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法苑義林唯識章講錄▪P11

  ..續本文上一頁。皆俱叁慧,亦通種、現二修;種修仍通有漏。八地以上齊成佛位,有漏不現。所有現行任運無漏,故其叁慧亦皆無漏。修種子者,仍通有漏,二障種習未全害故。究竟位者,正遍知覺,究竟斷除二障種習,究竟證會圓成實性,無漏滿故。有漏皆舍,不須更修。盡未來際,開示有情悟唯識性。然具現種真俗二門無漏之觀者,謂大圓鏡等四智心品,或後得智生起現行,觀幻性無漏唯識,或正體智印證真性無漏唯識也。

  己叁 地修

  庚一 明二種修

  地修者,有得修、習修。對法雲:“又道生時,能安立自習氣,是名得修,從此種類展轉增盛相續生故。又即此道現前修習,是名習修,由即此道現前行故”。習謂現行,得謂種子。

  言地修者,地謂定地。此明修唯識觀者,于色無色界十地之中(欲界非定地。故色界六地,謂初禅未至地,初二禅中間地,及四禅地。無色界四地),依何定地而修觀心?有得修習修者,開二門也。得修者,依修所得之種子而修,曰得修,未得不修。習修者,依現行而修習熏煉曰習修。道生者,無漏智品,此起現行,故曰道生。如修法空觀道生時,即此法空熏習之種子曰自習氣。此能安立,名曰得修。從此種類展轉增盛相續生故,釋種修也。雲何習修?謂即所生法空觀道現行上之修習。由即此道現前行故,釋習修也。

  庚二 別開四門

  辛一 正明

  有依下地起下地心,習修唯下,得修通上,得緣上境令勢增長;下體用俱增,上唯用增故。成唯識雲:“前叁無色有此根者,有勝見道,傍修得故”。有依下地起上地心,習修唯上,得修通下地。有依上地起上地心,習修唯上,得修亦通下。有依上地起下地心,習修唯下,得修通上。

  一、依下地起下地心者,例如依初禅定地起初禅中唯識觀心。現行修──即習修──唯是下地者,以現行心是初禅;種子修──即得修──者得緣上境,緣上境者,熏上地種,令其增長勢用成熟。但體用分別者:下地體用俱增,現行熏習新成種子,名爲體增,此唯自地。用增者,使自地、上地本有種勢用增,以得修原有種子故。引成唯識,釋妨也。前叁無色有此根者,謂未知當知、已知、具知之叁無漏根。若勝見道依此叁根者,是傍修得,通正修。依四禅天定起見道心,必先修前叁定種令勢用增,方起現行能勝見道。二、有依下地起上地心者,謂如依初禅地定修二禅以上唯識觀心。現行修唯上地,現修觀心是上地故。種子, 修亦通下地,以能令自地及下地種增勢用故。叁、有依上地起上地心者,謂如依四禅定地起四禅觀心。現行修在上地、定觀俱在上地故。種子亦通下者,斷伏下地種故。四、有依上地起下地心者,謂如依二禅定地起初禅觀心。現行唯屬下地,種子通上。叁、四禅天,會釋亦爾。

  辛二 料簡

  諸上修下及自地修,通一切品。下修上者,必是曾得、自在者修,非余品類。對法論雲下地不能修于上者,以諸初業及漸鄰近習修者說。未得自在、未得上定,不能上修,近未生果故,非勝者可爾。

  居上定位,作下地觀,當屬可爾。故上修下及修自地,一切品位通可修習。若下修上者,有二種人:一者、謂曾得上地者,現示居下地,可下修上。二者、于上地法得自在者,可下修上。除具此二種資格之外,余之品類,不可居下修上。言自在者,或指八地菩薩,能于諸行得任運故。問:對法藏論下地不能修上地者,何通?答:對法論下不修上者,非依勝者說。有二因故:一、依初得禅定觀行上說,二、依漸鄰近上地定現行上說。何以故?此二皆不自在,亦未曾得上地定故,近未生果故。若是曾得或已自在者,則可修上,故雲非勝者可爾。

  乙七 觀法何性門

  丙一 標立二門

  第七觀法何性者,此有二種:一、能觀,二、所觀。

  自下大文第七釋觀法何性。觀法者,通能觀所觀。謂此唯識觀法,于叁性中,屬于何性。能觀謂唯識觀慧,所觀謂唯識諸法。此二種觀,于叁性中各屬何性耶?

  丙二 隨標別釋

  丁一 明能觀性

  能觀定非遍計所執,彼無體故,此據正義。有漏觀者,定屬依他。無漏觀者,二性所攝:常無常門,屬依他起;有無漏門,攝屬圓成;決定無唯屬圓成者,非真理故。即顯地前唯是有漏依他能觀,七地已前有漏、無漏二性能觀。

  所言性者:謂遍計所執自性,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初遍計性者,妄執有我及法實體而實無體可得,以是義故,能觀唯識之觀慧,定非遍計所執自性攝。以此是有體故,抉擇諸法有勝用故。此據正義者,有義:凡夫之妄想知見是遍計所執自性,亦有能觀之用,故可屬遍計所執自性。此非正義,故略不說。有漏觀慧,謂地前加行四尋觀等仍依自識所變相分,托佛心上名句文爲本質而起,觀二取空,亦是識變,既皆是識故屬依他。此依現行而言,若內熏無漏種,亦通無漏。無漏觀慧,謂地上觀慧。此以二門分攝:一、常無常門,二、漏無漏門。初門,常謂不生滅之圓成實性,無常謂生滅之依他起性。而唯識觀慧則屬依他起性,何以故?是生滅無常法故。次漏無漏門,有漏屬依他起性,無漏屬圓成實性。此觀是無漏,故屬圓成實性。然無漏觀慧決不能獨攝于圓成實性,何以故?觀慧是能觀故,非是所觀真如理故。依他起之觀慧,在地前唯是有漏,七地已前通漏無漏。八地以上依他、圓成二性觀慧,純是無漏,成就清淨依他性故。

  丁二 明所觀性

  戊一 引二論

  所觀性者,攝大乘雲:“如是菩薩悟入意言似義相故,悟入遍計所執性。悟入唯識故,悟入依他起性。若已滅除意言聞法熏習種類唯識之相,乃至爾時菩薩平等平等無分別智已得生起,悟入圓成實性”。

  此初引攝大乘論之第一段文也。如是菩薩者,謂修唯識觀之聖者也。一、修四尋觀之菩薩,此位菩薩觀察叁性雲何悟入?若能覺悟通達我及我法所有名言義理,皆是意識所變,毫無實體,是即覺悟初遍計所執自性;亦即此性爲所觀性。二、依四尋觀所引四如實智,觀一切法皆有唯識種子現行,仗因托緣之所現起,都無自性,是即覺悟第二依他起性;亦即此性爲所觀性。叁、依如實智如理觀察,若意言,若聞法所熏而起之似義似相等種類差別之唯識相,如是觀見同如帶相之觀,如是如是,乃至無分別智生起,觀照真如平等平等,悟證圓成實性;亦即此性爲所觀性。此中雙言平等,第一平等謂即真如,次曰平等即正體智,謂真如平等,證真如之智亦平等;是二平等之智,曰平等無分別智。

  又雲:“名事互爲客,其性應尋思。于二亦當推,唯量及唯假。實智觀無義,唯有分別叁,彼無故此無,是即入叁性”。初半頌悟入遍計所執,次半頌悟入依他起性,後一頌悟入圓成實性。

  此亦引攝論文也。頌初二句悟入初性,次二句悟入依他,後一頌悟入圓成實性,如文可知。見初門釋。

  成唯識雲:“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此引成唯識論也。頌中意謂證見真如圓成實性以後,方能了達諸法無我諸行無常之依他起性。若未見真如,則不能悟了依他起性之諸行如幻如化。所言幻事者,真相顯已,觀幻化假,此假雖有而非真,然假不離真,故假中有真。若不親證,終無真知。見真者,謂真見道。此位觀一切我法執空,即入圓成實性。後得智觀幻事唯識,悟入依他。既悟二性,亦即悟入遍計執性。

  戊二 會釋

  己一 判觀位

  如是上下,叁處不同:攝論初文,暖、頂二位,悟入所執;忍、第一法,悟入依他;初地初心,入圓成實。攝論第二文,暖頂、尋思悟入二性,四如實智悟入圓成。

  成唯識文,要入初地方悟叁性。

  判位有叁,攝論初文:悟入遍計所執自性者,修四尋思觀是暖、頂二位。悟入依他起性者,暖、頂之後,忍、世第一,修如實智始能悟入。悟入圓成初地初心者,即世第一位後刹那心,見道真心證離言性,無有分別,是爲初地初心。第二心念,後得智觀依他起故。

  攝論第二文:暖、頂二位,即可悟入遍計、依他二性;忍、世第一四如實智、悟入圓成。

  判成唯識論文,如文可知。

  己二 二門會釋

  雖有叁文,義理唯二:一者實證,二者相似。

  結前標後也。一、實證叁性,二、相似叁性。實證者,謂依此事實,親身確切證驗不謬,亦謂之得現量境也。相似者,謂所得境影象相似,非如實體。

  成唯識中據實親證,由無漏二智真俗前後,方可證得後二性故。證二性時不見二取,即名證遍計所執無。

  此下會釋。先唯識論文。無漏二智者,謂根本智與後得智,是能觀慧。真俗前後者,真俗謂境即是所觀,前後者由根本智先親照真如平等法性,實證圓成實性,後後得智觀一切法如幻如化,證依他起。後二性者,即依圓二性也。證二性時不見二取者,二取謂能所分別,二取分別是爲言說,言說分別不诠諸法自體性故。是故證二性時,真如正智平等平等無有分別,無分別故不見二取。二取即是遍計所執,既不見二取,即名爲證入初性遍計執無。

  無法體無,智何所證?心所變無,依他起攝。真如理無,圓成實攝。故計所執不說別證,但于二性不見二取,可名悟入遍計所執。

  問雲:依他起性如幻妙有,圓成實性真空妙有,是謂有法。遍計所執如龜之毛、似兔之角,都無體相,是謂無法。有法有體可言智證,無法體無所證者誰?釋雲:計所執法、心所變現事實本無,依他起攝。真如性上我法理無,圓成實攝。遍計所執,迷此二性。今既悟入不見二取,即悟入遍計所執,不說別證。

  然正體智達無證理,多說此智證計所執。雖見道前亦已不見,未親得二,不名證無。故于初地方名證得。

  釋入初地方悟叁性。正體者,即是正智,體即真如;正證真如曰正體智。達無證理者,無謂二取無,通達諸法唯識所變,所計體無名曰達無;理謂真理,本真如是,應求作證,名曰證理。此達無證理之正體智,即爲證入初性之智。見道之前,如實智觀世第一位…

《大乘法苑義林唯識章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識規矩頌講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