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最初托處,即名肉心 。 如是識于此處最初托,即從此處最後舍。
既知胎成由識、有托胎識;複知此識無始恒轉若流,未有斷絕;則今生之前非無前生,今生之後非無後生。而所爲或善不善之業,皆熏持于此識中,將牽之以受種種身,死生流轉,則其有叁世業果相續也明矣!
叁 有情中有身問題
前者言健達縛或中有身,乃生此一問題。康有爲嘗問曰:佛陀五趣生死、叁世業果之說,大有裨于人群道德,但其所依以施設有情流轉相續者,乃在乎中有身;若中有身之事實不明,則五趣流轉叁世相續之義,無從安立。今按佛陀說法,應機淺深,對人天機說續有情,以除異生斷執──今此唯物科學皆爲斷執──;對叁乘機說人無我,以離外道常執;對大乘機說唯有識,以空余乘法執。通人無我,達唯有識,則不須立此中有身,自明諸趣流轉之業果相。而康氏宗在人群道德,則人天機也,應說續有情以除異生之斷執,故當一解中有身義。中有身、古譯中陰身。有謂諸有,陰謂五蘊。有即五蘊,非五蘊外之有;蘊即諸有、非諸有外之蘊;表蘊是有曰有,表有是蘊曰蘊,故蘊與有同實而異其義。伽耶、譯身,是“一聚”義。有諸蘊法集爲一聚,是爲有身,亦曰蘊身。雲中有身、中蘊身者,謂于一期死生分爲四有:一、生有,當初受生位。二、本有,當已生未死之位。叁、死有,當正死之位。四、中有,當乍死未生之位,謂“業識”于現報身已舍、後報身未得之中間所有之一蘊聚,名曰中有身也。然本有身死而中有身生,中有身實一新生起之五蘊聚,非從本有身或死有身所離出之一分,故不同俗說所指潛軀殼內之靈魂神我。蓋俗計之魂神,是一實常個體,活時棲軀殼內爲軀殼主,死時離軀殼而獨存,再取他種軀殼棲住,此中有身乃是死初別成一幽隱微細五蘊聚,即指此幽微五蘊聚曰中有身而已。故中有身備具形狀、根識、壽量,實爲別一過渡之業報身。經論言之參差,難具征引,茲錄瑜伽論資依據:
又諸衆生將命終時,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長時所習我愛現行,由此力故謂我當無,便愛自身,由此建立中有身報。若預流果及一來果,爾時我愛亦複現行,然此預流及一來果,于此我愛由智慧力數數推求,製而不著;猶壯丈夫與羸劣者共相粗力能製伏之,當知此中道理亦爾。若不還果──無我愛者──,爾時我愛不複現行──,中有不生。
雲何──中有身──生?由我愛無間已生故 , 無始樂著戲論因已熏習故──我法執──,淨不淨業因已熏習故。彼所依體──一切種識──,由此二因增上力故,從自種子,即于是處中有異熟無間得生。死生同時,如秤兩頭,低昂時等。而此中有必具諸根。造惡業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陰闇夜;作善業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是極清淨天眼所行──所見──,彼于爾時,先我愛心不複現行,識已住故。然于境界起戲論愛,隨所當生,即彼形類中有而生。又中有眼猶如天眼,無有障礙,唯至生處,所趣無礙,如得神通亦唯至生處。又由此眼見己同類中有有情,及見自身當所生處。又造惡業者,眼視下淨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緣,極七日住;有得生緣即不決定。若極七日未得生緣,死而複生,極七日住;如是展轉,未得生緣乃至七七日住。自此以後,決得生緣。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于此類生,若由余業可轉;中有種子轉者,便于余類中生。又此中有有種種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間生故;或名健達縛,尋香行故,香所資故;或名意行,以意爲依往生處故,此說身往,非心緣往;或名趣生,對生有起故。當知中有除無色界,遍于一切生處。又造惡業者,謂屠羊雞豬等隨其一類,由住不律儀衆同分,故作感那落迦惡不善業,及增長已;彼于爾時,猶如夢中,自于彼業所得生處,還見如是種類有情及屠羊等事,由先所習,熹樂馳趣,即于生處境色所礙,中有遂滅,生有續起。彼將沒時,如先死時見紛亂色,如是乃至生滅道理,如前應知。又彼生時,唯是化生,六處──官體──具足。複起是心而往趣之,謂我與彼嬉戲受樂,習諸技藝;彼于爾時顛倒謂造種種事業及觸冷熱。若離妄見,如是相貌尚無趣欲,何況往彼!若不往彼,便不應生。…………又于旁生、人等衆同分中將受生時,于當生處見已同類可意有情,由此于彼起其欣欲,即往生處,便被拘礙。死生道理,如前應知。
于是有疑問焉,諸業報身不出五趣──即六生類──,此中有身既爲一業報身,于五趣中屬何趣乎?若已屬于五趣之一,如何乃非後有而是中有?若非屬于五趣,如何乃有“趣所不攝”之業報身?今解之曰:中有身雖亦業報身,但以此身專爲前身已舍、後身未得、中間稍有停泊而受,故或言至久唯七日,或言可七七日,或言雖不限長短七日必一死生。古師喻爲調任候用之官,前任乍卸,後任未定,于其中間暫爲旅驿舟車之客。即茲旅驿舟車之客,喻中有身。在官固有專職,在客亦有定分,故亦業報。然以爲遷轉經過上暫寓而受,故爲五趣不攝之中有身。然悟無我唯識,何以不須安立中有身耶?曰:明十二有支緣起之流轉,故悟無我。未悟唯識者,以過去二支惑、業,現在七支苦、惑,未來叁支業、苦,明諸趣死生相續。達唯識者,明現在十支、未來二支之生死流轉。皆已明非常非斷之業果流者,叁世業果義成,故不須更立中有身;而同時亦明中有身唯五蘊及唯識,了中有身之實相也。
四 有情之心理問題
西洋傳統心理學,淺狹未盡心理內容之深廣。其始爲基督教所謂靈魂之學;繼在文藝複興時代,演化爲研究唯心論所謂“內心精神”之學;繼爲研究意識之學。故其所雲心理學者,始終立在與肉體或外物或客觀相對之一方面,爲研究所謂靈魂或內心或意識之學也。而所謂傳統心理學,亦至演爲意識心理學乃成立。此意識心理學,若探究其源于上古之希臘哲學者,所謂意識,僅側重“知識”之研究;繼由盧梭等特注重感情;又由康德等特注重意志;乃並列知識、感情、意志爲構成意識之叁成分。知、情、意叁分法之心理學,遂爲百年來傳統之定例。然所研究之意識,大抵指成人醒時、顯然之心理現象言;繼研究到成人睡時及兒童、動物等本能反射作用,有非顯然之意識所能包括者,遂有“潛意識”、“阈下意識”之說明以濟其窮。
然傳統心理學,其研究之對象爲成人意識,其研究之方法以內省爲主。繼因內省之經驗各人不同,不能成爲科學之公列,漸多注重觀察方法,不足則加以人工之試驗。以成人意識之不易觀察也,而務以群衆或兒童或動物心理爲察驗之對象,于是漸變其研究之方法,以觀察試驗爲主而取銷內省;專主觀察試驗,以求合于研究物理之科學方法,成立等于物理之一般公例,乃有“行爲派心理學”興起。行爲派心理學,創于美國之瓦特生。此派以基于物理“反射作用”及“交替反應”,說明一切心理現象,皆目之曰行爲。以唯是行爲故,主張取銷意識。有藉思想以證有意識者,則目思想爲“隱微言語”而取銷思想;有藉動機以證有意識者,則目動機爲遲延反應而取銷動機。然思想、意識等,本爲非物理的“心理名義”,故研究意識等學可名心理學;今行爲派既一切解說爲基于物理所起行爲而取銷一切心理名義矣,顧猶襲用心理學之一名,殊爲不合;然非有“行爲學”即可取銷“心理學”也。就有情、無情之色法以研究說明者。爲物理學、生理學等;就有情之心法以研究說明者,爲心理學;就有情無情之心色法各行動事爲以研究說明者,爲行爲學;就人之行爲以究明其規範者,爲倫理學。然對行爲學既可別有物理學、生理學、倫理學,何獨不可對行爲學而別有心理學?
若以心理不能離行爲而存在,故但以行爲學包括心理學而不能別有心理學者,然行爲即動作,凡有皆動,絕無可離行爲動作而存在者,則亦應以物理等不能離行爲故別無物理等學。反之,行爲派既許對行爲學別有生理學等,豈不應許別有心理學耶?行爲派難之曰:行爲不離物理、生理,而物彼理、生理,非無特有之德,故應別有物理、生理諸學。而心理則正是行爲,別無特有之德;換言之、心理學與行爲學名異實同,故今既正其名曰行爲學,不應別有心理學也。答曰:心理非無特有之德,證據正複不遠。行爲派雲:“我們也可以說物質界可有時間或空間超越性,不過物質沒有自覺罷了”。行爲派既赫然承認有此自覺,又承認是物質所無,則此自覺非心理之特德,是何?無自覺的行爲是物理的行爲,有自覺的行爲是心理的行爲,雖皆不離行爲,對行爲學即不妨別有物理學,亦何妨別有心理學!蓋凡自覺即是心理,心理雖複非一,若無自覺即非心理。有情衆生所有之“情”,換言之,即是有自覺而已。既自覺矣,即被知矣──如自證分之知見分──,何嘗不在“可知範圍”中耶?若唯以但可爲客觀之色法爲可知,而不知可兼爲主客觀之心理亦可知,且撥之爲無有;則如光中昭顯諸象,謂唯有諸象而無光,不睹光光自昭互顯,非狂愚耶!雖然、行爲學有裨益于心理學之研究,亦猶物理學、生理學之能有裨益于心理學之研究也。
除行爲派之外,近有另標爲聯念派、完形派、生機派者。生機派以杜裏舒爲代表,假定有一“隱德來希”──生機──,爲區別生物與非生物之要素,以之說明一切心理。此隱德來希者,乃靈魂論之理論化,雖近于藏識之變起根身及由種子發生諸識,然未有精審之觀察,頗涉含混。而完形派以惠墨塞苛勒老夫卡爲代表,頗能說明心理由衆緣互成之一點;但從知覺據爲起點,只可以說明第六意識之心理現象,未能究及前五識及後二識之心理。聯念論從心理分析至感覺爲原點,然後聯合以解說知覺、記憶等種種心理作用,爲相承培根、洛克以來之機械論心理學,只及由前五識關系以說到第六識;即于前五識色根性境刺激反應與諸心心所皆衆緣互成義,亦有缺漏…
《真現實論宗依論(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