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現實論宗依論(中)▪P9

  ..續本文上一頁亦有何資益耶?然所變之器界,本爲有情之“色根身”依持受用,故若于此有情身可有依持受用之器界,此有情識便應變爲彼之器界。但爲業果造受之階地所離隔,不因居處之此界他方而阻礙──頗同代表各種職業階級之國際團,但有階級之分,而無國界之別──。是故雖生他方器界──他界之空輪內──,然與此處有情居于業果階地相等之有情類,其異熟識,亦得變爲此處階地相等之有情身所資器界,彼亦可生于此爲依資故 。 彼一一界有情識變爲此界階地相等之器界既然,此界有情識變爲彼一一界階地相等之器界亦然。故此器界,于將壞及初成之時,雖無有情而亦現有此之器界;彼一一界階地相等之有情識,皆共變爲此故。彼于此界既然,此于彼一一界亦然。可爲圖解如下:

  器界與有情之關系

  然于此說猶有須補充者,則異其階地之有情,其異熟識雖不一切皆變不同階地之有情身所依器界,然亦有以特殊關系而變之者,若上界離生喜樂地之大梵天,兼領欲界;舍念清淨地之大自在天,兼領五有色身器地──即上表列之五階地──;又有上地將下生于某階地者,此諸上地有情識,應變爲有關系用之下地器界也。下地有情,亦有努力修戒定慧等行,將上生于某上級地、或某他方之淨土者,此諸下地有情識,應變爲有關系用之上地器界也。故雖僅就業識所變之器界言──諸佛菩薩願定通力所變者,下另說──,應有四句分別:

  一、現居及將生此方此階地之有情識共變;此最居主要之地位,故若無現居

  及將生之有情時,器壞漸滅。

  二、不來居此方之他方同等階地諸有情識共變。

  叁、此方居上地能兼領于此階地之有情識共變。

  四、此方、他方、土地、下地當生于此方此階地之有情識共變。

  有此四句,乃窮盡有情識共變器界,以爲色身依住資用之理由也。此方、他方有情,或以同等階地而轉生于他方此方同等階地;此方、他方有情,或以不同階地而轉生于他方此方不同階地。要之,可有轉生色身依資用者,其有情識皆應互共變爲可依資之器界。然此猶依一方一階地內諸有情器共受用者而言。然別受用,猶應注重各類各個有情業識各變之殊異也。各類變者,若共居于此方五趣雜居地者,例對于人生所見之江河,人生則爲水之受用;諸餓生等則見猛火或糞穢等而受用煎迫;諸天生等又見爲金、寶、琉璃、莊嚴而受用諸樂;在諸水族,又視同空氣而依爲窟宅。縮小言之,同在地球之人,苦樂相差霄壤;同在中國,同在上海,亦複業果差別。各個人各變不同者,如忉利天,于同食具成美惡迥殊之食味;人亦隨其特殊身心,于同一境感覺色、香、味、觸不同,竟不知孰爲正色、正聲、正味耶?故諸器界,雖由無數有情同業增上,變成相似之境,其實但有相似而無同一。各有情心身,各依資于各變之器界;各有情各爲一宇宙。時無本剽,空無邊中,乃爲盡理之談,符于現實。然諸有情同業、異業互爲順違增上緣力,或總或別,相壞相成,以變爲相似不相似之身器等,亦爲現實之事。由前故說一切種識緣起,由後故說法界無盡緣起。

  十二 人生于器界之依資

  前于器界,既說明其原理,今再就資人生所依持受用者,切實言之。人生直接所依持者,固在于地球之陸地,然日月之供給光熱,海蒙空氣之供給風雨等,亦有關于依持,否則,色身陸地亦不能依持也。至于受用日、月、光、氣、風、雨等,固多有直接間接關系;而尤以陸地及陸海所出産之礦植,供給于人生爲衣、食、住、行、康、樂之器用者爲要。大抵衣食取于陸海所産植物;住、行、康、樂之具,兼取陸海出産礦植以成。人生之生活,大都依賴于植物,故亦謂人爲寄生植物者。人之受用于礦植等,較旁生等爲特殊者,由手足分工而兩足能支持其全身直立。旁生亦曰橫生,人生亦曰豎生,亦由兩足能支持直立其身否而別 。 兩足能持身而直立,乃能運其兩手,別爲造作及受用于礦植之間。其造作受用于礦植之又一特殊力,則在能用于火,此亦旁生等所不能爲者。由能用火,于是能采用鋼、鐵、煤、炭、石油等,製成種種五金之器。馴至能利用蒸汽力、水力、電力,産生近代工藝製造諸增強五色根識感覺力之器──望遠鏡等──,于見知上擴辟向來不見知之境界;製造諸汽車、汽船、飛機等之交通器,鑿開向來不交通之阻隔。至于改造植物、動物之種類根身等,遂令死格式之自然界,亦呈以人力爲主變因之日新月異活潑形勢。人生之手乎,器界之火乎,二者實爲人生工作于器界種種異能之機括,亦爲人生受用于器界種種特長之基本;而依此亦愈見器界由有情識變之真相也。蓋由人生有何等之意欲情識,即可運用手、火變生何等之器界以依持受用。故交通于水星、金星、火星之他器界,亦決非絕對不可能之事。人乎!人乎!勉哉!勉哉!善用其手與火,以工作于器界,固不難改創變造之,以適于人生之依持受用,而不必以地球人滿爲患等,效彼杞人憂天之墜也。然旁生、人生等色身,則同爲須以器界爲依持而受用于器世間者;雖可由互相感通情願而資助爲用,然若強取其色身而寢皮食肉,用之如器界之礦植,則爲非理。蓋旁生等特爲吾人較愚蠢之幼弟,吾人當憫愛之,止其互爲傷殘而導之以共存共榮,爲友爲侶,至多亦責其爲仆役爲拘囚耳。甚至人相殺食,以他人色身爲工具、爲器物,而用之同于器界,則其犯分悖理之罪,更爲難恕。故人生當依持地界而受用于礦植之器;人生、旁生,則應相爲教導,面共工作生活,庶其人生可衣、食、住、行、康、樂于天地。

  第叁節 所知情器

  一 所知情器概論

  前者雖別論所知有情與所知器界,其實有情與器之世間相,密切關連,不能絕然分劃而說。雖于前二節中,亦曾說有情而及于器界,說器界而及于有情,猶有多分有情器界和合而現之事留待研述。且佛陀學中,雖分有情與無情之別,而草木諸生物,雖可合礦物統稱曰無情,然礦物無生而植爲生物,其間亦不能不有皎然之區別。且近人進之亦有言植爲有情同人者;退之亦有言人生亦無情同礦物者──若美國行爲派取銷心理學者;或則宣言萬物皆爲生物,有情無情不別──若德國赫克爾。此之叁者,甲可擴充爲心本論或唯心論;乙可擴充爲物本論或唯物論;丙可擴充爲生本論或唯生論。據其意,萬物只有程度之高下,無性質之別異,則有情與器亦無可分別。然按驗之現實,礦物、植物、動物叁者,固各有顯著之區別。動物能以音容表其苦樂之情,異于礦植,而特謂之有情;因謂植、礦曰無情物。植物能于死限前表其生態與表其死限後之死態,又與有情同能傳殖自類生種,異于礦物,與有情同謂之生物。礦物唯有與植、動共通之結散變化性,謂之無生死物。此固平允明顯,而無何隱秘難見者。依此分別,萬物應有四差別性:一、結散變化性,二、死限生殖性,叁、永續統攝性,四、自覺進化性。僅有第一性者,則爲礦質等無生物;有第一性、加有第二性者,則爲植等生物;有第一第二性、加有第叁性者,則爲人生以下之旁生等有情;有第一第二第叁性、加有第四性者,則爲人生以上之人生等有情。雖至天生及大乘聖猶有不能一概論者,然就人界情器觀之,則秩然不可逾越也。有情之永續統攝性,與自覺進化性,皆以其各有之一切種識,及此識互依之意、意識等而言;以有此故,同爲有情識者。人生之意識等較爲發達,由意識而現人生之創造生活,故別說有一自覺進化性。旁生之意識等,較爲昧劣,由異熟識受異熟之生活,故暫說無有自覺進化性;其實亦微有自覺進化之性也。由此有情與無情器之別,皎然應有。有情通于能變所變,無情唯是所變,如上言器由識變等。在無情物,植、礦之異,應更詳究。

  二 動植礦之關系與區別

  凡動植礦物,皆指其色聚以言。礦之色聚,指金、水等,別稱物質;植之色聚,指花、木等,別稱生物;動之色聚,指人、獸等,別稱“有色根身”。而其關系,統在能變現此諸色聚本質之一切種識──即異熟識──。器由異熟識共相種成熟力變,已如前說;有情有色根身,爲頌中“執受”之一分──另一分即是一切種──。論亦釋雲:“有根身者,謂異熟識不共相種成熟力故,變似色根──即眼、耳、鼻、舌、身中之神經系──、及根依處──即眼、耳、鼻、舌、身之血肉體──,即內──執受──大種及所造色”。又雲:亦有以共相種成熟力故,于他身根、依處亦變似彼;否應無能受用他身。由此,人等雖死,所余屍骸猶見相續。此說有情有色根身,有其二分:一分“五根細色神經”,唯以一切種識之不共相種變成造所造色,由我愛執藏識執爲自體;一分皮髒骨血等根所依處,雖以一切種識之不共相種變成造所造色,由我愛執藏識執爲自體,然亦由一切種識中自他有情共相種助,變成造所造色。故父母能生育子女,友侶之身亦能相爲受用。且其死後,雖不執爲自體,在他有情猶見屍骸續存──與他界同地有情共變器界故,于將壞時器界猶存理同──。由此有四分別:一、共共相種變,即前器界同處同地同受用者;二、共不共相種變,即前器界各類各個別受用者;叁、不共共相種變,即此所言色根依處;四、不共不共相種變,即此所言五根神經。由此例之,在一切種識中,“相種”可分叁類:一、共共相種曰共相種,礦物器界皆由此變;二、不共不共相種曰不共相種;叁、別加一類共不共、不共共相種,植物應由此變。其有死限生殖同根依處,故不共共;然無我愛執藏識執以爲自體,故共不共;合此二義,乃于一切種識中爲植物辟一特殊位置。要之,色聚中有情無情之區別,由于我愛執藏識執受爲自體與否──我愛執藏識,間接有末那關系。執受爲自體,爲有情色身;不執受爲自體,爲無情──礦、植、屍骸等。礦物、植物及根依處、淨色五根,其區別在一切種識中之“相種”不同:礦物,共相種變;植物及根依處,由共不共…

《真現實論宗依論(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