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非心王之所显现。故一切法无不从心王而转,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即是说一切法随心变现,所谓“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心堪为法中之王。然心从无始以来被种种障所障,随业报及烦恼习气所覆蔽缠缚;因此,不得自在,无主导力。同时,于一切法中多有迷愚,不能如实了知一切法,不能如实印证一切法,失法王义故。复次、一切法中无相平等之真如法性,常住不变,无生无灭,常常时恒恒时法尔如是,堪称法王。然此常住不变之真如法性,是一切法之主体,而无显现诸法之用,亦未能圆满法王义。故法王者,一、须常恒不变,二、有自在显现转变诸法之作用;合此二条件,唯有佛陀。故唯有佛陀能称法王。
“正遍知”,即无上正等正觉。知有:一、无遗知,法有无量,而知之一无遗漏;二、无量知,一切法无量,而知亦无量;此二“遍”义。三、无颠倒知,人天二乘知是有颠倒,唯如来知无有颠倒,此一“正”义。四、不共知,超出五趣三乘乃至等觉菩萨所不共故,此一“无上”义。故称佛为无上正遍知。
“若见因缘,即能见法,若见于法,即能见佛者”,此一长句,标也。因舍利子疑此四句故问弥勒,弥勒欲答,先标之以便解释也。
乙二、依问解释
丙一、流转门
『此中何者是因缘?言因缘者,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而得生起:如是唯生纯极大苦之聚。』
此依问解释分二:一、流转,二、还灭,今流转分也。“何者是因缘”者,问也。“此有故彼有”以下,解释因缘义也。何谓因缘?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由此一为缘之法有故,彼法始有;此一为缘之法生故,彼法而得生起;若无此法,彼法不有;彼法无故,此法亦无。此为彼因,彼为此果;无因不能感果,无果亦不能显因;因果相待而建立故。
“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愁叹苦忧恼而得生起”,而得生起一句,贯通以上各句;如说无明为缘,行得生起,乃至生为缘故,老死愁叹苦忧恼而得生起。
“无明”者,六根本烦恼之一──即痴,不明事理也。无明之差别相,有与第七识相应之恒行不共无明,有与第六识相应之独行不共无明,及前六识相应之共无明;此中所言无明,盖即指六识迷事迷理之无明。“行”者,能引生死业报之行业,第六识相应最强胜有力之无明能发行。行义甚广,就狭义说:即是前六识身语意之行业中能引一期果报之业。此上二支是能引──依瑜伽释此,不作三世解,但作二世因果说。
识乃至受,为所引支:由无明行业熏入第八识中,即成业种,将来识种起现行,使第八识受报,如人中善业熏入第八识成种,则感善异熟;人中恶业熏入第八识成种,则感恶异熟。第八识是总报主,故无论善恶业,将来感果必是八识。所感果报之色心,即是名色。名谓非色四蕴,受想行识是也;色即五蕴中色法。可见可触者为色,不可见亦不可触为名;此随异熟感果如何,而色心各有不同。从此引生六入,六入即六根,亦即是报身,为无明行所引者也。从此生触,触是能触,即心所法中之触心所,和合根尘识所成。由触生受,受能感受也,如苦受乐受不苦不乐之舍受等。凡此皆为所引支,为无明行所熏而引生此五种子故。
爱取有三,为能生支,爱能滋润业报之种,而无明及爱皆通诸烦恼,发业以无明胜,润生以爱胜;故法华经云:“三界生死,贪爱为本”。由爱故生死流转,不得出离。由有爱故,业种之势力强胜,有萌芽发生之用,是名为取。及至有,则受报之种成熟,将受三界二十五有之一有,在此分位上名有。
生老死愁叹苦忧恼等为所生支,爱取有之所生故。生、如种芽长出土面;从生有至老死,前业种势力微弱,将另换新种而感来世果也。
从无明至有之十支,为现在世所造因;生老死二支,为未来世所受果;是为二世一重因果。谓无明行能引支,因也;识乃至受所引支,果也;是为一重因果。爱取有三能生支,因也;生老死二,所生支,果也;能生是因,所生是果,是为又一重因果。
“如是唯生纯极大苦之聚”,结也。谓三界有漏无不是苦,故四圣谛中第一即是苦谛。人生由惑造业,由业感苦,展转相生犹如车轮,是以轮回不息也。
此中无明灭故行灭,行灭故识灭,识灭故名色灭,名色灭故六入灭,六入灭故触灭,触灭故受灭,受灭故爱灭,爱灭故取灭,取灭故有灭,有灭故生灭,生灭故老死愁叹苦忧恼得灭:如是唯灭纯极大苦之聚──此是世尊所说因缘之法。
第二、明还灭也。既知老死由生为缘故有,生由有为缘故有,有由取为缘故有,取由爱为缘故有,爱由受为缘故有,受由触为缘故有;触由六入为缘故有,六入由名色为缘故有,名色由识为缘故有,识由行为缘故有,行由无明为缘故有。从一生一,不相紊乱,而其枢要,端在无明。若无明灭,则一切皆灭,故无明关系至为重要;生是从无明而生,故灭亦是从无明而灭。是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老死愁叹苦忧恼无不皆灭。
“如是唯灭纯极大若之聚”一句,结还灭门也。唯无明灭,一切皆灭;生死永亡,烦恼永断,纯极大苦变为清净极乐。“此是世尊所说因缘之法”一句,总结所知事分也;言所谓因缘法者非他,即此流转还灭而已。
甲四、所知性分
『何者是法?所谓八圣道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是八圣道。』
“何者是法”一句,问起下文。“所谓八圣道”以下,答也。正见者,明见正确之理,对破迷事理之无明也。正见三界是苦,诸法无我,或诸法本空。见既明确,则由见所起思维亦正,常有正见,必起正思维,而身心世界,事理因果,无不属正思维。由思维正,而从思所发语言亦正,一言之出,必关大道,故名正语。正业,身语意三业也,语正则身心动作亦罔不正矣。正命者,谋正当之生活或正当之职业,以求养活身命也;若下口食方口食等,则非正命矣。正精进 继续不断努力之谓,如去恶修善,破迷成觉是也。正念,明记不昧,了了不忘之谓,有一念不合正理,即为失念。正定,念念不离正道,时时与正道相应,则能专住正理之境,即成正定;由正念所发定,名为正定。此八种圣道,须三乘见道之后,在修道位上修行八圣道;圣道者,合诸法正性所行之道也。
甲五、所知果分
『果及涅槃,世尊所说;名之为法。何者是佛?所谓知一切法者,名之为佛;以彼慧眼及法身,能见作菩提学无学法故。』
“果及涅槃”者,果谓由八圣道所得之四沙门果;依果智能解脱生死,证得安乐,名为涅槃。涅槃又名灭度,灭除烦恼,度出生死故。此四沙门果及与涅槃,均为佛世尊所说,佛所说者是为佛法。“何者是佛”者,是问,“所谓知一切法者”以下,是答。能如实遍知一切法,名知一切法。又名一切智智,言佛智能知一切,靡不究尽,名一切智智。能知一切法具一切智智者,名之曰佛。佛何以能知一切法?“以彼慧眼及法身,能见作菩提学无学故”。慧眼者,智慧之眼也;有声闻慧眼,有菩萨慧眼,此中专指佛之慧眼。法身者,即法性身,诸功德法所依故,由有此无漏慧眼及无漏法身功德故,能见一切法。同时,复能造菩提因,如八圣道十二因缘法等是。由因感果,则能从未学位到有学位,从有学位到无学位也。有学者小乘初二三果人,大乘初地以上;无学者,阿罗汉辟支佛及佛果也。
甲六、云何所知分
乙一、胜义谛门
丙一、观因缘
『云何见因缘?如佛所说;若能见因缘之法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相者,是也。』
胜义谛门又分三,今观因缘也。云何能见因缘之法?因缘之法是常,无生灭故;因缘之法无寿,无生命相续,其性本空故;亦离寿,本性既空,何有寿命之短长可言,故离寿;亦如实性,虽无寿离寿,其性本空,而此空性,正恰如其实,名如实性;亦无错谬性,此既如实,常如其性,常常如此,普遍如此,即是无错谬故;亦是无生,诸法不生灭,常是寂灭相,从无而有曰生,诸法本空常住,从何有生?亦无起,事有开始有隐没,忽而发现曰起,诸法既无生,即无起;亦无作,法性常寂,无有造作故;亦无为,无所作为故;亦无障碍,无二无三,无有能障碍故;亦无境界,无分别故;亦寂静,诸法本来常如故;亦无畏,诸法无作无为,无有能障碍之者,故无怖畏;亦无侵夺,有侵夺者,始有怖畏,既无怖畏,知无侵夺;亦不寂静者,本自寂静,亦不有寂静相也。盖胜义法中,不可言说,本空寂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法华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是显此胜义因缘法也。
丙二、观法
『若能如是,于法亦见常、无寿、离寿、如实性、无错谬性、无生、无起、无作、无为、无障碍、无境界、寂静、无畏、无侵夺、不寂静相者。』
此观法也。上来从十二因缘观因缘,此文从八圣道观法。观因缘既如是见常无寿离寿等;于法亦应作常无寿离寿等观察。
丙三、观佛
『得正智故,能悟胜法,以无上法身而见于佛。』
此观佛也。得正智者,得正遍觉之佛智也。能悟胜法,悟最胜第一义法也。即以所证悟第一义法性为无上法身佛,故从胜义谛以观,因缘及法与佛皆一如无二如也。
乙二、世俗谛门
丙一、从有因缘所生门
『问曰;何故名因缘?答曰:有因有缘名为因缘,非无因无缘故,是故名为因缘之法。世尊略说因缘之相;彼缘生果,如来出现若不出现,法性常住,乃至法性、法住性、法定性,与因缘相应性、真如性、无错谬性、无变异性、真实性、实际性、不虚妄性、不颠倒性等,作如是说。』
二、世俗谛门亦分三,今第一从有因缘所生门也。何名因缘?有因有缘名…
《佛说大乘稻秆经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