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讲演录 释经文 甲一 序分

  甲一 序 分

  【释经文】

  本经二十八品,计分三分:首、序品为序分;次、自方便品至常不轻品,共十九品,为正宗分;次、自神力品至嘱累品,共八品,为流通分。正宗分有诸释之不同,试分说如下:唐窥基大师将正宗分约为境、行、果三门:以自方便品至持品,共十二品,为显一乘之境。安乐行品、从地涌出品二品,为显一乘之行。自如来寿量品至常不轻品,共五品,为显一乘之果。又、嘉祥吉藏大师,则将正宗分约为乘

  权实与身权实两大分:以自方便品至安乐行品,共十三品,为明乘之权实。以自从地涌出品至法师功德品,为明身之权实。天台智者大师之分迹本二门,似之。而以窥基大师之科判,较诸家为特胜,因由了解妙境,即可发起因行,趋入佛果故也。序品第一

  甲一 序分

  天亲菩萨论说此序品,有七种成就,为他宗所无,兹述如下:一、序成就,即由如是我闻至耆阇崛山中一节是。以亲闻之人,说教之时,说教之主,说教之处,圆满胜余故也。二、众成就,即与大比丘众一节是也。三、时成就,即为诸菩萨说大乘经以下一节是。以先说无量义经具十七名,胜于余经故也。四、随顺威仪住成就,即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一节是也。五、依止说因成就,即尔时佛放眉间光一节是也。六、大众现前欲闻法成就,即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一节是也。七、文殊师利答成就,即以宿命智显现过去因果,能作是答,并为余经所无故也。第一与第二种成就,为通序,以与通常之序相似。第三至第七种成就,为别序,则以别叙此一经之所由缘起也。

  乙一 序成就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如是我闻,一切经首多置此语,兹释其义:一曰、遵遗教:因佛临涅槃时,酬优波离、阿

  少免 楼陀、阿难等之请,特命置此四字于经首,故经首用此遵遗教也。二曰、断三疑:众生之疑有三:一疑,佛因大悲从涅槃起,更说妙法。二疑,更有佛从他方来,住此说法。三疑,阿难转身成佛为众说法。今标明如是所说之法,为我昔日侍佛亲闻,则非佛更起及他方佛至与自己转身成佛所说之法矣。三曰、生信心:“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首述如是我闻,则先确然自信,因以起大众之信顺矣。四曰、离过失:如是之法,由我亲闻,则我于此经初无增减之过失也。

  以上四种,均为经首置如是我闻之因由。兹更因文释义如下:一、常语如是二字,恒为譬喻,例若如是妙法、如是莲花之类。而阿难则亦云:如是一部妙法莲华经,实为我所亲闻也。二、有教诲之义,犹言如是一部妙法莲华经,乃我所亲闻,汝等应当受持是也。三、有问答之义,如人问此经是否亲闻,而阿难答言:如是乃我亲闻也。四、有允许之义,如人言可否开示此经,而阿难答言:如是当说我之所闻者,乃欣喜答应之意也。

  我之义有三:有凡夫外道等我执之我,有依法性常住自在而假名施设之我,有通俗对人称谓之我。今阿难所说我闻之我,乃对人称谓之我耳。言我闻者,别于众闻也。以上为总显己闻。

  一时之义,非一刹那,非亿万劫,非佛成道后之说法三时、五时,亦非通常之年月日时。盖自有众生感佛说此妙法莲华经以迄于终,皆谓之一时也。以上释说教之时。佛、梵语为佛陀,亦简称为佛。梵经中多题婆迦梵,义译世尊,此方多名为佛,译云觉者,即具有无上正等正觉之智者。觉之义,约分为三:自觉以超于三界凡夫,觉他以超于二乘圣人,觉行圆满以超于菩萨而为佛也。以上释说教之主。住、非行住坐卧四仪中之住,凡佛所居止游化之处,即谓之住于是处。王舍城为摩揭陀国王之都。耆阇崛山即灵鹫山,亦称鹫峰,最称高胜,过于余山,以喻法胜超越二乘也。以上释所化之处。

  乙二 众成就

  丙一 众类成就

  众成就所摄,即经文自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至与若干百千眷属俱一节是也。众成就有五义,分释如下:

  一、明众之缘由,复判为五:甲、证信,以所集妙法为有名大德所同闻,可证此妙法为当信。乙、显德,以在会大众多有威德,如诸大菩萨及帝释天王诸天子人王等诸圣围绕于佛,益以彰佛之德。丙、启请,以舍利弗三次请求而为说法,显妙法之可尊宝。丁、当机,以此经既已显现,大小乘及凡夫等众各被其机,随类获益。戊、引摄,以当时众集,可引余生发心,经法所垂,可引今众发心,显佛法于法界中最为功德圆满,能摄受一切也。

  二、明众之权实:如在佛实报庄严土中,惟菩萨众为实,而应化示现之声闻众为权。在凡圣同居土中,声闻等众为实,而菩萨为应化及示教善巧之权。此经即化土是报土,即化报土是法土,权实互融。

  三、明众之有无:本经通序所列十五众,有六殊异:一、在会三乘之中无独觉众,以独觉多出于无佛之世,彼无果成,故不与会。二、在会三界之中无无色界,以无色界机缘未熟,佛光不加被故。三、在会五趣之中无地狱,以佛光虽可加被,而无缘不能即至。四、四众之中无优婆塞、优婆夷。五、八部之中无夜叉及摩睺罗伽。六、二王之中无转轮圣王,唯有小王。观此,可具见异于余经也。

  四、明众之次第:初众分为四类。一、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八部众,四、诸王众。声闻、菩萨则为内护,八部、诸王则为外护,故以内护、外护为次。内护之次,则声闻居先,菩萨居后。外护之次,则八部居先,人王居后。在八部之中,则以天非天为次。天之中,又以地居、空居为次。地居中,帝、臣为次。空居中,非禅主、禅主为次也。后众之中亦分六类:如证法众,开塔众,经利广大众,持法无边众,他方行法众,他方劝持众是也。

  五、释众成就之偏全:众成就有四解:一、数成就,谓万二千人等。二、行成就,如声闻比丘等修小乘行,菩提萨埵及示现四众身之应身菩萨,修大乘行是。三、摄功德成就,如经文赞叹声闻、菩萨之功德等是。四、威仪住成就,如四众绕佛威仪恭敬是。在此十五众中,菩萨、声闻具足四种成就;其有学无学及比丘尼,未赞功德,只具三种成就;其余天、龙、人王等,未赞行与功德,只具二种成就。

  ┌─类数

  ┌─比 丘──┬─有名高德─┤ 叹德

  ┌─内护─┬─声闻┤  │  └─列名

  │  │  │  └─无名大德

  │  │  └比丘尼──┬─尊重诸尼

  │  │  ┌─类数│

  │  └─菩萨──┤ 叹德└─内眷诸尼

  众┤   └─列名

  │    ┌─帝

  │  ┌─非人─┬天─┬─地居─┴─臣

  │  │  │  └─空居─┬─欲界

  └─外护─┤  │  └─色界

  │  └非天1龙2紧捺落3健闼缚4阿素洛5揭路荼

  └─人

  丁一 内护五众

  以下当先明内护五众,即声闻比丘中之有名高德众,与无名大德众;声闻比丘尼中之尊重诸尼众,与内眷诸尼众;及菩萨众是也。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

  戊一 声闻众

  此一、内护声闻比丘中之有名高德众也。比丘、举其类。万二千人、举其数。与者、共同和合之义。依大智度论,与字有七义:同处、同时、同心、同见、同戒、同道、同解脱,是名为与,明无有不同道之余众与俱也。大有六义:一、数大,以万二千人故。二、解脱大,以离一切烦恼故。三、位大,以皆为大德大阿罗汉故。四、德大,以具足功德故。五、名大,以名称普闻故。六、识大,以众所知识故。比丘有五义:一曰、乞士,以依法出家乞食自活故。二曰、净持戒,以渐入僧数应持戒故。三曰、怖魔,以发愿出家,天魔震慑故。四曰、净命,以三业清净,不依贪邪活命故。五曰、破恶,以能依佛智,摧灭烦恼故。众之义,与僧同,惟此众字兼括四众而言也。

  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新翻及旧论中,自皆是阿罗汉以下,共有十六句,本经只此六句,赞大比丘众之德也。阿罗汉,为梵音,其义甚广,而有一通义足以赅之:即应已断烦恼,应己尽诸漏是也。阿罗汉所成就之功德,共有十五,其最大者有三:一、应受人天供养,以尽断烦恼诸漏,已为人天福田故。二、应无分段生死,以已尽后有,超出三界故。三、已成智通殊胜功德,应正智解脱故。

  凡烦恼现行,令心连注流散不绝,名之为漏,如漏器、漏舍,污损物体,深可厌恶者是。故有漏者,皆烦恼种子未尽断绝故也。凡有烦恼之众生,即为八种大随烦恼若昏沉、散乱等缠绕,起伏轮转无有休息。由烦恼起业,因业受死生果报,所修功德永无圆满之望,故名有漏也。漏之种类非一:一曰、欲漏,三界中之欲界诸烦恼最为深重,而其根株悉由贪欲而起,故别名欲漏。二曰、有漏,有即三有──亦称三界,亦称二十五有;色界、无色界诸众生,虽已无嗔,而因根本烦恼未断,致仍受三有之果报,均为三有之漏。三曰、无明漏,烦恼为漏之体,无明又为烦恼之本,烦恼之至隐微者为无明漏。已尽者,已伏断无余之谓。漏之义,亦兼果报而言。如受人天果报及受凡夫禅定果报者,至报尽时复又堕落,故此种果报亦名有漏之果。而此果报既尽之后,即又复有烦恼。经言无复烦恼,正赞诸大阿罗汉之诸漏已尽无余也。逮得己利者,弃舍重担,已证涅槃,即以涅槃为己利也。证阿罗汉果者,为有余涅槃,因三界分段生死之因虽可断灭,而现有业果之身,仍然存在尚未解脱,仍是有报,故为有余涅槃。阿罗汉若以三昧火自焚其身,正智解脱,则亦谓证无余涅槃也。结,即三界二十五有之结。如爱结、恚结、慢结、无明结、疑结、见结、取结、嫉结、悭结、九种,均系结缚之义,仍为烦恼之因。以是之故,仍不能解脱于三界,甚至复起业力,重招果报。如十二因缘中无明缘爱、爱缘取等,即是有结之义。尽者,销落无余也。心得自在者,即以定力修习增上心学已得圆满,能出入自在,此以定力得自在也。若于真俗二谛,了知无结无缚心得解脱,此…

《法华讲演录 释经文 甲一 序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