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真现实论宗依论(上)▪P11

  ..续本文上一页、不变释,亦曰邻近。句中前分为助动词等,余句亦用如助动词者。前四皆为句中以前分限定后分之义者。

  五、有财释,亦云多榖。全句如一形容词者。此多由前类合成句转成,亦为第二次合成句。

  六、相违释,亦云对偶。句中两名,立于平等并立之位,前分后分无关属者。

  (一)依士释多属第六转声,然亦不拘限之。例成唯识论述记云:“由抉择所得灭,名为择灭,由第三啭上依士释”。梵云钵啰底僧佉耶,此云决择;梵云尼路驮,此云灭。由决择而得灭,合成“择灭”之语。末用第三啭声,故以依士释之。(二)持业释,句中前后分名,虽各诠其一义,然同目于一事,故亦谓之同依。前分或为名词,或为形容词、助动词,例成唯识论云:“七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六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意者,梵云末那,思量为义;识者,梵云毗若那諵,分别为义。曰意曰识,同目第七之用,故曰七持业识。若第六、虽同名意识,依第七意而名意识,故曰六依主释。(三)带数释,等于持业,但前分为数词而已。例云六识,七识。(四)不变释,不变者,谓其句语无尾声啭变,全语用如助动词也。例云“念住”,实住定慧。若云于定慧住,属依主释;然不云定慧住曰念住者,念易知故,近定慧故。具足应云近于“念”之“定慧”中住;犹云近于“长安”之“终南”住。欲人易知,但曰“近长安住”,或“近念住”。“念”显定慧所近之处,用显住于定慧,故为助动词而尾声不啭,同不变释,或引伸之曰邻近释。(五)有财释,多用他语转以形容别一名者,例云“觉者”。觉是菩提,者指佛陀,用“有菩提”形容“佛陀”,故曰觉者。或但以“觉”释“佛”,则并所形容之一名省去,所谓以他为自,全受他称者也。故前分末之男女、一多等啭声,必与所形容者全相一致。义林章云:“论以唯识为所成,名成唯识论,亦有财释”。用“成唯识”三字,为“论”字之形容,指之曰“成唯识论”;或“能有成立唯识理之用”者,故有财释。分析其式如下:

  ︵  ︵  ︵  ︵︵  ︵

  名  名  形  一名  一

  毗若底 摩呾刺多容悉  地言 奢萨呾罗言

  体  体

  词  词  词  声词  声

  ︶───︶────︶────︶︶────︶

  识  唯(或量)  成  论

  └─┬─┘  │  │

  持业  │  │

  └────┬───┘  │

  依  │

  主  │

  └───┬───┘

  有

  财

  以识即量,故持业识──或识之唯,亦依主释──。唯识之成,故依主释。以能“成唯识”为“论”形容词,故有财释。若云“成立唯识之论”,亦依主释。盖一语句,析之可为多释,有财释于“成唯识论”之句内,特为多释中之一释,故曰亦有财释。(六)相违释,并列二名以至多名,不相关属成一语者。例云立破真似。谓能立与能破,及真能立、真能破,与似能立、似能破也。虽或不用“与”“及”等连介词嵌入解释之时,则同有“与”“及”等连介词者。以六合释本,通用于“名”“与”“句”间者也。“立破真似”亦谓之句,犹“能立与能破”之成为一句也。句及句身等构成例,近刊有阿弥陀经、楞伽经等梵文原典,当以梵文文典考其成例,兹不详述。

  十 声明之用与体

  声明包举语言文字,文字以语为根,语言之用在名、句、味──味即字母,亦即文身,乃声音之符号──。名、句、味乃声上屈曲音韵,声为事体,名、句、味乃声之“分位差别”,声实、名句文假,故诸文语以声为体。或曰:语言虽用耳闻,文字乃由眼见。点画等为色之曲屈形状,色为事体,点画等乃色之分位差别,色实、点画等假,故未有文字前,所闻语言以声为体,既有文字,则闻语言音乐,或见文字图画,皆能解其所诠表义,故以声、色为体。或曰:就“能诠表于义”之事以明其体,则云声、色为体,亦但循此人间之常俗耳。聋哑者之解义,则唯以“色”为体,盲者多以声触为体,在旁生等,多以声、香、味、触为体。他有情界,或光色等,或香味等,或梦法等,皆得为体。故以“色、声、香、味、触、法”为体。或曰:文言有二:一者、显义文言,色、声、法等为体;二者、显境文言,诸识心等为体。且色声等即为识心之所显境,境含现量、比量一切所知事义,将所显为能显,故唯以“识”为体。或曰:穷究其本,诸识分别及所分别,皆以无分别之“现量实相”为依,故皆应以现实──真如──为体。或曰:体用重重,可别论之:真如为体,识等为用;诸识为体,色等为用;色、声等事为体,名等假位为用。不至真如,显体不尽;不至假名,明用不周。以用显体,依体明用,体用重重,乃能周尽,圆满融彻,如前相对绝对之算学观,乃为现实主义之声明也。语言文字如此,借观余法亦无不然。要之,皆为现变实事,皆为现事实性,皆为现性实觉,皆为现觉实变。能知现实所用工具,还即现实而已。

  第四节 立破真似

  一 立破真似概说

  立破真似,都指比量而言。有“为自求知”之比量,如前现比真似节中所说。有“为他令知”之比量,则当于此节中说之。详此法者,曰因明学,广有专书,兹但略陈纲要。立谓能立,以宗因喻为能立具,立自所知令他知故。破谓能破,以宗因喻为能破具,破他邪知令正知故。此能立破,皆以因喻成于宗义。若宗、若因、若喻,有诸过谬,则为似能立、似能破;善离过谬,则为真能立、真能破。此中要意,在于离诸谬似,真能立自所知、令他亦知,真能破他邪知、令成正知。盖依第一节中真现比量,及比量中所用算数文语工具,于某事义之自共相,在自心中既成正知,观他心中尚有未知,为晓喻他,乃有所立。或观他心,于某事义所知错谬,为改正他,乃有所破。若立若破,总为悟他。而悟他之工具虽非一事──若测算及图表等事──,主重之端,乃在言语文字。言语文字,发端在名,缀名成句,积句成论,至论、乃成悟他究竟之用。然则建论悟他,将以显真祛似,应有原于现知自然,而归于比知必然之论法,以为共同遵循轨式,是非邪正,乃可判别。譬之弈棋,必依格子定数及其著法,乃有输赢之结果可言也。明此立论法式,在西洋曰逻辑,在印度曰因明,而中国之名学,则交纽于现比真似与立破真似间,两者皆未完成。盖因明学虽以量论为据,而其所主,则在立论之法,故属于论理学。至量论,则为哲学中之知识论,其大部分属于五明中之内明。然陈那之量论,注重为因明之依据,故于内明之知识论犹未穷极,穷极内明之知识论,乃在于法相唯识学。前于现比真似节中已略言之,而此节则言佛陀学中之因明学也。

  二 佛陀学之因明

  佛陀学尝总括诸学艺曰五明:内明,声明,因明,工巧明,医药明是也。内明为体,声明等四为用。明者、学艺之谓。初节为内明之一分,乃因明之依据,次即声明一分,第三节为工巧明之一分,亦为因明所依。佛陀学中之因明学,完成在释迦后千年之陈那等。考此学成立之因缘,其内因在佛说之内明知识论,即四答、十四不记、堕负等论法。阿含、楞伽、深密暨小乘诸阿毗达磨,已兆其端。龙树师弟诸论,广破外小,渐具轨式,曾专集为方便心论。次及无著、世亲,复摈恶空,散见瑜珈、显扬诸论。复有如实论之编纂。而在外缘,则有渊源于太古足目论师,而成立于释迦后之正理论,为今印度哲学中之正理一派,说四宗、五分、九因、二十二堕负处等。声论、数论等派,依其法皆有理论之发展,与佛陀学者相辩论。集此内因外缘,加以陈那在内明之深悟,遂创为佛陀学之因明学。复得其弟子天主之阐扬,护法、清辩、德慧、戒贤诸论师,乃皆依为立论之标准。承此论法,分传为支那及印度、西藏之两流派。在支那,则为慈恩师资之推阐。在印度,则为法称、天喜、宝称、无忧、宝作、静法上等之详审。此佛陀因明学之大抵可言者,今则更有日本及西洋诸学者,取资演绎归纳之逻辑学,比较攻错,以相发明。在有智者,当重详其短长所在,以成为世界之论法。

  三 佛陀因明学之实用

  佛陀学中,既以“为自求知”之方法,属于“现比真似”之量论──通内明、因明,或通五明之正不正知──,而以“立破真似”之因明学,专重在“为他令知”之方法。故其实用,不同逻辑之用。其格式不以自求知识,而在设言论以立真破似晓悟他人。故逻辑之归纳、演绎,大抵为依现量成比量、依比量成比量之量论──即知识论──;而于因明学为他令知之实用方法,多未完密。于此一端,近之学者皆未认清,故于逻辑与因明之比较研究,不能知其要领。因明学既专在建论以立真破似而令他正知,后法称诸贤,于自悟量论则得,于悟他因明犹失也。故陈那以前之古因明学,若瑜伽、显扬、集论等,就立论之实际立场,先加注重。盖立论之实际立场,宾主对扬,盛兴论议,将以判决是非,辨定胜负,宜有共循之轨:一者首应区别论之性质,曰论体性,大别有四:一、随俗习之论,二、故诡诤之论,三、显正理之论,四、为教导之论。若审知立场之论众,其所欲立之论在前一种,则当随俗和光,置而不言;在第二种,则为诡辩,故兴诤谤,可谢绝曰:既唯诡诤,恕不参加。在第三种,则为立论对辩之真目的,乃应如法论辨。在第四种,乃为先知知后知、先觉觉后觉之事,著书立说,端在乎此。故在佛陀学之立论,唯取后之二种,所谓由大悲智显扬正理与教导学徒而晓悟他也。二者、则应审察立论处所。凡立论处,除“立论者”,应更有“对辩者”与“证义者”及“旁听众”。证义者之裁决,旁听众之赞否,皆有重大关系。故凡论辩真理,应在能决是非者前,及在乐解法义众前。其证义者,应更谙知下二轮轨,所批判者乃得其当。三者、论者应有“善成所立论”之功德:一、善知自他宗,二、音圆满,三、无畏,四、辩才,五、敦肃,六、…

《真现实论宗依论(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