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则为行,依行证果则为果。在此论中,分齐大为明显,前三品是辨境,四五品是辨行,第六品是辨果。由修证所得的为所得果,此得字有普通的成就义,如某书某物得成了,都叫做得。在佛法说,得有种子成就、现行成就,故有种子虽然成就而现行未得,如凡夫有成佛性,此即种子成就,然尚未生现行。或有种现虽得而复失,如烦恼种现可由对治而失,善心等起已亦可退失,故此等都不是确实之得。至确实之得,是出世无漏法,证圣果等永不退失,如证须陀洹果圣境,再不退失。虽二乘罗汉有可退者,但决不退到凡夫位,此得即所谓一得永得,不如生死流转位中得人天报,得而复失。然得又须以得佛果,才算是最究竟的最圆满的得也,得果之义,大略如是。
丁一 辨五果
器说为异熟,力是彼增上,爱乐、增长、净,如次即五果。
这四句颂是解释五果的。五果者,在其余许多经论上都说:一、异熟果,二、增上果,三、等流果,四、士用果,五、离系果。此五种果,今此论则说依于器等五法而建立。器者,例如通常所说的根器,如说“君子不器”,此器就是材料之义。在佛法上,器就是现在所得的正报和依报的异熟,若是优美的依正,这是随顺他多劫所修的无漏善法所招感的异熟。异熟之义,换句话说:就是业报,此有三义:一、就是以前的业,成熟现在的果,表示因果不是同时,为异时而熟。二、因是善恶,而报则是无记,此简别佛果,为异类而熟。三、在业因上非常微细,而到果成则很明显,为变异而熟。在此三义之中,异时而熟之义,比较为此异熟因果之定义,以因果不同时,故世人不易了知。如果在此世,而业则在先世,亦有在几千万年以前及无量劫以前者。此业不但凡夫不能明,就是罗汉等神通也不能知,这深隐难知的因果,惟有佛智才能了知。所以佛常常为人受记,汝在多劫前曾种何因,多劫后当得作佛,这是对于异熟业已透视了。我们现在的身器,就是依正二报,好的根器,是修善行所得。如从凡夫乃至成最后一身,或生色究竟天净土报身而得成佛果菩提,或往生他方净土以得好的依正,如生西方净土之中一生即可成佛,此即因得好的根器,能成就善法修证菩提,故此中说所得的身器,即为异熟。即此身器有增上力,能使善法成熟,如释迦佛在最后身时感得增上的国土,父母,家属都甚圆满,这都是身器的增上,使一生能成就上品殊胜善法的佛果,这就是力增上缘,由力所成的果为增上果。爱乐是等流果者,等即均等,流即流类,如平常所说的上流下流,此因与果流类均等,为等流果。如菩萨从初发心,修福慧等善法,即爱乐善法,信仰三宝,不但一生,生生如是,而尤以现身特别爱乐。如有的有情堕入畜生了,因为有爱乐善法心,转人道还是乐善,是夙生乐善均等流类。又如有人若不杀生,则能得长寿报,又如以光明施人,则来生得眼目清明,都是以同类因感同类果。增长者,就是士用果,士即士夫,用即造作功用,即表示人中有一种有力量的人,能造此事业,能有此用。此士用果,可以当时见得到,如这把茶壶从此处搬运到彼处,就是当时见效之用。此士用果,狭义的是就有情说;广义的可通一切法说,如风吹树叶落,风吹就是因,树叶落就是果。所谓增长者,就是现在常时修习善法,使善法增长圆满。如佛在世时、闻了法就证得罗汉果,或闻法起信修行而证二三果,乃成罗汉,这是善根增长的成就。如有人现在勤修学业,他日能使功业成就,或现勤修行乃至成佛,也是士用令种种法增长。净者、就是离系果,即证解脱永断二障了。此等五果,狭义的说,异熟唯通有漏,增上、等流、士用通有无漏,离系唯通无漏。广义的说,前四可通有漏、无漏,而离系若暂离系等,亦可通二。五果之义,大略如是。
丁二 说余果
复略说余果,后后、初、数习、究竟、顺、障灭、离、胜、上、无上。
这四句是说明五果以外种种果法的。本来果法细细的分别有很多,此中所说,也不过是个大纲罢了。一、后后者,就是以前前法为因,而后后则为果,如十信、十住等位,初信位即为二信之因,二信即为初信之果。又如前面所说的十八位,种姓为因,发心则为果;依后后法说,即为前前分之果,此就果相上而明者。二、初者,即最初果,如小乘得须陀洹果,大乘得初地。三、数习者,就是累次修习所得果,如声闻证二、三果,菩萨证得二、三乃至十地,都是数习修得果,此即修道位也。四、究竟者,就是最高的结果,如大乘成佛,二乘证四果,都是究竟果。以下说六种果,即此四的差别。五、顺者、谓随顺,即随前因而得后后果,此与后后果不过名词不同罢了。六、障灭者,即从灭治二障而立果,障灭究竟为离系,而此则依最初见道位之差别义立。七、离者、谓离系,依上修行至究竟位,离一切系缚。八、胜谓殊胜,即于解脱烦恼时修积成很殊胜的种种功德。九、上者,即说菩萨在二乘之上,而佛又在其上。十、无上者,即是佛果,无有更出其上者。此等诸果,从后后至究竟,是从凡夫乃至佛果,从随顺以下,是前面的差别义,大略如是。
辨无上乘品第七
乙二 别辨无上
辨无上乘品,为分别论义分之第二别明无上,以此品所说,专属无上大乘,大乘又曰第一乘,即在三乘之中为第一也。又曰最上乘,又曰菩萨乘,又约果叫做佛乘,此等都是大乘的别名。在佛典中有种种的说明大乘义,如瑜伽等七法辨大乘,此论则说三种无上。乘乃比喻之词,即平常的车子,故乘字此处不作动词而作名词读。无上乘,换言之、就是最好无上的大车子。法华经比喻三乘,犹如羊车,鹿车,大白牛车;盖以牛力较羊、鹿为大,故譬之为大乘也。然大乘本体,就是此中真如法界,以般若无分别智为乘之动力。例如现在的火车汽车等,其动力是智,动的本体就是法界,车上的种种庄严如乘中的种种功德法。如是动力、庄严等具足了,则成为乘。此乘的差别,华严经说有无量乘,有的分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等五乘。如以由生死流转中,运载到涅槃为乘之定义,则不能了脱生死的人天乘,便不能叫做乘;能合乎乘的原则的,只唯有声闻等三乘了。三乘圣者,所修的三十七菩提分法,由此能从生死运入涅槃。而在三乘中,又唯大乘为最上最究竟。前六品中所讲的,虽侧重大乘,亦兼二乘,说其不落二边的中道义。今此品则专讲大乘,显此大乘为最殊胜,故曰无上乘。
丙一 标三无上
总由三无上,说为无上乘;谓正行,所缘,及修证无上。
此一颂是总标三种无上的。无上之义,虽有多种,但总摄之,不出此三:一、正行无上,二、所缘无上,三、修证无上。此中正行者,就是所起的行,所修的六波罗密等。所缘者,就是大乘诸境。修证者,就是修二资粮,圆满无缺,证得成就。如是三种,随一都胜过二乘,故曰无上乘。
丙二 释三无上
丁一 正行无上
戊一 标六正行
正行有六种:谓最胜、作意、随法、离二边、差别、无差别。
这一颂是总标六种正行的。至于详细的意义,下面还有解释。六正行者:一、最胜正行,二、作意正行,三、随法正行,四、离二边正行,五、差别正行,六、无差别正行。
戊二 辨六正行
己一 最胜正行
最胜有十二:谓广大、长时、依处、及无尽、无间、无难性、自在、摄、发起、得、等流、究竟。由斯说十度,名波罗密多。
此八句颂是解释最胜正行的。细分析之,共有十二种:一、广大最胜者,就是发广大心,永远不希求世间一切的富乐威福及二乘的解脱,从初发心,就虚空一样的尽虚空,遍法界,心发得最极高尚广大,故曰广大最胜。二、长时最胜者,就是在未成佛前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积福德智慧资粮。既成佛以后,也是常时度生尽未来际,故发心无有比菩萨更长时者。三、依处最胜者,就是菩萨发心,遍一切众生界,以利益一切有情为依处,不为世间发心,或为一身一家一个地方团体或一个国家就算大了。四、无尽最胜者,就是菩萨修行通达一切法无自性,无相无我,等于虚空,故能回向无上正等菩提,成为无穷无尽。我们现在所修的功德,犹如滴水,将此滴水投于大海,则同大海无尽,若能以随修一行回向无上菩提,则亦同菩提无穷无尽了。然此亦为大乘菩萨才能如此,二乘唯求自度,到涅槃即归穷尽。又从人的立场上,若能为国家、为人类,亦是永垂不朽的了,但世界坏时其功业亦尽,故真能成无穷无尽者,惟有大乘而已。五、无间性最胜者,间即隔绝之义,无间即无有间隔,即已了达一切自他毕竟平等,所起修行,也无自他、亲疏、物我隔别。以无间故,所修施等亦等于一切诸佛,成最圆满。六、无难性者,就是对于其他有情所修善法,生随喜心,则于自修的善法成就圆满,也就无难了。七、自在者,就是菩萨能成就种种禅定、神通、三昧等,种种堪忍力,自在力,能自在转变他法,而不为他法所转,由此自在,故易成就所修施等。八、摄者,就是菩萨所修行,常为无分别智所收摄,如菩萨初住菩萨行时,就常与空胜解相应,到初地时,则常与空无分别智相应,以此而去修一切行,无人无法,无能无所,故最殊胜。九、发起者,据广义说,有重重发起,此中唯据菩萨加行位上,正能发起无分别智,故为最胜。十、得者,前面曾说过,得了圣果永不退失,然得二乘圣果,不是最上大乘,得初欢喜地,才是得中最殊胜的。以从发心闻真如法界之名以来,久未证得,至今方能证得,故发极大欢喜。十一、等流者,即得初地以后均等流类,展转至二地乃至九地。十二、究竟者,就是第十法云地,此地是大乘菩萨圆满功德之极处,由此法云,进一步即得佛果,所以法云为因究竟,佛果则为果究竟。由是十二种殊胜,故说十度名波罗密多,梵语波罗密,此云到彼岸。即由此十二殊胜,能各各度过其烦恼河而到彼岸。故度又如船,船…
《辨中边论颂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