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素陀
二十叁、毗婆诃 二十四、毗薄底
二十五、毗佉擔 二十六、稱量(一大千界可稱量之原子數)
二十七、一持(一大千界不可稱量之力點數) 二十八、異路
二十九、顛倒(一大千界之名相分別心數) 叁十、叁末耶
叁十一、毗睹羅 叁十二、奚婆羅
叁十叁、伺察 叁十四、周廣
叁十五、高出 叁十六、最妙(以上十信菩薩數學)
叁十七、泥婆羅 叁十八、诃理婆
叁十九、一動 四十 、 诃理蒲
四十一、诃理叁 四十二、奚魯伽
四十五、達攞步陀 四十六、诃魯那
四十七、摩魯陀 四十八、忏慕陀
四十九、瑿攞陀 五十 、摩魯摩(以上叁賢菩薩數學)
五十一、調伏 五十二、離憍慢
五十叁、不動 五十四、極量(以上加行菩薩數學)
五十五、阿麼怛羅 五十六、勃麼怛羅
五十七、伽麼怛羅 五十八、那麼怛羅
五十九、奚麼怛羅 六十 、鞞麼怛羅
六十一、缽羅麼怛羅 六十二、屍婆麼怛羅(以上初地菩薩數學)
六十叁、翳羅 六十四、薜羅
六十五、谛羅 六十七、偈羅
六十八、窣步羅(以上二地菩薩數學) 六十九、泥羅
七十 、計羅 七十一、細羅
七十二、睥羅 七十叁、謎羅(以上叁地菩薩數學)
七十四、娑攞茶 七十五、謎魯陀
七十六、契魯陀(以上四地菩薩數學) 七十七、摩睹羅
七十八、娑母羅 七十九、阿野婆(以上五地菩薩數學)
八十 、迦麼羅 八十一、摩迦婆
八十二、阿怛羅(以上六地菩薩數學) 八十叁、醯魯耶
八十四、薜魯婆 八十五、羯羅波
八十六、诃婆婆(以上七地菩薩數學) 八十七、毗婆羅
八十八、那婆羅 八十九、摩攞羅
九十 、娑婆羅 九十一、迷攞普
九十二、者麼羅 九十叁、馱摩羅(以上八地菩薩數學)
九十四、缽攞麼陀 九十五、毗伽摩
九十六、烏波跋多 九十七、演說
九十八、無盡 九十九、出生
一○○、無我(以上九地菩薩數學) 一○一、阿畔多
一○二、青蓮華 一○叁、缽頭摩
一○四、僧祇 一○五、趣
一○六、至(以上十地菩薩數學) 一○七、阿僧祇(無數也,乃超過菩薩之數學也)
一○八、阿僧祇轉 一○九、無量
一一○、無量轉 一一一、無邊
一一二、無邊轉 一一叁、無等
一一四、無等轉 一一五、不可數
一一六、不可數轉(算學之真量) 一一七、不可稱
一一八、不可稱轉(質素之真量) 一一九、不可思
一二○、不可思轉 一二一、不可量
一二二、不可量轉 一二叁、不可說
一二四、不可說轉 一二五、不可說不可說
一二六、不可說不可說轉(以上真比量之極量)
此華嚴之數量,從阿僧企耶起,爲佛陀之數學,共二十位,其數之多,窮于計算。俱胝以前,爲常俗數,用十進之加法。此中但取爲依,不複爲之追溯。俱胝以後,即爲學者之數,可依之以漸達佛陀之數,乃用倍倍相乘而進之法。四五位後,已難計算,何況至于百二十六位耶?後之二十數位,諸菩薩地亦難自力比知,唯藉佛說而知。故華嚴唯此品佛陀自說,余皆菩薩說也。菩薩從佛習此數學,乃能算知無量由旬廣大沙聚,悉知其內顆粒多少。亦能算知東方所有一切世界種種差別,次第安住;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複如是。亦能算知十方所有一切世界廣狹大小及以名字,其中所有一切劫名,一切佛名,一切法名,一切衆生名,一切業名,一切菩薩名,一切谛名,皆悉了知。此自在主童子告善財童子之一切工巧大神通智光明法門也。然始于一數,至不可說不可說轉數,皆比量理,非現量事。而現量事既爲一不能觸,亦爲不可說不可說轉所不能到也。故曰“若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
六 空量之計算空量計算,即空間點線面積之計算,則幾何學是也。此種計算,佛陀學中,僅至常俗與學者之計算而止,且較之近人所謂幾何學,或尚不逮,則因佛陀于此隨俗而說。大乘學中,但泛言若幹佛刹微塵數,而不詳言微塵之量,如何積聚以成佛刹。故言之者,唯在于小乘學。以大乘直觀有情器界等,皆爲幻象不用分析觀空,而小乘則須用分析以觀空也。故今亦唯取俱舍論爲代表以言之。點線面積之點,假定爲不可以長廣厚度量之圓微,線可以量長而未能量廣,面可以量長廣而未能量厚薄,至積乃爲具體形物,須量以長短廣狹厚薄之叁度。凡度量一形物,必須有此叁度;更加時量,則須四五六度乃能得之。若僅有長短廣狹之二度,則如叁直線相合而成一叁角形式,此種叁角形式,但爲思想言說圖畫上之假設,而非事實上具體之形物。今取俱舍論說,表演如下:
最單點曰極微:假定極微爲最單點,但是圓量,無長廣厚可量,即風界種;
風即輕動之力,等于以太。
七極微爲一微量:即火界種;火即光熱之力,等于電子,已有長廣厚之可
量。
七微量爲一金微:即地界種,等于原子。金即堅韌之質。
七金微爲一水微:即水界種,等于分子。水即濕粘之質,由此質成生物質
故。
七水微爲一兔毛塵:即生物之原形質也。亦曰生元。
七兔毛塵爲一羊毛塵:無組織之細菌。
七羊毛塵爲一牛毛塵:有組織之細菌。
七牛毛塵爲一隙遊塵:隙光中肉眼可見之微塵。
七隙遊塵爲一虮:肉眼可見細蟲之幼蟲。
七虮爲一虱:肉眼可見之細蟲。
七虱爲一[麥+廣]麥:等于十分爲一寸之一分。若計重量,此亦等于一分。一虱等
于一毫,一虮等于一厘。一絲等于一隙遊塵,一隙遊塵等于一牛毛塵,
而一指節以下,等于一錢、一兩、一斤,可知。
七[麥+廣]麥爲一指節:等于十寸爲一尺之一寸。而約計爲英寸四分之叁。
從極微到[麥+廣]麥,皆七七數相乘而進。有人計算[麥+廣]麥爲一、九七五、二二六、七四叁個之極微。然此不應計其個數,以七極微爲一微量之言,乃指一微有一中心及六方分以言,六方分即長廣厚也。南北爲長,東西爲廣,上下爲厚。成唯識論所謂若有方分,則可分析而非單體;不可分析,則無方分而超空量──謂非複占空間之存在物,而但爲假想之境也──。可見其分析爲七之分析方法。然亦有計算一蘇迷盧爲若幹極微與若幹斤兩者,要爲分析觀空之方便耳。由一指節更推進之,用以量長,即爲長短之量;用以量廣,即爲廣狹之量;用以量厚或深,即爲厚薄高低深淺之量。或謂僅以量長度者,非也。其說如下:
叁指節爲一指。
二十四指爲一肘。
四肘爲一弓:約六英尺,或一海尺。
五百弓爲俱盧舍:約叁千英尺,或五百海尺,即一裏也。或謂一逾繕那爲裏者,非也。
八俱盧舍爲一逾繕那:逾繕那或譯由旬,即一驿站也。由旬,爲佛陀學常用之計量語。逾繕那有小、中、大之叁種,此說小逾繕那。一小逾繕那,當中國之二十裏或十六裏。一中逾繕那,當中國之四十裏或叁十二裏。
一大逾繕那,當中國之八十裏或六十四裏。計蘇迷盧等之大物,則用大逾繕那算之。計人間之行路,或小或中或大無定,故計算每不一。
逾繕那以上,則大抵用若幹逾繕那計之,不另爲專名矣。然量物更須有四度以上乃能量得之者,故當進說時量。
七 時量概說
時量久暫,其粗顯者,寄于日之出沒,月之圓缺;其細密者,寄于人之心念生滅。故從來之學者,大抵以空量爲物之特質,以時量爲心之特性。分空量、時量爲沒交涉之二理,乃分物、心亦爲沒交涉之二事。近愛恩斯坦之相對論數理出,乃知無有離時量之空量,亦無離空量之時量,時空一致,乃有心物。此空量中之時量,不同彼空量中之時量;彼時量中之空量,不同此時量中之空量。換言之,則此心識中之形物,不同彼心識中之形物;彼形物中之心識,不同此形物中之心識。漸成時、空、心、物皆爲幻覺之幻象觀。且能推知超比量理之現量事,不得不謂科學者中之首出矣!英國人湯姆生嘗論之曰:愛恩斯坦學說之特點,在置吾人于未有空間、時間、物質諸念以前,以至于最原始之真體──按:即真現量事──,即吾人本之以構成如是之空間、時間、物質諸念者也。今請揣其本而言之,其說自易明矣。試設一羌無經驗之靈性──即離隨憶念、隨計度等分別之現量──,忽焉置之于斯世之場野,其最初所覺察者,即此場野,及其中凡物之全體──幻覺之直覺──。吾人且將設此靈性爲人類之靈性,少頃始能辨物──或錯覺,或比量正知──,隨即辨認此場野之一部與其他部,且將覺其本身與此場野爲二物也──心境始分──。又設此靈性具有軀體,以爲其致思之之中心,于是始有彼此之分辨也──物我始分──。使此靈性適見一花,花中有蜂,花之與蜂,初爲一渾然之個體,現于彼處耳。有間,其蜂飛出,而集此靈性之手,則向之個體一部,昔在彼而今在此矣。又使彼蜂螫刺其手,則其事之發生,必在彼蜂與彼花渾然爲一體之後。此也,彼也,先也,後也,空間,時間之觀念,于是起矣。且此手中之蜂,原在空間者也。使其悟此,則物體占空間與時間之觀念,由是生焉。蓋空間有不同處,時間有不同點,其理一也。如是推之,物質之概念亦成矣。以“物質概念”爲空間、時間與某事合成之概念,未合成時則無物質,足破以物質之原子爲本生成萬物之謬。以空間概念、時間概念起于心境物我分辨後之某事──若蜂螫手之事──,足破康德等以空間、時間等爲先天觀念之謬。然愛恩斯坦于現量事,猶是推設之比知,尚未能觸證不分心境不辨物我之現量實相,則于現實,猶有一間之隔者也。雖…
《真現實論宗依論(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