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現實論宗依論(中)▪P12

  ..續本文上一頁  二  初  │  蘇

  禅  禅  禅  禅  空  迷

  系  系  系  系  居  盧

  ︶  ︶  ︶  ︶  系  系

  ┌────┴──┐ ┌┴┐ ┌┴┐ ┌┴┐  ┌┴─┐ ┌──┴──┐

  色善善無無︵廣福無 無遍少 光無少 大梵梵 ︵他化知時 忉四諸四諸諸諸

  究現見熱煩無果生雲 量淨淨 淨量光 梵輔衆 魔化樂足分 利王神州旁餓苦

  竟天天天天想天天天 淨天天 天光天 天天天 羅自天天天 天天生人生生生

  天  │天  天  天  天在  ┌─┴─┐

  └─┬─┘︶    ︶天  (阿素洛彗星)

  五聖居天

  無色四地,以虛線表其遍于諸有色界中。上之八地,皆以禅定淺深而爲分別。故加叁乘聖者之滅盡定,謂“九次第定地”。此于佛陀學中有特須注意者:一、爲違反初步佛陀學之彗星中阿素洛,二、爲違反次步佛陀學之寄居他化自在天之魔羅天衆,叁、爲違反叁步佛陀學之大梵天與寄居廣果天之無想天及無色四天。然有分別:一、違反不大而無抵抗行動者,二、違反較大而兼有歸順行動者,叁、違反極大而無抵抗行動者,四、違反極大而兼有抵抗行動者 。 前之一類,即四無色界天,深耽空定而障聖慧 , 甚或迷爲涅槃聖證,故有違反;然違反不大而絕無抵抗,故諸聖者修習禅定,亦遊寄之 。 次之一類,則爲彗星之阿素洛與初禅之大梵天王,阿素洛好爭殺,率諸惡神、惡人、惡餓生等與日系諸天戰,違反佛之戒律;大梵天王自認及爲他說是世界主及衆生父──能天主雖亦被低等神教奉爲世界之主、衆生之父,然此爲奉之者之過,非其自身之過;以其自認及爲他說,唯視爲以十善行果,爲太陽系中諸有情類服務之一公仆耳,故與大梵天王不同──,違反佛陀衆緣所生法之慧學,生起以一不平等因爲萬有本之一神教迷執,故有違反。然其違反亦不甚大,以阿素洛等雖有時違反太陽系中之公善律,有時亦能履行不違,非一切時違反。大梵自心亦不堅認爲世界主及衆生父,但有時以憍心自勝,诳諸愚者令歸順已;如遇佛陀學之智者,亦時悔過稱謝。且阿素洛遇佛興世,既爲擁護于佛之八部衆,大梵王亦與能天主同爲請佛說法之歸信者,故叁乘聖者皆攝化或寄生之。第叁一類,乃無想天 。 此天存物質而滅心──其實物質不離心有,彼但伏滅前六識現行耳──,滅前六識,認此爲究竟涅槃而修定,複由此定所得業果,執爲究竟涅槃;此爲絕滅虛無外道,迷執極深,極違佛之叁乘聖慧。然以身若枯木而無反抗行動,故諸聖者唯叮咛棄而遠之耳。第四一類,則魔羅天是也。此雖不定違反欲界有情之公善律,然定違反佛及梵等禅學。專以男女、飲食等五塵誘他人貪欲,系有情于欲界,令不超出于此貪欲。隨生嗔等,亦多違反欲界公善,使淪墜旁生等,故于佛陀學之違反極大。且憑其力,時爲擾害修超出叁界之行者──但超欲界,彼意將來仍可退墮于欲界中,故猶不深擾害,唯以修佛陀學超叁界者,遂爲彼之大忌,觀比丘一曰怖魔可知也──。且于修聖行者證勝果時,以或誘或迫諸抵抗行動肆其妨阻。故諸聖者,每須示威降伏,乃能不爲搖奪;故此獨爲佛陀學之怨對,斥之曰“魔羅”──即怨害義──。吾人發願超出大千而遊曆大千者,不可不知此諸多國俗民情矣。

  十二 大千情器之所余分類

  有情及器界之分別,前二節中言之已備。尚余五種,茲且略陳:

  甲、以識住識不住分別者:識者、認識,亦曰取著。住者、生已相續存在。有情生于此身器時,能起其認著識相續存在,則曰識住。此有七處,曰七識住:一、身異想亦異識住處:此包括欲界之人生、神生、天生及不在劫初之初禅叁天,身則形狀勝劣以類而異,識想亦各認信有異。二、身異想一識住處:此包括劫初之初禅叁天──大梵、梵輔、梵衆,身勝劣異,然在劫初同想認是大梵所生。叁、身一想異識住處:此指二禅叁天,各居自天不相往來,自天色身形量均一,然認識之思想不無差異。四、身一想一識住處:此指叁禅叁天,事一如前,更加認識之思想亦齊一。五、空無邊處識住處:舍有量色,取著無邊空。六、識無邊處識住處:舍所現空,取能現識。七、無所有處識住處:舍能現識,取無所有。余若欲界旁生等叁惡趣,識昧劣故不成識住;第四禅天及非非想處天,禅定深故,不起識住。此依認識論分別者。

  乙、以有情樂居有情不樂居分別者:樂者、愛樂,居者、居住,生此身器愛居住者,則曰有情樂居。有九有情樂居,前七同前七識住處,皆是有情所樂居故;第八非想非非想處,第九無想天處,各有一類有情,迷爲究竟涅槃安穩處故,旁生等叁惡趣非所樂居,以多苦故;四禅九天亦非樂居,既舍樂受,又無迷爲涅槃處故。此依情愛論分別者。

  丙、以色想有無分別者:欲色二界有色,余是無色。無想定天無想,非非想處天非有想無想,余爲有想。

  丁、以尋伺有無分別者:尋者、發話之粗思慧,伺者、發語之細思慧。在語言時必有尋伺;不發語言,在定心時,定淺或有細發語伺,定深並無細發語伺。瑜伽論雲:“此中欲界及色界初靜慮,除靜慮中若定若生,名有尋有伺地;即初靜慮中間若定若生,名無尋有伺地;從第二靜慮至余有色界及無色界,名無尋無伺地。”此依常在禅定或不常在禅定以分別者。

  戊、以諸有色之處,撮略分判,如瑜伽論,計五十四處。

  ┌八寒八處┐

  那落迦十六處┤  ├孤獨等獄寄人間等不別立處

  └八熱八處┘

  閉戾多一處……即琰摩王處

  ┌四大洲四處

  人十二處┤

  └八小洲八處

  阿素洛一處余神生等及諸旁生人天同處不別立處

  欲界天六處……即欲界六天爲六處魔天寄他化天不別立處

  色界天十八處……無想天寄廣果天不別立處

  雖此五種之分別法,佛陀學中不甚通用,然亦不無特長之點,故今及之。

  十叁 索诃界外之十方情器

  方無定位,且索诃界內萬億小世界,有萬億空、風、水、金輪及其所持情器;百萬中世界,亦有百萬空、風、水、金輪及其所持情器;千大世界 , 亦有千空、風、水、金輪及其所持情器。合成一大千界,有一空、風、水、金輪以持其所持。此空輪等持所持者,無一刹那不在旋轉!昔觀爲東,今或爲南西北四維上下;乃至今觀爲下,後或爲東南西北四維上;何有定向可言!然就人類常識,姑以日、地關系,假定方向:見日現處曰東,見日沒處曰西,面東背西,左曰南方,右曰北方;東南之間曰東南方,西南之間曰西南方,西北之間曰西北方,東北之間曰東北方,頂之所向曰上方,足之所向曰下方。由是推至索诃大千大空輪外,曰索诃東有某某等世界,乃至曰索诃下有某某等世界。其爲器界,或衆寶成,或雜穢成,或光雲成;或但有雜惡趣有情,或但有人、天趣有情,或有陰陽性之男女,或由花或氣質化生,或兼有之略如此土,或爲此土所難比知。佛陀所說大乘素怛纜中,其所列者難可詳舉;且多涉及超情佛刹,在情器中姑置存而不論,以論之亦無關所知之現實故。然各有情一切種識,隨其異熟──業報──成熟力故,變共相種作器世界,遍索诃界同等階地;各各器界,乃至索诃以外十方各各同等階地器界,皆識心現,不離心外。此依“現行”限在同等階地。若依種子,則下至苦生界,上至佛無漏界,一切種子識中皆備。瑜伽師地論雲:“複次、此一切種子識,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種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阙叁種菩提種子。隨所生處自體之中,余體種子皆悉隨逐。是故欲界自體中,亦有色界無色界種子;如是色界自體中,亦有欲界無色界種子;無色界自體中,亦有欲界色界一切種子”。種子者,識中潛在能力也。識中具備一切潛在能力,謂之一切種識。一一有情,各各有一一切種識,即各各具備能現起種種界地情器之潛在能力。依此一切種識以言,故一有情完具十方一切界地情器,橫盡十方,豎窮十界,皆不離于此識。若一有情如此,其余一一有情莫不如此。潛具既然,現行亦然。能變之識既然,所變之相亦然。一攝一切,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一切攝一,乃適符所知情器之現實。

  第四節 超情佛刹

  一 超情佛刹概論

  有情之情字,有叁義:一者、愛情,隨所生體──異熟識及根身器界──系愛曰情;此則阿羅漢、辟支佛、初地以上菩薩──取初地同阿羅漢義──及佛陀之四聖,皆曰超情,皆已超舍“我愛執藏”之能執所執故。二者、有“異熟識”謂之有情,阿羅漢至十地等覺猶未舍于異熟識故,皆曰有情;則超情者唯有佛陀。叁者、諸有“識”者皆名有情,佛陀亦有四智相應之庵摩羅──無垢──等八識故,亦名有情,畢竟無超情者。瑜伽說六十二有情,佛陀亦在有情數故。故此所言超情,但依前二義言。超我愛執情曰超情,故此超情佛刹亦兼攝諸聖刹;超異熟識情曰超情,故此超情佛刹正指佛陀真應身刹。梵名刹多羅,譯土或世界,與前有情器界之器,字義相當。不過彼爲譯名,此存梵音,以區示染淨之別耳。佛刹有真有應:真皆淨刹,唯聖智相應,淨識變緣故;應通淨穢,隨有情類淨染識所變,身器應現故。如釋迦牟尼索诃佛刹爲穢刹,阿閦不動佛刹與阿彌陀安樂佛刹爲淨刹等。此隨有情識邊以言,隨佛智則淨穢無定。例淨名經,舍利弗疑釋迦佛陀爲菩薩時意豈不淨,而此佛刹乃不淨耶?佛告之言:“盲者不見日月,豈日月不明耶”?時大梵王語舍利弗:“我見此地球如自在天宮,勿謂不淨”。舍利弗言:“我今見此丘陵坑坎荊棘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平等清淨心,故雖如自在天嚴淨,見此地球不淨;若依佛智,乃見此地亦淨”。時佛足指按地,此索诃界叁千大千世界豁然通朗,百千萬億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刹 。 又法華于此刹,聯合余刹,叁次變爲一大清淨刹等 。 至佛華嚴之華藏世界品,言此索诃界雖爲普照十方熾然寶…

《真現實論宗依論(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