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現實論宗依論(上)▪P9

  ..續本文上一頁洋文屬之;二、左行式,印度之佉盧書,或他州族有之;叁、下行式,中國文字屬之。是中所傳此人間之語文,雖莫詳其分系,對觀今世通行之語文學,亦可仿彿見之。茲錄韋爾斯所著人類語言表以爲參考。其所列者,皆屬各民族之單純語系。混合語言,未列屬焉。

  世界語言發達圖

  此中各族之語言文字學,今不專論,而語言文字之統一,實爲今而後人類之需要。察地球之大勢,華文系、梵文系、及英文系叁,爲最廣流行語系。取此爲經,參以各族文語爲緯,織成一地球之語錦,爲今世語言文字學者之鴻業。英文由希臘拉丁文孳乳而生;華文之起頗早,始于象形,繼以指事、諧聲、會意、版圖擴大,多族同化,集各方語文,互相轉注而殺其有余,藉遞代語文,因應假借而補其不足,所謂六書,即六種依語言而製文字之方法所製成之文字也。凡各文字,皆有聲韻、形體、意義之叁方面。說文解字、爾雅韻府等,爲研究之專門書,近世戴、段、錢、王、俞、章之考證學,集其大成,茲難具述,惟略言佛陀學根柢之梵文耳。

  二 梵文與聲明

  印度古代文字,通名“梵書”──巴利文等通俗梵文,亦梵文之支流──,俗傳是劫初梵王造,謂有百萬頌釋。今可考之聲明古籍,當推六吠陀分中論字源──梵雲尼祿多──等書,作者爲耶斯迦。其書中雖傳有古作家迦多婆之名──即舊傳之迦單設羅仙,略古聲明爲萬二千頌者──,今亦無考。後、梵語于吠陀語外,別成一種“雅語”。二千四百年前大語學者波尼你出,整理雅語,遂爲聲明別辟一新時期。如定字母爲四十七,別爲字母各聲,虛實諸詞,啭聲各異,十羅叁世,秩序井然。凡此大端,皆爲後來語學者之所本,今略舉其著作如次。

  第一、蘇呾啰,凡八篇叁十二章,叁千九百七十六則,爲聲明論之根本典。唐人傳爲八千頌之根本經者是也。其籍現存。

  第二、伽那婆他,語彙之類。

  第叁、馱都婆他,爲叁荒章之一,有八百頌。大聲字義之義,舊譯八界論者是也。

  第四、溫那地,舊傳叁荒章之一,有一千頌,論字緣。

  後之叁種,爲前一種補充遺義之作。波氏以後作者,大多從事注釋,其略如次:二千二百年前,迦多耶也那作本經之釋文,略爲千二百四十五則。二千一百年前,缽填阇梨作大婆沙,約爲千一百十叁則;此書現存,義淨傳爲朱彌有二十四千頌者是也。自後作者中絕,凡數百年。一千六百年前,旃陀羅作二二四章記論,別成一派。一千四百年前,阇耶佚底與縛摩那共作迦屍迦頌,義淨傳爲蘇呾啰中最妙有十八千頌者是也。稍後、伐致诃黎作伐致诃黎論,二十五千頌,釋大婆沙薄迦論七百頌,敘聖教量及比量荜拏頌叁千頌。時護法論師作荜拏頌釋十四千頌,又作雜寶聲明論二萬五千頌,爲梵文雅語最究竟之作。自後印度別行俗語法,則精嚴稍遜前矣,亦印度文化衰落之征也。此爲梵文學之略史。佛陀學將古代學術,總分五科,謂之五明──梵語播遮吠陀──,猶雲五種之科學也。學者習之,自記論始──記論,梵雲毗阿羯刺拏,即舊傳毗伽羅論──。記論乃分別聲韻,訓釋文例者,近于今所謂文典等,爲研習他種學術之基礎。佛學中始明此學曰聲明。次因明,則論理學也。次醫明,則醫藥學也。次工巧明,則算學及人間實際應用諸學皆是──若農、工、政、法等,觀華嚴經善財所聞自在主說可知──。西域記謂印度開蒙誘進,先遵循十二章;七歲之後,漸授五明大論,一曰聲明雲雲。則聲明者,猶近代考證學者所雲之小學是也。佛陀學傳華後,翻譯至于唐代,精嚴遂臻其極。章句之間,往往存梵文之形式。不習聲明,即時苦其诘屈難讀。兼以辨別主賓,應知啭聲之例;審定名義,必從離合之方;毫厘之差,不厭研核。惜聲明之學,唐賢傳譯未詳備,後之學者無所依據。今則轉藉歐譯,稍便尋究,然猶不易言也。

  叁 何謂名句文身

  诠表單事、單義之單名曰名,若中國字典、辭典所列之各字、各辭;二個名字以上,聚寫一處,則曰名身──梵雲那摩迦耶──,或多名身。綴二名以上,诠表彼事義與此事義關系者之一辭曰句,例雲“人死”或“人皆有死”等;二個名辭以上,聚寫一處,則曰句身──梵雲缽陀迦耶──,或多句身。不诠事義而但爲附麗聲音曲屈之符號者曰文,亦曰字母,例abcd等;佛陀學中或賦與玄密之意義,非其本也。二個字母以上,聚寫一處,則曰文身,或多文身──梵雲便繕那迦耶。便繕那,原義爲鹽等,故舊譯味──。中國文字,有名而無字母,此與西洋文及梵文異者。而梵文之有字母,則與西洋文同也。身者、聚也,意顯聚集多名說多名物,聚集多句說多句意,聚集多文表多聲韻,故謂之身。然文身仍爲文而非名、句,名身亦仍爲名而非文、句,句身亦仍爲句而非名、文,其界不相混也。推名、句之所依,乃及文身,故置後說。若循學習之序,應曰文、名、句身。先學字母,乃及字母拼成之名,名綴成之句故。亦有以“文”爲成篇之文章者,非其本義。瑜伽說聲明處有六種施設建立相:一曰法,謂名身、句身、文身,及不鄙陋、輕易、雄朗、相應、義善之五德相應聲,以聲爲體,文、名、句是聲上音韻屈曲之用,體用兼彰,則爲名、句、文、聲四法。二曰義,謂十種義:根、大種、業、尋求、非法、法、興盛、衰損、受用、守護。又六種義:自性、因、果、作用、差別、轉。叁曰補特伽羅──數取趣,有情或人也──,謂建立男、女、非男非女聲相差別,或複初、中、上士聲相差別。四曰時,謂叁時聲相差別:過去過去殊勝,未來未來殊勝,現在現在殊勝。五曰數,謂叁數聲相:一數、二數、多數。六曰處所根栽,處所謂相續、名號、總略、彼益、宣說,五皆諸聲明本籍中品名,故謂爲處所。根栽謂界頌等,及論字之爲余義所根者。是六相者,概括一切能诠所诠差盡,聲明所明,要不外是。然第二義相,屬一切所诠,遍余明處;聲明正屬能诠,故當就第一法相、第二補特伽羅相等五相以論之。此言名句文身,正是第一法相,亦是聲明之總相也。下之所論,不出于此。

  四 文及文身

  辨文身音韻及拼法者,及悉昙章。西域記謂童蒙所習,在五明論之外;寄歸傳則視爲聲明五論之一。真言宗傳中國之後,以須意觀梵字,口誦梵音之故,辨字音之悉昙,成爲專學。古今著述,頗有能詳盡者。悉昙、譯雲成就,乃寫字母時用爲篇首之標章,表學之有所成就之吉祥意者。後人因寫字母先韻後聲,韻母前即標悉昙,遂誤悉昙爲字母,寖假而用爲字母之總稱。故諸學者,常舉悉昙字母──梵雲悉昙摩呾理迦──爲言,而于論字母連綴聲音轉變之書,亦名爲悉昙章也。舊傳字母之數,多寡不一,瑜伽則定字身爲四十九。倫記引奘師雲:“傳有叁說:一說

  、阿、壹、伊、邬、烏、纥、呂、纥、闾、呂、[月+馬]、汙、隩,爲十四韻別,加闇惡爲助句辭,超聲有八,毗聲有二十五,加標首之悉昙,爲四十九。一說悉昙但是總標,不入字數,別加濫時鮔意,余同。一說韻有十六,闇惡亦入韻數,余同”。涅槃經文字品,說叁十五字爲聲母,十四字爲韻母,故共四十九字。然按華譯涅槃有五十字,中一“羅”字,系疊聲之濫入,故唯四十九字爲定。字母分爲韻──梵雲摩多──、聲──梵雲毗衍阇南──之二。其間部別煩複,波尼你之所分別者,其目如次:

  ┌單韻

  等

  ┌韻┤複韻[口+垔]等

  │ └半韻也等

  一切字母┤ ┌喉聲迦等────┐

  │ │颚聲者等  │

  └聲┤舌聲吒等  ├舍沙婆呵

  │齒聲

  多頁等│

  └唇聲跛等────┘

  或別聲爲七類:一迦等五,二者等五,叁吒等五,四

  多頁等五,五跛等五,六也等四,七舍等四,依此分類,表列古今所譯字音如左:

  ┌────┬────┬────┬─────┐

  │聲韻分類│奘師傳者│涅槃經者│近人譯者 │

  ├─┬──┼────┼────┼─────┤

  │ │  │□  │短阿  │阿  │

  │ │ 單 │  │  │  阿  │

  │韻│  │阿  │長阿  │阿  │

  │ │  │  │  │  │

  │ │  │壹  │短伊  │伊  │

  │ │ 韻 │  │  │  伊  │

  │ │  │伊  │長伊  │伊  │

  │ │  │  │  │  │

  │ │  │邬  │短憂  │烏  │

  │ │ 六 │  │  │  烏  │

  │ │  │烏  │長憂  │烏  │

  │ ├──┼────┼────┼─────┤

  │ │  │□  │□  │厄  │

  │ │ 複 │  │  │  厄  │

  │ │  │藹  │黳  │厄  │

  │ │ 韻 │  │  │  │

  │ │  │汙  │烏  │鄂  │

  │ │ 四 │  │  │  鄂  │

  │ │  │隩  │炮  │鄂  │

  │ ├──┼────┼────┼─────┤

  │ │  │纥  │魯  │唎  │

  │ │ 別 │  呂 │  │  伊  │

  │ │  │纥  │流  │唎  │

  │ │ 韻 │  │  │  │

  │ │  │呂  │盧  │利  │

  │ │ 四 │  闾 │  │  伊  │

  │ │  │□  │樓  │利  │

  │ ├──┼────┼────┼─────┤

  │聲│隨韻│闇  │庵  │昂  │

  │ │止聲│惡  │痾  │阿斯  │

  ├─┼──┼────┼────┼─────┤

  │ │ 喉 │迦  │迦  │□  │

  │毗│  │佉  │呿  │喀  │

  │ │ 聲 │伽  │伽  │噶  │

  │ │  │  │  │  哈  │

  │ │  │鍵  │伽(重音)│噶  │

  │ │ 五 │(缺)  │俄  │迎阿(二合)│

  │ ├──┼────┼────┼─────┤

  │ │ 鄂 │者  │遮  │匝  │

  │ │  │綽  │車  │擦  │

  │ │ 聲 │阇  │阇  │雜  │

  │ │  │  │  │…

《真現實論宗依論(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