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不共共相种变;五根净色神经,由不共相种变。其遍通之关系,在于一切种识;其区别与连带之关系,在能变之自种不同类、及藏识之有无执受。共不共不共共相种,亦持以各有情一切种识,随共相种变成之处,此“种”亦变生植物耳。此矿、植、动三者之区别与关系,虽为人间之现实观,亦此一空轮内五趣杂居地之现实观也。不及或过,遂成物本论等。
三 人间情器与非人间情器
依人间情器之现实,于动、植、矿三者之区别与关系,应若前述。然在不及人生者之旁生以下,以“自觉进化性”极昧劣故,人类中婴孩儿童亦近旁生故,多由异熟识受异熟之生活故,其所行动类机械故,于此习成其观想力,遂谓人生及余动植亦同矿物,悉为自然界因果力所支配之物故,立唯物论;而以矿物为本,初演化为植、动,进演为高等之动物,在演进为人生。然此只见“结散变化”之矿、植、动共性,于生物“死限生殖”之特性,不无轻视;于动物及人“统摄永续”与“自觉进化”之特性,则更忽略不察。故于矿物为本之唯物论,于不及人生之生物立场,虽或可言,亦偏而不全矣。若在超过人生之天生等,所食、所用,皆可由身化生,不殊生物。至于四禅天,则所依器界亦随身而存没,殆犹人生之根依处,似可说依生物为本之唯生论;皆生物故,劣之则为动、植、矿物,胜之则为人天等故。然此可生三过:一、神生万物论:执诸万有皆神所生,成多神、一神等神教迷执。二、循环不息论:以生殖观祖父子孙,形气相续,在周期内循环变化,成循环论,所谓一阴一阳之道;恐形气循环之有时断灭,成不息论,所谓易不可见而乾坤毁。此为中国孔、老思想。三、轮回解脱论:以死限观前后今世身命相续,在异生类轮回变化成轮回论;厌身命轮回而欲得超出,成解脱论。此为印度数论、耆那、小乘思想──数论、耆那,以存我故非真解脱;小乘以无我故得真解脱──。此三种论,亦皆有偏。至于登地菩萨,于后得智证阿赖耶,观身器等皆心变现;后由得定自在,能随心转变身器等,固可以心为本说唯心论。然心但为所依能熏,由佛智观,应为识中一切种之别别现行,现行互互增上,说一切种现之缘起。故唯心论,亦有未圆。且人间但知“独散意识”之功用,以之而说唯心,或成自我唯心论,而但存自我;或成宇宙唯心论,而推本一神,归之泛神,故亦有过。故依人间现实,于动、植、矿应分别说,乃是多元而非一元。极佛智境,以一切种起一切现,由一切现互互增上,亦为多元而非一元;种由现熏所生,复说无元。然则唯物、唯生、唯心论,皆不可成耶?而以别义,亦可成立。举其总义,则“不离相摄”故,皆可随宜以说“唯”言。谓“所知境”──客观界──皆可名“物”,莫非所知境故,可名唯物,正名唯境论;从众缘所生──有为法、所显──无为法故,诸法莫非众缘所生显故,可名唯生──正名唯根论;一切所知不离于能知故,一切种依识熏持故,诸有为法皆所变故,诸无为法亦所现故,可名唯心──正名唯识论。
然此所云物、生、心之三名,已非复前此矿物之物、植动之生、动人之心之义矣。故论人间情器,仍应用前矿、动、植三类之分别。
四 有情与器界之关系
有情与器界密切之关系,首为饮食。植物吸食于矿、光、气而造成原生质。有情除饮水、光、气等,更食植物所造之原生质,故有情之饮食,于植物为直接材料,而矿物亦为直接间接之材料 。 然此亦论欲界或太阳系或人间有情之饮食而已。佛言一切有情生命皆依饮食而得存在──一切有情皆依食住──,统三界有情言,分食为四:一者、段食:谓以有分量体段之食料,吸入有情身命流中 , 经过变化,消坏原状,能为资益之事,谓之段食 。 所食质料,唯是系属欲界之香气、滋味、及坚、湿、暖等触尘;色之与声,但为目睹、耳闻,不由变坏资益身命,故不属段食摄。此唯欲界有情之食,若离此食,欲界有情即不能生存故。二者、触食:此为“能触”之触心所接触于境为相,三界有漏触心所才接触于境,即能摄受可喜乐等境令根识怡适;资养根识势力,故名为食。此触心所虽与八识相应,然属眼、耳、鼻、舌、身、意之六识触心所,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粗显境,摄受喜乐及顺益之舍受,资养根识之义胜故,由此说六触身为食;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者是也。此食通于三界有情,然无想天无前六识,应无此食。三、意思食:此以心有希望为相,以思心所为体。谓三界有漏思心所与欲心所俱转,于可爱境生希望故,能为资益身命之事;有希望则心身活动相续前进,无希望则心死而身亦死,故谓之食。然思心所虽遍八识莫不相应,唯第六意识能于未来境起胜希望,故只说意识相应思为食,曰意思食;故无想天亦无此食。四者、识食:以能执持有情有色根身生命,令一期中相续存在为相。谓三界有情之有漏识,由前三食势力增长,能为执持身命相续生存之事,故名为食。识言、虽通诸识,以前六识有时不相续故,而第七识有时亦转其类性故,唯第八识是一类无覆无记性,随所生界恒时相续,独能执持有情身命于一期中令不坏断。故此识食,专指阿陀那识为体。若无此食,住二无心定及无想天之有情身命,应即时死坏故。要之,“食”以资持有情身命令不断坏为义,段、触、思三,直接有关器界;识依前三增长势力,间接亦有关于器界。
五 人间之有情器界
依上述区别与关系,关系中有区别,区别中有关系,情器重重,差别如表:
有情 八识心心所聚 (能变)
人 个人 净色根神经系 心
人类 各自身根依处 识自体依 执受依
人群 各他人根依处 识色根依
非人 家族职团国民国际 人互用依 互助依
诸旁生根依处 人社会依
生物 植 物 有情资用依
矿 物 有情生活依
物 无生物 陆海日光空气 有情身心依
(所变) 太空诸恒星系 器界──人意识依
由人与物观之,生物为沟通人与物之桥。自“根神经”至于植物,为生物者凡六;人占其四,故人亦属于物而物亦属于人。旁生又为沟通人与非人之桥,人生与旁生同为有情故。有情又为沟通“能变”“所变”之桥,有情通摄心与物故。旁生与人、正为有情;植、矿、日、星,正为器界;有情身心依故。自净色根及根依处,为执受依,是个人自身故。他人之根依处及家国等、为人群互助依,人类社会所由成故。诸旁生根依处、为有情资用依,人与旁生互亦相资用故。植、矿、陆、海、光、气,为人与诸旁生生活资具之所从出,故为有情之生活依。太空诸恒星系与人生活所资无何关系,然自净色根以至太空诸星系,皆为人类意识之所知境,故为人意识依。观此、可知人生世界为何状矣。
六 人生世界之我与非我
常俗以自身谓之我,自身以外谓之非我。其实我与非我,但为人心之二概念,无固定之实体。犹如主观、客观二名,无一定之界域。主观曰我,主观有时而缩小或扩大;客观非我,客观有时亦扩大而缩小。其于现实虽同前此人生世界,而我与非我可有诸差别,今亦表之如下:
现知一刹那心───────我(主观)
│(数论等我)
非我────────────八识心心所聚┘我
\ \
非我───────────自净色根依处──我(常俗所谓之我)
\ \
非我──────────家 族───我(
\ \
非我─────────职 团────我
\ \
非我────────国 民─────我
\ \
非我───────人 类──────我
\ \
非我──────有 情 类───────我
\ \
非我─────生 物 类────────我
\ \
非我────地 球 系─────────我
\ \
非我───日 球 系──────────我
│
(客观)非我────────太阳诸恒星系┘
就人生世界为范围,对观我与非我:但为我者,唯是现知一刹那心,于现刹那唯能知故,此为我之最缩小者。但为非我,亦唯太空诸恒星系,但为能知之所知境,于人生活无资用故,此为非我最缩小者。余十皆可通于我与非我。诸识心心所聚,在现刹那能知心上亦为所观境故;自此至于太空,同为非我,此为非我最扩大者。现知一刹那心、亦属八识心心所聚,故唯各人自识心聚为我;如数论等、主张眼、耳等根为神我用,同卧具等为色身用。人亦常言身是躯壳,为灵魂我主人所居舍宅,魂来宅造,乃有身生;魂去舍空,身归死坏。故自身至太空,同为非我。至常俗之自身以内为我,自身以外为非我,则更俗情之常矣。有凡所为皆依家族而起,家族以内为我,外为我非,此亦俗情常有。有凡所为皆依职团而起,职团以内为我,外为非我,若工团主义者之国际工团等。有凡所为皆依国民而起,国民以内为我,外为非我,若主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之国家民族主义者。有凡所为皆依人类而起,人类以内为我,外为非我,诸人道主义者近之。有凡所为皆依地球上有情类而起,有情类内为我,外为非我。有凡所为皆依生物类或地球系或日球系而起者,生物类或地球系或日球系以内者为我,外为非我;此为我之最扩大者。今此人类虽似未能有此心境,然由人类以进超人,要非不能有之。若儒书所云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以进于高明、博厚、悠久、广大,与天地参其化育者,虽谓统日球系而为一大我,亦无不可也。明我与非我、但为概念上之一区别,唯是假名而无实体,则我非我之执情空,庶可进窥法界缘起无碍之现实矣。
七 现代之人生世界观
依现代人类学者世间之心境,取其心境中之…
《真现实论宗依论(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