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讲录▪P11

  ..续本文上一页。皆俱三慧,亦通种、现二修;种修仍通有漏。八地以上齐成佛位,有漏不现。所有现行任运无漏,故其三慧亦皆无漏。修种子者,仍通有漏,二障种习未全害故。究竟位者,正遍知觉,究竟断除二障种习,究竟证会圆成实性,无漏满故。有漏皆舍,不须更修。尽未来际,开示有情悟唯识性。然具现种真俗二门无漏之观者,谓大圆镜等四智心品,或后得智生起现行,观幻性无漏唯识,或正体智印证真性无漏唯识也。

  己三 地修

  庚一 明二种修

  地修者,有得修、习修。对法云:“又道生时,能安立自习气,是名得修,从此种类展转增盛相续生故。又即此道现前修习,是名习修,由即此道现前行故”。习谓现行,得谓种子。

  言地修者,地谓定地。此明修唯识观者,于色无色界十地之中(欲界非定地。故色界六地,谓初禅未至地,初二禅中间地,及四禅地。无色界四地),依何定地而修观心?有得修习修者,开二门也。得修者,依修所得之种子而修,曰得修,未得不修。习修者,依现行而修习熏炼曰习修。道生者,无漏智品,此起现行,故曰道生。如修法空观道生时,即此法空熏习之种子曰自习气。此能安立,名曰得修。从此种类展转增盛相续生故,释种修也。云何习修?谓即所生法空观道现行上之修习。由即此道现前行故,释习修也。

  庚二 别开四门

  辛一 正明

  有依下地起下地心,习修唯下,得修通上,得缘上境令势增长;下体用俱增,上唯用增故。成唯识云:“前三无色有此根者,有胜见道,傍修得故”。有依下地起上地心,习修唯上,得修通下地。有依上地起上地心,习修唯上,得修亦通下。有依上地起下地心,习修唯下,得修通上。

  一、依下地起下地心者,例如依初禅定地起初禅中唯识观心。现行修──即习修──唯是下地者,以现行心是初禅;种子修──即得修──者得缘上境,缘上境者,熏上地种,令其增长势用成熟。但体用分别者:下地体用俱增,现行熏习新成种子,名为体增,此唯自地。用增者,使自地、上地本有种势用增,以得修原有种子故。引成唯识,释妨也。前三无色有此根者,谓未知当知、已知、具知之三无漏根。若胜见道依此三根者,是傍修得,通正修。依四禅天定起见道心,必先修前三定种令势用增,方起现行能胜见道。二、有依下地起上地心者,谓如依初禅地定修二禅以上唯识观心。现行修唯上地,现修观心是上地故。种子, 修亦通下地,以能令自地及下地种增势用故。三、有依上地起上地心者,谓如依四禅定地起四禅观心。现行修在上地、定观俱在上地故。种子亦通下者,断伏下地种故。四、有依上地起下地心者,谓如依二禅定地起初禅观心。现行唯属下地,种子通上。三、四禅天,会释亦尔。

  辛二 料简

  诸上修下及自地修,通一切品。下修上者,必是曾得、自在者修,非余品类。对法论云下地不能修于上者,以诸初业及渐邻近习修者说。未得自在、未得上定,不能上修,近未生果故,非胜者可尔。

  居上定位,作下地观,当属可尔。故上修下及修自地,一切品位通可修习。若下修上者,有二种人:一者、谓曾得上地者,现示居下地,可下修上。二者、于上地法得自在者,可下修上。除具此二种资格之外,余之品类,不可居下修上。言自在者,或指八地菩萨,能于诸行得任运故。问:对法藏论下地不能修上地者,何通?答:对法论下不修上者,非依胜者说。有二因故:一、依初得禅定观行上说,二、依渐邻近上地定现行上说。何以故?此二皆不自在,亦未曾得上地定故,近未生果故。若是曾得或已自在者,则可修上,故云非胜者可尔。

  乙七 观法何性门

  丙一 标立二门

  第七观法何性者,此有二种:一、能观,二、所观。

  自下大文第七释观法何性。观法者,通能观所观。谓此唯识观法,于三性中,属于何性。能观谓唯识观慧,所观谓唯识诸法。此二种观,于三性中各属何性耶?

  丙二 随标别释

  丁一 明能观性

  能观定非遍计所执,彼无体故,此据正义。有漏观者,定属依他。无漏观者,二性所摄:常无常门,属依他起;有无漏门,摄属圆成;决定无唯属圆成者,非真理故。即显地前唯是有漏依他能观,七地已前有漏、无漏二性能观。

  所言性者:谓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初遍计性者,妄执有我及法实体而实无体可得,以是义故,能观唯识之观慧,定非遍计所执自性摄。以此是有体故,抉择诸法有胜用故。此据正义者,有义:凡夫之妄想知见是遍计所执自性,亦有能观之用,故可属遍计所执自性。此非正义,故略不说。有漏观慧,谓地前加行四寻观等仍依自识所变相分,托佛心上名句文为本质而起,观二取空,亦是识变,既皆是识故属依他。此依现行而言,若内熏无漏种,亦通无漏。无漏观慧,谓地上观慧。此以二门分摄:一、常无常门,二、漏无漏门。初门,常谓不生灭之圆成实性,无常谓生灭之依他起性。而唯识观慧则属依他起性,何以故?是生灭无常法故。次漏无漏门,有漏属依他起性,无漏属圆成实性。此观是无漏,故属圆成实性。然无漏观慧决不能独摄于圆成实性,何以故?观慧是能观故,非是所观真如理故。依他起之观慧,在地前唯是有漏,七地已前通漏无漏。八地以上依他、圆成二性观慧,纯是无漏,成就清净依他性故。

  丁二 明所观性

  戊一 引二论

  所观性者,摄大乘云:“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相故,悟入遍计所执性。悟入唯识故,悟入依他起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相,乃至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无分别智已得生起,悟入圆成实性”。

  此初引摄大乘论之第一段文也。如是菩萨者,谓修唯识观之圣者也。一、修四寻观之菩萨,此位菩萨观察三性云何悟入?若能觉悟通达我及我法所有名言义理,皆是意识所变,毫无实体,是即觉悟初遍计所执自性;亦即此性为所观性。二、依四寻观所引四如实智,观一切法皆有唯识种子现行,仗因托缘之所现起,都无自性,是即觉悟第二依他起性;亦即此性为所观性。三、依如实智如理观察,若意言,若闻法所熏而起之似义似相等种类差别之唯识相,如是观见同如带相之观,如是如是,乃至无分别智生起,观照真如平等平等,悟证圆成实性;亦即此性为所观性。此中双言平等,第一平等谓即真如,次曰平等即正体智,谓真如平等,证真如之智亦平等;是二平等之智,曰平等无分别智。

  又云:“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初半颂悟入遍计所执,次半颂悟入依他起性,后一颂悟入圆成实性。

  此亦引摄论文也。颂初二句悟入初性,次二句悟入依他,后一颂悟入圆成实性,如文可知。见初门释。

  成唯识云:“非不见真如,而能了诸行,皆如幻事等,虽有而非真”。此引成唯识论也。颂中意谓证见真如圆成实性以后,方能了达诸法无我诸行无常之依他起性。若未见真如,则不能悟了依他起性之诸行如幻如化。所言幻事者,真相显已,观幻化假,此假虽有而非真,然假不离真,故假中有真。若不亲证,终无真知。见真者,谓真见道。此位观一切我法执空,即入圆成实性。后得智观幻事唯识,悟入依他。既悟二性,亦即悟入遍计执性。

  戊二 会释

  己一 判观位

  如是上下,三处不同:摄论初文,暖、顶二位,悟入所执;忍、第一法,悟入依他;初地初心,入圆成实。摄论第二文,暖顶、寻思悟入二性,四如实智悟入圆成。

  成唯识文,要入初地方悟三性。

  判位有三,摄论初文:悟入遍计所执自性者,修四寻思观是暖、顶二位。悟入依他起性者,暖、顶之后,忍、世第一,修如实智始能悟入。悟入圆成初地初心者,即世第一位后刹那心,见道真心证离言性,无有分别,是为初地初心。第二心念,后得智观依他起故。

  摄论第二文:暖、顶二位,即可悟入遍计、依他二性;忍、世第一四如实智、悟入圆成。

  判成唯识论文,如文可知。

  己二 二门会释

  虽有三文,义理唯二:一者实证,二者相似。

  结前标后也。一、实证三性,二、相似三性。实证者,谓依此事实,亲身确切证验不谬,亦谓之得现量境也。相似者,谓所得境影象相似,非如实体。

  成唯识中据实亲证,由无漏二智真俗前后,方可证得后二性故。证二性时不见二取,即名证遍计所执无。

  此下会释。先唯识论文。无漏二智者,谓根本智与后得智,是能观慧。真俗前后者,真俗谓境即是所观,前后者由根本智先亲照真如平等法性,实证圆成实性,后后得智观一切法如幻如化,证依他起。后二性者,即依圆二性也。证二性时不见二取者,二取谓能所分别,二取分别是为言说,言说分别不诠诸法自体性故。是故证二性时,真如正智平等平等无有分别,无分别故不见二取。二取即是遍计所执,既不见二取,即名为证入初性遍计执无。

  无法体无,智何所证?心所变无,依他起摄。真如理无,圆成实摄。故计所执不说别证,但于二性不见二取,可名悟入遍计所执。

  问云:依他起性如幻妙有,圆成实性真空妙有,是谓有法。遍计所执如龟之毛、似兔之角,都无体相,是谓无法。有法有体可言智证,无法体无所证者谁?释云:计所执法、心所变现事实本无,依他起摄。真如性上我法理无,圆成实摄。遍计所执,迷此二性。今既悟入不见二取,即悟入遍计所执,不说别证。

  然正体智达无证理,多说此智证计所执。虽见道前亦已不见,未亲得二,不名证无。故于初地方名证得。

  释入初地方悟三性。正体者,即是正智,体即真如;正证真如曰正体智。达无证理者,无谓二取无,通达诸法唯识所变,所计体无名曰达无;理谓真理,本真如是,应求作证,名曰证理。此达无证理之正体智,即为证入初性之智。见道之前,如实智观世第一位…

《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八识规矩颂讲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