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度越者,即貪等煩惱,能度越煩惱而至大涅槃彼岸,永不爲煩惱所雜染者,爲度到彼岸。但亦有修此布施等而不名波羅密者,如外凡位的菩薩,布施只是布施度,持戒只是持戒度,而不名施波羅密,或持戒波羅密等。何以故?以未與十二最勝相應故,能與此十二最勝相應者,則稱爲波羅密多了。那十種波羅密多呢?
十波羅密多:謂施、戒、安忍、精進、定、般若、方便、願、力、智。饒益、不害、受、增德、能入、脫、無盡、常起、定、受用成熟他。
頌中前四句是標的十度之名,後四句是解的十度之義。十度者:一、布施,就是以財物布施,以佛法布施,以無畏布施。二、持戒,就是止惡行善,如世間的倫理學,是道德的軌範。叁、安忍,就是在世上能安受苦樂等法,證得無生法,亦能安住。四、精進,就是努力趣向無漏出世法,其努力世間事者,雖勤不名精進。五、禅定,基本的是凡聖共修的四禅、八定,而出世叁乘,則有所修的種種不共的聖定。六、般若,就是智慧,廣義的能包括後面方便、願、力、智的五度,現在說十度另立後四,此即專指無分別慧的根本智,即如理智。此度在大乘法中非常重要,能否成聖道,就看起了無分別智沒有,起了則爲聖,未起則爲凡。凡夫雖觀空,乃從分別心上而觀,真證空者即真見道,通達一切諸法空性,通達遍行真如,無有能證所證,能所雙亡,這才是真正的般若。七、方便,就是由無分別智通達一切法空了,由此修一切行,所修行上亦了是空而不住其相,如金剛經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惟恐有所住的心生起了,則所修的施等,即爲有限之施,不成無量功德 ,故修一切行,皆應依無分別智而修。八、願,就是四弘誓願,還是依于無分別智而修,雖發願度無量衆生,而實不見一衆生得度。九、力,就是佛菩薩的十力,此亦就智上的判斷等力而說。十、智,就是了達一切法之智,因爲無分別智,對于一切煩惱、所知障都解脫了,則于所知境一切遍知,一切衆生心行刹那無不了知,此即是智。此十度名義大概如是。
現在再講十波羅密多的十種功德:一、饒益者,就是豐饒利益有情,如無資具者令得資具。二、不害者,就是不傷害,不惱害有情。叁、受者,不但不害他人,而能忍受他人傷害自己。四、增德者,就是能增進自己功德,亦能增進一切有情功德,不如世間的假進化論,以其是流轉的,雖暫進而終退。如人由幼而長似是增進,但轉瞬即由壯而老、由老而趣死滅,即是退化。故真進化者,唯是增進功德。此在諸聖者之中,唯是菩薩,以佛果的功德已圓滿了,不複增進;小乘唯求解脫,不求增進;故惟菩薩才是真正的增進也。五、能入者,就是禅定,由堪忍力故既能自入,由神通力故,複能令他得入佛法之中。六、脫者,即解脫,即由般若能對治煩惱、所知二障故得解脫。七、無盡者,就是由方便力,則能使所修的功德無窮無盡。八、常起者,即發大願,一念不退,使所修的功德不減,能回向無上菩提。九、定者,即決定之義,如前面所說的判斷力,能判斷是處非處者,就是智力,猶豫不能判斷或強以爲知者,即無智力,故能思維抉擇,當下即斷,都是由修習所得之智力。十、受用成熟他者,就是對一切諸法普遍了知,受用一種殊勝之法樂,同時亦以所受用之法樂,成熟其余一切有情,此等即是六種正行中之第一種最勝正行。其自體即是十度,所以成爲六到彼岸者,即因有十二種最勝與其相應也。
己二 作意正行
菩薩以叁慧,恒思惟大乘,如所施設法,名作意正行。此增長善界,入義及事成。
下面是講六種正行中第二作意正行,作意者,即是聞法之人,聞法後將所聞所了解的義理,發作意趣,令心心所集起,使心凝注,名爲作意。釋此義者,共有四頌。初六句頌是正解作意正行的。菩薩以聞所成慧,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等叁慧,恒常思維大乘佛法,如十波羅密多等諸菩薩行,所施設的契經等諸大乘法,名曰作意正行。即是所思維的完全合于佛法,是正法中之作意,故名曰作意正行也。菩薩叁慧之聞所成慧,如頌曰:此增長善界,界即種子之義,如前已說。就是聽聞大乘佛法了,則能增長善根種子。大乘佛法中常有此義,若能聽聞大乘佛法一句,縱未明了,亦成種子,此種子就是法界清淨等流熏習,由此能增長善種,故大乘法有一種無上威德力。如誦經、持咒等,亦能增長善根,何況聽聞了,又能了解,自然更能增長善根了。故聞佛法能信解者,就能增長善根,此以聞等叁慧說,即聞所成慧。即完全依據經上的文詞句義,對此能記得,能解釋,則爲聞所成慧也。思所成慧者,即頌曰:入義。就是可以離開聞的文句,而去山林中思維其義,思至于所聞法透澈了解,溶化貫澈,而悟入其精深之義意。爾時得依義不依文,但依所了解之義,可變化成種種言詞文字去宣揚诠釋,此即思所成慧之功能。修所成慧者,即頌曰:事成。蓋修者乃實地練習,即如其所思者而修習,假使思是如理的思,則所修的亦是如法修習,故頌雲事成,即由修所成慧修施等大乘法了,則能令所希求的事業,圓滿成就。如聞布施法後,即依所聞的去思惟觀察,了解其義,心中對于施理,確實了知不謬,然後再去實行,再去親證,故修所成慧,即知行合一之慧,依叁學說,即與戒定同起之慧,今在此都說爲作意正行。故聞等叁慧,皆即作意正行之自體。
此助伴應知,即十種法行:謂書寫、供養、施他、聽、披讀、受持、正開演、諷誦、及思修。行十法行者,獲福聚無量,勝故,無盡故,由攝他不息。
這兩個半頌所解釋的,說明十種法行,是叁慧的助伴,故頌曰:此助伴應知,即十種法行。此十種法行,在許多經上都說的有,不過不全罷了。如金剛經曰:“若能受持、讀誦、爲他解說等”,此唯說十分之叁;又如法華經說:五種法師,亦唯說十分之五。能將此十法行說全者,唯有此辨, 中邊論及瑜伽師地論等。至于小乘經論,更不談此,因爲此十行唯依大乘法的次第而修,爲二乘所無有,故曰大乘十法行。言十法行者:一、書寫,因爲佛在世時,當時並沒有刊刻印刷,經典流通都仗抄寫。雖然說佛滅後經典才記錄下來,這不過是將所記聞的,由五百阿羅漢會集誦出,使同聞者證明,作爲佛法之一種定本罷了。實則佛說法時,當時即各有記錄,展轉流通,故書寫爲十法行之一。現在有印刷了,也同書寫一樣,應當多多刻印流通,其功德是和書寫相同等的。二、供養,就是在得經典以後,不能生輕慢心,應當恭敬莊嚴供養,則所得的福德自無量了。叁、施他,就是常以所書寫的,施給他人,使不得法的得法,由此功德,能得到講授的善知識,和研究的善友。在今世若能常時刻印經典,施送他人,其功德也是一樣。四聽聞,就在未了義之先,他人讀講,自己聽聞,如學生讀書聽講書一樣,先生讀一遍講一遍,自己聽聞以後,則能熟記了。五、披讀,就是將文一頁一頁的溫讀,既能熟文,又可思其義。六、受持,即將所聽聞的文義,常常憶念受持不忘。七、正開演,就是依所聽聞之義,憶持不忘,正爲他人詳細解說。八、諷誦,就是溫習所曾學的,使文義常記憶在心,由此諷誦能得到非常的法樂,能于文義深入淺出,故其益極大。九、思維,即將所聞義,領受在心,細細思維。十、修習,即依思維所得義,身心實習體驗,使聞思所成之慧,成精明確實之慧。此修慧前通于未入聖果以前之加行位,在加行位前,若能依十法行修習,則能助成叁慧。以前面八種法行,正能助成聞所成慧,後面的二法行,正能助成思修二所成慧,故十法行以叁慧爲自體也。複次、真能行此十種法行者,所得的福聚,是無量無邊,此爲大乘所特有,不是二乘所可比擬,爲什麼呢?因爲它具足兩個條件:一、最勝故,就是大乘法,爲普攝一切有情,無量無邊。二、無盡故,就是大乘法雖在成佛以後,還是利度一切有情不息,由此大乘法的功德,無窮無盡,無量無邊。
己叁 隨法正行
庚一 列二隨法
隨法行二種:謂諸無散亂,無顛倒轉變,諸菩薩應知。
這四句頌是標二種隨法正行的。二者:一、無散亂轉變隨法正行,二、無顛倒轉變隨法正行。此二種爲菩薩所應了知的,下當解釋。
庚二 解二隨法
辛一 無散亂隨法正行
出定、于境流、味沈掉、矯示、我執、心下劣;諸智者應知。
此四句是解釋第一種無散亂隨法正行的。以由六種散亂,則能使心不隨法行,爲欲除此,故出其過。一、出定者,就是說前五識自性是散亂,入了定後則不現行,出了定後又複現行,不與定心相應,故成散亂。二、于境流者,即前五識心,隨境流蕩放逸,向外馳散,不能專注一境。叁、味沈掉者,味就是味著定樂,能引生貪癡二煩惱相應;沈即昏沈不明,確與清明之定相反;掉即掉舉,如手提物忽上忽下,使內心不能安定;此味沈掉都是內心的散亂。四、矯示者,即詐現僞相,如實不修行者,而假現修行相,穿破衲,吃汙食等,都是矯示而诳他人的。五、我執者,即粗重散亂,由有我執,則心生驕慢,不能平等隨法正行。六、心下劣者,即失大乘法作意,不能依大乘法發菩提心,而于二乘等起愛樂心。如是六種都是散亂,故諸有智的菩薩,都應當全遍了知,速速滅除。
辛二 無顛倒隨法正行
壬一 列十無倒名
智見于文、義、作意、及不動、二相、染、淨、客、無怖、高無倒。
此四句僅是標列十種無倒之名的。十無倒者:一、于文無倒,二、于義無倒,二、于作意無倒,四、于不動無倒,五、于自相無倒,六、于共相無倒,七、于染淨無倒,八、于客無倒,九、于無怖無倒,十、于無高無倒。此十無倒的第五第六是頌中的二相無倒所開,故成十種。能見此無倒的,是依智見,所謂知文知義等等。此智見有處或通用,有處或別用,如有的是見不是智,有的是智而不是見等,即其差別。
壬二…
《辨中邊論頌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