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釋義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釋義

  ──二十八年叁月在昆明西山雲棲寺講──

  懸論

  一 提教綱

  甲 不判時教

  乙 教理略判

  1 內證離言法

  2 應機巧說教

  (一) 五乘共教

  (二) 叁乘共教

  (叁) 大乘不共教

  丙 教史略判

  1 佛世的一味法

  2 佛後的分代法

  (一) 印度的叁個時代

  (二) 傳存的叁種文系

  二 解經題

  甲 分解

  1 般若

  2 波羅密多

  3 心

  4 經

  乙 合解

  叁 明譯傳

  釋經

  甲一 直示聖證

  甲二 巧施至教

  乙一 顯說明義

  丙一 曆諸法明照見皆空

  丁一 就五蘊明即空

  丁二 正明諸法空相

  丁叁 推空相窮諸法

  丙二 依般若明度一切苦

  丁一 依般若成菩薩行

  丁二 依般若成如來果

  丁叁 依般若成利濟用

  乙二 密咒發願

  【懸 論】

  一 提教綱甲 

  不判時教

  關于提教綱,古來各宗祖師有種種說法,如天臺五重玄義,賢首十門玄談,以及其余的各家,大概是將釋迦如來一代所說的教法,分爲幾個時期,幾種教法,名爲一代時教。天臺五時者:第一、說華嚴時,第二、說阿含時,第叁、說方等時,第四、說般若時,第五、說法華涅槃時。八教者:一、藏教,二、通教,叁、別教,四、圓教,名化法四教;五、頓教,六、漸教,七、秘密教,八、不定教,名化儀四教。藏教專攝小乘,通教通大小乘,別教是曆別大乘,圓教是圓融大乘。此天臺所分時教也。賢首則分爲叁時五教:一、先照時說華嚴經,二、轉照時說阿含方等般若,叁、還照時說法華等。轉照時分初中後叁,合之亦同天臺的五時。五教者:小、始、終、頓、圓。小教即攝小乘法;始教明一切法空,爲大乘之始;終教進明不空爲非有非空教;頓教不立次第,所謂一超直入如來地,賢首判教時禅宗已在中國興起,因特立此教以收攝之;圓教則以華嚴等經爲最上圓滿之教。此中國各祖師所判,還有其他種種之不同,不必一一細數。而在印度傳來的判教法,則有兩種的叁時叁教,玄奘法師傳承那爛陀寺戒賢論師所分者:一、有教,即說阿含等,謂有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等法。二、空教,即般若說一切法皆空等。叁、非有非空的中道教,即深密、華嚴等。唐時又有一位印度的日照叁藏傳來清辨,智光論師所分者:一、有時教,如阿含等說有諸法。二、境空心有時教,如解深密經等說叁界唯心,唯有心識。叁、心境皆空時教,即以般若等明一切皆空,爲究竟了義。此皆古時中印兩土祖師所分判,在古來祖師皆爲適應當時的思想環境,故作如是分判。在現今研究佛經,已無此種分判的必需,故但將教理教史來略說其概要。

  乙 教理略判

  1.內證離言法

  此言內證者,乃諸佛自內所證,不限于釋迦牟尼佛,法華經所謂唯佛與佛乃能究盡諸法實相也。此非語言文字之所能表,亦非心思之所能到,乃諸佛內證智境,聲聞、緣覺、菩薩只能證知少分,五趣異生無少分知。然諸佛言教皆依此自內證法而流出,故證法爲教法之本。

  2.應機巧說教

  (一) 五乘共教

  佛既于一切諸法自覺圓滿,爲滿覺他本願故,應衆生機善巧開演,乃有諸乘教法。此諸乘教法既契于佛內證之理,又必須契合衆生之機宜,乃能使乘之各成其益。五乘共教者,即人乘,天乘,聲聞乘,辟支佛乘,菩薩乘所共同之教理。人天乘固須依之修人天行得人天果,即出世叁乘亦皆以之爲基,一切聖凡依正染淨因果皆依之而立。此法是何?即從因緣所生法明一切法正因果之理是也。此爲全體佛法之大宗,其中最要者,爲異熟因果的業報法,合乎此者即是佛法,違此者即非佛法,故爲五乘所共之正法的法印。如明業報則有向上心,不願墮落,欲保存其來世人身,乃修行人乘十善。再進而上求生天,亦由信因果以持戒修善習禅定而得;即出世叁乘所解所行,亦不能越出因果範圍。此理在世間宗教、科學都有所說,但自佛法看來,彼等所說或偏或謬,都不圓滿,唯佛法中乃澈底掃除一切邪謬,而建立一切世出世間染淨因果,爲由人乃至菩薩佛之五乘共通教法。

  (二) 叁乘共教

  觀察叁界六道衆生,生而又死,死而又生,死彼生此,流轉不斷,而說世間流轉的十二因緣法;知一切有漏法皆是苦,而明超出叁界流轉的無漏法,即所謂了生死的法。漏者:如房屋或瓶壺等類有了破漏即非完好,喻身心中有了煩惱,終要漏落生死之苦。凡未能完全了知叁界五趣因果皆爲有漏,流轉不息,均于叁苦、八苦等不能盡免,不易發出離人天心。若能確知有漏皆苦,即不肯修人天乘,最低限度也要求了脫生死。進觀有生必有異滅的有爲法皆是無常,不能永久安住,生而變異,變壞而滅,最後有仍歸于無;更對世間起厭離心,不生貪著而求超出。叁觀諸法無我,若色法,若心法,有爲法,無爲法,若內若外一切諸法,皆無可執取爲我者。既知畢竟無我,即無由起貪、嗔、癡、慢,造招叁界有漏業報,故了我空即證生空,不再造生死業,亦不感生死果,由此而得解脫證涅槃之寂常安靜,是爲涅槃寂靜。聲聞、辟支佛、菩薩皆由此而得解脫生死,平常稱此爲小乘法,其實是叁乘的共法。

  (叁) 大乘不共法

  此明超出前二種之大乘特有的勝法,依佛智所證的平等法性,諸法實相,非空非不空,非有非不有,無相無不相,一法遍于一切法,一切法不離一法,十世古今不隔當念;由此遍觀一切有情亦悉同體無二。因一切衆生皆在苦中而起救拔之心,即是大悲心。要普救衆生苦,必須成無上覺,即是發無上菩提心。此爲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所未能者,故雲不共。而在本乘之中又可分爲叁種。(甲)特勝大乘,依古人判教而說,則雖成佛亦有高下,譬如圓教的佛,頓教的佛等,今則以大乘發菩提心得無上果是同,故成佛後平等無二,但就佛應機上說亦可有其差別所重者。特勝大乘者,就因緣所生法中特明究竟皆空之最勝義,遍破外小及世俗相,即諸部明甚深空義之般若經是。( 乙 )普爲大乘,前專顯大乘法體殊勝,此則明自他兼度之大用,大乘無所不含容,無所不包涵,爲利他故不舍一法,如欲利聲聞、緣覺即須通達聲聞,緣覺乘法,欲利人天等亦複如是,各有當機勝用。此如爲深密、華嚴、法華、涅槃等所說者是;自住大乘而亦令一切人、天、聲聞、緣覺各得其益,非專爲一類人一時機而說。( 丙 )適應大乘,一色一香皆第一義,以一切法緣起無礙故,一法即攝盡一切法,隨拈一法爲中心,都可遍通一切法,以一爲主,諸余是伴,一一法與一一衆生皆是如此。譬如色法,一花一葉之色皆是遍法界諸法爲緣所起,諸法無超越此一法之外者,故諸佛說法無一定規範,所謂大用現前,不存軌則,藥無貴賤,愈病則良。可隨稱一法爲最勝,謂非余法之所能及,使聞者速能起決定信心而得受用,並非世間人我彼此抑揚贊毀者可比。如專弘淨土者,即尊淨土爲第一而斥除一切,專弘禅宗者即以禅宗爲最勝而呵棄一切,乃至持一咒修一行者各各皆如是說。蓋因法法皆妙,實均具有無上最勝功德,但適所應宜而遇緣即宗,故此亦可稱爲圓融大乘。中國之臺、賢圓教,即從法華、華嚴中大發揮斯義。

  以上可略明教理之分齊,而本經之屬于特勝大乘亦可知矣。

  丙 教史略判

  1.佛世的一味法

  佛在世時只有一味佛法,無論說大說小,說空說有,頓說漸說,顯說密說,皆爲佛應機巧說教。無次第,無勝劣,聞者皆信佛爲法本,總爲佛說,不起分別,故稱佛當時所說之法爲一味佛法。但到了佛滅以後,就有了分別。

  2.佛後的分代法

  ( 一 ) 印度的叁個時代

  或謂正法五百年,或謂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或以五百年爲一階段,稱爲初五百年,第二五百年,第叁五百年等。就曆史上看,佛滅後流傳在印度的佛法可分爲叁個時期:一、小行大隱時代,佛滅後初五百年,佛法已由印度傳及錫蘭諸地,唯盛行者即前所雲叁乘共教之小乘法。因當時佛去世未久,而住持佛法者爲迦葉、阿難等聲聞弟子,典型尚在,統攝徒衆而教授教誡,故盛行叁乘共教,而大乘不共教法則隱沒而不彰。二、大盛小附時代,次五百年有馬鳴、龍樹、提婆出世,提倡大乘佛法,得無著、世親等繼之,大乘盛行,而小乘亦附之而行。佛教之傳入中國正在此時。叁、密主顯從時代,第叁五百年中到一千二叁百年時,有龍智菩薩開南天鐵塔,從金剛薩埵受秘密經咒儀軌,盛揚密教,此時在印度的小乘經論漸歸隱沒,而大乘經教亦隨從密教而行,專以密咒爲主,並于此時開始傳入西藏。

  ( 二 ) 傳存的叁種文系上就印度所流傳佛法分爲叁個時代,但第叁五百年後印度的佛教已由衰而滅。再就傳承至現今的來看,則可分爲叁大系統:一、錫、緬、暹、巴利文系,佛法從阿育王時傳入錫蘭島、緬甸等處,即爲保存原語的巴利文佛教,此正爲佛滅後初五百年以內印度盛行的叁乘共教,今南方諸國若暹羅等猶存其遺製。二、華、鮮、日、中國文系,到了第二五百年時,正是中國由漢到唐的時代,佛法由印度盛傳來震旦,經五六百年之時間翻譯成爲中國文,漸漸傳及于朝鮮、日本等處,此正是印度大乘盛行而小乘附行之時,故中國所傳存至今者亦偏重于大乘佛法。叁、藏、蒙、尼、西藏文系,到第叁五百年時始傳入西藏,翻譯成爲西藏文系,此時正當印度密教盛行而顯教附從時期,故西藏佛教以密宗著稱,而蒙古、尼泊爾等地亦承其化,此皆時代環境影響之所成也。印度雖爲産生佛教之祖國,今已不能具體保存,現今世界流行之佛教,厥唯以上之叁大系,其中翻譯最完備,承前啓後而具足大小乘、顯密教者,尤在中國文系。觀察現在世界所流傳之叁系佛法,即可回溯到印度叁個時代的佛教,再從而上推即可彙歸到佛住世時之一味佛法。今所講之般若心經…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釋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