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法苑義林唯識章講錄▪P7

  ..續本文上一頁似而起。彼境非有者,彼妄執境非有也。余文可解。或依有漏以明唯識者,第二有漏門也。華嚴經說叁界唯心,就衆生位明,範圍狹小,故雲就世間說唯識。故萬法唯識之義,廣于叁界唯心,說漏無漏法皆識現故。古雲:叁界唯心是性宗,萬法唯識是相宗者,謬說也。或依所執及隨有爲以辨唯識者,第叁有爲門也。所執者,遍計執上實我實法。有爲者,依他起性。叁十頌文如前已釋。依識自體起見相分者,謂由識體轉似二分。二執生者,由見相分複執我法。以是義故,世間妄情假說我法,聖教利他假說我法。或依有情以辨唯識者,第四有情門也。引經、如前可知。或依一切有無諸法以辨唯識者,第五有無門也。諸識所緣者,猶言諸識所觀所了。唯識所現者,現有二義:一、變現,攝一切有爲法盡。有爲者,即有爲變化之法。此法識所變現,故雲唯識所現。二、顯現,攝一切無爲法盡。無爲法者,無作爲變化生滅之法。此法識所顯現,故雲唯識所現。或指事以辨唯識者,第六指事門。引經、如前應知。

  如是等輩無量教門者,輩者、類也,謂如是等類無量教門。舉此六門類攝諸教。理義盡者,謂六門之中,明理之盡與顯義之盡者,厥爲第五深密之教。何以故?

  總說一切皆唯識故。

  丁四 結指

  或束爲叁:謂境、行、果。如心經贊,具廣分別。

  結指也。結成前明境、教、理、行、果五種皆是唯識,今歸爲叁,曰境、曰行、曰果。指見他書。如表:──

  境─┐

  教 ├────────境

  理─┘

  行──────────行

  果──────────果

  乙二 辨名門

  丙一 正辨名

  丁一 釋識

  第二辨名者,梵雲毗若底,此翻爲識。識者了別義。識自相,識相應,識所變,識分位,識實性:五法事理皆不離識,故名唯識。不爾,真如應非唯識。亦非唯一心更無余物。攝余歸識,總立識名,非攝歸真,不名如也。

  梵雲毗若底者,出梵音。此翻爲識,顯華義也。毗若底之音義,與般若音義近,故智與識義亦相近。識者了別義,總釋也。了謂知覺,別謂別境,即了知別別不同境界之分別,名之曰識。如眼之了別于色,乃至賴耶了別于根身器是也。識自相者,八識心王。識相應者,六位心所。識所變者,所變見相二分。識分位者,色心差別,二十四種分位假法。識實性者,二空所顯前四真理。五法事理者,五位法中,前四屬事,第五歸理,故雲五法事理。此五位法,總攝世出世間有爲無爲、有漏無漏一切法盡,同不離識,識所變故,識所現故,名曰唯識。不爾、真如應非唯識,釋難也。謂若不許識之一言攝事理諸法,則真如應非唯識所顯現:果爾,互違教理。亦非一心更無余物者,亦非說唯一心,更無別法。若言一心包盡諸法,則與神教之一神相似,亦與西洋“宇宙唯心論”等相同。彼謂宇宙即以“唯一精神”爲本,宇宙萬有皆由此“唯一精神”生,此亦仍類一神教義。一神教者,如印度人執大梵天造物主等。謂明白大梵天,則知全宇宙是一神,不明大梵天,則妄見萬有差別。佛法中謂彼曰一因論,亦曰不平等因。大小乘教,皆須破遣。

  所謂一切有情,從無始來各有八識、六位心所、事理諸法,非是祗有一心更無余法也。若爾,雲何名識耶?攝歸識故。真如即一切法實性,雲何不名唯如耶?真如顯境,要令有情舍境觀心以求解脫,故雲唯識,不名真如也。

  丁二 釋唯

  梵雲摩咀剌多,此翻爲唯。唯有叁義:一、簡持義,簡去遍計所執生法二我,持取依他、圓成識相識性。成唯識雲:“唯言爲遮離識我法,非不離識心心所等”。二、決定義,舊中邊頌雲:“此中定有空,于彼亦有此”。謂俗事中定有真理,真理中定有俗事。識表之中,此二決定,顯無二取。叁、顯勝義,瞿波論師二十唯識釋雲:“此說唯識,但舉主勝,理兼心所,如言王來,非無臣佐”。今此多取簡持解唯。唯有叁義者,總出叁義。一、簡持義,簡謂簡去,是否定義。遍計所執,須簡除故,生法二我即是人我法我二執也。唯是簡義,簡去此執也。二、持謂持取,是肯定義。依他、圓成識相識性者;諸法依他緣生是識之相,空所顯性圓成真實是識之性;說唯一言,持取此義也。成唯識雲下,引論釋成。爲遮離識我法者;說唯識者,唯言遮去遍計執上離識之外獨有實我實法。非不離識心心等者,離識我法簡遮淨盡,其余不離識之心心所,則持取也。

  二、決定義。引舊中邊頌“此中定有空,于彼亦有此”者,新論譯曰“唯有空”。今引此頌,特顯“唯”即“定”義。此中者,謂依他緣起之俗事中。定有空者,空謂二空真理,緣生法中決定有此二空真理,真不離俗故。次第二句,彼者、二空,此、曰緣生,俗不離真,故曰于彼亦有此。識表之中者,說識一言,有遮有表,遮謂簡去,表謂持取。真俗二事互不相離,亦常決定,故雲此二決定。既真不離俗,俗不離真,則無能取真俗之執見,及所取之真理俗事,故雲顯無二取。叁、顯勝義。但舉主勝者,說唯識言本兼心所,心王爲主,功能勝故,範圍寬故,是故獨舉識王。依理而論,亦兼心所。引喻可解。

  叁義之中,取第一義。既雲唯識,雲何釋中先識後唯耶?先體後用,先主語而後說明語也。又唯字亦可名量,量者範圍義,識範圍故,曰識量義。

  丙二 釋妨難

  丁一 正釋妨

  戊一 釋唯心難

  識者、心也,由心集起辨畫爲主之根本,故經曰唯心。分別了達之根本,故論稱唯識。或經義通因果,總言唯心;論說唯在因,但稱唯識。識了別義,在因位中,識用強故,說識爲唯;其義無二。二十論雲:心意識了,名之差別。識即是唯,持業釋也。或順世外道及清辨等成立境唯。爲簡于彼,言識之唯,依主無失。

  華嚴等經多說唯心,今言唯識,豈不違教?所謂心者,是集起義,謂能集中諸法種子;複能發起諸法現行,以是義故,如采畫師。所余心所,喻如畫徒,隨師模型,添衆色彩。依此集起根本,故經說唯心。識者、了別義,了達分別爲最殊勝故,論說唯識。各依勝說,理不相違。或經義通因果,總說唯心者,出別解也。克實而談,識亦通因果。論說下,釋二義無別,識于衆生因位強勝,故說唯識。二十論雲心意識了之四,名雖有別,義實通也。

  順世外道,印度學術中之一派,其主義如今之唯物論。彼執萬有之存在,是由物質極微和合而成,極微質異,所成亦別。心理作用、精神現象,不過物質之有機體,受外界之激刺,現起神經原子之反應作用而已。近世行爲派之心理學,均執是說。清辨論師依般若義,立一切法皆是真如性境,余爲幻有。今簡此義,故說唯識。依主無失者,八識心王變現諸法,故名曰主。境依主有,說依主無失。

  戊二 釋唯智難

  爲令舍識而依于智,說唯識言。若能觀中智強識劣,若以爲境,皆不離心;今爲所觀,故名唯識。又不離依主,稱爲唯識。決斷從能,故可依智。又從欣爲目,經唯名皆般若。從厭爲號,論標並唯毗若底。

  釋唯智難也。涅槃經中說四依法:一、依法不依人,二、依義不依語,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四、依智不依識。經中既言依智,雲何論說唯識耶?謂出識過故,有漏雜染妄識變現,令舍于此而取于智,說唯識言。若能觀中智強識劣下,謂就能觀可言唯智。能觀因中,聞思修叁慧加行,及果中根本、後得二智,殊勝強故,識用劣故。至所觀中識能變境,境不離識,故曰唯識。若依決斷功能而說,亦可依智。又從欣爲目下,會釋般若經義。從欣求聖者心境之解脫上說,故雲般若;從厭離衆生心境之生死上說,故曰唯識。今從厭說,理不相違。

  丁二 總會釋

  攝法歸無爲之主,故言一切法皆如也。攝法歸有爲之主,故言諸法皆唯識。攝法歸簡擇之主,故言一切皆般若。

  此以叁門總會一切諸法。主者、宗主,若攝一切法爲伴,而宗歸無爲之主,故一切法皆真如也。無爲者,非變易生滅之法。以是義故,隨舉一法攝盡法界諸法,此亦通釋淨名經等一切皆如妨難。若攝一切法爲伴,而宗歸有爲之主,故一切法皆唯識也。有爲者,緣生識變之法也。若攝諸法爲伴,而宗歸簡擇之主,故一切法皆般若。般若雲智,智以抉擇諸法皆空爲性,即一切皆空宗。能攝叁主雖別,所攝一切法則同也。

  丙叁 總結成

  是名第二辨名也。

  乙叁 離合會釋門

  丙一 解門義

  第叁離合會釋者,離者、別也。合者、同也。謂諸經論各各別說諸觀等名,今合解之,但是唯識之差別義,非體異也。

  此標也。西方釋名有六種方法,名曰六離合釋,亦梵文文法之一種也。離者別也,如使二名分立。合者同也,如此名與彼名之結會。今以何義離合會釋?以諸經論各各別說諸義,如一乘、實相等,此名雖異,今合解之,明皆唯識觀之別義,得其會通,體非有異。

  丙二 正會釋

  丁一 一名會釋

  戊一 舉類

  一名有叁十一類。

  此第一舉類也。一名者,單名也。與一名會釋,略舉叁十一類。

  戊二 釋能所觀名

  己一 正釋

  華嚴等中遮境離識,名爲唯心。辨中邊論遮邊執路,名爲中道。般若經中明簡擇性,名爲般若波羅密多。法華經中明究竟運,名曰一乘。

  一、“唯心”:華嚴等經說名唯心,遮境離識。遮境者,簡去義。離識者,離識別執實我法也。以遮此離識別有境,故說唯心。二、“中道”:辨中邊論說名中道,道是路義,平正無偏坦蕩大路,名曰中道。喻唯識觀境無識有,內觀于心離妄執故。妄執離識別有我法,或常或斷,或一或異,或有或空,名邊執路。爲遮此執,顯唯識觀,名曰中道。叁、“般若波羅密多”:大般若經說名般若波羅密多,般若波羅密多者,梵語也,譯曰智慧到彼岸。慧以簡擇爲性,明照諸境爲用。由此智慧簡擇諸法真實體性,達一切法空不可得,故一切皆空,名大般若。以空性故,諸法緣生事皆成辦。唯識觀慧亦複如是,遍計執性本性空…

《大乘法苑義林唯識章講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八識規矩頌講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