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最初托处,即名肉心 。 如是识于此处最初托,即从此处最后舍。
既知胎成由识、有托胎识;复知此识无始恒转若流,未有断绝;则今生之前非无前生,今生之后非无后生。而所为或善不善之业,皆熏持于此识中,将牵之以受种种身,死生流转,则其有三世业果相续也明矣!
三 有情中有身问题
前者言健达缚或中有身,乃生此一问题。康有为尝问曰:佛陀五趣生死、三世业果之说,大有裨于人群道德,但其所依以施设有情流转相续者,乃在乎中有身;若中有身之事实不明,则五趣流转三世相续之义,无从安立。今按佛陀说法,应机浅深,对人天机说续有情,以除异生断执──今此唯物科学皆为断执──;对三乘机说人无我,以离外道常执;对大乘机说唯有识,以空余乘法执。通人无我,达唯有识,则不须立此中有身,自明诸趣流转之业果相。而康氏宗在人群道德,则人天机也,应说续有情以除异生之断执,故当一解中有身义。中有身、古译中阴身。有谓诸有,阴谓五蕴。有即五蕴,非五蕴外之有;蕴即诸有、非诸有外之蕴;表蕴是有曰有,表有是蕴曰蕴,故蕴与有同实而异其义。伽耶、译身,是“一聚”义。有诸蕴法集为一聚,是为有身,亦曰蕴身。云中有身、中蕴身者,谓于一期死生分为四有:一、生有,当初受生位。二、本有,当已生未死之位。三、死有,当正死之位。四、中有,当乍死未生之位,谓“业识”于现报身已舍、后报身未得之中间所有之一蕴聚,名曰中有身也。然本有身死而中有身生,中有身实一新生起之五蕴聚,非从本有身或死有身所离出之一分,故不同俗说所指潜躯壳内之灵魂神我。盖俗计之魂神,是一实常个体,活时栖躯壳内为躯壳主,死时离躯壳而独存,再取他种躯壳栖住,此中有身乃是死初别成一幽隐微细五蕴聚,即指此幽微五蕴聚曰中有身而已。故中有身备具形状、根识、寿量,实为别一过渡之业报身。经论言之参差,难具征引,兹录瑜伽论资依据:
又诸众生将命终时,乃至未到惛昧想位,长时所习我爱现行,由此力故谓我当无,便爱自身,由此建立中有身报。若预流果及一来果,尔时我爱亦复现行,然此预流及一来果,于此我爱由智慧力数数推求,制而不著;犹壮丈夫与羸劣者共相粗力能制伏之,当知此中道理亦尔。若不还果──无我爱者──,尔时我爱不复现行──,中有不生。
云何──中有身──生?由我爱无间已生故 , 无始乐著戏论因已熏习故──我法执──,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一切种识──,由此二因增上力故,从自种子,即于是处中有异熟无间得生。死生同时,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而此中有必具诸根。造恶业者,所得中有如黑羺光,或阴闇夜;作善业者,所得中有如白衣光,或晴明夜。又此中有是极清净天眼所行──所见──,彼于尔时,先我爱心不复现行,识已住故。然于境界起戏论爱,随所当生,即彼形类中有而生。又中有眼犹如天眼,无有障碍,唯至生处,所趣无碍,如得神通亦唯至生处。又由此眼见己同类中有有情,及见自身当所生处。又造恶业者,眼视下净伏面而行,往天趣者上,往人趣者傍。又此中有若未得生缘,极七日住;有得生缘即不决定。若极七日未得生缘,死而复生,极七日住;如是展转,未得生缘乃至七七日住。自此以后,决得生缘。又此中有七日死已或即于此类生,若由余业可转;中有种子转者,便于余类中生。又此中有有种种名:或名中有,在死生二有中间生故;或名健达缚,寻香行故,香所资故;或名意行,以意为依往生处故,此说身往,非心缘往;或名趣生,对生有起故。当知中有除无色界,遍于一切生处。又造恶业者,谓屠羊鸡猪等随其一类,由住不律仪众同分,故作感那落迦恶不善业,及增长已;彼于尔时,犹如梦中,自于彼业所得生处,还见如是种类有情及屠羊等事,由先所习,熹乐驰趣,即于生处境色所碍,中有遂灭,生有续起。彼将没时,如先死时见纷乱色,如是乃至生灭道理,如前应知。又彼生时,唯是化生,六处──官体──具足。复起是心而往趣之,谓我与彼嬉戏受乐,习诸技艺;彼于尔时颠倒谓造种种事业及触冷热。若离妄见,如是相貌尚无趣欲,何况往彼!若不往彼,便不应生。…………又于旁生、人等众同分中将受生时,于当生处见已同类可意有情,由此于彼起其欣欲,即往生处,便被拘碍。死生道理,如前应知。
于是有疑问焉,诸业报身不出五趣──即六生类──,此中有身既为一业报身,于五趣中属何趣乎?若已属于五趣之一,如何乃非后有而是中有?若非属于五趣,如何乃有“趣所不摄”之业报身?今解之曰:中有身虽亦业报身,但以此身专为前身已舍、后身未得、中间稍有停泊而受,故或言至久唯七日,或言可七七日,或言虽不限长短七日必一死生。古师喻为调任候用之官,前任乍卸,后任未定,于其中间暂为旅驿舟车之客。即兹旅驿舟车之客,喻中有身。在官固有专职,在客亦有定分,故亦业报。然以为迁转经过上暂寓而受,故为五趣不摄之中有身。然悟无我唯识,何以不须安立中有身耶?曰:明十二有支缘起之流转,故悟无我。未悟唯识者,以过去二支惑、业,现在七支苦、惑,未来三支业、苦,明诸趣死生相续。达唯识者,明现在十支、未来二支之生死流转。皆已明非常非断之业果流者,三世业果义成,故不须更立中有身;而同时亦明中有身唯五蕴及唯识,了中有身之实相也。
四 有情之心理问题
西洋传统心理学,浅狭未尽心理内容之深广。其始为基督教所谓灵魂之学;继在文艺复兴时代,演化为研究唯心论所谓“内心精神”之学;继为研究意识之学。故其所云心理学者,始终立在与肉体或外物或客观相对之一方面,为研究所谓灵魂或内心或意识之学也。而所谓传统心理学,亦至演为意识心理学乃成立。此意识心理学,若探究其源于上古之希腊哲学者,所谓意识,仅侧重“知识”之研究;继由卢梭等特注重感情;又由康德等特注重意志;乃并列知识、感情、意志为构成意识之三成分。知、情、意三分法之心理学,遂为百年来传统之定例。然所研究之意识,大抵指成人醒时、显然之心理现象言;继研究到成人睡时及儿童、动物等本能反射作用,有非显然之意识所能包括者,遂有“潜意识”、“阈下意识”之说明以济其穷。
然传统心理学,其研究之对象为成人意识,其研究之方法以内省为主。继因内省之经验各人不同,不能成为科学之公列,渐多注重观察方法,不足则加以人工之试验。以成人意识之不易观察也,而务以群众或儿童或动物心理为察验之对象,于是渐变其研究之方法,以观察试验为主而取销内省;专主观察试验,以求合于研究物理之科学方法,成立等于物理之一般公例,乃有“行为派心理学”兴起。行为派心理学,创于美国之瓦特生。此派以基于物理“反射作用”及“交替反应”,说明一切心理现象,皆目之曰行为。以唯是行为故,主张取销意识。有藉思想以证有意识者,则目思想为“隐微言语”而取销思想;有藉动机以证有意识者,则目动机为迟延反应而取销动机。然思想、意识等,本为非物理的“心理名义”,故研究意识等学可名心理学;今行为派既一切解说为基于物理所起行为而取销一切心理名义矣,顾犹袭用心理学之一名,殊为不合;然非有“行为学”即可取销“心理学”也。就有情、无情之色法以研究说明者。为物理学、生理学等;就有情之心法以研究说明者,为心理学;就有情无情之心色法各行动事为以研究说明者,为行为学;就人之行为以究明其规范者,为伦理学。然对行为学既可别有物理学、生理学、伦理学,何独不可对行为学而别有心理学?
若以心理不能离行为而存在,故但以行为学包括心理学而不能别有心理学者,然行为即动作,凡有皆动,绝无可离行为动作而存在者,则亦应以物理等不能离行为故别无物理等学。反之,行为派既许对行为学别有生理学等,岂不应许别有心理学耶?行为派难之曰:行为不离物理、生理,而物彼理、生理,非无特有之德,故应别有物理、生理诸学。而心理则正是行为,别无特有之德;换言之、心理学与行为学名异实同,故今既正其名曰行为学,不应别有心理学也。答曰:心理非无特有之德,证据正复不远。行为派云:“我们也可以说物质界可有时间或空间超越性,不过物质没有自觉罢了”。行为派既赫然承认有此自觉,又承认是物质所无,则此自觉非心理之特德,是何?无自觉的行为是物理的行为,有自觉的行为是心理的行为,虽皆不离行为,对行为学即不妨别有物理学,亦何妨别有心理学!盖凡自觉即是心理,心理虽复非一,若无自觉即非心理。有情众生所有之“情”,换言之,即是有自觉而已。既自觉矣,即被知矣──如自证分之知见分──,何尝不在“可知范围”中耶?若唯以但可为客观之色法为可知,而不知可兼为主客观之心理亦可知,且拨之为无有;则如光中昭显诸象,谓唯有诸象而无光,不睹光光自昭互显,非狂愚耶!虽然、行为学有裨益于心理学之研究,亦犹物理学、生理学之能有裨益于心理学之研究也。
除行为派之外,近有另标为联念派、完形派、生机派者。生机派以杜里舒为代表,假定有一“隐德来希”──生机──,为区别生物与非生物之要素,以之说明一切心理。此隐德来希者,乃灵魂论之理论化,虽近于藏识之变起根身及由种子发生诸识,然未有精审之观察,颇涉含混。而完形派以惠墨塞苛勒老夫卡为代表,颇能说明心理由众缘互成之一点;但从知觉据为起点,只可以说明第六意识之心理现象,未能究及前五识及后二识之心理。联念论从心理分析至感觉为原点,然后联合以解说知觉、记忆等种种心理作用,为相承培根、洛克以来之机械论心理学,只及由前五识关系以说到第六识;即于前五识色根性境刺激反应与诸心心所皆众缘互成义,亦有缺漏…
《真现实论宗依论(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