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戊一 正辨修治
己一 四念处
以粗重、爱因,我事、无迷故;为入四圣谛,修念住应知。
这四句是解释四念处的。四念处者,就是身、受、心、法。能修此四,就能住在正理之中,为后来引生定慧的根本。其实此四就是四种观慧,慧依于念而得生起安住,名曰念住,就是于所观境理,反复观念成极纯熟,明了不昧。例如平常所云念佛,也是依佛以念念明了不昧,后成为定而引生慧,慧能相续起名住也。四念住的身、受、心、法,怎样成为四种正念呢?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由此四观,使慧得住,名四念住。颂言:以粗重故者,粗鄙沉重,非净非妙,这是解释观身不净。以爱因故者,这是解释观受是苦,以受是爱因,欲断贪爱,必观受是苦,才能对治。我事故者,这是解释观心无常,以执为我的七八识或心心所,今观是无常,则执为我之所依事亦无常矣。了知一切法都是无我,则于法无迷,故为观法无我。修此四念住,亦可悟四圣谛,如观身粗重故,即行苦性,证入苦谛。观有漏受,是爱因故,则证集谛。观心是我执所依所缘事,无常生灭,则离断常,悟入灭谛。观一切法若无迷昧,则入道谛。修四念住能入四谛,在其余的论中,则说此四为苦行相。观集,观灭,观道各有四行相,所谓四谛十六行相,依十六行能入见道,即是每谛各有四行,依此四行则入苦谛也。然四念住是佛法根本观慧,心能全住此四境中,才能入佛法,才是出世法,不然即非出世法,故四念住为出世法的基本。
己二 四正断
已遍知障治,一切种差别,为远离修集,勤修四正断。
此四句是解释四正断的。四正断又叫做四正勤,就是持戒。乃依前面所闻的佛法根本要理,而起实际的修行。依此修行,则能将已生的恶令断,未生的恶令不生,已生的善令增长,未生的善令生。换言之,就是将所有的恶法皆伏灭,所有的善法皆生长,即叫做四正断。颂言已遍知障品,一切种差别者,就是由修前面的四念住已,所有的一切能对治的无我等,所对治的我倒等,皆能遍知,既遍知已,因欲远离这些障品,故精进修习四正勤,依此能令所有的善法生,所有的恶法灭故。
己三 四神足
依住、堪能性,为一切事成。灭除五过失,勤修八断行。懈怠、忘圣言,及昏沉掉举,不作行、作行;是五失应知。为断除懈怠,修欲、勤、信、安;即所依、能依,及所因、能果。为除余四失,修念、智、思、舍,记言、觉沉掉,伏行、灭等流。
这四首颂文都是说明修四神足的,前面所说的修四念处,是著重在明理,四正断是著重在持戒,此四神足是著重在修定。定即颂首依住的住,盖梵云三摩地,汉译谓等持,即是心力的平等住持。若能修成此定力,则有堪能性,有能吃苦耐劳坚强性,不论什么难行的事能行,难忍的事能忍;其不能行不能忍者,都是未曾修定,以定力是有堪能的。在佛法上说,有定力能修积世出世善法的大乘菩提资粮,乃至六度四摄,广度众生,故为能成办一切事而修定也。言灭除五过失,劝修八断行者,以五过是修定的障碍,五过不除,则障定不生,为灭此五,故修八种能断行。五过失者:一、懈怠,二、忘圣言,三、昏沉掉举,四、不作行,五、作行。懈怠之义,就是不能努力断除烦恼,修习善法。忘圣言者,就是把教法中所说明的正理正行忘失了。沉掉者,此本二种法,今合为一;沉即昏沉,心性沉下,闇不清明,和睡眠差不多。如有种人,坐下则睡,此即昏沉。又有种人,不坐则已,一坐则东想西想,似乎有物掉来掉去,又如好像以手将物托空,此即掉举。凡定心沉之极者,即为昏沉;举之极者,则为掉举。有此沉掉,心不清明宁静,故为定障。不作行者,就是对于应作加行的,而不作加行,则成过失。如于昏沉,应作加行令心提起,住于正念,又如掉举,应作加行令心安定,反而不作,则成过失。作行者,就是对于不应加行者而作加行,亦成过失。如定心已平等任运相续,于此反作加行,则成过失。故应作而不作,或不应作而作,所谓作、止、任、灭,都成过患。对此五过,须修四神足。四神足者:谓欲、勤、念、智,修此四法,能成就定。因有欲故、则有希求,因有勤故则能精进,因有念故、则不沉掉,因有智故、则能抉择。故由此四,能成就定,定则发通,以神通力,能做平常不能做事,有超普通人之力,就是四神足的功能。在此四下,再加四种,为八断行,即加信、安、思、舍。由此八种,则能对治五过:为对治第一种懈怠过,修习欲、勤、信、安四种。欲是所依,勤依能依,勤必依欲而起,以欲乃希望之义,对于修定发生希求,乃勤勇精进而去修定。然有希望,必由所信,信即信仰,因信仰修定的功德,故起希望,故信又于欲因。由欲则发精进,精进所生果即轻安,亦名为定。古言“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亦是此义。安即身心上轻安,亦即成就定之象征,定既成就,即能对治懈怠了。对治其余的四过者,谓忘圣言,沉掉,不作行,作行等四。为对治此四,修念、智、思、舍四种。由修念故,即能明记不忘,对于圣教理趣,常时现前。由修智故,能觉察心上有无沉掉。由修思故,就能生起伏除沉掉的加行。由修舍故,则能平等安住。如是四种,念智尤其重要,由有念,则能生起正智,于是觉察沉掉、而起加行,知心住平等而不作加行,亦是正智。颂言:记言等者,就是解释上二句的,能记得圣教正理,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唯识所现等,就是念。能觉察心上有无沉掉,就是正智。能修伏除沉掉的加行,就是思。能任定心平等流行相续不断者,就是舍。如是八断行对治五过失,皆为修出世定的方便。盖定在修行上非常重要,若定能成就,有莫大的受用,此中不过大略解释,其详细则在瑜伽师地论等。近有阿旺堪布的修定仪轨,也可参考。
己四 五根力
已种顺解脱;复修五增上:谓欲、行、不忘、不散乱、思择。即损障名力,因果立次第。顺抉择二、二,在五根、五力。
这八句颂是解释五根和五力的。第一句颂是结释前文,就是所修四神足等,都是随顺于解脱分的善法。由已修习此等善法,故曰已种顺解脱。即于此之后,更复修习五种增上,增上即根之义,以有殊胜势力故,如草木等,枝干花果都依于根,作胜增上。此有五种:就是平常所说的信、进、念、定、慧五根。由此五种,能为欲加行等五法增上,如修信故,则起愿欲,信即为欲的增上。又如对于弥陀净土不发生信仰,以为是乌托邦,则不能发愿往生。如是对于佛法的三乘,不发生信心,也不能愿证菩提。故凡生起愿欲,必定要有信为增上,故信能生欲。第二精进者,是修行人的要素,凡修行必要精进,有精进才能修行,才能长养善法,故精进为修行的增上。第三念者,念就是明记不忘,无论对于五法、正行、正果,都不忘失,此即能为不忘境的增上。第四定者,就是心一境性无有散乱,能为不散乱的增上。第五慧者,有慧则能对于一切法上思惟抉择,此能为思择的增上。此信等五对欲等五有增上用,故名为根。即此五根本身成就了,又能发一种殊胜势力,能制覆障,渐渐损减障的力量,就叫做力。在这五根又名五力的次第上,即是因果次第:如由信欲则起加行精进,由精进则于佛法不忘,由明记则不散乱,由不散则发慧能思择,因果的次第是如是。再就根力的方面说,五根就是因,五力就是果,在未自在位则为根,在已自在位则为力了。
如前所修的四念处,是重在思慧,四正断是重在持戒,四神足是重在修定,五根成就了,有增上制伏烦恼的功用就是力,则综合戒定而成修慧。此四位无论大乘小乘分判位置,都有顺解脱分和顺抉择分,或名资粮位和加行位。如小乘的五停心、总相念、别相念,就是资粮位顺解脱分;暖、顶、忍、世第一则为顺抉择分加行位。今在此五位中,其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是在顺解脱分位;其五根、五力,则在顺抉择分位。顺抉择分的暖、顶、忍、世第一,暖顶是属于初二,是在五根;忍、世第一是属于后二,是在五力。就是在暖、顶位修根,在忍、世第一位则修力了。故颂曰:顺抉择二二,在五根五力。就是四加行位有二在五根,有二在五力也。至于大乘的说法、则说修到念住,能发大乘菩提心,为十信入初住位。修正勤、四如意足,为十住、十行、十回向位。五根、五力,也在四加行位。不过大乘行上较为广大,所修六度四摄等法,实则此中也可包括的。菩萨到了加行位,则常在定位之中,所修加行也相续不断,故此中所说的都是实地修行的方法,真正的出世行。此行简单地说:就是戒、定、慧三学,稍广就是六波罗密,再广就是三十七菩提分法。此菩提分法复分资粮、加行、见道、修道、无学道,前面所说的五位,都是见道以前的。
己五 七觉支
觉支略有五:谓所依、自性、出离、并利益、及三无染支。由因缘、所依、自性义差别,故轻安、定、舍,说为无染支。
这八句颂是解释七觉支的。七觉支者:一、念,二、择法,三、精进,四、喜,五、轻安,六、定,七、舍。今在此论中,则先合成五支以说,因为把后三觉支,摄为无染支了,其实还一样的。本来三十七菩提分都是觉支,不过此七是正说入见道真理为自体的,故特名觉支,成为觉不觉、圣者凡夫的关头。就是七支圆满了,则得圣果;七支未满呢,仍是凡夫。故七觉支,为三乘所必须。此中言所依者,就是念觉支,即依听闻正法,记忆得很熟,正念能时刻明了现前,就是念。此念乃别境心所之一,于曾习境明记不忘为性,为正慧所依是其业用,故依于念,慧得安住,由是念为慧的所依。二、觉自性支,就是择法觉支。择法者,谓对一切法的事理,作详细的抉择,为有为空,为真为妄,为染为净,为善为恶,此种详细剖解的功用,正是慧用。故择法是慧的自性,现观苦是逼迫性的,集是因缘…
《辨中边论颂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