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之心,二乘自了之心以求往生淨土,則不與淨土相應。雖亦帶凡夫等往生,然非佛說淨土之本意。
乙叁 述偈意總結回向門
我作論說偈,願見彌陀佛;普爲諸衆生,往生安樂國!
首二句、明作論說偈宗旨所在,爲願往生淨土而作偈,故曰願生偈。後二句、明回向門:言菩薩是以大悲心而修淨土,不但求自往生淨土,且欲與一切衆生同往彼清淨安樂世界。故以所修念佛功德回向一切衆生,使同得往生淨土也。
無量壽修多羅章句,我以偈總說竟。
此總結說偈已竟。無量壽修多羅,指淨土之無量壽叁經。謂無量壽經中長行散說之義,今我世親以偈總攝說之已竟。
甲二 論文
乙一 總征
論曰:此願偈明何義?觀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願生彼國土故。
此總以問答體,征問發起說偈宗旨所在。論即議論,依理討論研究之謂。
乙二 廣釋
丙一 通示五門
雲何觀?雲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贊歎門,叁者、作願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
此總標列五門。雲何觀?即觀察門中之叁種觀察。雲何信?即依觀察淨土真實功德而生信心。五念門,即往生淨土之五種行門。平常講念佛,以稱名爲念佛,此誤解念字之義,須知對諸佛功德、相好等明記不昧,總謂之念;非專以口念爲念佛也。
雲何禮拜?身業禮拜阿彌陀如來應正遍知,爲生彼國意故。
以下別釋五門。初、禮拜門。佛有十種通號,如來、應供、正遍知、皆十號之一。如來義如前解。應供者,以佛斷盡一切煩惱,圓滿一切功德,應受天人供養。正遍知者,簡別凡夫、外道、二乘、菩薩之不知、邪知、偏知、不圓滿知,曰正遍知。阿彌陀如來,阿彌陀應供,阿彌陀正遍知,皆指阿彌陀佛。以身業禮拜阿彌陀佛,此身即能往生彼彌陀佛國。
雲何贊歎?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二贊歎門。以語業稱揚贊歎彌陀如來。佛之光明,由清淨無漏智所發,曰光明智相。名是能诠,義是所诠,如來之名诠表如來一切功德,稱如來之名即稱如來一切功德。欲與如來名所诠之真實功德相應,非如實修行不可。故曰: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故。贊歎得入衆會見佛聞法。
雲何作願?心常作願: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叁、作願門。作者發起義,發起往生之願也。奢摩他,此雲止。淨土行者,既發往生之願,欲令心中唯有“畢竟往生安樂國土”之念,無有他念,須修奢摩他行;令心專注安樂國土境上,不流于五欲境界。
雲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觀察有叁種:何等叁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二者、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叁者、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
四、觀察門。欲以智慧觀察彼叁種真實功德,須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此雲觀。以毗婆舍那觀叁種真實功德,則行者亦得如實功德而決定往生。
雲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惱衆生,心常作願:回向爲首,成就大悲心故。五、回向門。淨土行者,知我與衆生同體不二,能不舍一苦惱衆生,而以己所修之念佛功德回施一切衆生,與衆生同生極樂,成就廣大慈悲之心。
丙二 別詳觀察
丁一 列釋叁觀
戊一 國土功德
己一 喻彰勝力
雲何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
前面通示五門修行之法,此以觀察一門別加詳細解說,而首以譬喻顯佛土殊勝不可思議之功德力。
觀察彼佛國土莊嚴,下別分十七種觀察法,此于十七種觀察法前,先明觀察佛土之總觀察相。謂觀察彼阿彌陀佛安樂國土所成之可共見聞等之種種功德相,應當如何而觀察之?當以成就不可思議功德力觀察之。
阿彌陀佛安樂國土,與此世界之國土不同。此世界之國土,是由衆生共業之所成就,彌陀安樂國土,是阿彌陀佛本願功德力之所成。佛說無量壽經謂阿彌陀佛于因地中爲法藏比丘,曾發四十八願。阿彌陀佛願力所成之國土,能令見者、聞者之衆生皆得往生,故不可與此世界國土等一觀察,必以不可思議功德力觀察之。凡事之可思議者,皆由言語思想之所安立,如言此爲何事?此事即有一定之範圍,界限。此即非彼,彼即非此,此物非彼物,彼物亦非此物。以凡有言說思想,即有是非、彼此之分別相。若離言說思想,即無是非、彼此之相,無有是非、彼此之相,即爲不可思議之事。有凡夫不可思議事,而二乘可思議之;二乘不可思議事,菩薩可思議之;菩薩不可思議事,佛可思議之;佛智所行者即一切無障礙之一真法界,爲分別思量所不能及。經謂“叁界皆以名言假立”,故此一真法界非叁界假名之可思議也。
不可思議,則一切法皆不可得,法無可得,何有言說?然爲衆生故,不得不假言說以明不可思議之淨土,令衆生信樂往生,故以方便譬喻顯示之。摩尼如意寶性者,摩尼是梵語、此雲“如意”,華梵雙舉,故曰摩尼如意。如意寶珠,是大鵬金翅鳥心所成。此珠往往爲龍所取,是物質中之最不可思議者,得此寶珠,舉凡衆生身之所需,如衣、食、住等,皆可隨意從寶流出,故曰如意寶。此如意寶不可與其他寶物相比,他寶有其決定性之範圍,如金寶只可爲金,不可爲琉璃等寶。如意寶則不然,衆生意欲何寶,則何寶顯現,無有決定性之範圍。以物體如意寶之不思議性,比阿彌陀佛安樂國土不可思議之功德性,故曰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然如意寶之不思議性,與阿彌陀佛安樂國土之不思議性,不過少分相似,非絕對完全相同。何以故?以如意寶只能滿足衆生身之所需,而阿彌陀佛之淨土,不但能令無量衆生往生彼國生活自然,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且能滿足衆生之菩提大願,令一切衆生畢竟得成佛。故曰相似相對法故。
此總觀察國土功德爲不可思議之力。下十七種分別觀察中,亦皆含有此不可思議之力也。
己二 列門分釋
庚一 列門
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者,有十七種事應知。何者十七?一者、清淨功德成就,二者、量功德成就,叁者、性功德成就,四者、形相功德成就,五者、種種事功德成就,六者、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觸功德成就,八者、莊嚴功德成就,九者、雨功德成就,十者、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聲功德成就,十二者、主功德成就,十叁者、眷屬功德成就,十四者、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無諸難功德成就,十六者、大義門功德成就,十七者、一切所求功德成就。
庚二 分釋
清淨功德成就者,偈言:“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故。
觀彼者,即觀彼彌陀極樂之相。叁界道者,道有有漏道、無漏道之分,有漏道是由煩惱所成。衆生所起之業及業所成之報帶有煩惱性者,名爲有漏。如有煩惱漏落生死而爲叁界之所系縛,名叁界道。阿彌陀佛極樂世界之功德相,是出世無漏清淨善根之所成就,故曰勝過叁界道。阿彌陀佛即以此功德莊嚴之極樂淨土爲度衆生之妙法,如駛船渡人,以船爲度人之妙法。
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故。
極樂世界雖是阿彌陀佛之變化土,化土即是報土,報土亦即法性淨土。法性遍于一切,離一切相,無有限量,不過隨衆生功德高低之不同,而有大小差別之相于衆生心中顯現。其實隨十方世界之衆生同時往生,亦不覺其逼迮。故彼世界之量,是無量之量,猶如虛空之廣大而無邊際。不同此世界中人口稍一增加,即有土地逼迮,生活困苦之狀態。
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前言相功德成就,是就體相而言。此中性功德成就,性即是界,界即種子,種子即是因性。即明前之果相,從此“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種性爲因之所成就。四谛及叁十七道品,皆爲正道──正道之體即八正道,此出世正道是叁乘共相。大慈悲心,是出世大乘之不共相法。以此叁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之出世善根,爲彼世界之種子性,顯彼世界若因、若果皆是清淨無漏功德。
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淨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故。
色法有顯色與形色之二種:青、黃、赤、白等謂之顯色,長、短、方、圓等謂之形色。此中光明形相,是指形色而言。彼極樂世界之光明,遍一切處;衆生樓閣寶樹之中,莫不具此清淨無漏猶如鏡及日月之光明。
種種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故。
平常說有八珍、七寶,今言西方極樂世界所有珍寶,或千或萬,無有數量,不可列舉,故曰“種種”。彼土以有無數珍寶性故,能具足清淨微妙莊嚴。
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無垢光焰熾,明淨曜世間”故。
妙色功德是指顯色而言。在顯色法上講,是極明曰無垢;若就功德性上講,是無無明煩惱等垢曰無垢。熾者、盛也。以無垢盛大明淨之光明,照耀一切世間,普攝一切衆生。
觸功德成就者,偈言:“寶性功德草,柔軟左右旋,觸者生勝樂,過迦旃鄰陀”故。
觸者、接觸義。衣服等物,皆可爲觸,此中唯舉草言。此寶性功德之草,非堅硬而柔軟,能令觸者生勝妙愉快之樂受。此土衆生遇有樂受,則于樂境生貪,增長煩惱。極樂淨土所有樂受,能令衆生煩腦斷盡,功德增長。迦旃鄰陀、印度極微細柔軟之草,觸之亦能生樂,然比淨土之寶性功德草,則有霄壤之別。故言寶性功德草,勝過迦旃鄰陀。
莊嚴功德成就者,有叁種應知。何等爲叁?一者、水,二者、地,叁者、虛空。
莊嚴水者,偈言:“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微風動華葉,交錯光亂轉”故。莊嚴地者,偈言:“宮殿諸樓閣,觀十方無礙,雜樹異光色,寶欄遍圍繞”故。莊嚴虛空者,偈言:“無量寶交絡,羅網遍虛空,種種鈴發響,宣吐妙法音”故。
此言極樂國中水、陸、空叁種,皆極妙莊嚴…
《往生淨土論講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