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不共共相種變;五根淨色神經,由不共相種變。其遍通之關系,在于一切種識;其區別與連帶之關系,在能變之自種不同類、及藏識之有無執受。共不共不共共相種,亦持以各有情一切種識,隨共相種變成之處,此“種”亦變生植物耳。此礦、植、動叁者之區別與關系,雖爲人間之現實觀,亦此一空輪內五趣雜居地之現實觀也。不及或過,遂成物本論等。
叁 人間情器與非人間情器
依人間情器之現實,于動、植、礦叁者之區別與關系,應若前述。然在不及人生者之旁生以下,以“自覺進化性”極昧劣故,人類中嬰孩兒童亦近旁生故,多由異熟識受異熟之生活故,其所行動類機械故,于此習成其觀想力,遂謂人生及余動植亦同礦物,悉爲自然界因果力所支配之物故,立唯物論;而以礦物爲本,初演化爲植、動,進演爲高等之動物,在演進爲人生。然此只見“結散變化”之礦、植、動共性,于生物“死限生殖”之特性,不無輕視;于動物及人“統攝永續”與“自覺進化”之特性,則更忽略不察。故于礦物爲本之唯物論,于不及人生之生物立場,雖或可言,亦偏而不全矣。若在超過人生之天生等,所食、所用,皆可由身化生,不殊生物。至于四禅天,則所依器界亦隨身而存沒,殆猶人生之根依處,似可說依生物爲本之唯生論;皆生物故,劣之則爲動、植、礦物,勝之則爲人天等故。然此可生叁過:一、神生萬物論:執諸萬有皆神所生,成多神、一神等神教迷執。二、循環不息論:以生殖觀祖父子孫,形氣相續,在周期內循環變化,成循環論,所謂一陰一陽之道;恐形氣循環之有時斷滅,成不息論,所謂易不可見而乾坤毀。此爲中國孔、老思想。叁、輪回解脫論:以死限觀前後今世身命相續,在異生類輪回變化成輪回論;厭身命輪回而欲得超出,成解脫論。此爲印度數論、耆那、小乘思想──數論、耆那,以存我故非真解脫;小乘以無我故得真解脫──。此叁種論,亦皆有偏。至于登地菩薩,于後得智證阿賴耶,觀身器等皆心變現;後由得定自在,能隨心轉變身器等,固可以心爲本說唯心論。然心但爲所依能熏,由佛智觀,應爲識中一切種之別別現行,現行互互增上,說一切種現之緣起。故唯心論,亦有未圓。且人間但知“獨散意識”之功用,以之而說唯心,或成自我唯心論,而但存自我;或成宇宙唯心論,而推本一神,歸之泛神,故亦有過。故依人間現實,于動、植、礦應分別說,乃是多元而非一元。極佛智境,以一切種起一切現,由一切現互互增上,亦爲多元而非一元;種由現熏所生,複說無元。然則唯物、唯生、唯心論,皆不可成耶?而以別義,亦可成立。舉其總義,則“不離相攝”故,皆可隨宜以說“唯”言。謂“所知境”──客觀界──皆可名“物”,莫非所知境故,可名唯物,正名唯境論;從衆緣所生──有爲法、所顯──無爲法故,諸法莫非衆緣所生顯故,可名唯生──正名唯根論;一切所知不離于能知故,一切種依識熏持故,諸有爲法皆所變故,諸無爲法亦所現故,可名唯心──正名唯識論。
然此所雲物、生、心之叁名,已非複前此礦物之物、植動之生、動人之心之義矣。故論人間情器,仍應用前礦、動、植叁類之分別。
四 有情與器界之關系
有情與器界密切之關系,首爲飲食。植物吸食于礦、光、氣而造成原生質。有情除飲水、光、氣等,更食植物所造之原生質,故有情之飲食,于植物爲直接材料,而礦物亦爲直接間接之材料 。 然此亦論欲界或太陽系或人間有情之飲食而已。佛言一切有情生命皆依飲食而得存在──一切有情皆依食住──,統叁界有情言,分食爲四:一者、段食:謂以有分量體段之食料,吸入有情身命流中 , 經過變化,消壞原狀,能爲資益之事,謂之段食 。 所食質料,唯是系屬欲界之香氣、滋味、及堅、濕、暖等觸塵;色之與聲,但爲目睹、耳聞,不由變壞資益身命,故不屬段食攝。此唯欲界有情之食,若離此食,欲界有情即不能生存故。二者、觸食:此爲“能觸”之觸心所接觸于境爲相,叁界有漏觸心所才接觸于境,即能攝受可喜樂等境令根識怡適;資養根識勢力,故名爲食。此觸心所雖與八識相應,然屬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識觸心所,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粗顯境,攝受喜樂及順益之舍受,資養根識之義勝故,由此說六觸身爲食;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者是也。此食通于叁界有情,然無想天無前六識,應無此食。叁、意思食:此以心有希望爲相,以思心所爲體。謂叁界有漏思心所與欲心所俱轉,于可愛境生希望故,能爲資益身命之事;有希望則心身活動相續前進,無希望則心死而身亦死,故謂之食。然思心所雖遍八識莫不相應,唯第六意識能于未來境起勝希望,故只說意識相應思爲食,曰意思食;故無想天亦無此食。四者、識食:以能執持有情有色根身生命,令一期中相續存在爲相。謂叁界有情之有漏識,由前叁食勢力增長,能爲執持身命相續生存之事,故名爲食。識言、雖通諸識,以前六識有時不相續故,而第七識有時亦轉其類性故,唯第八識是一類無覆無記性,隨所生界恒時相續,獨能執持有情身命于一期中令不壞斷。故此識食,專指阿陀那識爲體。若無此食,住二無心定及無想天之有情身命,應即時死壞故。要之,“食”以資持有情身命令不斷壞爲義,段、觸、思叁,直接有關器界;識依前叁增長勢力,間接亦有關于器界。
五 人間之有情器界
依上述區別與關系,關系中有區別,區別中有關系,情器重重,差別如表:
有情 八識心心所聚 (能變)
人 個人 淨色根神經系 心
人類 各自身根依處 識自體依 執受依
人群 各他人根依處 識色根依
非人 家族職團國民國際 人互用依 互助依
諸旁生根依處 人社會依
生物 植 物 有情資用依
礦 物 有情生活依
物 無生物 陸海日光空氣 有情身心依
(所變) 太空諸恒星系 器界──人意識依
由人與物觀之,生物爲溝通人與物之橋。自“根神經”至于植物,爲生物者凡六;人占其四,故人亦屬于物而物亦屬于人。旁生又爲溝通人與非人之橋,人生與旁生同爲有情故。有情又爲溝通“能變”“所變”之橋,有情通攝心與物故。旁生與人、正爲有情;植、礦、日、星,正爲器界;有情身心依故。自淨色根及根依處,爲執受依,是個人自身故。他人之根依處及家國等、爲人群互助依,人類社會所由成故。諸旁生根依處、爲有情資用依,人與旁生互亦相資用故。植、礦、陸、海、光、氣,爲人與諸旁生生活資具之所從出,故爲有情之生活依。太空諸恒星系與人生活所資無何關系,然自淨色根以至太空諸星系,皆爲人類意識之所知境,故爲人意識依。觀此、可知人生世界爲何狀矣。
六 人生世界之我與非我
常俗以自身謂之我,自身以外謂之非我。其實我與非我,但爲人心之二概念,無固定之實體。猶如主觀、客觀二名,無一定之界域。主觀曰我,主觀有時而縮小或擴大;客觀非我,客觀有時亦擴大而縮小。其于現實雖同前此人生世界,而我與非我可有諸差別,今亦表之如下:
現知一刹那心───────我(主觀)
│(數論等我)
非我────────────八識心心所聚┘我
\ \
非我───────────自淨色根依處──我(常俗所謂之我)
\ \
非我──────────家 族───我(
\ \
非我─────────職 團────我
\ \
非我────────國 民─────我
\ \
非我───────人 類──────我
\ \
非我──────有 情 類───────我
\ \
非我─────生 物 類────────我
\ \
非我────地 球 系─────────我
\ \
非我───日 球 系──────────我
│
(客觀)非我────────太陽諸恒星系┘
就人生世界爲範圍,對觀我與非我:但爲我者,唯是現知一刹那心,于現刹那唯能知故,此爲我之最縮小者。但爲非我,亦唯太空諸恒星系,但爲能知之所知境,于人生活無資用故,此爲非我最縮小者。余十皆可通于我與非我。諸識心心所聚,在現刹那能知心上亦爲所觀境故;自此至于太空,同爲非我,此爲非我最擴大者。現知一刹那心、亦屬八識心心所聚,故唯各人自識心聚爲我;如數論等、主張眼、耳等根爲神我用,同臥具等爲色身用。人亦常言身是軀殼,爲靈魂我主人所居舍宅,魂來宅造,乃有身生;魂去舍空,身歸死壞。故自身至太空,同爲非我。至常俗之自身以內爲我,自身以外爲非我,則更俗情之常矣。有凡所爲皆依家族而起,家族以內爲我,外爲我非,此亦俗情常有。有凡所爲皆依職團而起,職團以內爲我,外爲非我,若工團主義者之國際工團等。有凡所爲皆依國民而起,國民以內爲我,外爲非我,若主張“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之國家民族主義者。有凡所爲皆依人類而起,人類以內爲我,外爲非我,諸人道主義者近之。有凡所爲皆依地球上有情類而起,有情類內爲我,外爲非我。有凡所爲皆依生物類或地球系或日球系而起者,生物類或地球系或日球系以內者爲我,外爲非我;此爲我之最擴大者。今此人類雖似未能有此心境,然由人類以進超人,要非不能有之。若儒書所雲盡人之性、盡物之性,以進于高明、博厚、悠久、廣大,與天地參其化育者,雖謂統日球系而爲一大我,亦無不可也。明我與非我、但爲概念上之一區別,唯是假名而無實體,則我非我之執情空,庶可進窺法界緣起無礙之現實矣。
七 現代之人生世界觀
依現代人類學者世間之心境,取其心境中之…
《真現實論宗依論(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