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一 序分▪P2

  ..續本文上一頁以慧力得自在也。真如實相本來自在,漏結既盡,則本來自在之相全體顯現。經雲得者,亦得而無得之謂也。

  其名曰:阿若憍陳如,摩诃迦葉,優樓頻螺迦葉,伽耶迦葉,那提迦葉,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诃迦旃延,阿

  少免樓馱,劫賓那,憍梵波提,離婆多,畢陵伽婆蹉,薄拘羅,摩诃拘絺羅,難陀,孫陀羅難陀,富樓那彌多羅尼子,須菩提,阿難,羅睺羅,如是衆所知識大阿羅漢等。

  此列舉聲聞比丘有名高德衆、上首大弟子之名也。是時阿難尚未證無學阿羅漢果,惟多聞第一,佛所稱歎,衆所知識,故亦列諸大阿羅漢之內。又前列聲聞比丘衆之原因,約有數義:一、比丘出家,形同佛儀。二、此常隨衆,常依佛住。叁、令諸菩薩于聲聞衆舍離我慢。至諸有名上首之次序,亦各具有意義,如阿若憍陳如,爲僧寶之始──五比丘中最初得度者,故列爲首。至他經或因阿羅漢中智慧最大,故列舍利弗爲第一,其例非一。阿若亦譯阿若多,了解之義。憍陳、姓也,此雲器。摩诃、大也。迦葉、爲上古婆羅門姓,義言飲吞日月之光。此迦葉年最長老,身光能蔽日月,功德最大,故名大迦葉。優樓頻螺,譯言木瓜,以此迦葉胸瘤如木瓜,故名。又伽耶、山名。那提、河名。此二迦葉,均因地得名。優樓頻螺、伽耶、那提叁迦葉,蓋叁弟兄也。舍利弗、譯言鹙子。大目犍連、譯言大采菽氏,亦婆羅門古姓,神通第一。迦旃延、譯言翦剃,論義第一。阿

  少免樓馱、譯言無滅。劫賓那、譯言房宿。憍梵波提、譯言牛相,以有宿業身帶牛相故。離婆多、譯言室星,北方星也,與劫賓那均以星宿得名。畢陵迦婆蹉、譯言余習,言有婆羅門我慢之遺習,此以過失得名。薄拘羅、譯言善容。拘絺羅、即大膝之義,舍利弗之舅氏也。難陀、譯言喜。難陀之名非一,如孫陀羅難陀,阿難陀等是。此難陀非佛之弟,系一牧牛人,曾問佛聞法,心深歡喜,故名。孫陀羅難陀、譯言豔喜,此佛親弟。孫陀羅、譯言豔,其妻名也。富樓那彌多羅尼,譯言滿慈,謂滿慈氏之子也。須菩提、譯言善現。阿難、譯言慶喜,此佛堂弟,世尊成道時阿難始生,故名慶喜。羅睺羅、譯言執日,佛之子也。聲聞比丘凡萬二千人,勢難遍舉,特舉諸上首弟子衆所知識者耳。言大阿羅漢等者,等此諸阿羅漢衆中非盡已證阿羅漢,如阿難輩是也。

  複有學無學二千人。

  此二、內護聲聞比丘中之無名大德衆也。凡聲聞等衆,修習戒、定、慧,學未圓滿者爲有學。至進趣圓滿,已證阿羅漢果者,則爲無學,以無須再學也。

  摩诃波阇波提比丘尼,與眷屬六千人俱。

  此叁、內護聲聞比丘尼之尊重諸尼衆也。波阇波提、譯言勝生主,本系天名,亦義翻大愛道。爲佛姨母,佛母命終,由此姨母養佛,故言大勝生主。佛門本無比丘尼,最初因波阇波提獲聞佛法出家,遂爲比丘尼之始,故稱爲大。尼者、梵音,猶言女也。眷屬、即彼所攝之大衆也。

  羅睺羅母耶輸陀羅比丘尼,亦與眷屬俱。

  此四、內護聲聞比丘尼之內眷諸尼衆也。耶輸陀羅、譯言持譽,爲佛在家時之妻,生羅睺羅者是也。

  戊二 菩薩衆

  菩薩摩诃薩八萬人。

  菩薩摩诃薩、以標其類。八萬人、舉其數也。梵言菩提薩埵摩诃薩埵,略言爲菩薩摩诃薩也。譯義爲覺有情,其義有叁:以發四弘誓,上求佛道、下度衆生故;以具足自覺、覺他功德故;以遍十方世界,曆阿僧祇劫,勇猛精進自度度生故。此菩薩皆八地以上之菩薩,故雲摩诃薩也。

  皆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退轉。

  阿、雲無,耨多羅、雲上,叁、雲正,藐、雲等,菩提、雲覺: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即雲無上正等正覺。言無上覺者,顯菩提清淨法界也。言正覺者,別于外道邪覺也。言等覺者,別于二乘偏空之覺也。又言正覺者,即遍正之義,圓滿之義,別于因地菩薩覺行未圓滿之覺也。退轉者、退失與轉變之謂。退失者,已成就之功德而複退失;轉變者,雖未退失卻已轉變。不退轉者,即于已成就未成就之功德,不退亦不轉而究竟成就也;故八地名爲不動地。

  不退有四:一、信不退,十信第六名不退心,堅信正法,不惟一世乃至生生世世信心堅固。二、位不退,十住第七名不退位,謂不複退入于小乘也。叁、證不退,初地以上爲證不退,謂證于真如法身永不退轉也。蓋未證以前,修真如止觀等法亦能相應,但未能不退耳。四、行不退,八地以上名念念行不退轉地,至此究竟不退,一切所行念念不退,已成就未成就之法均決定可成就不退也。此不退者,即是不轉。以上一段,依天親菩薩法華論,爲總歎其德。

  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輪;供養無量百千諸佛,于諸佛所植衆德本;常爲諸佛之所稱歎;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名稱普聞無量世界,能度無數百千衆生。

  此下至能度百千無量衆生句,均爲別釋其德。陀羅尼、猶雲總持。總持有二;一、攝持一切,謂于一法、一義中,能攝無量法、無量義以自持也。二、散施一切,謂以所攝持之法義,散施于衆使隨機受益也。得者、聞法受持終不退失之謂。故雲得陀羅尼,即謂之住聞法不退轉。

  辯才有四:一、法無礙辯,即能說明一切法之性相用。二、義無礙辯,能于一法中說無量義。叁、詞無礙辯,不礙于種種方言音聲差別而演圓音,能得一切音聲言語陀羅尼。四、樂說無礙辯,能契于一切衆生之機而爲說法;樂說者,即能隨順衆生心所好樂以爲說法,而自亦以說法爲願樂也。故雲樂說辯才,即謂之樂說不退轉。

  轉*輪者,即說法之謂。法者、佛所說之法,以輪爲喻,具有數義:一、輪爲圓相,以法義圓滿,故名爲輪。二、佛法能轉惡爲善,轉染爲淨,轉生死爲涅槃,有轉動之義,故名爲輪。叁、法能摧破一切無明煩惱,如輪可碾破糠秕等,故名爲輪。說法之退轉與不退轉亦有二義:說法者功德未圓滿具足,往往此時能說法,彼時未必能說法,此生能說法,他生未必能說法,此皆名爲退轉。而此菩薩功德,已達于說法不退轉之地位。更就法言之,若所說之法,非究竟了義之法,則亦有時退轉。而此所說,即爲究竟了義之法,無可退轉也。故雲轉不退轉*輪,即謂之說法不退轉。

  供養有二:一、財供養,布施供給。二、法供養,如實修行。如此供養,成就福、慧二德,斯爲植衆德本。德本、即善根,不外此福德智慧二德之本也。由供養諸佛,故能植衆德本;由植衆德本,斯能供養諸佛,皆八地以上菩薩之功行也。故雲供養無量百千諸佛,于諸佛所植衆德本者,即謂之依止善知識不退轉。諸佛稱歎,明非一佛。由此可斷二疑;一、菩薩以佛爲師,不知自身所修之行與佛合否,故恒自疑,今爲佛所稱歎,則自疑可斷。二、法會大衆,有疑此菩薩功德勝劣者,今諸佛既盡稱歎此菩薩之功德,則衆疑亦斷。由斷二疑,故第八地名決定地。故雲常爲諸佛之所稱歎者,即謂之斷疑不退轉。

  身者、菩薩之無生身,無生而無不生,無生故超叁界,無不生故示現六道。修身者,即修此在一切法界中所示現之身。內自證入,外說利他,而悉以大慈悲心爲本。故雲以慈修身,即謂之以大慈悲說彼彼法入彼彼事不退轉。

  善入佛慧,即謂之入如實境界之一切智不退轉。

  通達大智,即爲證我空、法空不退轉。

  到于彼岸,謂證于所證之真如法性、大般涅槃,即謂之入如實境界不退轉。名聞于無量界,即能住持于無量世界,使法不滅,以成就菩薩度生之大事業,即謂之應作所作住持不退轉。

  以上十種不退轉,爲別釋其德。

  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常精進菩薩,不休息菩薩,寶掌菩薩,藥王菩薩,勇施菩薩,寶月菩薩,月光菩薩,滿月菩薩,大力菩薩,無量力菩薩,越叁界菩薩,跋陀婆羅菩薩,彌勒菩薩,寶積菩薩,導師菩薩,如是等菩薩摩诃薩八萬人俱。

  此下列名。文殊師利、譯言妙德,具足不可思議之智德,是爲大智。觀世音菩薩、能觀一切世界音聲以大悲心救度衆生,是爲大悲。得大勢菩薩、具足大威勢力,救度十方世界衆生,成就此大威勢力,是爲智悲雙運。勤求佛智,自利利他,名常精進。無有疲倦,爲不休息。寶掌、謂手中具足財寶、法寶,能與衆生以樂。藥王、具足世藥、法藥,能拔衆生于苦。勇施菩薩、兼以此寶、此藥施舍衆生,使去苦得樂也。寶月、月光、滿月者,以月生于夜,有破闇導明之義。十波羅蜜中,有力波羅蜜,以有力故,能攝一切世界,度一切衆生,非八地以下菩薩所能及。無量力、更非如大力之尚可稱量矣。越叁界者,具足超越叁界生死煩惱之功德,並能說法令人超越一切染汙之法。跋陀婆羅,義言賢護,即護守善法令不散失也。彌勒、義言慈氏,姓也。寶積、積菩提法寶與人。導師、導引歸于涅槃也。

  上列菩薩竟,諸大菩薩隨德列名,稱名即稱德也。──以上明內護五衆已竟。丁二 外護十衆此下當明外護十衆。外護中先判爲人與非人二類,非人中複判爲天與非天二類,天中更析地居天、空居天爲二。外護十衆者,即地居天中之帝衆與臣衆,空居天中之欲界衆、色界衆,非天中之龍衆、緊捺洛衆、健闼縛衆、阿素洛衆、揭路荼衆,及人衆是也。

  爾時、釋提桓因與其眷屬二萬天子俱。

  此一、地居天中之帝衆也。釋、能也,提婆、天也,桓因、帝也,即能天帝之謂;亦雲天帝釋。住持妙高之頂,爲叁十叁天之帝主。

  複有明月天子,普香天子,寶光天子,四大天王,與其眷屬萬天子俱。此二、地居天中之臣衆也,亦雲四王衆。凡日月星宿之天,均爲四大天王所攝,四大天王爲天帝釋之四大將,住須彌山半腹之四方面,其所統亦住七金山之頂。

  自在天子,大自在天子,與其眷屬叁萬天子俱。

  此叁、空居天中之欲界天衆也。

  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屍棄大梵,光明大梵等,與其眷屬萬二千天子俱。此四、空居天中之色…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一 序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