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所度越者,即贪等烦恼,能度越烦恼而至大涅槃彼岸,永不为烦恼所杂染者,为度到彼岸。但亦有修此布施等而不名波罗密者,如外凡位的菩萨,布施只是布施度,持戒只是持戒度,而不名施波罗密,或持戒波罗密等。何以故?以未与十二最胜相应故,能与此十二最胜相应者,则称为波罗密多了。那十种波罗密多呢?
十波罗密多:谓施、戒、安忍、精进、定、般若、方便、愿、力、智。饶益、不害、受、增德、能入、脱、无尽、常起、定、受用成熟他。
颂中前四句是标的十度之名,后四句是解的十度之义。十度者:一、布施,就是以财物布施,以佛法布施,以无畏布施。二、持戒,就是止恶行善,如世间的伦理学,是道德的轨范。三、安忍,就是在世上能安受苦乐等法,证得无生法,亦能安住。四、精进,就是努力趣向无漏出世法,其努力世间事者,虽勤不名精进。五、禅定,基本的是凡圣共修的四禅、八定,而出世三乘,则有所修的种种不共的圣定。六、般若,就是智慧,广义的能包括后面方便、愿、力、智的五度,现在说十度另立后四,此即专指无分别慧的根本智,即如理智。此度在大乘法中非常重要,能否成圣道,就看起了无分别智没有,起了则为圣,未起则为凡。凡夫虽观空,乃从分别心上而观,真证空者即真见道,通达一切诸法空性,通达遍行真如,无有能证所证,能所双亡,这才是真正的般若。七、方便,就是由无分别智通达一切法空了,由此修一切行,所修行上亦了是空而不住其相,如金刚经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惟恐有所住的心生起了,则所修的施等,即为有限之施,不成无量功德 ,故修一切行,皆应依无分别智而修。八、愿,就是四弘誓愿,还是依于无分别智而修,虽发愿度无量众生,而实不见一众生得度。九、力,就是佛菩萨的十力,此亦就智上的判断等力而说。十、智,就是了达一切法之智,因为无分别智,对于一切烦恼、所知障都解脱了,则于所知境一切遍知,一切众生心行刹那无不了知,此即是智。此十度名义大概如是。
现在再讲十波罗密多的十种功德:一、饶益者,就是丰饶利益有情,如无资具者令得资具。二、不害者,就是不伤害,不恼害有情。三、受者,不但不害他人,而能忍受他人伤害自己。四、增德者,就是能增进自己功德,亦能增进一切有情功德,不如世间的假进化论,以其是流转的,虽暂进而终退。如人由幼而长似是增进,但转瞬即由壮而老、由老而趣死灭,即是退化。故真进化者,唯是增进功德。此在诸圣者之中,唯是菩萨,以佛果的功德已圆满了,不复增进;小乘唯求解脱,不求增进;故惟菩萨才是真正的增进也。五、能入者,就是禅定,由堪忍力故既能自入,由神通力故,复能令他得入佛法之中。六、脱者,即解脱,即由般若能对治烦恼、所知二障故得解脱。七、无尽者,就是由方便力,则能使所修的功德无穷无尽。八、常起者,即发大愿,一念不退,使所修的功德不减,能回向无上菩提。九、定者,即决定之义,如前面所说的判断力,能判断是处非处者,就是智力,犹豫不能判断或强以为知者,即无智力,故能思维抉择,当下即断,都是由修习所得之智力。十、受用成熟他者,就是对一切诸法普遍了知,受用一种殊胜之法乐,同时亦以所受用之法乐,成熟其余一切有情,此等即是六种正行中之第一种最胜正行。其自体即是十度,所以成为六到彼岸者,即因有十二种最胜与其相应也。
己二 作意正行
菩萨以三慧,恒思惟大乘,如所施设法,名作意正行。此增长善界,入义及事成。
下面是讲六种正行中第二作意正行,作意者,即是闻法之人,闻法后将所闻所了解的义理,发作意趣,令心心所集起,使心凝注,名为作意。释此义者,共有四颂。初六句颂是正解作意正行的。菩萨以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等三慧,恒常思维大乘佛法,如十波罗密多等诸菩萨行,所施设的契经等诸大乘法,名曰作意正行。即是所思维的完全合于佛法,是正法中之作意,故名曰作意正行也。菩萨三慧之闻所成慧,如颂曰:此增长善界,界即种子之义,如前已说。就是听闻大乘佛法了,则能增长善根种子。大乘佛法中常有此义,若能听闻大乘佛法一句,纵未明了,亦成种子,此种子就是法界清净等流熏习,由此能增长善种,故大乘法有一种无上威德力。如诵经、持咒等,亦能增长善根,何况听闻了,又能了解,自然更能增长善根了。故闻佛法能信解者,就能增长善根,此以闻等三慧说,即闻所成慧。即完全依据经上的文词句义,对此能记得,能解释,则为闻所成慧也。思所成慧者,即颂曰:入义。就是可以离开闻的文句,而去山林中思维其义,思至于所闻法透澈了解,溶化贯澈,而悟入其精深之义意。尔时得依义不依文,但依所了解之义,可变化成种种言词文字去宣扬诠释,此即思所成慧之功能。修所成慧者,即颂曰:事成。盖修者乃实地练习,即如其所思者而修习,假使思是如理的思,则所修的亦是如法修习,故颂云事成,即由修所成慧修施等大乘法了,则能令所希求的事业,圆满成就。如闻布施法后,即依所闻的去思惟观察,了解其义,心中对于施理,确实了知不谬,然后再去实行,再去亲证,故修所成慧,即知行合一之慧,依三学说,即与戒定同起之慧,今在此都说为作意正行。故闻等三慧,皆即作意正行之自体。
此助伴应知,即十种法行:谓书写、供养、施他、听、披读、受持、正开演、讽诵、及思修。行十法行者,获福聚无量,胜故,无尽故,由摄他不息。
这两个半颂所解释的,说明十种法行,是三慧的助伴,故颂曰:此助伴应知,即十种法行。此十种法行,在许多经上都说的有,不过不全罢了。如金刚经曰:“若能受持、读诵、为他解说等”,此唯说十分之三;又如法华经说:五种法师,亦唯说十分之五。能将此十法行说全者,唯有此辨, 中边论及瑜伽师地论等。至于小乘经论,更不谈此,因为此十行唯依大乘法的次第而修,为二乘所无有,故曰大乘十法行。言十法行者:一、书写,因为佛在世时,当时并没有刊刻印刷,经典流通都仗抄写。虽然说佛灭后经典才记录下来,这不过是将所记闻的,由五百阿罗汉会集诵出,使同闻者证明,作为佛法之一种定本罢了。实则佛说法时,当时即各有记录,展转流通,故书写为十法行之一。现在有印刷了,也同书写一样,应当多多刻印流通,其功德是和书写相同等的。二、供养,就是在得经典以后,不能生轻慢心,应当恭敬庄严供养,则所得的福德自无量了。三、施他,就是常以所书写的,施给他人,使不得法的得法,由此功德,能得到讲授的善知识,和研究的善友。在今世若能常时刻印经典,施送他人,其功德也是一样。四听闻,就在未了义之先,他人读讲,自己听闻,如学生读书听讲书一样,先生读一遍讲一遍,自己听闻以后,则能熟记了。五、披读,就是将文一页一页的温读,既能熟文,又可思其义。六、受持,即将所听闻的文义,常常忆念受持不忘。七、正开演,就是依所听闻之义,忆持不忘,正为他人详细解说。八、讽诵,就是温习所曾学的,使文义常记忆在心,由此讽诵能得到非常的法乐,能于文义深入浅出,故其益极大。九、思维,即将所闻义,领受在心,细细思维。十、修习,即依思维所得义,身心实习体验,使闻思所成之慧,成精明确实之慧。此修慧前通于未入圣果以前之加行位,在加行位前,若能依十法行修习,则能助成三慧。以前面八种法行,正能助成闻所成慧,后面的二法行,正能助成思修二所成慧,故十法行以三慧为自体也。复次、真能行此十种法行者,所得的福聚,是无量无边,此为大乘所特有,不是二乘所可比拟,为什么呢?因为它具足两个条件:一、最胜故,就是大乘法,为普摄一切有情,无量无边。二、无尽故,就是大乘法虽在成佛以后,还是利度一切有情不息,由此大乘法的功德,无穷无尽,无量无边。
己三 随法正行
庚一 列二随法
随法行二种:谓诸无散乱,无颠倒转变,诸菩萨应知。
这四句颂是标二种随法正行的。二者:一、无散乱转变随法正行,二、无颠倒转变随法正行。此二种为菩萨所应了知的,下当解释。
庚二 解二随法
辛一 无散乱随法正行
出定、于境流、味沉掉、矫示、我执、心下劣;诸智者应知。
此四句是解释第一种无散乱随法正行的。以由六种散乱,则能使心不随法行,为欲除此,故出其过。一、出定者,就是说前五识自性是散乱,入了定后则不现行,出了定后又复现行,不与定心相应,故成散乱。二、于境流者,即前五识心,随境流荡放逸,向外驰散,不能专注一境。三、味沉掉者,味就是味著定乐,能引生贪痴二烦恼相应;沉即昏沉不明,确与清明之定相反;掉即掉举,如手提物忽上忽下,使内心不能安定;此味沉掉都是内心的散乱。四、矫示者,即诈现伪相,如实不修行者,而假现修行相,穿破衲,吃污食等,都是矫示而诳他人的。五、我执者,即粗重散乱,由有我执,则心生骄慢,不能平等随法正行。六、心下劣者,即失大乘法作意,不能依大乘法发菩提心,而于二乘等起爱乐心。如是六种都是散乱,故诸有智的菩萨,都应当全遍了知,速速灭除。
辛二 无颠倒随法正行
壬一 列十无倒名
智见于文、义、作意、及不动、二相、染、净、客、无怖、高无倒。
此四句仅是标列十种无倒之名的。十无倒者:一、于文无倒,二、于义无倒,二、于作意无倒,四、于不动无倒,五、于自相无倒,六、于共相无倒,七、于染净无倒,八、于客无倒,九、于无怖无倒,十、于无高无倒。此十无倒的第五第六是颂中的二相无倒所开,故成十种。能见此无倒的,是依智见,所谓知文知义等等。此智见有处或通用,有处或别用,如有的是见不是智,有的是智而不是见等,即其差别。
壬二…
《辨中边论颂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