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青年手冊(海濤法師編著)

  青年手冊

  海濤法師編著

  序

   青少年時期有人生的“暴雨狂風期”之稱,因爲學生在這年紀面臨了身、心兩方面的變化,對很多事都産生了疑惑與矛盾。雖然外表已像大人般成熟,內心卻充滿不安,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誘惑。這時,老師所能幫忙的,就是以無限的愛與包容,對學生付出傾聽與關懷。除此之外,更應幫助學生堅定和厘清應有的處事態度與價值觀,讓他不再害怕和動搖,往確定的人生方向邁進。期盼生命電視臺印製的這本學生手冊,能在學生的暴雨狂風期帶來一些曙光,爲老師與學生提供良好的指南。

  生命電視合臺長 海濤

  青年手冊

  青少年的心靈小語

  ◎人生什麼最有價值?就是愛。

  ◎善良是付諸行動的愛。

  ◎幫助他人正是生命的本質。

  ◎因爲我愛得更多,所以我得到更多。

  ◎“愛”是最偉大之處,就是打開了人生的窗口。

  ◎沒有能力愛人比沒有人愛更可憐。

  ◎有了了解,才能有愛、有慈悲,愛與了解是一體的。

  ◎愛是學習付出,也是學習接受。

  ◎無私的愛是最美的禮物。

  ◎如果仇恨是一種疾病,愛是唯一的解毒劑。

  ◎擁有一顆無私的愛心,便擁有一切。

  ◎一切苦的主要原因,源于自我珍愛的心,它的解藥就是珍愛別人。

  ◎學習去愛,愛是地球上最強大的力量。

  ◎無我的愛,才是真正充滿慈悲心的“愛”,不求回報的“真愛”。

  ◎愛他人勝過愛目己的人,可敬;愛自己勝過愛他人的人,可憐。

  ◎不帶執著的愛,是唯一不夾雜恐懼的愛,這種愛才是清淨的。帶有執著的愛是枷鎖,蘊藏了情緒的狂浪,往往製造一種看不見的鐵鏈。

  ◎愛是超過語言文字和思想的,它是一個經驗、一個認識,與人、地球,乃至大我的聯系。

  ◎要愛,但不要執著。單純地去愛,讓愛爲我們帶來的是喜樂而不是痛苦。

  ◎一旦把“愛”視爲生命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份,它就會長期助你耕耘。而那些與歲月同步增長之“愛的智慧”,就足你持之以恒的收獲。

  ◎愛就是要學著保存所愛的人的自由、保持雙方的個人特色,這是最基本的。

  ◎懂得如何愛人,便完成生命的覺醒。

  ◎愛,是深刻的、美麗的、完整的。在性關系中, 尊重是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性的交流應該像是儀式般,在正念下,與尊重、關懷、愛一起舉行。如果你只是隨欲望而行,那就不是愛。欲望,不是愛。愛,不只是負責,還有關懷的素質。

  ◎愛的升華爲慈悲,慈悲的升華爲大慈大悲。有了大慈大悲的心,所有的功德都在裏面。

  ◎布施愛心,把慈悲供養別人。

  ◎慈悲就是愛,愛達到最純潔者,便是慈悲。愛是有條件的,而慈悲是無怨無悔的出。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苦難不平,需要我們付出善心的愛,溫暖的手。

  ◎愛帶給我們力量,使我們可以看到沒有愛的人看不到的事。

  ◎德蕾莎修女:“不管如何,我總是愛他們!”

  ◎人生最大的美德是慈悲。

  ◎愛是理性的犧牲,而不是感性的占有。愛是無怨無悔,心甘情願的奉獻,愛是美化外在環境,淨化內在心靈的源頭,受是慈悲的顯現。

  ◎愛一切衆生,打開自己的心,張開自己的手,去擁抱衆生、擁抱世界。

  ◎真正的愛,是一種過程、一種付出、一種奉獻、一種服務,這裏面沒有批評、不接納或怨恨。對方如何對不起我們,我們只是更同情他;對方對我們好時,我們要更愛他、更關懷他。

  ◎愛有兩種。一是汙染的愛,就是“貪”,二是不汙染的愛,就是“信”。

  ◎沒有愛的生命,才是空虛而孤獨的。把別人給你的愛當作溫暖;把別人給你的恨當作磨煉。

  ◎真正的愛不是占有,變更不僅僅是犧牲,愛可以是成就對方,圓滿自己。

  ◎真正的仁慈,必須付諸行動,接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歲月可以贏去我們的生命,卻贏不去找們一路上所留下來的美德,也就是無限的慈悲,無盡的關懷。

  ◎真正的慈悲,來自看見他人的苦痛。你有一種責任感,希望能夠給予他人一點幫助。

  ◎真正的智慧,一定是建立在慈悲的基礎上。

  ◎愛是消除仇敵的最佳辦法。

  “悲”是去融入、去感同身受。

  ◎慈悲是一種把感情升華,成爲衆生的“大愛”,而不是私愛;是一種平等的愛,而不是有選擇的愛;也是一種只知付出,不求回報的愛;更是一種清淨而沒有染欲的愛。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禅悅。

  ◎實踐對別人産生共鳴的溫暖心情。

  ◎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吵架是弱者的武器。

  ◎慈悲不是用來衡量別人的尺度,而是自己身體力行的道德;慈悲也不是用來沽名釣譽的工具或手段,而是“真愛”自然流露的行爲。

  ◎慈悲的慈心要用智慧滋養,唯有智慧才能莊嚴真正的愛,而在智慧的引導之下,愛心才能發揮真正的善行,也唯有用智慧,才能免除那僞裝的愛心。

  ◎“慈悲”乃是一種能和藹、溫柔地對待一切我們所不喜歡的人、事、物的能力。

  ◎慈悲是溫柔美好的世界,尊重是祥和歡喜的妙方,感恩是幸福安樂的泉源,贊歎是利人化它的法寶。

  ◎爲了修持慈悲心,一個人必須丟開自私的愛,這個世界有太多的愛是以自我爲中心,人們只愛個人的自我。

  ◎慈悲是一種感受、一種力量,除了幫助別人外更能包容別人,不要看不起別人,不要輕率批評別人。

  ◎要化導一個人,慈悲的言行、關愛的心懷,比任何都受用。

  ◎真正的榮耀,屬于那個願意成爲他人墊腳石的人

  ◎善心和悲憫帶來喜,和無私的態度,使個人變成神聖,甚至榮耀了生命本身。

  ◎當你看到某些事物的益處時,必須認知到不利之處。當你感到怨恨、憎惡時,你應該思惟愛和諒解。

  ◎痛苦是快樂的兄弟,每件事物都有兩面性,快樂和痛苦是相互依存的。

  ◎最甜蜜的聲音是仁慈的話,它永遠帶來陽光。

  ◎刺激我們的人,才是我們真正的指導者。

  ◎給你最大痛苦的人,也是你最要感恩的人。

  ◎如果你對任何事物都懂得尊重及感恩,甚至包括一杯水、一碗飯,你的生命將充滿尊重的能量,屆時,你一定會受到尊重,因爲所有你尊重的東西,將會回給你同樣的尊重。

  ◎困難是我們的恩人,唯有困難才能發揮潛在的能力,去突破一切的不如意。

  ◎感恩是身心綻放出來最美的花朵。

  ◎如果感恩是最大的反省行動,那麼收獲最大的是自己。

  ◎感恩有叁種形式:藏在心底、用語言表達、付諸于行動。

  ◎每天花一點時間,想想應該感謝誰。

  ◎人的價值在于奉獻與犧牲。

  ◎用一雙新鮮的眼睛看世界,用一顆感恩的心過生活。

  ◎知感恩、懂珍惜,是富有之人;有肚量、能包容,是豁達之人。

  ◎快樂來自于以感激的心情,去接受眼前的生活。

  ◎能惜福的人,就懂得行善;懂得行善的人,必能時時快樂,這就是幸福的人生。

  ◎生命的幸福是一種無欲與奉獻,它是一種超越欲望後的安穩與甯靜。

  ◎治療自私與貪婪的唯一方法,就是犧牲。

  ◎貢獻自己所學、所能,多爲利益衆生而盡一分心力,這才實在,因爲一個人所能留給別人的,就是他曾付出的一切。

  ◎當一個人想謀殺一只虎時,他說那是遊戲;但當這只虎要殘害他時,他便說那是殘暴了。

  ◎試著在你遇見的每一個人身上,發現美的存在。

  ◎記住恩,忘掉恨,你的人生才有意義。“恩”讓你覺得一切皆可貴,“恨”只會議你舊疾複發,終至使你形成另一種傷害。

  ◎勿以容貌的醜陋爲恥,而應以內心之醜陋爲恥。

  ◎印度聖雄甘地說:“從一個民族對待動物的態度,可以判斷這個民族品質的高下。”只有善待動物的民族才能建立偉大的國家。

  ◎你將自己奉獻出來的時候,你就真正得到生命。

  ◎人生最大的犧牲,就是犧牲享受;最大的享受,就是享受犧牲。

  ◎放縱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禍害;談論別人的隱私是最大的罪惡;不知自己的過失是最大的病痛。

  ◎如果一個人太在乎別人,就是沒有“信心”的人,因太在乎別人的“肯定”,就會讓快樂掌握在別人的手裏。

  ◎讓動物受苦是完全缺乏慈悲的表現,對動物慈悲並不是因爲人是萬物之靈,而是人必須跟所有的生物共患難。

  ◎心靈上的富裕,是一種自我的尊嚴與滿足。

  ◎生命的本質乃是喜悅、歡喜、自在。

  ◎睡在地上的人永遠不用擔心會從床上摔下來,存善心做好事的人永遠不用擔心會日夜難眠。

  ◎寬恕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

  ◎不必企圖改變世界,也不必把自己躲入黑暗之中。寬容與了解的心,是使心靈平靜的因素,而愛、忠誠與關懷,才是人生閃耀的寶石。

  ◎忍辱,是擁有“希望”的唯一法門。

  ◎理想的淨土,是落實于現實的人間。

  ◎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不在于自己有多高的學問,而在于自己有多少的“涵養”可以安頓自己,也可以清醒別人。

  ◎人心須在不斷的行動中學習所學的,才是實用的能力。務必在實務中曆練擁有的智識,要問心是否無愧?才會化作生命的力量。光憑空想思考,不能實地解決問題的人,是注定要失敗的。

  ◎在生命的千變萬化之中,沒有未來,也沒有過去,只有“現在”。能夠把握住現在,同時也能掌握過去和未來,這就是生命。

  ◎講話急促的人,修養一定不好,沈默微笑、從容,不要隨便發表意見。

  ◎別人批評時,要問心是否無愧?無愧則心安。

  ◎心如果像滴水穿石,再大的困難與阻礙也能沖破。

  ◎保持現狀就是退步,安于現實即爲落伍。成功的秘訣不在方法,在于不斷努力的隨機應變或轉型,如此,才能得到…

《青年手冊(海濤法師編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