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辨中边论颂释▪P10

  ..续本文上一页义的,灭是寂静性的,道是正行等义,都是智慧之用。三、觉出离支,就是精进觉支,就是在智慧抉择以后,从染法障蔽中出离,而能出离的,唯有精进。四、觉利益支者,就是喜觉支,喜在大乘属初欢喜地,在此中是说正能证真断惑,证得向未证得的真理。如求证佛法者,欲明生空法空真如性,听闻正法,依所闻的去修止观,而在此位中正能证得真如了,故得大欢喜;初地因名曰欢喜地。此支通三乘说,二乘证得生空真如,亦叫做利益支,离一切障生大欢喜故。及三无染支者,是从染法中出而成清净的,就是轻安、定、舍三种,此三的自性也是慧,故亦曰觉支。颂曰由因缘者,是释轻安无染支。就是凡得轻安者,完全和有漏法粗重的相反,故轻安就是离杂染法的因缘。由所依者,就是定无染支。定者、梵语三摩地,此译等持,即平等任持,无有沉掉。由自性义者,是解舍无染支。依于定位心境上无所缠著,平等任运就是舍,故定为所依,而无染之自性则是舍。不过舍有行舍及受中的舍之别,行舍就是十一善心所中的舍,受舍就是苦乐等五受的舍受,此处是说的行舍。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无所住著生起善心,即是行舍。无所住著,也就是和平等空慧相应的舍,如行布施,既无能施,亦无所施,亦无施物,而成三轮体空的无相大施,这是舍的功用。又如古来禅宗的祖师说:“用心要不落窠臼”。因为平常用心,大都是有所偏重的,偏重即落窠臼,则有执著,如有了中心,则有四边,故能除此种过患,就是舍了,如是七觉支,是在三乘证圣果时所相应的法,盖无论何圣果位,他所相应的善心所,唯有二十一种。七觉支就是此二十一中所提出的要素,如念觉支,择法觉支,定觉支,是属于别境心所的。精进,轻安,舍,三觉支,是属于善心所的。喜觉支,是属于遍行中受的。所以,七支正是二十一无漏善心所摄。

  己六 八正道

  分别及诲示,令他信有三,对治障亦三,故道支成八。表见、戒、远离,令他深信受,对治本、随惑,及自在障故。

  这二颂是解释八正道的。八正道者: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种。此八种又名八正行,即在见道以后,依所见的真理,常时修习的八种正行。此在本论中,则分为四类而讲:一、分别者,就是正见,即在无分别智冥证真如已后,起后得智,而正分别圣凡、善恶、染净、因果,此之分别,就是颂中所说的分别,为根本智所引起。如研究地理系的人,平素对于地图很透澈,一旦身临其境,则对于当前事实很清楚。如是正见的后得智,即将根本所证的境界,重行温习,故亦极其正确明澈。二、诲示者,就是依正见所得到的而起正思惟,依其正语而化导众生,教诲他人,所谓自悟悟他,此为正思惟及正语一分。三、令他信者,就是以佛法开示他人,令深信受,此亦大乘菩萨之行,盖菩萨所主要的,是依法利人,令于佛法生信起行;此包括三种:一、正语一分,二、正业,三、正命。正语者,就是所说的都是非常正确的佛法的胜义,离诸语中绮语、妄语等的过失,能令闻者生信。正业者,业通三业,就是身语意三业清净,最能令人生信。正命者,就是正当的生活方式,盖能使生命相续维持,必要有衣食等资身之具,而谋此衣食的必定要正当。如佛在世时,出家人应当乞食;或依止正当的职业,得正当的生活,都是正命。此三种能教化他人生信,就是修道的时候,因为若能修此,则能令他于佛法生起正信,令佛种不断。由正语则表示见净,能令他知自己有殊胜慧;由正业能令他知自己有净戒;由正命,能令他知自己有远离。然此中所谓净戒者,是说的别解脱戒、定共戒后的道共戒。禅定未起为别解脱戒;定已生起,自然不犯戒,为定共戒;见道、修道与无漏智同时现前的为道共戒。四、对治障者,也包括三种:谓正精进、正念、正定。颂言对治本惑者,就是修所断的俱生惑;以在修道位中,分别的烦恼已无,而贪等俱生则仍有。对治随惑者,就是惛沉等大随烦恼,以大随遍于一切染心,凡起烦恼定与俱起。对治自在障者,就是能障碍殊胜的自在功德,能对治此等的,就是正精进等三。如由正精进则于定慧有殊胜力,能对治俱生根本烦恼。虽念等亦能对治,而在对治时,必起精进故。次由正念,则能系念安住止等相中,能对治惛沉等大随烦恼。次由正定,则能对治不自在的定障,如定不深,则不能引种种功德,故有慧解脱的罗汉。虽有智慧断治烦恼,然禅定未曾圆满,种种定法不能自在,故慧解脱人仍于定自在有障。此等八正行若修圆满了,则能证得无学果位了。

  戊二 辨差别

  己一 凡圣差别

  有倒顺无倒,无倒有倒随,无倒无倒随,是修治差别。

  这四句颂是说明凡夫圣者差别的。依大乘说,未入圣者位前的异生位,有内凡外凡之别:外凡是十信位,内凡是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依小乘说:五停心之前为外凡位,五停心后为内凡位。在这凡夫位上,若能修习三十七菩提分等行,即为有倒顺无倒。以凡夫心行上是有颠倒的,第七恒执我故,故在凡夫本位是未离倒,然本位虽有倒,而能趣入顺无倒行,故为顺解脱分。无倒有倒随者,就是在见道后已能依无倒慧修行,然在有学位上还有有漏法,有倒仍起,故曰无倒有倒随。到了佛位无学位了,或者到了八地以上了,则无倒慧常时生起,尔时心行都是无倒了,故曰无倒无倒随。这是凡圣修行对治的差别。

  己二 大小差别

  菩萨所修习,由所缘、作意、证得、殊胜故,与二乘差别。

  这四句是说大乘和小乘差别的。就是菩萨所修的,有三种条件胜过二乘人:一、所缘殊胜故:就是声闻、独觉唯缘自己身心为境,而修对治烦恼解脱生死方便,所谓自了自度。而菩萨则通以自他的身心为境而修对治,这是所缘的不同。二、作意殊胜故:声闻、独觉,大都从无常、苦等上作意修行,菩萨则遍观一切若自若他平等平等无有自性,空无所得,以此作意而修一切对治。三、证得殊胜故:就是二乘所证的唯是小涅槃,而菩萨所证的,则为无住大涅槃。且菩萨大悲常时现前,虽了达一切生死皆空,而又常时济度众生,故菩萨所证果上,亦极殊胜。

  辨修分位品第五 

  丁二 辨修分位修行的分位,简则唯三位,广则有十八位,又可随义而别立,不过是经论上的开合不同罢了。今就比较适当的,先说十八位。

  戊一 十八位

  所说修对治,分位有十八:谓因、入、行、果、作、无作、殊胜、上、无上、解行、入、出离、记、说、灌顶、及证得、胜利、成所作。

  此八句是解释修行上十八分位的。此十八位,是由凡夫进入佛果的阶段:一、因位者,就是种性位,种性有本性住种和习所成种,本性住种即无始以来的俱生种性,习所成种就是由听闻正法所成的无漏种,此在法相唯识宗,则说为五种种性:谓声闻,独觉,菩萨,不定、无性之五。此中无性即无出世种子,不能解脱。此中因分位,就正指习所成种,能具大乘行相,是具体而微的大乘种性,如外凡的菩萨能修六度,但未能与空胜解相应,不过以此熏习增长成菩萨种性而已。二、入位者,就是已入初住以上,而经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三、行位者,就是发心修行未得圣果的加行菩萨。四、果位者,就是由修加行而证得初地的菩萨。五、作位者,就是有学位。六、无作者,即无学罗汉位。七、殊胜者,就是已成就殊胜的功德了。上七虽就大乘以说,而实通三乘。八、上者,就是出过二乘以上之菩萨,在菩萨以上还有佛。九、无上者,就是佛果位。十、解行者,从十住的初住到四加行为胜解行位。十一、入位者,就是证入初欢喜地。十二、出离者,从二地至七地,每地都有出离故。十三、受记位者,就是八地菩萨知道自己修了二阿僧祇劫,必当作佛。十四、说位者,就是九地已得四无碍辩才,善辩法要。十五、灌顶位者,就是第十地,如来已为灌顶故。十六、证得位者,就是证得佛的法身。十七、胜利位者,就是证得佛的报身,受用佛的胜利果故。十八、成所作者,就是变化身,以为成办度众生事故。此中八至十五位全在菩萨位上说,证得等三位,则是说的佛果上事。

  戊二 略说三位

  应知法界中,略有三分位:不净、净不净、清净,随所应。

  此四句颂是说明修对治中三种分位的。所谓法界者,有狭广二义:狭义的,就是六尘中之法尘,第六意识所缘者为法界。广义的,就是人法二空真如的别名。在前面也曾说过,法界就是一切圣法之因,此中所说的,也即指此,为无漏圣智所缘的一切清净圣法所依之因。应知在此法界之中,大略有三位:一、不净位,即是凡夫的时候,随二空真如说,就是还在未生对治的杂染法中。二、净不净位,就是正证一分清净,而未全净,所谓净中还带不净。若就二乘说,如声闻的须陀洹果,虽证圣果,而尚有修所断惑,就是净中带不净。就大乘说,如得初欢喜地以上,还有二障可断,就是净中带不净。三、清净位,就是二乘的罗汉、辟支佛,大乘的佛果,至此果位,已能净治烦恼了,所以叫做完全清净。此等三位,都是随所相应的分齐而分的,故曰随所应。

  戊三 随应立位

  依前诸位中,所有差别相,随所应建立,诸补特伽罗。

  此四句是说明随其所相应而别立种种诸位的。如瑜伽师地论等建立十三住。详细的如华严建立五十二位,所谓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再加十地、等觉、妙觉,为五十二位。或十向后再加四加行,则为五十六位。十信前或再加干慧地则为五十七位。此等都是随分齐而立,乃是显示修行差别相上一种大乘菩提分位。小乘的四果四向,或广如俱舍等所说的二十七贤圣,都是随所相应的而建立种种不同的补特伽罗的别名。

  辨得果品第六 

  丙三 辨果

  上来境行已讲完了,下面该将讲辨果了。此境行果的次第,可判一切佛法,依教明理则为境,依理修行…

《辨中边论颂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辨法法性论讲记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