段:使每一念都不要漏过。萌生一念,自己立刻知道,而自己始终用最客观的立场来 批 判自己的念头,这个念头太不好、太暗淡,就自己打自己耳光,乃至于说话、做事,都要 观察 自己的念头,不让念头自由活动。如果我们要思维一件事——有目的的思维应集中心力去思 维 它,那叫正思维;如果我们不需要思维任何事时,不要让念头像无缰之马自由奔驰。否则就 会搅乱了心地。
第三阶段:要观“念从哪里来”
从“念从哪里来”,就可能找到自己原本无念的真心;找 到了无念的本心,就要守住它,守住才不会迷失于妄想与“认同”之中。
哪个是无念的本心呢
记得十几年前,在东引服务时,有一天在禅定中得到几句话(为什么说 “得到”呢
这不是书上看到的,也不是我自己的创意。)这几句话是:“以子之心, 觉子之觉;以子之觉,觉子之心;觉者是心,是心自觉,觉心不二,允称正觉。”这几 句话,极为究竟,它给我的启示是什么呢
“觉者是心,是心自觉”,不是觉得外面,也不 是外面觉进来,我们套用笛卡尔的话的模式——我“觉”故我在。
观心观到最后的阶段,就是“我觉故我在”,就是“守本真心”,你守着你的心,它才不会 乱跑,你守着你的真实的心,守本——真实的是原本的,守原本的本心,就是守真如,后来 禅宗的子孙看了这个“守”字,觉得用得太拙,其实拙就是大智慧。你若能够守你原本的心 ,那就是守摩诃般若,也就是以后讲的“保任”,名词虽然不同,它的含义完全一样,而我 认为“守本真心”更明确、更积极。
(五)如法精进
“如法”就是照着佛经上所说的方法;照着师父的方法。“精进”,什么叫做精进
精者不 杂,进者不退。你不要掺杂,不要五光十色、五花八门都弄进去,要一心不二。佛陀说:“ 制心一处,事无不办”。你要精,殚精竭虑;只有这一件大事。古人说:“大事未明,如丧 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这话很值得玩味:大事没有搞清楚,好像死了爹娘一样;大 事搞清楚了,又像死了爹娘一样。这个蛮好玩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所以要精进。
刚才我们说到什么是安祥
如何才能获得和拥有安祥
我们现在就要说安祥有什么用
有什么 好处
现在就要讨论“安祥之美”了。
安祥是由心安无愧得来的。
安祥是由保持合理的欲望,不放纵私欲得来的。
安祥是由证得宇宙人生的真实得来的。
所以我们得到安祥以后,就会活得踏实、活得潇洒、活得自在、 活得无罪一身轻。
三、安祥的美好
(一)安祥能使人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个拥有安祥的人,身体自然健健,疾病减少;相好庄严:真正学禅而上路的人连相貌都 会改 变。大家如果在老朋友当中互相观察,将会发现有人已经把内在的安祥之美发露到表面上来 了,而表现出清雅脱俗,当然他的生活也必然充满安祥、和谐,使人感到和蔼可亲、堪能信 赖。因此他的人生便非常通畅,障碍自然减少,合理的欲望都会实现,正确的努力也会成功 ,而且可以消千灾于无形,遏百难于未萌。
一切灾难都有原因,没有灾难的因,就没有灾难的果。所以对于一位秒秒安祥的人来说,千 灾不会降临,百难不会萌生,整个人生活得潇洒自在,大吉大利。
(二)安祥可堪报不报之恩
一个拥有安祥的人,每一秒钟都散发着他生命的光辉,构成他生命的磁场,进入他生命磁场 的人,立刻感觉到安祥——
心浮气躁的人感觉到一阵清凉;
忿恨不平的人感觉到无比温馨;
烦恼痛苦的人感觉到非常舒畅;
心灰意冷的人感觉到极大鼓舞。
在你有生之年的活动半径中,到处散播出灿烂的心光,到处散播出安祥、和谐的灵气 。虽然 你无心以“有为法”报四重恩,但是你已经报了,这就叫做“堪报不报之恩”——不用报恩 ,已经报恩了。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散播安祥,我们的社会就是个祥和的社会。我们人人散播安祥,我们 的国家就是一个富强康乐、所有邪恶势力无法侵害的国家。
我们要报亲恩、报国恩、报天地恩、报众生恩,就必须保持内心的安祥。当我们内心固定了 安祥的时候,可以使七代祖先超升。安祥既然是这么美好,当然值得我们拼生命的全力去追 求、去获得、去保有。
(三)安祥可以奉献人生、享受人生
一个安祥者,他的心是统一的,他的心力是集中的,当他进行“正思维”时,是锋利无比的 。他具有最高的创造力。一个人到了心灵安祥的境地,如果他有一个疑问,而肯不停地用安 祥心去思考,不要两三天就会得到一个崭新的答案。他对国家、对人群、对社会都能够提供 卓越的贡献,而不会是社会的包袱,不会给社会“负值”。
他每一秒钟都活在安祥里,他没有不满、没有怀疑、没有嫉妒、没有牢骚、没有抱怨、没有 恐惧,所以他是活在满足中,他的人生是享受的人生。
四、何以失去安祥
说到这里,我们再讨论:何以太多的人失去了安祥
(一)惑于感官,逐相而沉
我们追逐那些外在的幻相,而把自己沉没在幻相当中,而迷失了自己。当我们迷失了自己的 时候,就被世间的幻相所诱惑,就被感官的官能所牵制,半点不得自由,哪里还会有安祥
即或有安祥的人,如果受感官的支配,他的安祥也会消失。
(二)突出自我我欲,背离责任义务
突出自我我欲——我想怎么样
人的欲望没有止境;秦始皇说一世、二世,将至亿万世;汉 武帝认为汉朝基业将会永垂不朽,因为把几千年的边患都削平了。但是他们死的时候都很悲 哀 、失望、空虚、沮丧,为什么
他吃了很多长生不死的药,结果却发现自己的确是活不下去 了。“我欲”是贫穷的标志。在我扩张私欲的同时,也显示了我们心灵的贫乏。所以一个一 意追求私欲的人,同时也便背弃了责任义务。
人应该怎么活
人应该活在责任义务里,人应该负起每个人自己的责任。
人若想活得通畅,只有活在责任义务当中。因为你不管在哪个机关做事
不管你的工作岗位 是什么
如果想活得不暗淡、不窝囊、不委屈、不晦涩,能抬头挺胸,你就必须尽到应尽的 责任,满足责任对你的要求。因为人的价值可与经济学旁通,经济学讲“边际效用”,人也 是一样,谁最重要
谁最能构成社会人群的需要,谁就最重要。谁若无法满足工作的需求, 工作对他来讲就不需要。所以人的工作,不管在任何地方,应该要使别人觉得自己“有你不 多,没有你嫌少”;如果让人家觉得“有你嫌多,没有你最…
《安祥之美》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