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真现实论宗依论(中)▪P12

  ..续本文上一页  二  初  │  苏

  禅  禅  禅  禅  空  迷

  系  系  系  系  居  卢

  ︶  ︶  ︶  ︶  系  系

  ┌────┴──┐ ┌┴┐ ┌┴┐ ┌┴┐  ┌┴─┐ ┌──┴──┐

  色善善无无︵广福无 无遍少 光无少 大梵梵 ︵他化知时 忉四诸四诸诸诸

  究现见热烦无果生云 量净净 净量光 梵辅众 魔化乐足分 利王神州旁饿苦

  竟天天天天想天天天 净天天 天光天 天天天 罗自天天天 天天生人生生生

  天  │天  天  天  天在  ┌─┴─┐

  └─┬─┘︶    ︶天  (阿素洛彗星)

  五圣居天

  无色四地,以虚线表其遍于诸有色界中。上之八地,皆以禅定浅深而为分别。故加三乘圣者之灭尽定,谓“九次第定地”。此于佛陀学中有特须注意者:一、为违反初步佛陀学之彗星中阿素洛,二、为违反次步佛陀学之寄居他化自在天之魔罗天众,三、为违反三步佛陀学之大梵天与寄居广果天之无想天及无色四天。然有分别:一、违反不大而无抵抗行动者,二、违反较大而兼有归顺行动者,三、违反极大而无抵抗行动者,四、违反极大而兼有抵抗行动者 。 前之一类,即四无色界天,深耽空定而障圣慧 , 甚或迷为涅槃圣证,故有违反;然违反不大而绝无抵抗,故诸圣者修习禅定,亦游寄之 。 次之一类,则为彗星之阿素洛与初禅之大梵天王,阿素洛好争杀,率诸恶神、恶人、恶饿生等与日系诸天战,违反佛之戒律;大梵天王自认及为他说是世界主及众生父──能天主虽亦被低等神教奉为世界之主、众生之父,然此为奉之者之过,非其自身之过;以其自认及为他说,唯视为以十善行果,为太阳系中诸有情类服务之一公仆耳,故与大梵天王不同──,违反佛陀众缘所生法之慧学,生起以一不平等因为万有本之一神教迷执,故有违反。然其违反亦不甚大,以阿素洛等虽有时违反太阳系中之公善律,有时亦能履行不违,非一切时违反。大梵自心亦不坚认为世界主及众生父,但有时以憍心自胜,诳诸愚者令归顺已;如遇佛陀学之智者,亦时悔过称谢。且阿素洛遇佛兴世,既为拥护于佛之八部众,大梵王亦与能天主同为请佛说法之归信者,故三乘圣者皆摄化或寄生之。第三一类,乃无想天 。 此天存物质而灭心──其实物质不离心有,彼但伏灭前六识现行耳──,灭前六识,认此为究竟涅槃而修定,复由此定所得业果,执为究竟涅槃;此为绝灭虚无外道,迷执极深,极违佛之三乘圣慧。然以身若枯木而无反抗行动,故诸圣者唯叮咛弃而远之耳。第四一类,则魔罗天是也。此虽不定违反欲界有情之公善律,然定违反佛及梵等禅学。专以男女、饮食等五尘诱他人贪欲,系有情于欲界,令不超出于此贪欲。随生嗔等,亦多违反欲界公善,使沦坠旁生等,故于佛陀学之违反极大。且凭其力,时为扰害修超出三界之行者──但超欲界,彼意将来仍可退堕于欲界中,故犹不深扰害,唯以修佛陀学超三界者,遂为彼之大忌,观比丘一曰怖魔可知也──。且于修圣行者证胜果时,以或诱或迫诸抵抗行动肆其妨阻。故诸圣者,每须示威降伏,乃能不为摇夺;故此独为佛陀学之怨对,斥之曰“魔罗”──即怨害义──。吾人发愿超出大千而游历大千者,不可不知此诸多国俗民情矣。

  十二 大千情器之所余分类

  有情及器界之分别,前二节中言之已备。尚余五种,兹且略陈:

  甲、以识住识不住分别者:识者、认识,亦曰取著。住者、生已相续存在。有情生于此身器时,能起其认著识相续存在,则曰识住。此有七处,曰七识住:一、身异想亦异识住处:此包括欲界之人生、神生、天生及不在劫初之初禅三天,身则形状胜劣以类而异,识想亦各认信有异。二、身异想一识住处:此包括劫初之初禅三天──大梵、梵辅、梵众,身胜劣异,然在劫初同想认是大梵所生。三、身一想异识住处:此指二禅三天,各居自天不相往来,自天色身形量均一,然认识之思想不无差异。四、身一想一识住处:此指三禅三天,事一如前,更加认识之思想亦齐一。五、空无边处识住处:舍有量色,取著无边空。六、识无边处识住处:舍所现空,取能现识。七、无所有处识住处:舍能现识,取无所有。余若欲界旁生等三恶趣,识昧劣故不成识住;第四禅天及非非想处天,禅定深故,不起识住。此依认识论分别者。

  乙、以有情乐居有情不乐居分别者:乐者、爱乐,居者、居住,生此身器爱居住者,则曰有情乐居。有九有情乐居,前七同前七识住处,皆是有情所乐居故;第八非想非非想处,第九无想天处,各有一类有情,迷为究竟涅槃安稳处故,旁生等三恶趣非所乐居,以多苦故;四禅九天亦非乐居,既舍乐受,又无迷为涅槃处故。此依情爱论分别者。

  丙、以色想有无分别者:欲色二界有色,余是无色。无想定天无想,非非想处天非有想无想,余为有想。

  丁、以寻伺有无分别者:寻者、发话之粗思慧,伺者、发语之细思慧。在语言时必有寻伺;不发语言,在定心时,定浅或有细发语伺,定深并无细发语伺。瑜伽论云:“此中欲界及色界初静虑,除静虑中若定若生,名有寻有伺地;即初静虑中间若定若生,名无寻有伺地;从第二静虑至余有色界及无色界,名无寻无伺地。”此依常在禅定或不常在禅定以分别者。

  戊、以诸有色之处,撮略分判,如瑜伽论,计五十四处。

  ┌八寒八处┐

  那落迦十六处┤  ├孤独等狱寄人间等不别立处

  └八热八处┘

  闭戾多一处……即琰摩王处

  ┌四大洲四处

  人十二处┤

  └八小洲八处

  阿素洛一处余神生等及诸旁生人天同处不别立处

  欲界天六处……即欲界六天为六处魔天寄他化天不别立处

  色界天十八处……无想天寄广果天不别立处

  虽此五种之分别法,佛陀学中不甚通用,然亦不无特长之点,故今及之。

  十三 索诃界外之十方情器

  方无定位,且索诃界内万亿小世界,有万亿空、风、水、金轮及其所持情器;百万中世界,亦有百万空、风、水、金轮及其所持情器;千大世界 , 亦有千空、风、水、金轮及其所持情器。合成一大千界,有一空、风、水、金轮以持其所持。此空轮等持所持者,无一刹那不在旋转!昔观为东,今或为南西北四维上下;乃至今观为下,后或为东南西北四维上;何有定向可言!然就人类常识,姑以日、地关系,假定方向:见日现处曰东,见日没处曰西,面东背西,左曰南方,右曰北方;东南之间曰东南方,西南之间曰西南方,西北之间曰西北方,东北之间曰东北方,顶之所向曰上方,足之所向曰下方。由是推至索诃大千大空轮外,曰索诃东有某某等世界,乃至曰索诃下有某某等世界。其为器界,或众宝成,或杂秽成,或光云成;或但有杂恶趣有情,或但有人、天趣有情,或有阴阳性之男女,或由花或气质化生,或兼有之略如此土,或为此土所难比知。佛陀所说大乘素怛缆中,其所列者难可详举;且多涉及超情佛刹,在情器中姑置存而不论,以论之亦无关所知之现实故。然各有情一切种识,随其异熟──业报──成熟力故,变共相种作器世界,遍索诃界同等阶地;各各器界,乃至索诃以外十方各各同等阶地器界,皆识心现,不离心外。此依“现行”限在同等阶地。若依种子,则下至苦生界,上至佛无漏界,一切种子识中皆备。瑜伽师地论云:“复次、此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阙三种菩提种子。随所生处自体之中,余体种子皆悉随逐。是故欲界自体中,亦有色界无色界种子;如是色界自体中,亦有欲界无色界种子;无色界自体中,亦有欲界色界一切种子”。种子者,识中潜在能力也。识中具备一切潜在能力,谓之一切种识。一一有情,各各有一一切种识,即各各具备能现起种种界地情器之潜在能力。依此一切种识以言,故一有情完具十方一切界地情器,横尽十方,竖穷十界,皆不离于此识。若一有情如此,其余一一有情莫不如此。潜具既然,现行亦然。能变之识既然,所变之相亦然。一摄一切,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一切摄一,乃适符所知情器之现实。

  第四节 超情佛刹

  一 超情佛刹概论

  有情之情字,有三义:一者、爱情,随所生体──异熟识及根身器界──系爱曰情;此则阿罗汉、辟支佛、初地以上菩萨──取初地同阿罗汉义──及佛陀之四圣,皆曰超情,皆已超舍“我爱执藏”之能执所执故。二者、有“异熟识”谓之有情,阿罗汉至十地等觉犹未舍于异熟识故,皆曰有情;则超情者唯有佛陀。三者、诸有“识”者皆名有情,佛陀亦有四智相应之庵摩罗──无垢──等八识故,亦名有情,毕竟无超情者。瑜伽说六十二有情,佛陀亦在有情数故。故此所言超情,但依前二义言。超我爱执情曰超情,故此超情佛刹亦兼摄诸圣刹;超异熟识情曰超情,故此超情佛刹正指佛陀真应身刹。梵名刹多罗,译土或世界,与前有情器界之器,字义相当。不过彼为译名,此存梵音,以区示染净之别耳。佛刹有真有应:真皆净刹,唯圣智相应,净识变缘故;应通净秽,随有情类净染识所变,身器应现故。如释迦牟尼索诃佛刹为秽刹,阿閦不动佛刹与阿弥陀安乐佛刹为净刹等。此随有情识边以言,随佛智则净秽无定。例净名经,舍利弗疑释迦佛陀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此佛刹乃不净耶?佛告之言:“盲者不见日月,岂日月不明耶”?时大梵王语舍利弗:“我见此地球如自在天宫,勿谓不净”。舍利弗言:“我今见此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平等清净心,故虽如自在天严净,见此地球不净;若依佛智,乃见此地亦净”。时佛足指按地,此索诃界三千大千世界豁然通朗,百千万亿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刹 。 又法华于此刹,联合余刹,三次变为一大清净刹等 。 至佛华严之华藏世界品,言此索诃界虽为普照十方炽然宝…

《真现实论宗依论(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