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法苑義林唯識章講錄▪P13

  ..續本文上一頁,能破一切,而不爲他物所破也。金剛定者,定相應慧,亦雲金剛道、金剛智。後通諸地者,後謂見道之後修習位中,通于諸地,隨應起觀。諸地者,色界六地:一、初禅有尋有伺未至地,二、無尋唯伺初禅地,叁、無尋無伺由初禅至二禅中間地,四、二禅定,五、叁禅定,六、四禅定。無色四者:謂空無邊定,識無邊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定。足前成十。此觀斷惑九者,謂依此諸地修唯識觀,能斷惑者唯有九地,除去非想非非想定,少有慧故。然遊觀者通于十地。無漏聞、思隨依無爽者,見道之後所有聞、思,純是無漏,隨所依諸地而起,無有爽礙。上七未至者,謂未至定共有八種,初初禅未至定可以依修,上七未至定則不能依修。何以故?以唯有欣厭故,行相局故。

  乙九 斷諸障染門

  自下大文第九,明斷諸障染。前之叁門明唯識境,即明障染之所依也。次之五門明修諸觀,由觀行故對治障染,顯二空理,謂之能斷治者。今正明所斷之障染。

  丙一 標名數

  第九斷諸障染者,障有二種:一、俱生,二、分別。此複有二:一、煩惱障,二、所知障。

  障謂障礙,染即雜染。二障即染,爲二障品所間雜者,則曰雜染。煩惱障障大涅槃,所知障障大菩提。諸表非一,略有二種:一、俱生,二、分別。此複各二:一、煩惱障,二、所知障。此複又二:一、現行、二、種子。如表:

  ┌現行

  ┌煩惱障┤

  ┌俱生┤  └種子

  │  │  ┌現行

  │  └所知障┤

  障┤  └種子

  │  ┌現行

  │  ┌煩惱障┤

  └分別┤  └種子

  │  ┌現行

  └所知障┤

  └種子

  丙二 明地斷

  丁一 正明地斷

  戊一 明分別煩惱障

  成唯識論第十卷雲:分別煩惱障現行,資糧道中漸伏,加行道中能頓伏盡;種習俱初地斷。

  分別煩惱障現行者,謂由分別所起煩惱障之現行,換言之、即現在由邪說邪思維等妄想分別所起之邪見等心行也。此現行之分別煩惱障,在十信、住、行、回向之資糧位漸伏。伏者,降伏、製伏令不起也。然未能盡伏;至四加行道則能降伏盡淨,令不現行。種習俱初地斷者,種謂種子,亦曰功能,能生現行,如谷等種能生芽等。習雲習氣,亦猶痕迹。譬如菜缸,菜去氣留,然無功能可生現行。此種與習,以隱細故,初地方斷。

  戊二 明俱生煩惱障

  俱生煩惱障現行,地前漸伏,初地以上能頓伏盡。然故意力,有時猶起而不爲失。八地以上,永不現行。習、地地除,種、金剛斷。

  俱生煩惱障現行者,俱生、謂與身俱,從生來即有之煩惱,如貪、慢等,非由邪說邪分別而起者是也。此現行俱生煩惱障,未見道前四十位中漸漸修習,漸漸伏抑令不現起。至見道位,能頓降伏令永不起。

  然故意下,明地上菩薩行菩薩道時所行之方便。所謂爲度生故,雖現煩惱,不惟無失且多功德。如瑜伽戒品所開性罪等,皆是菩薩故意所作,以煩惱爲行利他之工具,非不知也。故雲有時猶起而不爲失。

  八地菩薩有大威德,任運度生,自在遍化,不假煩惱爲其工具,而一切煩惱遂永不現行。

  習地下,明斷俱生煩惱之習氣、種子也。俱生煩惱之習氣,十地之中,地地皆漸除。故雲習地地除。俱生煩惱之種子者,至等覺位金剛道中,方可斷除,故雲種金剛斷。

  其身見等及此俱生,四地永伏,法執無故。此所生起,五地不行,以害伴故。別明從身見俱起之煩惱。梵語薩迦耶見,此雲身見,亦雲我我所見。此見爲諸煩惱上首。等者、等取與身見相應所起之煩惱。及此俱生者,謂與身見同起之貪心等。四地永伏不生,以身見等所依之法執無故。大乘菩薩見道之後,不重斷我執而重斷法執,至第四地以身見所依法執空故,人執亦空;人我須依法我起故,譬如蛇覺依繩覺起。是故身見,四地以上不複現行。此所生起者,謂身見生起之煩惱。即身見起後隨帶而起之惑,獨行貪、獨行無明等。其所現行,五地不起。何以故?害彼伴故。

  戊叁 明分別所知障

  所知障中,分別現行,亦資糧道中漸伏,加行道中能頓伏盡,種、習初地斷。此明由分別而起之所知現行與種子,伏斷位次與分別煩惱障同。

  戊四 明俱生所知障

  俱生現行,地前漸伏,乃至十地方永伏盡。若別說者,前之六識,八地伏盡,種、習皆地地斷。七識現行,金剛喻定加行道伏,金剛喻定起時,種、習俱斷。俱生所知障之現行,地前漸伏,十地永伏,此總說也。

  此若別說,謂前六識相應所知障中俱生所起現行,八地以前漸次伏除,至第八地能永伏盡;其俱生種子、習氣者,地地斷除。第七識相應所知障中之俱生所起現行,在金剛喻定勝加行道上,能永伏盡。換言之、即是十地圓滿,入金剛喻定之加行位中也。至金剛定起時,異熟一空,種、習俱斷。附地斷表:──

  ┌現行……地前漸伏八地永伏

  ┌前 六 識┤種子……地地漸斷金剛永斷

  ┌俱生所知障┤  └習氣……地地漸斷解脫道永斷

  │  │  ┌現行……地地或伏或起金剛之加行永伏

  │  └第七八識┤種子……金剛無間道斷

  地斷表┤   └習氣……解脫道斷

  │   ┌現行……地前漸伏初地以上頓伏

  │  ┌前 六 識┤種子……金剛無間道斷

  └俱生煩惱障┤  └習氣……地地漸斷解脫道永斷

  │  ┌現行……初地以上漸伏第七地永斷

  └第七八識┤種子……金剛無間道頓斷

  └習氣……解脫道斷

  丁二 明障差別

  戊一 瑜伽叁住

  菩薩地說:煩惱、所知障,皆有叁住所斷:一、極喜住,一切惡趣諸煩惱品及所知障在皮粗重皆悉永斷,能令一切中上煩惱皆不現行,最初證得二空真智。

  下明瑜伽叁住,配叁劫:一、極喜住爲初劫,二、無相住爲二劫,叁、成滿住爲叁劫。此第一明極喜住:極喜住者,即初歡喜地。得二空智證不退故,名之曰住。一切惡趣者,謂欲界中叁途惡趣。諸煩惱品及所知障者,根本煩惱及隨煩惱等一切雜染品法,名諸煩惱品。所知障者,謂所知非障,障于所知境者,曰所知障。惡趣于二障爲最粗顯亦極深重者,故喻曰皮粗重。至極喜住,此皮粗重二障品法皆永斷除。如諸匠人,鍛煉鋼鐵,初爐初打所去汙質,似此皮粗重也。能令一切中上煩惱皆不現行者,上品煩惱不現行:謂極惡之煩惱,亦即資糧位中所伏煩惱。中品煩惱不現行:謂稍輕之煩惱,亦即加行位中所伏之煩惱也。最初證得二空真智者,最初謂初始發心求二空智,今始證得,名曰最初。二空者,謂生法二空。真智,即二根本無分別智。證彼空智,曰二空真智。

  二、無功用無相住:一切能障無生法忍諸煩惱品及所知障在膚粗重皆悉永斷,一切煩惱皆不現前,最初任運得無生忍。叁、最上成滿菩薩住:一切煩惱習氣隨眠及所知障在骨粗重皆悉永斷,入如來住。

  第二明無相住:由初地起至第八地,是第二大劫。八地以前皆藉功用,至第八地由無相智慧證無相真如,于二空理不加功用,無相而住,得無生法忍。故障于無生法忍之煩惱、所知二障,皆永斷除。猶如匠人二次煉鐵,二爐二打,所去鐵中細鏽汙質。故所斷障喻在膚肉,曰膚粗重。

  第叁明成滿住:由第八地至如來位,無上菩提大覺圓滿,是經第叁大劫矣。最上成滿者,謂最極無上,至極成就,圓滿、究竟之位也。言隨眠者,謂即種子。此所斷二障習氣與種子,最極深細,如骨中垢,至爲難斷。入如來住,始能斷除,所謂金剛道後異熟空者。亦如匠人叁爐燒煉,第叁鍛打,所去至細之鏽質耳。

  戊二 深密經叁隨眠

  解深密經說:有叁隨眠:一害伴隨眠:謂前五地“諸不俱生煩惱,是俱生煩惱現行助伴,彼于爾時永無複有”。此意說言:第六識俱身見等攝,說名俱生。所余煩惱,名非俱生。然體稍粗,因彼而起,由彼斷故此亦隨無,故名害伴。

  引深密經明叁隨眠。此第一明害伴隨眠。初正引經,下章主釋。隨逐現行,眠伏藏識,名曰隨眠。言害伴隨眠者,害謂斷除。斷除身見所起助伴之煩惱,曰害伴隨眠。前五地諸不俱生煩惱者,第五地以前所有不與我我所見俱生之煩惱,即獨頭貪、癡等,名曰不俱生煩惱。此不俱生之貪等煩惱,是彼與我我所見俱時而起諸煩惱之伴侶。此貪等入五地時永斷,故曰彼于爾時永無複有。

  此意說下、章主釋也。第六識上相應煩惱與身見同時起者,名曰俱生。不同時起,名非俱生。此不與身見同起之煩惱,體稍粗重,待四地身見一斷,其不與身見俱生之助伴煩惱,五地亦無有矣。

  二、羸劣隨眠:“謂第六七地微細現行,若修所伏不現行故”;非俱生身見斷此亦隨滅,稍難斷故。

  此第二明羸劣隨眠。六七地上所斷煩惱所知微細現行,如微細貪等,此由修慧力故伏令不生。五地以前俱生身見雖斷,此未能滅,體微細故。

  不違楞伽俱生身見斷故貪即不生?彼約二乘斷煩惱說,不依菩薩所知障無故煩惱不生說。或依二隨眠究竟斷位,彼經此論亦不相違。

  問難也。俱生身見第四地已斷,則五六地已無,雲何此六七地中仍有耶?彼約下釋,第一、約斷障答。楞伽經約二乘斷障說:二乘直從煩惱障斷,則如楞伽所說。菩薩修法空觀斷所知障,所知障斷煩惱不生,故如此說,思之可知。第二、所斷不同。若五地害伴侶,七地斷贏劣;經以身斷余亦隨斷,但指粗相,論說斷細。各依一義,經論不違。是故研究佛學,宜觀一經一論前後文之大意,然後判一句一段之文義,不可固執一詞以當其意義也。

  叁、微細隨眠:“謂于第八地已上,從此已去一切煩惱不複現行,唯有所知障爲依止故”。然由初地已斷皮粗重故,方可顯得初二隨眠位。複由第八地在膚粗重斷故,顯微細隨眠位。若在骨粗重斷者,我說永離一切隨眠,位在佛地。

  第叁明微細隨眠。初正明,次會釋。八地以上煩惱斷盡,一切粗品均已伏除,唯所知障爲依止,亦曰無明。是爲微細,非二乘所斷故。然由下,以叁隨眠會釋叁粗重…

《大乘法苑義林唯識章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識規矩頌講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