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二門論講錄▪P3

  ..續本文上一頁之時機因緣,應說所應說之法,故曰今當。略,即非廣義。解,即釋明義。摩诃衍,即大乘義。義,即大分深義義。

  乙二 明造論利益

  問曰:解摩诃衍有何義利?答曰:摩诃衍者,是十方叁世諸佛甚深法藏,爲大功德利根者說。末世衆生薄福鈍根,雖尋經文不能通了,我愍此等欲令開悟;又光闡如來無上大法,是故略解摩诃衍義。

  此章之問答,辨明今當造論之二義:一、下悟衆生,二、上宏大法。

  問具二義:一請釋疑,二诘難。義,具理由、因緣、實在、適當等義。利,即利益義。此問約有數義:一、由不知有何理由利益而解摩诃衍義故問。二、诘摩诃衍義,究竟是否爲佛所說?若非佛所說,則系論主臆造;若爲佛所說,則又何待爾說?

  答詞約分二科:一、自摩诃衍者起,至爲大功德利根者說止,答解摩诃衍實系佛說,非己臆造。此又分叁,以具摩诃衍叁寶義故。佛寶,表能說法之人勝。以摩诃衍者是十方叁世諸佛所說故。十方謂全法界也,叁世謂去來今也。法寶,正表所說之法勝。以十方叁世諸佛,皆依之以爲規則故;依之信解修行證果故;以此是從諸佛所證之清淨法界中平等流出之法流故;以此非九法界衆生所能知,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故;以此超過一切心緣相故;以此非無明妄想所能通達故;以此能攝受一切世出世間法故;以此乃古今中外所不能變易之法故:故名甚深法藏。僧寶,表所被機之人勝。以此摩诃衍,爲有大福德──即大功德、大智慧──即利根者說故。──此叁中,正意在明摩诃衍之法勝。

  二、自末世衆生起,乃至是故略解摩诃衍義止,答解造論之利益,此亦分叁:自末世衆生至欲令開悟,是利他。龍樹所雲末世者,乃正法──佛滅後五百年──之末,即像法之初,非末法之末。我者,論主自稱之詞。論主悲憫末世之薄福──以缺少增上戒定學故──、鈍根──以缺少增上慧學故──衆生,欲令其開悟甚深法藏,故須造論。以爲大福慧者所說之經文,彼等不能通達故。光闡如來下,是宏法。經文之在末世,已猶摩尼寶珠隱沒于黑暗之中,故須造論以光照之闡揚之,且菩薩已得無生法忍者,除下濟有情迷苦,上宏如來大法外,別無所事。論主乃歡喜地之菩薩,故欲光闡如來大法。是故略解摩诃衍義者,合結以上二義。

  乙叁 釋得造論意

  問曰:摩诃衍無量無邊不可稱數,直是佛語尚不可盡,況複解釋演散其義?答曰:以是故我初言略解。

  此章問答,辨明略解摩诃衍義,世界無量故衆生無量,衆生無量故衆生之心量亦無量,衆生之心量無量故如來所說摩诃衍義亦無量無邊不可稱數。直是佛語至演散其義叁句,可作二解:初、謂以至極周滿之佛語,尚不能盡量說明摩诃衍之深義,況汝可演散其義以解釋之乎?又、謂即就佛所說語,以甚多故衆生尚不能盡量領受,況汝更演散其義,豈不轉令語繁義雜不能明了乎?

  答義謂:我亦以十方叁世諸佛尚說不能盡,故約其廣義而略釋之也。此中所雲略者,非略去深廣之佛教而于摩诃衍有所遺棄;乃約束于廣泛之佛語,而以簡略明之之謂也。

  乙四 正明造論解于大乘

  問曰:何故名爲摩诃衍?答曰:摩诃衍者,于二乘爲上,故名大乘;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爲大;諸佛大人乘是乘故,故名爲大;又能滅除衆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爲大;又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故,故名爲大;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爲大;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诃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爲大。

  此章問答,辨明所略解之摩诃衍名義,分七:

  一、“對小”:摩诃衍者于二乘爲上,故名大乘。

  二、“能至大處”:諸佛最大,是乘能至,故名爲大。諸佛最大者,諸佛所證之果,乃無上正等正覺之果,此果最大。是乘能至者,諸佛乘此摩诃衍能得最大之果也。是乘者,謂摩诃衍也。是乘能至大果,故名大乘,是有財釋。

  叁、“大人所乘”:諸佛大人乘是乘故,故名爲大。大人者,謂有大功德大智慧之人也。又大人即諸佛,諸佛大人,持業釋也。而摩诃衍者,是大人之所乘故,亦謂之大,此依主釋也──此從能乘之乘大以證所乘之法大。

  四、“利用廣大”:又能滅除衆生大苦與大利益事,故名爲大。此直從摩诃衍法之本身,言其有大功用利益,故應名大法,乃持業釋。能滅除衆生大苦者,謂此法能永遠除卻斷絕于衆生一切煩惱生死之苦。與大利益事者,謂依此法,衆生能得究竟無上之妙樂也──此即解脫樂、慧覺樂、法身圓滿樂也。

  五、“大士所乘”:觀世音、得大勢、文殊師利、彌勒菩薩等,是諸大士之所乘故,故名爲大。前第叁段從果上能乘之人大以證法大,此段則從因中能乘之人大明此爲大。謂發大心、具大力、有大名之因地菩薩等皆乘是乘故,此名爲大,亦依主釋也。觀世音、得大勢乃他方──阿彌陀佛國──來此土應化之菩薩,文殊及彌勒系隨釋迦牟尼示生此土之菩薩。

  六、“從功能立名”:又以此乘能盡一切諸法邊底,故名爲大。乘具教理行果之四法,故乘者乃叁乘之通名。而此乘乃不共之大乘,以其能盡一切諸法之邊底。故亦持業釋。一切諸法之邊底者,即全法界也。盡一切諸法之邊底者,即澈透全法界也。謂教能盡一切諸法之邊底者,以其能盡全法界之理也。謂智能盡一切諸法之邊底者,以其能照了全法界以爲所照之境也。由斯可知理大則教大,境大則智大,是故此乘名爲大也──以上五段,皆明以勝故名大,而此段則明即以大故名大,以其能盡一切法無邊之邊、無底之底故。

  七、“從多名大”:又如般若經中,佛自說摩诃衍義無量無邊,以是因緣故名爲大。──前六段立理名大,此段則引經證大。以摩诃衍之義無量無邊,故摩诃衍所起之教亦無量無邊。又摩诃衍之體即是真如,而真如則從本以來無有界限、無可窮盡,且從本以來,即具有種種之功德妙用,故摩诃衍應名爲大,是從多立名也。

  摩诃衍具叁義。一、勝──前五段所明者是,二、大──第六段所明者是,叁、多──如此段所明者是,故此具以叁義明摩诃衍。

  乙五 結所釋旨歸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若通達是義,即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密,無所障礙,是故我今但解釋空。解釋空者,當以十二門入于空義。

  此章歸結所釋摩诃衍義之旨。大者、大乘,分者、部份,大分者、大乘中之一份;大分深義者,大乘中一份最深之義。

  大分深義所謂空也,出大乘之體。大乘中之義理雖廣,而亦可以叁分約之:一、體,二、用,叁、相。但叁者之義,體義最爲深妙,以其離四句絕百非故,以非凡慮之所及故,以非聖智之所測故,以不可施設安立故。起信論謂大乘之體,無有可遣,亦無可立,既不可說,亦不可念。無以明之,強名真如。本論所謂大分深義,亦因無以名之強名之爲空也。以此空非空有之空故,非想相所取之空故;以此空即是一切諸法之實相故。即諸法之常寂滅相故,即起信論真如門所明之真如故。學者于此可悟大乘體空之深妙,而不應以思想言說建立之也。

  通者、通明,達者、到達。唯識論之通達位,即見道位。見道者,親證真如之謂。能見真如者,即無分別智,亦即大乘之相大,亦即摩诃般若也。由無分別智以爲根本,後得不思議智即隨之而生;後得智能了真俗二谛,菩薩得此雙照真俗之不思議智,乃能作一切功德利生宏法之事而無礙矣。由斯推之,可知必證會真如,乃能生實慧、方便慧,導修萬行、圓成萬德無所障礙。故曰:若通達是義,即通達大乘,具足六波羅密,無所障礙。學者于此,應悟大乘之自體相用,皆不離真如體,故本論但從大分深義之空以解釋之也。

  本論以十二門言教解釋空義者,其要旨欲令學者由教起觀,依觀證體,發二慧、修六度。故曰:是故我今但解釋空。解釋空者,當以十二門入于空義。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明空門

  丙一 觀因緣

  觀因緣門第一

  觀義有多種,謂推求、審察、照了、通達等。又發觀之效用,謂如有一法現前,即此法上仔細研究其表裏性相,以期可照了而通達之也。

  因者,謂此果所親因之以得生者;緣者,能資助此因而成辦彼果者。然此不過是一往之談,非決定之說。蓋有時說緣亦具因義,說因亦具緣義,以二者互相攝故。如小乘所言六因中之能作因,大乘所言十因之方便因等,皆屬緣義;而大小乘所言四緣中之第一緣即名因緣,斯即其例。故學者于此,當據義定名,不可執名封義也。

  一切世出世間之法,皆因緣之所生;以不了正因緣之義,故起顛倒分別錯誤執著,乃妄計所見之果法,謂由大梵天而生等。此門首破邪計因緣,離其妄執;次令觀察正因緣義,以明依衆緣起;隨即進觀因緣所生而無自性,以明圓成實性:圓成明,則計執離而顛倒除矣。

  此門以言教明因緣之理,何故不名此門爲說因緣門,而謂爲觀因緣門耶?蓋有教必依于義理,此門之義理純從龍樹菩薩之正觀而現;題曰觀因緣門者,亦令學者須由正觀方能照了此中之義理,非可僅求之于語句中也。且通達因緣之義理,則一切義理皆可通達,故應觀因緣也。

  此門之門字,具有四義:一、以破病爲門,以能止息邪見故;二、以申經爲門,以能明十二分經教故;叁、以通理爲門,以依此門可通達于二谛之理故;四、以發觀爲門,以依此教理,可發無得正觀故。又唯此門之門,乃具此四義,他如觀有果無果門,則僅是以破病爲門也;然破邪亦即是申正耳!

  丁一 發起

  初是因緣門,所謂:此門之文分叁節,此初也。此中由所謂二字,引出以下之正文,故此節謂之發起。

  丁二 正觀

  戊一 偈夜法本

  偈夜、梵語,譯頌;頌之所說,爲長行之法本,故曰偈夜法本。而長行則系用以釋法本者,故曰長行義釋。

  衆緣所生法,是即無自性;若無自性者,雲何有是法?

  第一句,即所謂由彼有故此有也。蓋…

《十二門論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