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讲录▪P12

  ..续本文上一页。虽亦观二取空,然此空相仍是识变,非智证得。以未得二智,不能证得后二性;证后二性即证初故,由此成唯识言入初地方证三性也。

  摄论初文,悟圆成者,据实证得,与唯识同。悟前二性,据相似悟,长时多分,意解思惟前二性故。短时少分,虽亦相似悟入圆成,非长时多分,亦非亲证,故据实说。

  此下会释摄论初文。悟圆成实,据实证说,初地方证与唯识同。悟初二性据相似说,未见道前,资粮位中多闻熏习,至加行位,暖、顶、忍、世第一皆观二性,时分长远,相似观见二取本空,意解思维前二性故。意解、谓如是忍、第一位菩萨,相似悟入自意解中,以为证得如是。后观前二性亦不见二取,属忍、第一,不通暖、顶故,时短少故。此忍、第一位,虽分悟圆成实,时短且是相似而非亲证,故不说证。

  摄论次文悟入三性,总据相似意趣而说。创观名事不相属故,名悟入所执。次观唯有识量及假名等诸法,虽未证实,名悟依他。如实智位,虽实有相而未证真,二取俱亡,与真智观相似,趣入意解,亦谓即是真如。故实智位,名入圆成,实未悟入。此下会释摄论次文,总据相似意趣而说。谓摄论次文悟入三性,同据相似而说,非如唯识同据实证,亦非前文悟圆成据实,故云总据相似意趣。创观名事不相属故者,名唯是名,事唯是事,各互为客不相结属,不定计执,名悟初性,是暖、顶位。次观唯有识量及假名等诸法者,如是菩萨复观诸法唯识,因缘假有,虽未证悟,名观依他。如实智位者,四如实智,忍、第一位也。此二位中,能观二取双亡,此与真见道智观空相似,亦名悟入圆成实性。趣入意解者,谓此位菩萨自心意上亦觉如真如,颂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识性”是也。

  摄论据相似意解三性别明悟入,唯识据真实别证二性通证所执。虽文有异,而不相违。余所有文,皆准此释。

  此正相会也。摄论相似意解三性而明悟入;唯识依实证明证悟二性,于二性中,不见二取,即是悟入初性。此文虽异,各据一义,理不相违。余文准释,广会通也。

  乙八 诸地依起门

  自下大文,释诸地依起者,地即定地,亦名为心。依谓依身。诸地者,上二界之十地也,以初欲界五趣杂居为不定地,色界以上皆曰定地。谓唯识观者,依何种定起何种观慧?次诸依者,谓异熟身。谓属何界之报身,而修起唯识观慧?

  丙一 辨依身

  丁一 明顿悟

  第八诸地依起者,此中有二:初辨依身,后明地起。

  标二门。身显先明,地深后说。

  依身者,若顿悟者,初起依于欲界身得,创发胜心,唯欲界故。显扬等说:“极戚非恶趣,极欣非上二,唯欲界人、天,佛出示现观”。

  此明初发心依身。言顿悟者,直往菩萨也,从凡夫位发心直成佛道者。此初始发心求成佛菩萨,必是欲界有情,故云于欲界身得。引显扬圣教论证:由于苦故,发菩提心。云何非恶趣,极戚故不发胜心。色无色界极欣乐,故不发胜心。下之恶趣,上之二界,佛不出现。唯欲界人中及欲界天中,佛得出世。并唯欲界能修现观,谓真实明白得真如现观。现观有六,此尤侧重真现观也。

  初地以前,三界依身,一切容得。许毗钵舍那菩萨生无色界,以无色心了一切故,非此、何人得有是事!七地以前,得依欲、色二界身起,菩萨不生无色界故。八地以上,唯定依于色界身起,托胜所依得菩提故。

  初地以前,谓地前四十四贤位,以有业报身,故生于三界。所得报身,皆容起观。

  许毗钵下,辨生无色界也。无色界之有情既无物质之色身,云何依彼起唯识观?答:发大乘心直往菩萨,虽由业故生于无色,能以无色定心观一切境。若非曾发大心之修观者,谁能有斯事耶?故许地前菩萨,可以三界依身修唯识观。七地下,明圣位地上依身。谓直往菩萨,初地至七地可依欲、色二界身修唯识观。依欲界者,广利有情。依色界、谓依四禅,或五不还等身。得胜身故不生无色者,菩萨转业,有自由力,不随业转,无色界中彼无利益,故不生也。八地以上,至于成佛之顿悟菩萨,唯依色界身起唯识观。不依欲界者,常住定中无有散心,虽在定中,能以神通利有情故。依色界者,依此胜身得菩提故。不依无色者,无利益故。

  丁二 明渐悟

  戊一 明不经生

  其渐悟者,初二果人,初起必依欲界身得。

  渐悟者,先修小乘行,后回修大乘。其回心之时,若初二果者,依欲界身得。初二果人谓四果中初须陀洹果,二斯陀含。

  七地以前、不经生者,亦通色界依身而起。虽未入地,亦不生无色,悲愿自在随受生故。亦不因修,许转生故。不同顿悟见道以前;此已得无漏,彼业力多故。或亦许生,三界业缚彼犹有故,非此生上厌下染故。

  言不经生者,经生谓得初果,要于人天中经七返生死,二果要一往返方得无生。要经此生死,回心向大者,名曰经生。得初二果,未经此生死即回心向大者,名曰不经生。大乘渐悟七地以前之初二果,渐悟菩萨受分段生死故,如前可通依欲色二界身。以此中有不怖生死之辈,故不妨舍欲界身,别受色界身。但其怖生死者,亦可依欲界身,转为变易。

  虽未入下,释初二果不同顿悟之地前菩萨也。问:此不经生者初二果人既未入地,云何不生无色界耶?谓圣地菩萨大愿自在,可得随意受生,今初二果人非愿自在生,云何不任业生无色界耶?谓生空无漏慧力胜,不复因循业力而转,故亦不生无色。因修者,任运也。

  未入地之渐悟菩萨,即回小向大之二果圣人,此不生无色者,因已悟生空真如之生空无漏慧强故。彼业力多故者,明未入地顿悟菩萨生无色者,以未断我执,未得生空无漏,业力犹多故,故亦生无色界。然以具观慧故,即依彼界可起现观。或亦许生者,谓许渐悟人亦生无色界。以彼虽得生空慧断三界惑,犹有三界修惑未尽,故云三界业缚彼犹有故。以有业故,任运生无色界。问:既生无色,如何受佛大菩提耶?即谓此生无色,非厌下二界染、欣无色界之乐而生,由业暂生。业若了时,还生色界第四定,依胜身而修。

  戊二 明经生

  若经生者,必不上生。发心及后,唯欲界故。

  下明经生初二果也。经生者,谓已经受过往反生死者,发心向大修唯识观,以怖生死故不转生上界。发心及后者,谓初发心以至于成佛,皆依欲界本身展转变易增胜而得,不别受身。

  第三果人不经生者,欲界发心后,通色界依身而起;不生无色,无利益故。若经生者、及第四果欲界发心,初后唯依欲界身起。色界发心,亦唯依于色界身起。此明第三果也。第三果人名曰不还,谓于欲界得三果者,此身之后生于色界,不还欲界受身。然未经过此上生者,曰不经生。初在欲界发大乘心,依欲界身修唯识观之后,仍得转生依色界身起唯识观。不生无色,如文可知。

  若经生下,明第四果。经生者,谓前三果。第四果者,谓无学阿罗汉。此若发心修大乘唯识观,若在欲界创发心者,从初至后,唯依欲界身起。若在色界创发心者(住五不还天者),亦唯依于色界身起,即依色界身修唯识观。

  初证顿悟必欲界身,由断生执慧厌深故。渐证初依亦通色界。显扬等说唯欲界中入现观者,据各初入,非渐悟故,唯断法执非深厌故。

  此下结成。顿悟菩萨证唯识性初所依身,必为欲界。何以故?欲界生死重故。初心菩萨要由厌生死心深故,断生空烦恼之厌慧强故,依欲界起。渐悟菩萨证唯识性,初所依身通色界起唯识现观,五不还天圣者亦回心故。若尔、显扬论说岂不相违?彼论说言唯欲界中得入现观。彼论此说,通据三乘初入现观而说。其渐悟若在欲界回心,即依欲身。若在色界回心,即依色身。故彼论之说,但据大乘中之顿悟者而言,非依渐悟。以大乘渐悟人已证生空,发大心后但求更证法空,而于生死烦, 恼不须更深心厌离故。

  丙二 明地起

  上明依身,下明地起。欲界自地,观通闻、思,唯散非定,亦非无漏。此依正义,不取傍说。

  上来明依何身修唯识观,下明依何定地修唯识观。此明依欲界修唯识观也。初修唯识观者,依欲界自地。自地者,即报得之五趣杂居地也。此位观慧,唯通闻、思,不通修慧,唯散非定,亦非无漏。

  色界观中,通闻、修慧。无色界观,唯修无余。色界无思慧,无色又无闻,诸教同故。此唯加行善故,非生得摄。

  明上二界地所起观慧。色界通闻慧者,如梵王等闻法,又定中亦可闻法故。即定中慧名曰修慧。然无思者,思是寻伺心故,初禅虽有,时极短少,以少从多,故不说有思慧。无色又无闻者,以无色无耳根故。

  此唯下别辨,谓此诸慧由加行用功得,非生来报得也。

  然依瑜伽六十五说:“若定、若生毗钵舍那菩萨未得自在,及得广慧声闻,若诸有学、若阿罗汉,以无色界心了三界法及无漏法”。故知无色亦有。此观菩萨,即是见道以前四十心位,地上不生,处处说故。广慧声闻者随应说之,不愚于法故。除此二外,不说余人亦得无色心、通缘于一切。

  若定若生者,若定、谓得彼定者,若生者、谓得彼定复生彼天者。瑜伽论意:或得彼定,或又生彼天之未入地菩萨,及得广大智慧之声闻──声闻中或居有学之前三果,或无学之阿罗汉──如是圣者能即于彼无色天定,以无色心缘了三界及无漏法。既尔,故知无色界中生者,亦有此观慧菩萨也。然即资粮、加行等位,非地上生,地上已得自在者不生无色故,广慧声闻不愚于法故者,释广慧声闻缘三界法及无漏法之所以也。

  菩萨见道及金刚定,唯第四定;后通诸地──色六、无色四、十地随应依起。此观断惑九,游观十,随应别说。无漏闻、思,随依无爽。上七未至,唯有欣厌,行相犹局,故不能作。

  明地上地起也。见道者初地,金刚定者十地后心。此二皆依色界第四静虑以起唯识现观。言金刚者,喻也,此定所发智如金刚,能摧一切二障种现,而不为一切障所破。喻如金刚诸物中坚…

《大乘法苑义林唯识章讲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八识规矩颂讲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