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現實論宗依論(上)▪P11

  ..續本文上一頁、不變釋,亦曰鄰近。句中前分爲助動詞等,余句亦用如助動詞者。前四皆爲句中以前分限定後分之義者。

  五、有財釋,亦雲多榖。全句如一形容詞者。此多由前類合成句轉成,亦爲第二次合成句。

  六、相違釋,亦雲對偶。句中兩名,立于平等並立之位,前分後分無關屬者。

  (一)依士釋多屬第六轉聲,然亦不拘限之。例成唯識論述記雲:“由抉擇所得滅,名爲擇滅,由第叁啭上依士釋”。梵雲缽啰底僧佉耶,此雲決擇;梵雲尼路馱,此雲滅。由決擇而得滅,合成“擇滅”之語。末用第叁啭聲,故以依士釋之。(二)持業釋,句中前後分名,雖各诠其一義,然同目于一事,故亦謂之同依。前分或爲名詞,或爲形容詞、助動詞,例成唯識論雲:“七持業釋,如藏識名,識即意故。六依主釋,如眼識等,識異意故”。意者,梵雲末那,思量爲義;識者,梵雲毗若那諵,分別爲義。曰意曰識,同目第七之用,故曰七持業識。若第六、雖同名意識,依第七意而名意識,故曰六依主釋。(叁)帶數釋,等于持業,但前分爲數詞而已。例雲六識,七識。(四)不變釋,不變者,謂其句語無尾聲啭變,全語用如助動詞也。例雲“念住”,實住定慧。若雲于定慧住,屬依主釋;然不雲定慧住曰念住者,念易知故,近定慧故。具足應雲近于“念”之“定慧”中住;猶雲近于“長安”之“終南”住。欲人易知,但曰“近長安住”,或“近念住”。“念”顯定慧所近之處,用顯住于定慧,故爲助動詞而尾聲不啭,同不變釋,或引伸之曰鄰近釋。(五)有財釋,多用他語轉以形容別一名者,例雲“覺者”。覺是菩提,者指佛陀,用“有菩提”形容“佛陀”,故曰覺者。或但以“覺”釋“佛”,則並所形容之一名省去,所謂以他爲自,全受他稱者也。故前分末之男女、一多等啭聲,必與所形容者全相一致。義林章雲:“論以唯識爲所成,名成唯識論,亦有財釋”。用“成唯識”叁字,爲“論”字之形容,指之曰“成唯識論”;或“能有成立唯識理之用”者,故有財釋。分析其式如下:

  ︵  ︵  ︵  ︵︵  ︵

  名  名  形  一名  一

  毗若底 摩呾刺多容悉  地言 奢薩呾羅言

  體  體

  詞  詞  詞  聲詞  聲

  ︶───︶────︶────︶︶────︶

  識  唯(或量)  成  論

  └─┬─┘  │  │

  持業  │  │

  └────┬───┘  │

  依  │

  主  │

  └───┬───┘

  有

  財

  以識即量,故持業識──或識之唯,亦依主釋──。唯識之成,故依主釋。以能“成唯識”爲“論”形容詞,故有財釋。若雲“成立唯識之論”,亦依主釋。蓋一語句,析之可爲多釋,有財釋于“成唯識論”之句內,特爲多釋中之一釋,故曰亦有財釋。(六)相違釋,並列二名以至多名,不相關屬成一語者。例雲立破真似。謂能立與能破,及真能立、真能破,與似能立、似能破也。雖或不用“與”“及”等連介詞嵌入解釋之時,則同有“與”“及”等連介詞者。以六合釋本,通用于“名”“與”“句”間者也。“立破真似”亦謂之句,猶“能立與能破”之成爲一句也。句及句身等構成例,近刊有阿彌陀經、楞伽經等梵文原典,當以梵文文典考其成例,茲不詳述。

  十 聲明之用與體

  聲明包舉語言文字,文字以語爲根,語言之用在名、句、味──味即字母,亦即文身,乃聲音之符號──。名、句、味乃聲上屈曲音韻,聲爲事體,名、句、味乃聲之“分位差別”,聲實、名句文假,故諸文語以聲爲體。或曰:語言雖用耳聞,文字乃由眼見。點畫等爲色之曲屈形狀,色爲事體,點畫等乃色之分位差別,色實、點畫等假,故未有文字前,所聞語言以聲爲體,既有文字,則聞語言音樂,或見文字圖畫,皆能解其所诠表義,故以聲、色爲體。或曰:就“能诠表于義”之事以明其體,則雲聲、色爲體,亦但循此人間之常俗耳。聾啞者之解義,則唯以“色”爲體,盲者多以聲觸爲體,在旁生等,多以聲、香、味、觸爲體。他有情界,或光色等,或香味等,或夢法等,皆得爲體。故以“色、聲、香、味、觸、法”爲體。或曰:文言有二:一者、顯義文言,色、聲、法等爲體;二者、顯境文言,諸識心等爲體。且色聲等即爲識心之所顯境,境含現量、比量一切所知事義,將所顯爲能顯,故唯以“識”爲體。或曰:窮究其本,諸識分別及所分別,皆以無分別之“現量實相”爲依,故皆應以現實──真如──爲體。或曰:體用重重,可別論之:真如爲體,識等爲用;諸識爲體,色等爲用;色、聲等事爲體,名等假位爲用。不至真如,顯體不盡;不至假名,明用不周。以用顯體,依體明用,體用重重,乃能周盡,圓滿融徹,如前相對絕對之算學觀,乃爲現實主義之聲明也。語言文字如此,借觀余法亦無不然。要之,皆爲現變實事,皆爲現事實性,皆爲現性實覺,皆爲現覺實變。能知現實所用工具,還即現實而已。

  第四節 立破真似

  一 立破真似概說

  立破真似,都指比量而言。有“爲自求知”之比量,如前現比真似節中所說。有“爲他令知”之比量,則當于此節中說之。詳此法者,曰因明學,廣有專書,茲但略陳綱要。立謂能立,以宗因喻爲能立具,立自所知令他知故。破謂能破,以宗因喻爲能破具,破他邪知令正知故。此能立破,皆以因喻成于宗義。若宗、若因、若喻,有諸過謬,則爲似能立、似能破;善離過謬,則爲真能立、真能破。此中要意,在于離諸謬似,真能立自所知、令他亦知,真能破他邪知、令成正知。蓋依第一節中真現比量,及比量中所用算數文語工具,于某事義之自共相,在自心中既成正知,觀他心中尚有未知,爲曉喻他,乃有所立。或觀他心,于某事義所知錯謬,爲改正他,乃有所破。若立若破,總爲悟他。而悟他之工具雖非一事──若測算及圖表等事──,主重之端,乃在言語文字。言語文字,發端在名,綴名成句,積句成論,至論、乃成悟他究竟之用。然則建論悟他,將以顯真祛似,應有原于現知自然,而歸于比知必然之論法,以爲共同遵循軌式,是非邪正,乃可判別。譬之弈棋,必依格子定數及其著法,乃有輸贏之結果可言也。明此立論法式,在西洋曰邏輯,在印度曰因明,而中國之名學,則交紐于現比真似與立破真似間,兩者皆未完成。蓋因明學雖以量論爲據,而其所主,則在立論之法,故屬于論理學。至量論,則爲哲學中之知識論,其大部分屬于五明中之內明。然陳那之量論,注重爲因明之依據,故于內明之知識論猶未窮極,窮極內明之知識論,乃在于法相唯識學。前于現比真似節中已略言之,而此節則言佛陀學中之因明學也。

  二 佛陀學之因明

  佛陀學嘗總括諸學藝曰五明:內明,聲明,因明,工巧明,醫藥明是也。內明爲體,聲明等四爲用。明者、學藝之謂。初節爲內明之一分,乃因明之依據,次即聲明一分,第叁節爲工巧明之一分,亦爲因明所依。佛陀學中之因明學,完成在釋迦後千年之陳那等。考此學成立之因緣,其內因在佛說之內明知識論,即四答、十四不記、墮負等論法。阿含、楞伽、深密暨小乘諸阿毗達磨,已兆其端。龍樹師弟諸論,廣破外小,漸具軌式,曾專集爲方便心論。次及無著、世親,複擯惡空,散見瑜珈、顯揚諸論。複有如實論之編纂。而在外緣,則有淵源于太古足目論師,而成立于釋迦後之正理論,爲今印度哲學中之正理一派,說四宗、五分、九因、二十二墮負處等。聲論、數論等派,依其法皆有理論之發展,與佛陀學者相辯論。集此內因外緣,加以陳那在內明之深悟,遂創爲佛陀學之因明學。複得其弟子天主之闡揚,護法、清辯、德慧、戒賢諸論師,乃皆依爲立論之標准。承此論法,分傳爲支那及印度、西藏之兩流派。在支那,則爲慈恩師資之推闡。在印度,則爲法稱、天喜、寶稱、無憂、寶作、靜法上等之詳審。此佛陀因明學之大抵可言者,今則更有日本及西洋諸學者,取資演繹歸納之邏輯學,比較攻錯,以相發明。在有智者,當重詳其短長所在,以成爲世界之論法。

  叁 佛陀因明學之實用

  佛陀學中,既以“爲自求知”之方法,屬于“現比真似”之量論──通內明、因明,或通五明之正不正知──,而以“立破真似”之因明學,專重在“爲他令知”之方法。故其實用,不同邏輯之用。其格式不以自求知識,而在設言論以立真破似曉悟他人。故邏輯之歸納、演繹,大抵爲依現量成比量、依比量成比量之量論──即知識論──;而于因明學爲他令知之實用方法,多未完密。于此一端,近之學者皆未認清,故于邏輯與因明之比較研究,不能知其要領。因明學既專在建論以立真破似而令他正知,後法稱諸賢,于自悟量論則得,于悟他因明猶失也。故陳那以前之古因明學,若瑜伽、顯揚、集論等,就立論之實際立場,先加注重。蓋立論之實際立場,賓主對揚,盛興論議,將以判決是非,辨定勝負,宜有共循之軌:一者首應區別論之性質,曰論體性,大別有四:一、隨俗習之論,二、故詭诤之論,叁、顯正理之論,四、爲教導之論。若審知立場之論衆,其所欲立之論在前一種,則當隨俗和光,置而不言;在第二種,則爲詭辯,故興诤謗,可謝絕曰:既唯詭诤,恕不參加。在第叁種,則爲立論對辯之真目的,乃應如法論辨。在第四種,乃爲先知知後知、先覺覺後覺之事,著書立說,端在乎此。故在佛陀學之立論,唯取後之二種,所謂由大悲智顯揚正理與教導學徒而曉悟他也。二者、則應審察立論處所。凡立論處,除“立論者”,應更有“對辯者”與“證義者”及“旁聽衆”。證義者之裁決,旁聽衆之贊否,皆有重大關系。故凡論辯真理,應在能決是非者前,及在樂解法義衆前。其證義者,應更谙知下二輪軌,所批判者乃得其當。叁者、論者應有“善成所立論”之功德:一、善知自他宗,二、音圓滿,叁、無畏,四、辯才,五、敦肅,六、…

《真現實論宗依論(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