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之心,二乘自了之心以求往生净土,则不与净土相应。虽亦带凡夫等往生,然非佛说净土之本意。
乙三 述偈意总结回向门
我作论说偈,愿见弥陀佛;普为诸众生,往生安乐国!
首二句、明作论说偈宗旨所在,为愿往生净土而作偈,故曰愿生偈。后二句、明回向门:言菩萨是以大悲心而修净土,不但求自往生净土,且欲与一切众生同往彼清净安乐世界。故以所修念佛功德回向一切众生,使同得往生净土也。
无量寿修多罗章句,我以偈总说竟。
此总结说偈已竟。无量寿修多罗,指净土之无量寿三经。谓无量寿经中长行散说之义,今我世亲以偈总摄说之已竟。
甲二 论文
乙一 总征
论曰:此愿偈明何义?观安乐世界,见阿弥陀佛,愿生彼国土故。
此总以问答体,征问发起说偈宗旨所在。论即议论,依理讨论研究之谓。
乙二 广释
丙一 通示五门
云何观?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门成就者,毕竟得生安乐国土,见彼阿弥陀佛。何等五念门?一者、礼拜门,二者、赞叹门,三者、作愿门,四者、观察门,五者、回向门。
此总标列五门。云何观?即观察门中之三种观察。云何信?即依观察净土真实功德而生信心。五念门,即往生净土之五种行门。平常讲念佛,以称名为念佛,此误解念字之义,须知对诸佛功德、相好等明记不昧,总谓之念;非专以口念为念佛也。
云何礼拜?身业礼拜阿弥陀如来应正遍知,为生彼国意故。
以下别释五门。初、礼拜门。佛有十种通号,如来、应供、正遍知、皆十号之一。如来义如前解。应供者,以佛断尽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应受天人供养。正遍知者,简别凡夫、外道、二乘、菩萨之不知、邪知、偏知、不圆满知,曰正遍知。阿弥陀如来,阿弥陀应供,阿弥陀正遍知,皆指阿弥陀佛。以身业礼拜阿弥陀佛,此身即能往生彼弥陀佛国。
云何赞叹?称彼如来名,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二赞叹门。以语业称扬赞叹弥陀如来。佛之光明,由清净无漏智所发,曰光明智相。名是能诠,义是所诠,如来之名诠表如来一切功德,称如来之名即称如来一切功德。欲与如来名所诠之真实功德相应,非如实修行不可。故曰: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赞叹得入众会见佛闻法。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专念毕竟往生安乐国土,欲如实修行奢摩他故。
三、作愿门。作者发起义,发起往生之愿也。奢摩他,此云止。净土行者,既发往生之愿,欲令心中唯有“毕竟往生安乐国土”之念,无有他念,须修奢摩他行;令心专注安乐国土境上,不流于五欲境界。
云何观察?智慧观察,正念观彼,欲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观察有三种:何等三种?一者、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二者、观察阿弥陀佛功德庄严,三者、观察彼诸菩萨功德庄严。
四、观察门。欲以智慧观察彼三种真实功德,须如实修行毗婆舍那。毗婆舍那此云观。以毗婆舍那观三种真实功德,则行者亦得如实功德而决定往生。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心常作愿:回向为首,成就大悲心故。五、回向门。净土行者,知我与众生同体不二,能不舍一苦恼众生,而以己所修之念佛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与众生同生极乐,成就广大慈悲之心。
丙二 别详观察
丁一 列释三观
戊一 国土功德
己一 喻彰胜力
云何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者?成就不可思议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相似相对法故。
前面通示五门修行之法,此以观察一门别加详细解说,而首以譬喻显佛土殊胜不可思议之功德力。
观察彼佛国土庄严,下别分十七种观察法,此于十七种观察法前,先明观察佛土之总观察相。谓观察彼阿弥陀佛安乐国土所成之可共见闻等之种种功德相,应当如何而观察之?当以成就不可思议功德力观察之。
阿弥陀佛安乐国土,与此世界之国土不同。此世界之国土,是由众生共业之所成就,弥陀安乐国土,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力之所成。佛说无量寿经谓阿弥陀佛于因地中为法藏比丘,曾发四十八愿。阿弥陀佛愿力所成之国土,能令见者、闻者之众生皆得往生,故不可与此世界国土等一观察,必以不可思议功德力观察之。凡事之可思议者,皆由言语思想之所安立,如言此为何事?此事即有一定之范围,界限。此即非彼,彼即非此,此物非彼物,彼物亦非此物。以凡有言说思想,即有是非、彼此之分别相。若离言说思想,即无是非、彼此之相,无有是非、彼此之相,即为不可思议之事。有凡夫不可思议事,而二乘可思议之;二乘不可思议事,菩萨可思议之;菩萨不可思议事,佛可思议之;佛智所行者即一切无障碍之一真法界,为分别思量所不能及。经谓“三界皆以名言假立”,故此一真法界非三界假名之可思议也。
不可思议,则一切法皆不可得,法无可得,何有言说?然为众生故,不得不假言说以明不可思议之净土,令众生信乐往生,故以方便譬喻显示之。摩尼如意宝性者,摩尼是梵语、此云“如意”,华梵双举,故曰摩尼如意。如意宝珠,是大鹏金翅鸟心所成。此珠往往为龙所取,是物质中之最不可思议者,得此宝珠,举凡众生身之所需,如衣、食、住等,皆可随意从宝流出,故曰如意宝。此如意宝不可与其他宝物相比,他宝有其决定性之范围,如金宝只可为金,不可为琉璃等宝。如意宝则不然,众生意欲何宝,则何宝显现,无有决定性之范围。以物体如意宝之不思议性,比阿弥陀佛安乐国土不可思议之功德性,故曰如彼摩尼如意宝性。然如意宝之不思议性,与阿弥陀佛安乐国土之不思议性,不过少分相似,非绝对完全相同。何以故?以如意宝只能满足众生身之所需,而阿弥陀佛之净土,不但能令无量众生往生彼国生活自然,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且能满足众生之菩提大愿,令一切众生毕竟得成佛。故曰相似相对法故。
此总观察国土功德为不可思议之力。下十七种分别观察中,亦皆含有此不可思议之力也。
己二 列门分释
庚一 列门
观察彼佛国土功德庄严者,有十七种事应知。何者十七?一者、清净功德成就,二者、量功德成就,三者、性功德成就,四者、形相功德成就,五者、种种事功德成就,六者、妙色功德成就,七者、触功德成就,八者、庄严功德成就,九者、雨功德成就,十者、光明功德成就,十一者、声功德成就,十二者、主功德成就,十三者、眷属功德成就,十四者、受用功德成就,十五者、无诸难功德成就,十六者、大义门功德成就,十七者、一切所求功德成就。
庚二 分释
清净功德成就者,偈言:“观彼世界相,胜过三界道”故。
观彼者,即观彼弥陀极乐之相。三界道者,道有有漏道、无漏道之分,有漏道是由烦恼所成。众生所起之业及业所成之报带有烦恼性者,名为有漏。如有烦恼漏落生死而为三界之所系缚,名三界道。阿弥陀佛极乐世界之功德相,是出世无漏清净善根之所成就,故曰胜过三界道。阿弥陀佛即以此功德庄严之极乐净土为度众生之妙法,如驶船渡人,以船为度人之妙法。
量功德成就者,偈言:“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故。
极乐世界虽是阿弥陀佛之变化土,化土即是报土,报土亦即法性净土。法性遍于一切,离一切相,无有限量,不过随众生功德高低之不同,而有大小差别之相于众生心中显现。其实随十方世界之众生同时往生,亦不觉其逼迮。故彼世界之量,是无量之量,犹如虚空之广大而无边际。不同此世界中人口稍一增加,即有土地逼迮,生活困苦之状态。
性功德成就者,偈言:“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故。
前言相功德成就,是就体相而言。此中性功德成就,性即是界,界即种子,种子即是因性。即明前之果相,从此“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种性为因之所成就。四谛及三十七道品,皆为正道──正道之体即八正道,此出世正道是三乘共相。大慈悲心,是出世大乘之不共相法。以此三乘共法及大乘不共法之出世善根,为彼世界之种子性,显彼世界若因、若果皆是清净无漏功德。
形相功德成就者,偈言:“净光明满足,如镜日月轮”故。
色法有显色与形色之二种:青、黄、赤、白等谓之显色,长、短、方、圆等谓之形色。此中光明形相,是指形色而言。彼极乐世界之光明,遍一切处;众生楼阁宝树之中,莫不具此清净无漏犹如镜及日月之光明。
种种事功德成就者,偈言:“备诸珍宝性,具足妙庄严”故。
平常说有八珍、七宝,今言西方极乐世界所有珍宝,或千或万,无有数量,不可列举,故曰“种种”。彼土以有无数珍宝性故,能具足清净微妙庄严。
妙色功德成就者,偈言:“无垢光焰炽,明净曜世间”故。
妙色功德是指显色而言。在显色法上讲,是极明曰无垢;若就功德性上讲,是无无明烦恼等垢曰无垢。炽者、盛也。以无垢盛大明净之光明,照耀一切世间,普摄一切众生。
触功德成就者,偈言:“宝性功德草,柔软左右旋,触者生胜乐,过迦旃邻陀”故。
触者、接触义。衣服等物,皆可为触,此中唯举草言。此宝性功德之草,非坚硬而柔软,能令触者生胜妙愉快之乐受。此土众生遇有乐受,则于乐境生贪,增长烦恼。极乐净土所有乐受,能令众生烦脑断尽,功德增长。迦旃邻陀、印度极微细柔软之草,触之亦能生乐,然比净土之宝性功德草,则有霄壤之别。故言宝性功德草,胜过迦旃邻陀。
庄严功德成就者,有三种应知。何等为三?一者、水,二者、地,三者、虚空。
庄严水者,偈言:“宝华千万种,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交错光乱转”故。庄严地者,偈言:“宫殿诸楼阁,观十方无碍,杂树异光色,宝栏遍围绕”故。庄严虚空者,偈言:“无量宝交络,罗网遍虚空,种种铃发响,宣吐妙法音”故。
此言极乐国中水、陆、空三种,皆极妙庄严…
《往生净土论讲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