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辨中邊論頌釋▪P11

  ..續本文上一頁則爲行,依行證果則爲果。在此論中,分齊大爲明顯,前叁品是辨境,四五品是辨行,第六品是辨果。由修證所得的爲所得果,此得字有普通的成就義,如某書某物得成了,都叫做得。在佛法說,得有種子成就、現行成就,故有種子雖然成就而現行未得,如凡夫有成佛性,此即種子成就,然尚未生現行。或有種現雖得而複失,如煩惱種現可由對治而失,善心等起已亦可退失,故此等都不是確實之得。至確實之得,是出世無漏法,證聖果等永不退失,如證須陀洹果聖境,再不退失。雖二乘羅漢有可退者,但決不退到凡夫位,此得即所謂一得永得,不如生死流轉位中得人天報,得而複失。然得又須以得佛果,才算是最究竟的最圓滿的得也,得果之義,大略如是。

  丁一 辨五果

  器說爲異熟,力是彼增上,愛樂、增長、淨,如次即五果。

  這四句頌是解釋五果的。五果者,在其余許多經論上都說:一、異熟果,二、增上果,叁、等流果,四、士用果,五、離系果。此五種果,今此論則說依于器等五法而建立。器者,例如通常所說的根器,如說“君子不器”,此器就是材料之義。在佛法上,器就是現在所得的正報和依報的異熟,若是優美的依正,這是隨順他多劫所修的無漏善法所招感的異熟。異熟之義,換句話說:就是業報,此有叁義:一、就是以前的業,成熟現在的果,表示因果不是同時,爲異時而熟。二、因是善惡,而報則是無記,此簡別佛果,爲異類而熟。叁、在業因上非常微細,而到果成則很明顯,爲變異而熟。在此叁義之中,異時而熟之義,比較爲此異熟因果之定義,以因果不同時,故世人不易了知。如果在此世,而業則在先世,亦有在幾千萬年以前及無量劫以前者。此業不但凡夫不能明,就是羅漢等神通也不能知,這深隱難知的因果,惟有佛智才能了知。所以佛常常爲人受記,汝在多劫前曾種何因,多劫後當得作佛,這是對于異熟業已透視了。我們現在的身器,就是依正二報,好的根器,是修善行所得。如從凡夫乃至成最後一身,或生色究竟天淨土報身而得成佛果菩提,或往生他方淨土以得好的依正,如生西方淨土之中一生即可成佛,此即因得好的根器,能成就善法修證菩提,故此中說所得的身器,即爲異熟。即此身器有增上力,能使善法成熟,如釋迦佛在最後身時感得增上的國土,父母,家屬都甚圓滿,這都是身器的增上,使一生能成就上品殊勝善法的佛果,這就是力增上緣,由力所成的果爲增上果。愛樂是等流果者,等即均等,流即流類,如平常所說的上流下流,此因與果流類均等,爲等流果。如菩薩從初發心,修福慧等善法,即愛樂善法,信仰叁寶,不但一生,生生如是,而尤以現身特別愛樂。如有的有情墮入畜生了,因爲有愛樂善法心,轉人道還是樂善,是夙生樂善均等流類。又如有人若不殺生,則能得長壽報,又如以光明施人,則來生得眼目清明,都是以同類因感同類果。增長者,就是士用果,士即士夫,用即造作功用,即表示人中有一種有力量的人,能造此事業,能有此用。此士用果,可以當時見得到,如這把茶壺從此處搬運到彼處,就是當時見效之用。此士用果,狹義的是就有情說;廣義的可通一切法說,如風吹樹葉落,風吹就是因,樹葉落就是果。所謂增長者,就是現在常時修習善法,使善法增長圓滿。如佛在世時、聞了法就證得羅漢果,或聞法起信修行而證二叁果,乃成羅漢,這是善根增長的成就。如有人現在勤修學業,他日能使功業成就,或現勤修行乃至成佛,也是士用令種種法增長。淨者、就是離系果,即證解脫永斷二障了。此等五果,狹義的說,異熟唯通有漏,增上、等流、士用通有無漏,離系唯通無漏。廣義的說,前四可通有漏、無漏,而離系若暫離系等,亦可通二。五果之義,大略如是。

  丁二 說余果

  複略說余果,後後、初、數習、究竟、順、障滅、離、勝、上、無上。

  這四句是說明五果以外種種果法的。本來果法細細的分別有很多,此中所說,也不過是個大綱罷了。一、後後者,就是以前前法爲因,而後後則爲果,如十信、十住等位,初信位即爲二信之因,二信即爲初信之果。又如前面所說的十八位,種姓爲因,發心則爲果;依後後法說,即爲前前分之果,此就果相上而明者。二、初者,即最初果,如小乘得須陀洹果,大乘得初地。叁、數習者,就是累次修習所得果,如聲聞證二、叁果,菩薩證得二、叁乃至十地,都是數習修得果,此即修道位也。四、究竟者,就是最高的結果,如大乘成佛,二乘證四果,都是究竟果。以下說六種果,即此四的差別。五、順者、謂隨順,即隨前因而得後後果,此與後後果不過名詞不同罷了。六、障滅者,即從滅治二障而立果,障滅究竟爲離系,而此則依最初見道位之差別義立。七、離者、謂離系,依上修行至究竟位,離一切系縛。八、勝謂殊勝,即于解脫煩惱時修積成很殊勝的種種功德。九、上者,即說菩薩在二乘之上,而佛又在其上。十、無上者,即是佛果,無有更出其上者。此等諸果,從後後至究竟,是從凡夫乃至佛果,從隨順以下,是前面的差別義,大略如是。

  辨無上乘品第七 

  乙二 別辨無上

  辨無上乘品,爲分別論義分之第二別明無上,以此品所說,專屬無上大乘,大乘又曰第一乘,即在叁乘之中爲第一也。又曰最上乘,又曰菩薩乘,又約果叫做佛乘,此等都是大乘的別名。在佛典中有種種的說明大乘義,如瑜伽等七法辨大乘,此論則說叁種無上。乘乃比喻之詞,即平常的車子,故乘字此處不作動詞而作名詞讀。無上乘,換言之、就是最好無上的大車子。法華經比喻叁乘,猶如羊車,鹿車,大白牛車;蓋以牛力較羊、鹿爲大,故譬之爲大乘也。然大乘本體,就是此中真如法界,以般若無分別智爲乘之動力。例如現在的火車汽車等,其動力是智,動的本體就是法界,車上的種種莊嚴如乘中的種種功德法。如是動力、莊嚴等具足了,則成爲乘。此乘的差別,華嚴經說有無量乘,有的分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等五乘。如以由生死流轉中,運載到涅槃爲乘之定義,則不能了脫生死的人天乘,便不能叫做乘;能合乎乘的原則的,只唯有聲聞等叁乘了。叁乘聖者,所修的叁十七菩提分法,由此能從生死運入涅槃。而在叁乘中,又唯大乘爲最上最究竟。前六品中所講的,雖側重大乘,亦兼二乘,說其不落二邊的中道義。今此品則專講大乘,顯此大乘爲最殊勝,故曰無上乘。

  丙一 標叁無上

  總由叁無上,說爲無上乘;謂正行,所緣,及修證無上。

  此一頌是總標叁種無上的。無上之義,雖有多種,但總攝之,不出此叁:一、正行無上,二、所緣無上,叁、修證無上。此中正行者,就是所起的行,所修的六波羅密等。所緣者,就是大乘諸境。修證者,就是修二資糧,圓滿無缺,證得成就。如是叁種,隨一都勝過二乘,故曰無上乘。

  丙二 釋叁無上

  丁一 正行無上

  戊一 標六正行

  正行有六種:謂最勝、作意、隨法、離二邊、差別、無差別。

  這一頌是總標六種正行的。至于詳細的意義,下面還有解釋。六正行者:一、最勝正行,二、作意正行,叁、隨法正行,四、離二邊正行,五、差別正行,六、無差別正行。

  戊二 辨六正行

  己一 最勝正行

  最勝有十二:謂廣大、長時、依處、及無盡、無間、無難性、自在、攝、發起、得、等流、究竟。由斯說十度,名波羅密多。

  此八句頌是解釋最勝正行的。細分析之,共有十二種:一、廣大最勝者,就是發廣大心,永遠不希求世間一切的富樂威福及二乘的解脫,從初發心,就虛空一樣的盡虛空,遍法界,心發得最極高尚廣大,故曰廣大最勝。二、長時最勝者,就是在未成佛前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修積福德智慧資糧。既成佛以後,也是常時度生盡未來際,故發心無有比菩薩更長時者。叁、依處最勝者,就是菩薩發心,遍一切衆生界,以利益一切有情爲依處,不爲世間發心,或爲一身一家一個地方團體或一個國家就算大了。四、無盡最勝者,就是菩薩修行通達一切法無自性,無相無我,等于虛空,故能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成爲無窮無盡。我們現在所修的功德,猶如滴水,將此滴水投于大海,則同大海無盡,若能以隨修一行回向無上菩提,則亦同菩提無窮無盡了。然此亦爲大乘菩薩才能如此,二乘唯求自度,到涅槃即歸窮盡。又從人的立場上,若能爲國家、爲人類,亦是永垂不朽的了,但世界壞時其功業亦盡,故真能成無窮無盡者,惟有大乘而已。五、無間性最勝者,間即隔絕之義,無間即無有間隔,即已了達一切自他畢竟平等,所起修行,也無自他、親疏、物我隔別。以無間故,所修施等亦等于一切諸佛,成最圓滿。六、無難性者,就是對于其他有情所修善法,生隨喜心,則于自修的善法成就圓滿,也就無難了。七、自在者,就是菩薩能成就種種禅定、神通、叁昧等,種種堪忍力,自在力,能自在轉變他法,而不爲他法所轉,由此自在,故易成就所修施等。八、攝者,就是菩薩所修行,常爲無分別智所收攝,如菩薩初住菩薩行時,就常與空勝解相應,到初地時,則常與空無分別智相應,以此而去修一切行,無人無法,無能無所,故最殊勝。九、發起者,據廣義說,有重重發起,此中唯據菩薩加行位上,正能發起無分別智,故爲最勝。十、得者,前面曾說過,得了聖果永不退失,然得二乘聖果,不是最上大乘,得初歡喜地,才是得中最殊勝的。以從發心聞真如法界之名以來,久未證得,至今方能證得,故發極大歡喜。十一、等流者,即得初地以後均等流類,展轉至二地乃至九地。十二、究竟者,就是第十法雲地,此地是大乘菩薩圓滿功德之極處,由此法雲,進一步即得佛果,所以法雲爲因究竟,佛果則爲果究竟。由是十二種殊勝,故說十度名波羅密多,梵語波羅密,此雲到彼岸。即由此十二殊勝,能各各度過其煩惱河而到彼岸。故度又如船,船…

《辨中邊論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辨法法性論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