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現實論宗依論(中)▪P17

  ..續本文上一頁。此諸各派與行爲派皆不無一長,而各有偏執,取其衆長,去其偏執,更進而爲佛陀心理學之研究,庶其有漸明心理真相之可能!

  五 器界之蘇迷盧等問題

  蘇迷盧雖說爲太陽系之總稱,然按之向來流傳之佛說,有諸多不符。一曰、形量不符:向來說蘇迷盧立體高十六萬逾繕那量,底面縱橫直徑八萬逾繕那量;腰身瘦小,雖無定說,至小當有直徑二萬逾繕那量,此如何可雲是太陽系耶?二曰、日月不符:向來說日輪五十一逾繕那量,月輪小一逾繕那量,繞蘇迷盧,于四洲互見爲晝夜。別有日天子、月天子率眷各居日月輪內。日月之蝕,由阿素洛執持,如何可雲日球是忉利天,且會通月球繞地、地球繞日之說耶?叁曰、諸星不符:向來說星形量,最小只叁拘盧舍量,最大不過十八拘盧舍量,水、火、木、金、土與羅睺、計都──慧星──皆在其內。且說二十七或二十八宿管諸地方,十二宮本命星管人生命,與中國之俗傳相似。此如何可會通近代天文學上所說行星等耶?答曰:此諸所疑,誠如來難。形量稍可通釋:地球繞日,每日移動,然每一日各有日之反面,爲地球上之所不見,海平線上隱說所見之面,海平線下隱說不見反面,底面則各爲所見之日輪正面,亦圖甲乙示之:

  甲圖是地球繞日成歲圖

  乙圖則剖春秋所見日輪之各一面

  甲圖是地球繞日成歲圖;乙圖則剖春秋所見日輪之各一面,即成蘇迷盧形所言之量。隨俗假設,不能爲准,前已言之。且印度俗言八萬或八萬四千,意雲“極多數量”,猶言日球形量極大,地球距離日輪之量極遠,量數極多,寄言八萬而已。前此曾言佛陀之說,或不違世間之俗情,應機而談,則隨昔時印度常俗或學者間之說;先既申明,今當隨現時之學者世間而說,則于日月星宿諸不符者,雖應刊落不取,亦無違于佛陀學之原則。

  六 情器之生命由來問題

  前言有情及植物之生命,不從神造而有,不從物質化合而成,亦不定從他世界所傳來;而各從一切種識及其中之潛在自種生。諸各有一切種識之生命──有情──,不以生而遽有,故未生以前有前世;不以死而斷滅,故既死以後有後世;既生未死之間則爲今世,故成叁世。前世之前有前世,後世之後有後世,前前無始,後後無終,故前後今成無世量。生命流行叁世無量世而不斷滅故,造于昔、今,責于今後;業報相尋,早遲莫逃。于是人與人或人與有情相偶之道德,乃有利他則兩利、害他則兩害之自然律;人與人或人與有情相學之教育,乃有悟他則兩悟、迷他則兩迷之自然律;由道德與教育之有此自然律,于是道德相感,教育相引,可由人而進化超人,由超人而進化至超超人。違此道德教育之自然律,則由人淪墜叁惡趣,或流轉于異生類中,不能進化至超超人。進化也,教育也,道德也,皆基于無始生命之不斷。然現代之生物學者,觀諸有生命者,或分裂生,或産卵、孕胎生,或單性生,或兩性生,其類雖殊,要皆子體從母體生。至尋地球上生命之起源,有言隕星墜空,從他世界載生命種子以傳來;有言由半流質之炭素化合物,偶經酵素作用而成,故蛋白質等有機物,今皆可由無機物以造成;有言地球之質點中本有生命,得適當之機緣,遂出現而生生不已。起源如此,則可知各個生命之終于死而斷滅,將來地球破壞,或氣候變更至不宜生物,則全地生命之亡滅亦可推知;烏有不斷之生命哉?答曰:若雲生命皆從他生,地球上生命由他世界以傳來,然他世界生命仍從他生,並非最初生命,故對于生命之起源,說如未說。若雲最初生命從無機物化合而出,如無機物造成蛋白質等,然所造之蛋白質等仍無生命。生人有生命也,死屍無生命也,所造蛋白質等死屍,不能證成生命由無機物化合而出。俗傳腐草化螢,濕地生蟲,今照以顯微鏡,知亦由螢與蟲之微卵生,不從腐草等之無機物生。蓋生命之必有精神,無精神之物質必無生命,此有機物與無機物之所以分也。如以刀及手同插入于水,而手生寒涼之感覺,刀則無感覺焉;一刀以至聚無量刀,以多種之形式而變易其聚合,亦不能令生感覺焉。故生命中感觀等精神,乃各從其“自種”生,猶物質之各從其“自種”生,決不從物質之聚合變化生也。若雲地球等質點中本有生命,得緣而遂出現,此誠稍可通矣;然生命之潛在,爲生命之種子非即生命,值緣出現乃爲生命。一切種識及精神物質諸種子,周遍無始,潛轉不斷;值緣乃出。現爲地球以至爲諸生物,各從其自種生,不得謂從地球生也。蓋量之分合與體質之變化有異,合十升水爲一鬥水,分一鬥水爲十升水,此量之分合無關于體之變化,體固無異,量亦仍等。一分水、以化學藥品化爲“氫”二分、“氧”一分,此體之變化亦關于量之變化,量既不等,體亦大異。凡非分合而是變化,必非但由現事分合所成,乃別由其自種爲主,加入諸現事中或攝或拒,乃成爲水、爲氫、爲氧。故水與氫、氧,雖互爲現起之緣,而其現起實各有其自種。由此可知地球體爲生命出現之緣,而生命之現起亦各有其自種。有情以一切種識爲自種,各精神物質以一切種識中之各種子爲自種,得緣則興,失緣則潛。故有情之生命,無始流轉,興潛不斷。彼生物學者之臆說,皆違事實。于是今說乃爲現實真相,生命之不斷明,則前所言道德、教育之自然律皆可爲決定之真理,而人生亦有互助與進化之可期矣。

  七 超情佛刹之余義

  問曰:若應化身刹亦超情佛刹中攝,應別無有有情器界,已皆攝在叁類應化佛刹中故?答曰:據現行言,上上能攝下下,下下不攝上上。若非超情佛刹有此應化身刹,則有情無上達之緣,佛聖亦無下被之化。上下隔絕,何由教導有情令亦成佛?故依異生──凡夫──,既言有情器界,複依聖者而言應化身刹,此于一事立二名義,以此一事關系能化聖者、所化異生之二方故,亦由二方關系和合成故。天臺家名曰凡聖同居刹,謂六凡、四聖之所同也。然應可作叁句分別:一、純穢刹:謂有一類有情器界,經一度乃至多度之成住壞空都無佛陀應化其中,但名有情器界,不名應化佛刹。然佛聖雖不現成佛之相,亦應有同事潛化其中者,故亦名凡聖同居刹。其後由壞空而又成住時,若既轉變,不在此例。二、穢增刹,或微淨刹:雖有佛聖應化其中,然有佛時少而無佛時多,如此索诃界是。在有佛化期中亦名應化佛刹,在無佛化期中應但可名有情器界。聖者常所同居,故當名凡聖同居刹。然上二類,皆由叁界所系諸有情類之所變成,正名有情器界。于第二類,亦旁屬超情佛刹耳。叁、穢減刹,或少淨刹:此由佛于菩薩位中本願行力,攝化有情所共變成,若阿彌陀刹、藥師琉璃光刹等,常時有佛應化其中,當名應化佛刹,且通他受用佛刹也。然其中所化有情,亦有未登聖位者,故亦名凡聖同居刹。則凡聖同居刹名義,較應化佛刹之名義爲寬廣也。茲表如下:

  ┌純穢刹┐

  │  ├但名有情器界

  凡聖同居刹┤穢增刹┤

  │  ├亦名應化佛刹

  └穢減刹┘

  問曰:凡聖同居刹既包括應化佛身刹,諸經論中唯說法性、受用、應化叁種超情佛刹,此勝應化佛之淨刹又鄰接于他受用佛身刹;照天臺家又于凡聖同居刹與實報莊嚴刹──受用佛刹──之間加設一方便有余刹,以爲佛陀應化阿羅漢、辟支佛所居之刹,又將位置于何處耶?答曰:此亦爲天臺家所特殊之一點,似無至教明文可據。約義而會通之,則有二義:阿羅漢、辟支佛之回心修大乘行者,仍居大乘地前之資糧位,故彼雲方便有余刹,當即指勝應化佛刹之一分而言。阿羅漢、辟支佛之不發大乘心而滅身者,則彼雲方便有余刹,當即指法性身刹中一分“生空法性”而言。佛菩薩亦同證此生空法性,故得寄言佛亦應化其中。故雖約義加設此方便有余刹,仍不出法性、受用、應化叁種佛刹也。

  第叁章 所知現實蘊素

  所知現實成事,前已以所知之有情器界及超情佛刹之四節說明之。此現實成事中所含蘊之材素,今次當說。然今真現實論者所說之現實蘊素,與科學等理化學上所分析之原素,貌雖相似,其實大不同也。故應先知二義:一者、本體論上,彼先認執前身器等爲實在體之變成物,別有物之本原實體爲因。體有質、力合變成物。分析以求其原始之實質,則曰化學;分析以考其原始之實力,曰物理學;近由發見質、力不分離故,統以分析考求物體之質、力者,曰物理學或物力學。以其分析諸物所獲之質力爲本因,然後綜合結構以成爲現實身器等。今謂不然,現實之身器等雖爲幻事,若雲實在則皆即爲實在,別無此外之原始實在體及其質力以爲本元,以無始故亦無元也。反之、則無變非始,亦無事非元。換言之,則現變實事即實在,亦現變實事即本元也。然一現變實事當前,其相續相攝中,各別含蘊種種關系。即以其所各含蘊之種種關系,說爲所含蘊之材素。就彼所含蘊之材素,說爲因緣等,而說此爲果;其實因緣等即果,果亦即因緣等也。就果而觀之無別因緣等,就因緣等而觀之無別果;果非在于因緣等外,因緣等非在于果外。故──彼之實體,或說是物、或說實在、或說是我,故等唯神 、 唯我──科學等爲唯物主義等,而今爲真現實論也。二者、彼依算學──數學、空量、時量、重量等──、邏輯學、化、藥、機械等而爲分析,此依能知所知上之正所知相而爲分析;可名彼爲“ 物體──我法執所執之實我實法──之元子論”,此爲“知識──能知所知──之蘊素論”。故彼爲唯物主義等,而此爲真現實論也 。 先明此二不同之義,乃可進論由真現實論者之方法所知之現實蘊素。

  第一節 大蘊處界

  一 四大與六大

  四大爲俗情與學者之世間說,佛陀學因順之,小乘學改進而說之,大乘學更加改進而說之。或仍說爲四大,或增說爲六大,或改名爲四界、六界,所言地界、水界、火界、風界、空界、識界是也。謂觀察內身外器之現象,有安住之大地焉,在身即爲…

《真現實論宗依論(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