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一 序分▪P3

  ..續本文上一頁界天衆也。梵天即禅天,無五欲之煩惱,仍有形色之相。梵天王、即摩醯首羅天之王。屍棄、義言火頂,此梵天爲二禅天。叁災中之火災,至此梵天即止。光明大梵,即二禅天中之少光天、無量光天等。

  有八龍王:難陀龍王,跋難陀龍王,娑伽羅龍王,和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阿那婆達多龍王,摩那斯龍王,優缽羅龍王等,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此五、非天五衆中之龍衆。難陀、雲喜。跋難陀、雲賢喜。娑伽羅、鹹海也。和修吉、雲九頭。德叉迦、雲多舌。阿那婆達多、雲無熱惱池,在雪山之頂。摩那斯、雲慈心。優缽羅、雲紅蓮華。此八龍王皆龍衆之上首也。

  有四緊那羅王:法緊那羅王,妙法緊那羅王,大法緊那羅王,持法緊那羅王,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此六、非天五衆中之緊那羅衆。緊那羅,即歌神也。法、教法也。妙法、法之妙義也。大法、法之大功行也。持法、佛果功德之法也。

  有四乾闼婆王:樂乾闼婆王,樂音乾闼婆王,美乾闼婆王,美音乾闼婆王,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此七、非天五衆中之乾闼婆衆也。乾闼婆、此雲作樂神。樂、指樂器。美、指樂美。美音、專指音之美也。

  有四阿修羅王:婆稚阿修羅王,佉羅骞馱阿修羅王,毗摩質多羅阿修羅王,羅睺阿修羅王,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此八、非天五衆中之阿修羅衆也。阿修羅、此雲非天。以無天德、好爲鬥诤,爲天谪降故。婆稚、雲被縛,亦雲勇健。佉羅骞馱、雲廣肩。毗摩質多羅、雲寶錦,謂以此文其冠服也。羅睺、雲執日,阿修羅之前鋒也。

  有四迦樓羅王:大威德迦樓羅王,大身迦樓羅王,大滿迦樓羅王,如意迦樓羅王,各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此九、非天五衆中之迦樓羅衆也。迦樓羅、即妙翅鳥,具大威德,能使龍類怖畏。大身者、兩翅相去叁十億萬裏。大滿者、腹恒飽滿。如意者、颔下有珠。

  韋提希子阿阇世王,與若幹百千眷屬俱。

  此釋外護中之人衆。韋提希、即無量壽經所因緣發起者,乃阿阇世之母。佛住阿阇世王城說法,故獨舉之。

  丙二 禮儀成就

  各禮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四衆圍繞,供養恭敬,尊重贊歎。

  禮佛退坐,明衆禮成就,余明衆儀成就也。此處四衆,依智者大師所說:以在坐默然者爲影響衆,啓請說教如彌勒等爲發起衆,聞教悟解者爲當機衆,現未悟解已結後緣者爲結緣衆也。

  以上通序已竟。

  乙叁 時成就

  爲諸菩薩說大乘經,名無量義,教菩薩法,佛所護念。

  凡說法不應于衆生根性未熟時遽說,必至衆生根性已熟,如舍利弗等叁請說法,始爲說此妙法,此爲時至因緣成就。

  說法者佛,而佛爲說者,非地獄、餓鬼、畜生,非人、非天、非二乘,乃爲菩薩而說。又所說之法,非人、天之法,非二乘之法,乃大乘之法也。大乘者、乃佛本智所證之大法,此大法因隨順衆生之機,能演爲種種方便法,而此一一方便法即無不攝于大乘法中,如是所說法之文辭,即名大乘經。諸大乘經之中,惟是經有獨得之名,曰無量義,曰教菩薩法,曰佛所護念。依天親法華論,此經有十七種名,如維摩诘經亦稱不可思議解脫經,及楞嚴經有五名之類是也。此無量義即爲十七名中之第一,教菩薩法爲十七名中之第四,佛所護念爲十七名中之第五。無量義者,以虛空無量故世界無量,世界無量故衆生無量,衆生無量故衆生之心欲無量,衆生心欲無量故佛隨順衆生心欲說種種法亦複無量。無量者、不墮于數量,即所說法之義不可稱量測度之謂。此無量義,皆從佛智所證實相之一法所生,而此一法實相亦即無相無不相,雖假言語文字以顯現此實相,而此實相並無言語文字之相可得,此即本經之實相也。以是義故,是經爲佛唯一無上之至寶,以能生一切佛故,以一切佛以此法度叁世十方衆生故,以衆生皆當由此唯一無上之法究竟成佛故。是法所被之機,盡爲菩薩,故又名教菩薩法也。是法皆稱佛之本量而說,如佛之本智而說,爲佛所自證之法,唯佛乃知,非他衆生可得此究竟了義之法,故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而名是經爲佛所護念也。

  又、大以常遍爲義,豎窮叁際爲常,橫遍十方爲遍。乘以運轉爲義,能運載一切、能轉變一切故,此見大乘之用。若以大乘之體言之,即一真法界平等真如之法性是。以乘體大故,修此大法之菩薩即以此爲境,由是發四宏誓,對治煩惱,救度衆生,成就佛業,是爲境大。因境大故起于大行,六度萬行自他雙利,是爲行大。因行增悟,了二無我,是爲智大。淨心修習菩薩功行,無有疲倦,是爲精進大。隨順衆生心性,說種種法令得受益,是爲方便善巧大。一切功德無不修習,究竟證于根本佛智,是爲證大。遍十方界,窮未來際,修菩薩道,建立佛事,是爲業用大。以上七種大,等同一味。大乘即妙法,妙法即大乘,是爲教授菩薩之大乘法也。佛所說法,皆從一實相起,流爲無量義,或頓、或漸、或大、或小。而此無量義法,或教六凡,或教二乘,均無二致,唯是一乘:以教菩薩故;以此法皆教菩薩法故;以聞佛所說一句一義,悉當成佛故;以此所說之法及受持此法者,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故。

  乙四 說法所依隨順威儀成就

  如來說法,能隨順十方叁世諸佛說法之威儀,無不具足,故曰成就。

  丙一 依叁昧之威儀成就

  佛說此經已,結跏趺坐,入于無量義處叁昧,身心不動。

  佛爲大衆既說無量義經,此無量義無非隨順衆生說方便法,而實從一真法界之平等實相所生。故佛說此無量義經已,仍證入于此無量義所緣起之實相,是即無量義處叁昧也。趺、足根。跏字,古無足旁。交加也。謂兩足交加向上,以左足加右足,爲降伏坐,謂降伏妄想。以右加左,爲吉祥坐,說法時多用之。叁昧、亦譯叁摩提。叁、即正等之義。狹義亦譯正定,亦譯等持,謂平等正住其心,住一實相,如如不二。此即通用定字之義,以心住一境,心境相契于一,故曰定。至證于真如定,無有心境可分,即入無量義處之叁昧也。入于無量義處叁昧者,即佛已說從一實相起之無量義後,複歸證于無量義所從起之究竟實相也。夫佛心常在定中,何有入定出定之相可言?佛智常證于實相,何有不證之時?此言入者,系結經者就會衆觀察佛身之記載,見佛由語而默,身相由動而不動,心相由動而不動,遂以爲佛此時入于叁昧,及入于無量義處叁昧耳。又、既證叁昧之後,則身亦實相,心亦實相,身心既皆爲實相,實相不動故身心亦不動也。又、佛本常定,以大智大慈故爲一切散亂昏沈之不定衆生,示現入定──身心不動而己。

  丙二 依器世間之威儀成就

  是時、天雨曼陀羅華,摩诃曼陀羅華,曼殊沙華,摩诃曼殊沙華,而散佛上及諸大衆,普佛世界六種震動。

  器世間、即有情衆生所共得之依報。每一衆生墮于某器世間,即爲某器世間所限,即有一共同分心理以爲依住。器世間之威儀,爲二:一、雨華,二、動地。雨華,華自空而落也。曼陀羅、雲適意。摩诃曼陀羅、雲大適意,言適大衆之意也。曼殊沙、雲柔軟。天雨衆華,爲器世間所現瑞相之一。天雨者、不必爲天神所散,天界之中自有衆華缤紛而下也。華必有果,故華有因義,古德恒以華表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之因行。此經所說,正顯示佛乘之因行,故有此華以爲瑞應、即表示四位之因行也。地動有六義,動、湧、震、擊、吼、爆六種是也。形搖爲動,凹凸爲湧,有聲爲震,互扣爲擊,巨響爲吼,聲異爲爆。一切諸法,不外六根、六塵、六識。六種震動,隱有震落一切根、塵、識,使衆生同能證入無量義叁昧之意。又有驚怖諸魔,警覺放逸之意。

  丙叁 依衆生世間之威儀成就

  爾時、會中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及諸小王、轉輪聖王,是諸大衆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

  本節所列,爲人衆中之四衆,非天中之八衆,及人王等衆是也。優婆者、近事之義,塞、言男,夷、言女也。夜叉、勇健暴惡之義,有天行、地行、空行叁種,爲四大天王所屬神將。摩睺羅伽、系腹行類,如大蟒之屬,亦神道中之有大威力者,壽命甚長,往往于廟中享受香火、血食等。小王、爲一國之王。轉輪聖王有四種,以福德果報,分金、銀、銅、鐵四輪王,亦稱飛行王。凡初地以上菩薩因報示現,及有聞法之緣之轉輪聖王,得因佛力來預法會。以上大衆歎未曾有者,知此瑞相由佛入叁昧而現,故贊歎歡喜。以未知所因,故一心觀佛以求開示也。

  乙五 依止說因成就說因者、佛雖示現于十方世界,然無衆生懇切之感求,則無說法之因以爲依止。今諸大衆現見種種瑞相不可思議,于是發生渴仰希求之心而求說法,是名依止說因成就。

  丙一 放光照境

  爾時、佛放眉間白毫相光,照東方萬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

  凡佛說經,均有放光之瑞。其義略述如下:一、使一切衆生見佛光明之德,知佛爲世出世間之最殊勝。二、無光末由顯示一切境界。叁、佛光本無放不放之相,特隨順衆生以爲顯現。又、佛所放之身光各各不同,此所放光爲兩眉中間之白毫相光。毫長一丈五尺,其形右卷,爲佛叁十二相之一。眉間放光,在本經之義,即以兩眉喻二乘,爲開二乘之權;于其間放光者,即顯一乘之實也。又、衆生修習,或從有門入,或從空門入,而眉間則非空非有正以顯示中道。

  所照之境,依本經叁種譯本,均爲東方,則東方衆生之與佛有緣可見。又、東方爲日所從出之方,世間之光以日爲本,故東爲諸方之始,即東方爲諸佛因行之始。此之世界,指每一個大千世界而言。萬八千世界,即一萬八千個大千世界也。言一萬八千者,以萬顯萬德圓滿之果德,以八顯八正道之因行也。周遍者、普照之義,此指橫界而言。下至阿鼻地獄,上至阿迦尼吒天…

《法華講演錄 釋經文 甲一 序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