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诸各派与行为派皆不无一长,而各有偏执,取其众长,去其偏执,更进而为佛陀心理学之研究,庶其有渐明心理真相之可能!
五 器界之苏迷卢等问题
苏迷卢虽说为太阳系之总称,然按之向来流传之佛说,有诸多不符。一曰、形量不符:向来说苏迷卢立体高十六万逾缮那量,底面纵横直径八万逾缮那量;腰身瘦小,虽无定说,至小当有直径二万逾缮那量,此如何可云是太阳系耶?二曰、日月不符:向来说日轮五十一逾缮那量,月轮小一逾缮那量,绕苏迷卢,于四洲互见为昼夜。别有日天子、月天子率眷各居日月轮内。日月之蚀,由阿素洛执持,如何可云日球是忉利天,且会通月球绕地、地球绕日之说耶?三曰、诸星不符:向来说星形量,最小只三拘卢舍量,最大不过十八拘卢舍量,水、火、木、金、土与罗睺、计都──慧星──皆在其内。且说二十七或二十八宿管诸地方,十二宫本命星管人生命,与中国之俗传相似。此如何可会通近代天文学上所说行星等耶?答曰:此诸所疑,诚如来难。形量稍可通释:地球绕日,每日移动,然每一日各有日之反面,为地球上之所不见,海平线上隐说所见之面,海平线下隐说不见反面,底面则各为所见之日轮正面,亦图甲乙示之:
甲图是地球绕日成岁图
乙图则剖春秋所见日轮之各一面
甲图是地球绕日成岁图;乙图则剖春秋所见日轮之各一面,即成苏迷卢形所言之量。随俗假设,不能为准,前已言之。且印度俗言八万或八万四千,意云“极多数量”,犹言日球形量极大,地球距离日轮之量极远,量数极多,寄言八万而已。前此曾言佛陀之说,或不违世间之俗情,应机而谈,则随昔时印度常俗或学者间之说;先既申明,今当随现时之学者世间而说,则于日月星宿诸不符者,虽应刊落不取,亦无违于佛陀学之原则。
六 情器之生命由来问题
前言有情及植物之生命,不从神造而有,不从物质化合而成,亦不定从他世界所传来;而各从一切种识及其中之潜在自种生。诸各有一切种识之生命──有情──,不以生而遽有,故未生以前有前世;不以死而断灭,故既死以后有后世;既生未死之间则为今世,故成三世。前世之前有前世,后世之后有后世,前前无始,后后无终,故前后今成无世量。生命流行三世无量世而不断灭故,造于昔、今,责于今后;业报相寻,早迟莫逃。于是人与人或人与有情相偶之道德,乃有利他则两利、害他则两害之自然律;人与人或人与有情相学之教育,乃有悟他则两悟、迷他则两迷之自然律;由道德与教育之有此自然律,于是道德相感,教育相引,可由人而进化超人,由超人而进化至超超人。违此道德教育之自然律,则由人沦坠三恶趣,或流转于异生类中,不能进化至超超人。进化也,教育也,道德也,皆基于无始生命之不断。然现代之生物学者,观诸有生命者,或分裂生,或产卵、孕胎生,或单性生,或两性生,其类虽殊,要皆子体从母体生。至寻地球上生命之起源,有言陨星坠空,从他世界载生命种子以传来;有言由半流质之炭素化合物,偶经酵素作用而成,故蛋白质等有机物,今皆可由无机物以造成;有言地球之质点中本有生命,得适当之机缘,遂出现而生生不已。起源如此,则可知各个生命之终于死而断灭,将来地球破坏,或气候变更至不宜生物,则全地生命之亡灭亦可推知;乌有不断之生命哉?答曰:若云生命皆从他生,地球上生命由他世界以传来,然他世界生命仍从他生,并非最初生命,故对于生命之起源,说如未说。若云最初生命从无机物化合而出,如无机物造成蛋白质等,然所造之蛋白质等仍无生命。生人有生命也,死尸无生命也,所造蛋白质等死尸,不能证成生命由无机物化合而出。俗传腐草化萤,湿地生虫,今照以显微镜,知亦由萤与虫之微卵生,不从腐草等之无机物生。盖生命之必有精神,无精神之物质必无生命,此有机物与无机物之所以分也。如以刀及手同插入于水,而手生寒凉之感觉,刀则无感觉焉;一刀以至聚无量刀,以多种之形式而变易其聚合,亦不能令生感觉焉。故生命中感观等精神,乃各从其“自种”生,犹物质之各从其“自种”生,决不从物质之聚合变化生也。若云地球等质点中本有生命,得缘而遂出现,此诚稍可通矣;然生命之潜在,为生命之种子非即生命,值缘出现乃为生命。一切种识及精神物质诸种子,周遍无始,潜转不断;值缘乃出。现为地球以至为诸生物,各从其自种生,不得谓从地球生也。盖量之分合与体质之变化有异,合十升水为一斗水,分一斗水为十升水,此量之分合无关于体之变化,体固无异,量亦仍等。一分水、以化学药品化为“氢”二分、“氧”一分,此体之变化亦关于量之变化,量既不等,体亦大异。凡非分合而是变化,必非但由现事分合所成,乃别由其自种为主,加入诸现事中或摄或拒,乃成为水、为氢、为氧。故水与氢、氧,虽互为现起之缘,而其现起实各有其自种。由此可知地球体为生命出现之缘,而生命之现起亦各有其自种。有情以一切种识为自种,各精神物质以一切种识中之各种子为自种,得缘则兴,失缘则潜。故有情之生命,无始流转,兴潜不断。彼生物学者之臆说,皆违事实。于是今说乃为现实真相,生命之不断明,则前所言道德、教育之自然律皆可为决定之真理,而人生亦有互助与进化之可期矣。
七 超情佛刹之余义
问曰:若应化身刹亦超情佛刹中摄,应别无有有情器界,已皆摄在三类应化佛刹中故?答曰:据现行言,上上能摄下下,下下不摄上上。若非超情佛刹有此应化身刹,则有情无上达之缘,佛圣亦无下被之化。上下隔绝,何由教导有情令亦成佛?故依异生──凡夫──,既言有情器界,复依圣者而言应化身刹,此于一事立二名义,以此一事关系能化圣者、所化异生之二方故,亦由二方关系和合成故。天台家名曰凡圣同居刹,谓六凡、四圣之所同也。然应可作三句分别:一、纯秽刹:谓有一类有情器界,经一度乃至多度之成住坏空都无佛陀应化其中,但名有情器界,不名应化佛刹。然佛圣虽不现成佛之相,亦应有同事潜化其中者,故亦名凡圣同居刹。其后由坏空而又成住时,若既转变,不在此例。二、秽增刹,或微净刹:虽有佛圣应化其中,然有佛时少而无佛时多,如此索诃界是。在有佛化期中亦名应化佛刹,在无佛化期中应但可名有情器界。圣者常所同居,故当名凡圣同居刹。然上二类,皆由三界所系诸有情类之所变成,正名有情器界。于第二类,亦旁属超情佛刹耳。三、秽减刹,或少净刹:此由佛于菩萨位中本愿行力,摄化有情所共变成,若阿弥陀刹、药师琉璃光刹等,常时有佛应化其中,当名应化佛刹,且通他受用佛刹也。然其中所化有情,亦有未登圣位者,故亦名凡圣同居刹。则凡圣同居刹名义,较应化佛刹之名义为宽广也。兹表如下:
┌纯秽刹┐
│ ├但名有情器界
凡圣同居刹┤秽增刹┤
│ ├亦名应化佛刹
└秽减刹┘
问曰:凡圣同居刹既包括应化佛身刹,诸经论中唯说法性、受用、应化三种超情佛刹,此胜应化佛之净刹又邻接于他受用佛身刹;照天台家又于凡圣同居刹与实报庄严刹──受用佛刹──之间加设一方便有余刹,以为佛陀应化阿罗汉、辟支佛所居之刹,又将位置于何处耶?答曰:此亦为天台家所特殊之一点,似无至教明文可据。约义而会通之,则有二义:阿罗汉、辟支佛之回心修大乘行者,仍居大乘地前之资粮位,故彼云方便有余刹,当即指胜应化佛刹之一分而言。阿罗汉、辟支佛之不发大乘心而灭身者,则彼云方便有余刹,当即指法性身刹中一分“生空法性”而言。佛菩萨亦同证此生空法性,故得寄言佛亦应化其中。故虽约义加设此方便有余刹,仍不出法性、受用、应化三种佛刹也。
第三章 所知现实蕴素
所知现实成事,前已以所知之有情器界及超情佛刹之四节说明之。此现实成事中所含蕴之材素,今次当说。然今真现实论者所说之现实蕴素,与科学等理化学上所分析之原素,貌虽相似,其实大不同也。故应先知二义:一者、本体论上,彼先认执前身器等为实在体之变成物,别有物之本原实体为因。体有质、力合变成物。分析以求其原始之实质,则曰化学;分析以考其原始之实力,曰物理学;近由发见质、力不分离故,统以分析考求物体之质、力者,曰物理学或物力学。以其分析诸物所获之质力为本因,然后综合结构以成为现实身器等。今谓不然,现实之身器等虽为幻事,若云实在则皆即为实在,别无此外之原始实在体及其质力以为本元,以无始故亦无元也。反之、则无变非始,亦无事非元。换言之,则现变实事即实在,亦现变实事即本元也。然一现变实事当前,其相续相摄中,各别含蕴种种关系。即以其所各含蕴之种种关系,说为所含蕴之材素。就彼所含蕴之材素,说为因缘等,而说此为果;其实因缘等即果,果亦即因缘等也。就果而观之无别因缘等,就因缘等而观之无别果;果非在于因缘等外,因缘等非在于果外。故──彼之实体,或说是物、或说实在、或说是我,故等唯神 、 唯我──科学等为唯物主义等,而今为真现实论也。二者、彼依算学──数学、空量、时量、重量等──、逻辑学、化、药、机械等而为分析,此依能知所知上之正所知相而为分析;可名彼为“ 物体──我法执所执之实我实法──之元子论”,此为“知识──能知所知──之蕴素论”。故彼为唯物主义等,而此为真现实论也 。 先明此二不同之义,乃可进论由真现实论者之方法所知之现实蕴素。
第一节 大蕴处界
一 四大与六大
四大为俗情与学者之世间说,佛陀学因顺之,小乘学改进而说之,大乘学更加改进而说之。或仍说为四大,或增说为六大,或改名为四界、六界,所言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是也。谓观察内身外器之现象,有安住之大地焉,在身即为…
《真现实论宗依论(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