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大乘稻稈經講記▪P2

  ..續本文上一頁無非心王之所顯現。故一切法無不從心王而轉,所謂“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即是說一切法隨心變現,所謂“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心堪爲法中之王。然心從無始以來被種種障所障,隨業報及煩惱習氣所覆蔽纏縛;因此,不得自在,無主導力。同時,于一切法中多有迷愚,不能如實了知一切法,不能如實印證一切法,失法王義故。複次、一切法中無相平等之真如法性,常住不變,無生無滅,常常時恒恒時法爾如是,堪稱法王。然此常住不變之真如法性,是一切法之主體,而無顯現諸法之用,亦未能圓滿法王義。故法王者,一、須常恒不變,二、有自在顯現轉變諸法之作用;合此二條件,唯有佛陀。故唯有佛陀能稱法王。

  “正遍知”,即無上正等正覺。知有:一、無遺知,法有無量,而知之一無遺漏;二、無量知,一切法無量,而知亦無量;此二“遍”義。叁、無顛倒知,人天二乘知是有顛倒,唯如來知無有顛倒,此一“正”義。四、不共知,超出五趣叁乘乃至等覺菩薩所不共故,此一“無上”義。故稱佛爲無上正遍知。

  “若見因緣,即能見法,若見于法,即能見佛者”,此一長句,標也。因舍利子疑此四句故問彌勒,彌勒欲答,先標之以便解釋也。

  乙二、依問解釋

  丙一、流轉門

  『此中何者是因緣?言因緣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愁歎苦憂惱而得生起:如是唯生純極大苦之聚。』

  此依問解釋分二:一、流轉,二、還滅,今流轉分也。“何者是因緣”者,問也。“此有故彼有”以下,解釋因緣義也。何謂因緣?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由此一爲緣之法有故,彼法始有;此一爲緣之法生故,彼法而得生起;若無此法,彼法不有;彼法無故,此法亦無。此爲彼因,彼爲此果;無因不能感果,無果亦不能顯因;因果相待而建立故。

  “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愁歎苦憂惱而得生起”,而得生起一句,貫通以上各句;如說無明爲緣,行得生起,乃至生爲緣故,老死愁歎苦憂惱而得生起。

  “無明”者,六根本煩惱之一──即癡,不明事理也。無明之差別相,有與第七識相應之恒行不共無明,有與第六識相應之獨行不共無明,及前六識相應之共無明;此中所言無明,蓋即指六識迷事迷理之無明。“行”者,能引生死業報之行業,第六識相應最強勝有力之無明能發行。行義甚廣,就狹義說:即是前六識身語意之行業中能引一期果報之業。此上二支是能引──依瑜伽釋此,不作叁世解,但作二世因果說。

  識乃至受,爲所引支:由無明行業熏入第八識中,即成業種,將來識種起現行,使第八識受報,如人中善業熏入第八識成種,則感善異熟;人中惡業熏入第八識成種,則感惡異熟。第八識是總報主,故無論善惡業,將來感果必是八識。所感果報之色心,即是名色。名謂非色四蘊,受想行識是也;色即五蘊中色法。可見可觸者爲色,不可見亦不可觸爲名;此隨異熟感果如何,而色心各有不同。從此引生六入,六入即六根,亦即是報身,爲無明行所引者也。從此生觸,觸是能觸,即心所法中之觸心所,和合根塵識所成。由觸生受,受能感受也,如苦受樂受不苦不樂之舍受等。凡此皆爲所引支,爲無明行所熏而引生此五種子故。

  愛取有叁,爲能生支,愛能滋潤業報之種,而無明及愛皆通諸煩惱,發業以無明勝,潤生以愛勝;故法華經雲:“叁界生死,貪愛爲本”。由愛故生死流轉,不得出離。由有愛故,業種之勢力強勝,有萌芽發生之用,是名爲取。及至有,則受報之種成熟,將受叁界二十五有之一有,在此分位上名有。

  生老死愁歎苦憂惱等爲所生支,愛取有之所生故。生、如種芽長出土面;從生有至老死,前業種勢力微弱,將另換新種而感來世果也。

  從無明至有之十支,爲現在世所造因;生老死二支,爲未來世所受果;是爲二世一重因果。謂無明行能引支,因也;識乃至受所引支,果也;是爲一重因果。愛取有叁能生支,因也;生老死二,所生支,果也;能生是因,所生是果,是爲又一重因果。

  “如是唯生純極大苦之聚”,結也。謂叁界有漏無不是苦,故四聖谛中第一即是苦谛。人生由惑造業,由業感苦,展轉相生猶如車輪,是以輪回不息也。

  此中無明滅故行滅,行滅故識滅,識滅故名色滅,名色滅故六入滅,六入滅故觸滅,觸滅故受滅,受滅故愛滅,愛滅故取滅,取滅故有滅,有滅故生滅,生滅故老死愁歎苦憂惱得滅:如是唯滅純極大苦之聚──此是世尊所說因緣之法。

  第二、明還滅也。既知老死由生爲緣故有,生由有爲緣故有,有由取爲緣故有,取由愛爲緣故有,愛由受爲緣故有,受由觸爲緣故有;觸由六入爲緣故有,六入由名色爲緣故有,名色由識爲緣故有,識由行爲緣故有,行由無明爲緣故有。從一生一,不相紊亂,而其樞要,端在無明。若無明滅,則一切皆滅,故無明關系至爲重要;生是從無明而生,故滅亦是從無明而滅。是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乃至老死愁歎苦憂惱無不皆滅。

  “如是唯滅純極大若之聚”一句,結還滅門也。唯無明滅,一切皆滅;生死永亡,煩惱永斷,純極大苦變爲清淨極樂。“此是世尊所說因緣之法”一句,總結所知事分也;言所謂因緣法者非他,即此流轉還滅而已。

  甲四、所知性分

  『何者是法?所謂八聖道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此是八聖道。』

  “何者是法”一句,問起下文。“所謂八聖道”以下,答也。正見者,明見正確之理,對破迷事理之無明也。正見叁界是苦,諸法無我,或諸法本空。見既明確,則由見所起思維亦正,常有正見,必起正思維,而身心世界,事理因果,無不屬正思維。由思維正,而從思所發語言亦正,一言之出,必關大道,故名正語。正業,身語意叁業也,語正則身心動作亦罔不正矣。正命者,謀正當之生活或正當之職業,以求養活身命也;若下口食方口食等,則非正命矣。正精進 繼續不斷努力之謂,如去惡修善,破迷成覺是也。正念,明記不昧,了了不忘之謂,有一念不合正理,即爲失念。正定,念念不離正道,時時與正道相應,則能專住正理之境,即成正定;由正念所發定,名爲正定。此八種聖道,須叁乘見道之後,在修道位上修行八聖道;聖道者,合諸法正性所行之道也。

  甲五、所知果分

  『果及涅槃,世尊所說;名之爲法。何者是佛?所謂知一切法者,名之爲佛;以彼慧眼及法身,能見作菩提學無學法故。』

  “果及涅槃”者,果謂由八聖道所得之四沙門果;依果智能解脫生死,證得安樂,名爲涅槃。涅槃又名滅度,滅除煩惱,度出生死故。此四沙門果及與涅槃,均爲佛世尊所說,佛所說者是爲佛法。“何者是佛”者,是問,“所謂知一切法者”以下,是答。能如實遍知一切法,名知一切法。又名一切智智,言佛智能知一切,靡不究盡,名一切智智。能知一切法具一切智智者,名之曰佛。佛何以能知一切法?“以彼慧眼及法身,能見作菩提學無學故”。慧眼者,智慧之眼也;有聲聞慧眼,有菩薩慧眼,此中專指佛之慧眼。法身者,即法性身,諸功德法所依故,由有此無漏慧眼及無漏法身功德故,能見一切法。同時,複能造菩提因,如八聖道十二因緣法等是。由因感果,則能從未學位到有學位,從有學位到無學位也。有學者小乘初二叁果人,大乘初地以上;無學者,阿羅漢辟支佛及佛果也。

  甲六、雲何所知分

  乙一、勝義谛門

  丙一、觀因緣

  『雲何見因緣?如佛所說;若能見因緣之法常、無壽、離壽、如實性、無錯謬性、無生、無起、無作、無爲、無障礙、無境界、寂靜、無畏、無侵奪、不寂靜相者,是也。』

  勝義谛門又分叁,今觀因緣也。雲何能見因緣之法?因緣之法是常,無生滅故;因緣之法無壽,無生命相續,其性本空故;亦離壽,本性既空,何有壽命之短長可言,故離壽;亦如實性,雖無壽離壽,其性本空,而此空性,正恰如其實,名如實性;亦無錯謬性,此既如實,常如其性,常常如此,普遍如此,即是無錯謬故;亦是無生,諸法不生滅,常是寂滅相,從無而有曰生,諸法本空常住,從何有生?亦無起,事有開始有隱沒,忽而發現曰起,諸法既無生,即無起;亦無作,法性常寂,無有造作故;亦無爲,無所作爲故;亦無障礙,無二無叁,無有能障礙故;亦無境界,無分別故;亦寂靜,諸法本來常如故;亦無畏,諸法無作無爲,無有能障礙之者,故無怖畏;亦無侵奪,有侵奪者,始有怖畏,既無怖畏,知無侵奪;亦不寂靜者,本自寂靜,亦不有寂靜相也。蓋勝義法中,不可言說,本空寂故;中論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名中道義”;法華經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即是顯此勝義因緣法也。

  丙二、觀法

  『若能如是,于法亦見常、無壽、離壽、如實性、無錯謬性、無生、無起、無作、無爲、無障礙、無境界、寂靜、無畏、無侵奪、不寂靜相者。』

  此觀法也。上來從十二因緣觀因緣,此文從八聖道觀法。觀因緣既如是見常無壽離壽等;于法亦應作常無壽離壽等觀察。

  丙叁、觀佛

  『得正智故,能悟勝法,以無上法身而見于佛。』

  此觀佛也。得正智者,得正遍覺之佛智也。能悟勝法,悟最勝第一義法也。即以所證悟第一義法性爲無上法身佛,故從勝義谛以觀,因緣及法與佛皆一如無二如也。

  乙二、世俗谛門

  丙一、從有因緣所生門

  『問曰;何故名因緣?答曰:有因有緣名爲因緣,非無因無緣故,是故名爲因緣之法。世尊略說因緣之相;彼緣生果,如來出現若不出現,法性常住,乃至法性、法住性、法定性,與因緣相應性、真如性、無錯謬性、無變異性、真實性、實際性、不虛妄性、不顛倒性等,作如是說。』

  二、世俗谛門亦分叁,今第一從有因緣所生門也。何名因緣?有因有緣名…

《佛說大乘稻稈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成實論大意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