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概要·第八章 律宗初探▪P3

  ..續本文上一頁下,有兩位賢能弟子,洪遵與道洪。洪遵傳洪淵,洪淵傳法砺,法砺傳道成。而道成門下,複出兩人,即滿意與懷素。滿意居西塔,大弘法砺的相部律,而懷素居東塔,即成爲東塔律。這樣的流衍,在四分律的傳授下,便又分成爲兩派--相部律與東塔律。

  再從上第七祖,道照律師傳智首,智首傳道宣,道宣久居終南山,而成南山律宗,此宗後代久傳,至今猶是,所以,道宣律師雖爲前此九祖中第九祖,後來律宗興盛流衍,他竟被稱爲南山律宗第一位高祖大師的尊者!

  當懷素撰著《四分律開宗記》,破法砺十六大義的時候,滿意律師的門人定賓律師,又作《破迷執記》一卷,就是要破除懷素的迷心,而救護法砺的大義。滿意乃授法大亮,大亮傳昙一。昙一講《四分律》凡叁十五遍。昙一弘相部及南山律,而于道宣律師的《行事鈔》,曾作有《發正記》,以闡揚其義理,使南山律宗,能大顯于後世,開濟的功勳,實在應該歸之于昙一。

  (叁)南山律宗

  由上節所述,便知律法在我國初傳的時候,是四律雜弘,並沒有一個作爲中心准則的律法,直到道宣律師,繼承智首律師的系統,專弘《四分律》,以樹立佛徒的生活規範,才漸漸地建立了我國的中心律法。因爲道宣律師,久居終南山中,所以世稱爲南山律宗,在我國是一派獨傳。道宣律師所著的《行事鈔》,後來爲之作注釋解的,竟有一百余家之多。

  終南山道宣律師,(公元596--667年)丹徒人,俗姓錢,父爲陳時吏部尚書。九歲會作詩,當隋朗大興佛教時,他十五歲出家,次年落發,在長安日嚴寺依慧真律師受業。十九歲在大禅宗寺依智首法師受具足戒後跟智師聽受律學,習《四分律》多年,從而對戒律奠立了基礎。

  道宣律師經常到處參學,自稱“居無常師,追千裏如咫尺;唯法是務,誇關河如一葦”。當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往住終南山,居仿掌谷白泉寺,修習定慧十余年,對律學很有心得,並建立戒壇多處,爲衆授戒,道師卅年前是博咨廣學,卅年後,從事律宗著述。如《戒圖經》、《羯磨》、《弘明集》、《釋門儀》、《歸心儀》、《續高僧傳》,《法華經弘傳序》等二百多卷。貞觀二十一年,住終南山豐德寺寫有《新刪定四分律戒本》和《四分律比丘合注戒本》叁卷。道師許多律宗著作,主要都是根據大乘教義來解釋小乘律典。道師認爲《四分律》,雖然先屬小乘,但是大乘義理也通。所以我們中國得以弘揚和依正,其間曾築戒壇,忽然有長眉僧人來壇與道宣律師談道,這一位乃是賓頭盧尊者。

  又有叁果阿那含梵僧來禮戒壇,贊歎曰:“佛滅度後,住象法世,興起毗尼者,唯師一人”。當乾封二年,又冥感天人來談律宗戒相,改正古譯的錯誤。貞觀時代常隱居于泌洲雲寶山,有天童子侍奉左右,又于西明寺夜行道時,感動北方毗沙門天王遣那叱太子來贈送佛牙以保存供奉。

  道宣律師,在佛教文學史上,貢獻很大,曾參加玄奘法師的譯場,唐朝智升律師稱他:“外博九流、內精叁學,戒香芬潔,定水澄奇,存護法城,著述無辍”。(引自《開元釋教錄》)生平衣不離身,每日唯食菜椒,行則策杖,坐不倚床。師精持戒律,盛傳西域,當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十月初叁日示寂,時年七十二歲。于壇谷石室建塔叁所。弟子千余人,塔名淨光。唐高宗賜號澄照律師。令天下寺院繪像供養,朝野崇奉,因而南山一宗風行更廣,至今出家僧衆都以《四分律》爲修持楷模。總之,這部《四分律》真是律宗的根本依據。

  道宣律師的弟子最傑出的是鑒真大師(公元688--763年)在揚州大弘南山律,化導一方。後來又把律宗傳到日本,得到當時日本天皇的信仰,在奈良建造寺廟,設壇傳戒。他把戒律分爲止持與作持二種。止持是對比丘、比丘尼要求不做諸惡的別解脫戒。作持是要求比丘、比丘尼安居、說戒、悔過等行持軌則。

  因此南山律宗,成爲我國獨創,到唐代末季,經過一次教難和五代的喪亂以後,律宗也和以外的各宗一樣,呈現著衰微的景象。但一到宋代,允堪律師作《行事鈔會正記》,元照律師作《行事鈔資持記》,大弘律法,而衰頹不堪的南山律宗,又複興盛起來。至元、明兩代,南山律宗的傳統,雖然沒有中斷,但不能以之比前輩的典型,而且典籍又多已失其存在,故又表現著衰微的趨勢。

  直到明末清初,南京古心律師,徒步到了五臺山,得見文殊菩薩于雲端,爲之授戒,使古心頓悟心地法門,視大小乘的律法,都好像從自己胸膛裏流出一般。于是他返回至金陵,便在靈谷寺開戒說法,重興律宗。古心的法嗣叁昧律師,再于金陵東南七十裏的寶華山,辟一道場,開始建立南山律宗的門戶,由他所主持的戒席,竟有百余壇之多,受戒弟子滿天下,他的著名弟子有二人,即香雪律師和見月律師。見月繼嗣寶華山的法席,香雪即到常州天甯寺,都是在大弘律宗。

  其後見月傳定庵,定庵傳松隱,松隱傳闵傳,闵傳傳珍輝,珍輝傳文海,相繼領導寶華山一派,使其不失規模。清世宗雍正十叁年,特诏文海入京,主席大法源寺,旋即奉命開了叁壇大戒;當時四方乞戒的人們,竟達一千八百一十九人,使寶華山這一派,從此分支于北方,再不局限于南方,而成爲全國性了。文海律師主持戒席叁十年,得戒學徒遍天下,數逾十萬人,南山律宗,乃賴以大興。太平天國時,寶華山破壞甚大,之後重建,每年戒壇常開,故能得續佛慧命,這實在是南山律宗,對于我國律學的重大貢獻。不過,南山真脈,卻曾一度失去其叁大部,直至清末,才由徐蔚如居士從日本請歸,重刊于天津刻經處,而錯誤特多,令研習者望而生畏,于是,便有弘一大師,俗姓李,名叔同,爲清末民初一大學者,後出家爲僧,法號弘一,發大誓願,以畢生精力,研究戒法,護持南山律宗,乃遍考中外律叢,校正叁大部及其律藏,二十年中,幾無日不在律藏中,研討探究,發揚深顯,務期戒律一藏,大著僧海,普及四衆,使南山之律,大放厥光,所以,弘一大師,便成爲近世對律教很有貢獻的人物。

  南山律宗所弘揚的《四分律》,在我國來說,也確實有其特殊的勝緣,壓倒其他諸律而獨放異彩,成爲我國佛教律儀的中心,這純系道宣律師努力開創的成果。他對于《四分律》,作了重大的改革。我國的社會以及我國固有文化的性質,都不是僅求自了而已,而是要兼了衆生的,可是諸部律法,又大都是屬于小乘的即四分律也不例外。不過,《四分律》的含義和作用,是通于大乘的;道宣律師便對《四分律》做了一番融小歸大的工作,使其成爲大乘律法。

  道宣律師在另一方面,也有很大貢獻,他把釋尊的一代教法,融攝判爲化教和製教。化教就是理論方面的,製教乃是屬于行持方面的。化教是要使研究教義的人們,能夠從佛陀的各部經典中,了解其全部的義理而起信,由信力而趨入于定慧的法門;製教則是要使佛門徒衆能夠遵守佛陀所製的戒律,還能契證定慧而得解脫爲旨趣,正如我國儒家所謂:“禮防于末然之前,而法禁于已然之後”的道理是一樣的。不過,儒家之說,是只有“防”,和“禁”的消極意義,而佛陀之“化”和“製”的教義,則除了具有自製內心的作用而外,還具備了利他的積極作用。

  由于上述兩項,足見道宣律師給予我國佛教的貢獻,是非常之大的。

  第叁節 優婆塞、優婆夷所受的叁皈五戒

  佛陀所製的戒律、是爲了教導弟子如律受持,約束心身、斷惡行善的靈丹妙藥。戒規雖對出家的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四衆弟子製定的,其實對在家的優婆塞、優婆夷二衆弟子,同樣是應該遵守的。但在受五戒之前,一定要先受叁皈法,就是皈依叁寶,爲佛弟子,積累善根,趨向佛道。然後更進一步受持五戒,爲入道的根本行門,有了五戒,方才植下人天福因,打下成佛初步基礎。

  (一)叁皈

  叁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皈向、依是依靠。但凡是信仰佛教,受了叁皈依法,才算是一個真正皈依佛教的信徒,是佛門的叁寶弟子。以佛法僧叁寶爲師,佛是天中之天,聖中之聖,叁界導師,四生慈父。“佛寶贊無窮,功成無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覺道雪山峰,眉際玉毫光燦爛,照開六道昏蒙,龍華叁會願相逢,演說法真宗”。法、是經律論叁藏,戒定慧叁學法門,能令衆生,返妄歸真,轉凡成聖。“法寶實難量,如來金口宣揚,龍宮海藏散天香,覺者誦琅王函、玉軸霞條金寫字,似排秋雁成行,昔因叁藏取來唐,萬古爲敷揚”。僧、是如法修持,以戒爲師,弘宗演教,人天眼目,爲世福田。“僧寶不思議,身披叁事雲衣,浮杯渡海刹那時,赴感應群機,堪作人天功德主,堅持戒行無違,我今稽首願遙知,振錫杖提攜”。我們如能發菩提心,皈依佛法僧叁寶,一定能滅罪障、增福慧。更有一體叁寶和住持叁寶的道理,這都是信佛教徒應該皈依的。

  (二)五戒

  佛教的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優婆夷的受戒條。一、不殺生,二、不偷盜,叁、不邪淫,(出家爲不淫戒)四、不妄語,五、不飲酒。而殺盜淫妄四條屬于性戒。酒是屬于遮戒。這五戒並不僅是在家人應遵守的戒,而是一般佛教信徒應守之道德,不過後來卻把這五戒、與出家的戒律對比,而認爲它是在家的佛教徒之戒。其實正是沙彌、沙彌尼、比丘、比丘尼戒和菩薩戒的基礎。真所謂“戒爲無上菩提本,能生一切諸善法”。以菩薩六度萬行、諸善功德,都由受持戒法而産生出來的。“優婆塞”翻爲“近事男”。“優婆夷”翻爲“近事女”。意思是親近承事佛法僧叁寶的善男子、善女人。能親近承事叁寶就會廣修衆善,植種福田,行時時之方便,積種種之陰功。

  在印度男衆佛教徒,稱爲“邬婆斯迦”。五戒按律稱爲“學處”,是信佛教徒所應學之處,又稱爲“學迹”。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由此便升大智慧殿。五戒又稱爲“路”。就是一切律儀、妙行善法皆由此運轉而成。又稱…

《佛法概要·第八章 律宗初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