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識叁十論講錄
太虛
──十年二月在杭州幽冀會館講──
唯者,遮格揀除之義。識者,明了分別之義。離識非有,在識非無,立唯識名。即識之唯,離識無余,故言唯識,是持業釋。言叁十者,爲簡二十,亦頌數名。合名唯識叁十者,持業帶數釋也。又、唯識爲所诠,論爲能诠,雲唯識叁十之論,依主釋;亦可謂帶數依主釋。又、唯識叁十即論,持業釋也。
又、明了分別之識有八:一、眼識,二、耳識,叁、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眼識明了分別色塵,耳識明了分別聲塵,乃至意識明了分別法塵,末那任運了別妄執內自我相,阿賴耶任運了別根身器界及種子。一切諸法,離識俱無。又有立六識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如俱舍論。九識者,于八識外立第九庵摩羅淨識,如梁朝真谛。本論則唯有八識,奘師謂第九只是第八異名也。雖然,此皆依俗谛言,非真勝義。真勝義者,法即真如,平等一味,超過數量,非一非異,心言絕故,識且無識,八安有八?又、唯識有四分義:所明了分別之色聲等曰“相分”,能明了分別色聲等者曰“見分”,同時證知能明了分別者緣所明了分別不謬曰“自證分”,更同時證知能證知心曰“證自證分”;四分義成,唯識安立。又相分、見分爲用,自證分即其體也。又唯識者,有自性唯識──即心王有八,有相應唯識──即心所有五十一,有唯識所變──即色法十一,有唯識分位──即不相應行法二十四,有唯識實性──即無爲法六。又有境唯識──教唯識、理唯識──,行唯識,果唯識之叁義或五義。又、唯識論有宗論、釋論之別。宗論即本論等,釋論即護法等十大論師相繼所造之釋論等。
世親菩薩造。叁藏法師玄奘譯。
世親,即天親。菩薩,即菩提薩埵。菩提此雲覺,薩埵此雲有情。菩薩爲自己已經覺悟之有情而又能覺悟其他之有情者,故即自覺覺他之義也。叁藏,即經、律、論。能通經、律、論法,故曰叁藏法師。玄奘、師之法諱,法師由梵士取歸經論甚多,此論即譯自梵來者。
護法等菩薩,約此叁十頌,造成唯識論。
此爲玄奘法師敘述之語。護法等者,等于親勝、火辨、德慧、安慧、難陀、淨月、勝友、陳那、智月十大論師,相繼注釋,顯揚論旨。就中護法立義,尤爲周足,故奘師宗之。
今略標所以,謂此叁十頌中,初二十四行頌,明唯識相;次一行頌,明唯識性;後五行頌,明唯識行位。就二十四行頌中,初一行半,略辨唯識相;次二十二行半,廣辨唯識相。
此即科判也,列表如下:──
┌略論宗旨……………………由假說我法等
┌略標識相┤
│ └彰能變體……………………此能變唯叁等
│ ┌第一能變………初阿賴耶識等
┌第一唯識相┤ ┌明能變體┤第二能變………次第二能變等
│ │ │ └第叁能變………次第叁能變等
│ └廣明識相┤正辨唯識……………………是諸識轉變等
│ │ ┌違 理 難………由一切種識等
│ └釋諸外難┤
│ └違 教 難………由彼彼遍計等
科判┤第二唯識性………………………………………………此諸法勝義等
│ ┌資糧位……………………………………乃至未起識等
│ │加行位……………………………………現前立少物等
└第叁唯識位┤通達位……………………………………若時于所緣等
│修習位……………………………………無得不思議等
└究竟位……………………………………此即無漏界等
又、按照佛教各宗共通之境、行、果、叁種次第,以判攝此論之叁十頌本,表舉如下:──
┌唯識相……………………………………前二十四頌
唯識境┤
└唯識性……………………………………第二十五頌
唯識行………………………………………第二十六二十七頌
……………………………………第二十八二十九頌
唯識果…………………………………………………第叁十頌
謂外問言:若唯有識,雲何世間及諸聖教說有我法?
問意在說有二字,謂說有則非無。世間說有之我,即情、命等;說有之法,即實、德、業等。聖教說有之我,謂預流、一來等;說有之法,謂蘊、處、界等。又我謂主宰,法謂軌持。主有自在力,宰有割斷力;又主是體,宰是用、約主宰義故名我。軌範可生物解,任持不舍自相,約軌持義故名法。本論所說之我字,較金剛經所說之我相,範圍寬廣,正包含彼經所謂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所說之法,包含世間法、出世間法而言。
舉頌以答。頌曰:“由假說我法,有種種相轉,彼依識所變。此能變唯叁:謂異熟,思量,及了別境識”。
由假說我法以下,答問之辭。由,即下所說之理由也。假說,假字有二義:一、無體隨情假,本無自體,隨情執有,世間我法,正複如是。二、有體強說假,唯識相性,衆生迷惑,佛說我法,隨位設施。種種相,即種種有情、命者、預流、一來之我相,及種種實、德、業、蘊、處、界之法相。轉,有轉變、轉起二義。彼、指種種我相、法相。謂外問既有種種我法相轉,究竟依何法得成?則曰:依識所轉變而假施設也。
此能變之識,雖有八種,以類別之,則唯有異熟──第八識,思量──第七識,及了別境識──前六識之叁種。及字,依六離合釋,爲相違釋。又、第八識非絕對無思量及了別境之功能,不過在比較上其思量功能,不及第七識之勝;了別境功能,不及前六識之勝。第七識,亦非絕對無異熟性──第七識可有絕對無異熟性義──及了別境之功能;前六識,亦非絕對無異熟性及思量之功能。不過第七識之異熟性與其了別境功能,不及第八識與前六識之勝;前六識之異熟性與思量功能,不及第八識與第七識之勝耳。此中異熟、思量、了別境,皆依其性能之最勝者而立名也。異熟之名,較阿賴耶爲廣,較阿陀那爲狹。
次二十二行半廣辨唯識相者,由前頌文略標叁能變,今廣明叁變相。且初能變,其相雲何?頌曰:“初阿賴耶識,異熟,一切種,不可知,執受處,了,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唯舍受,是無覆無記,觸等亦如是,恒轉如暴流,阿羅漢位舍”。
前已舉能變識之名,今次第明其義相。初能變阿賴耶識,亦譯無沒識。阿,譯爲無,如阿彌陀佛譯爲無量壽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譯爲無上正等正覺。又無沒,約義不如藏義更深廣。奘師譯爲藏識,以其具能藏、所藏、我愛執藏叁義。能藏者,謂藏有世出世間、有漏無漏一切法之種子,有如大地藏有發生萬物之種子也。所藏者,謂此識受轉識所熏成種,隨業受報也。我愛執藏者,謂有情之第七識執之爲內自我體,念念不忘也。阿賴耶叁藏之義,以我愛執藏爲尤重要。此明其“自相”也。又、能藏含有因相之義,所藏含有果相之義。
第八識又名異熟,異熟之義有叁:一、異類而熟,類、約性──性即善惡無記叁性──言,熟、成熟義,謂因從善惡,果惟無記。二、異時而熟,謂因與果不同時,如春種秋收,今生作業他生受報。叁、變異而熟,謂雖有業因,亦待緣起,由種成現,形量便異。異熟之義,以異類而熟、異時而熟爲尤重要。第八爲真異熟,由真異熟主體而發生前六識等之異熟,名異熟生。此名其果相也。
一切、爲概括之辭,一切種者,謂世出世間諸法之種種不同,其性質皆決定于種種不同之種子,藏識中能發生一切法之功能力用,即謂之一切法之種子。此明其因相也。
以上阿賴耶、異熟、一切種,皆爲第八識之異名。然尚有“阿陀那”、“庵摩羅”等各種名目,各名目意義,亦各廣狹不同:──
│衆 生 位│叁乘聖位│佛 位│
│異 熟│ │ │
│阿 賴 耶│異 熟│庵 摩 羅│
阿陀那、一切種,則通衆生叁乘聖及佛位。阿賴耶,在衆生位有,叁乘聖位──阿羅漢、辟支佛及八地上菩薩──已舍矣。異熟,衆生位、叁乘聖位俱有,佛位已舍矣;此時即名爲庵摩羅識。
不可知者,謂此識所緣之五淨色根,及諸種子甚微細;又所緣之外器世間,廣難測量。而其能緣行相,亦極幽妙。執受處,此爲所緣境。第八識有叁種境界,即根身、器界、種子。而根身與種子爲其執受,器界即處。又執受各有二義:──
┌攝爲自體
執┤
└持令不壞────種子器界
┌領以爲境
受┤ 根身
└令生覺受
了、謂此識以微細了知爲行相。
常與觸、作意、受、想、思相應,此言其相應心所法,心所法即心之屬性也。觸,謂根、境、識叁者相和合變異而生。作意,謂警動心中之種子而起現行。受,謂領納順境、違境、俱非境之樂受、苦受、舍受。想,謂心上所起之分齊相,即種種名言所依之而立。思,謂心上所起之行爲力,即種種事業所由之而成。相應,有非一非異義,非一者,各有體相業用之不同;非異者,謂所緣之事同,與其性同──如八識爲無記,心所法亦爲無記──且起滅同時,行動一致。此皆就凡夫位上而言,若佛位則八識平等,惟有二十一種心所相應,即遍行五、別境五、善十一也。唯舍受,此言第八識唯有舍受,無苦、樂故。無記,有有覆、無覆二種。無記者,不能以善惡記定之也。覆,即覆障,第八識因無覆故,能藏一切有漏、無漏種子。此亦就凡聖位言,佛位惟是善故。觸等亦如是,此言第八識之相應心所,亦爲無覆無記也。
恒轉如暴流者,恒則非斷,轉則非常;恒故因果相續,轉故因果變異。望前名果,望後名因,相對立言,喻如暴流。蓋謂第八識自無始以來,一類相續,常無間斷;亦念念生滅,前後變異。
阿羅漢,此言無生,煩惱不生名阿羅漢。舍,指初阿賴耶;異熟則至最後舍故。阿賴耶之我愛執藏過失最重,此位究竟盡也。叁乘之聲聞乘第四果,緣覺乘之辟支佛…
《唯識叁十論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