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真現實論宗體論▪P27

  ..續本文上一頁相應,可以引發趣證實性的覺智,亦應攝爲現性實覺。如無分別智,沒有加行爲引生,則不能得根本無分別智,故加行智亦稱加行無分別智。所以、各種智──如六現觀等──都不是單在證勝義上名智,亦通于趣證勝義及勝義引起之世俗智;故現性實覺也是取廣義的實覺。

  乙、相性境與世勝智:現性實覺既包括真俗二智,故現變實事及現事實性,即是諸法相性之境;而證此境之智,亦兼世俗勝義兩智。由此、引發無分別智之加行智,無分別的根本智,及根本智引發之後得智、一切種智,俱攝于現性實覺中。四 現性實覺與現覺實變甲、現覺實變的抉擇:現覺實變,是佛菩薩的智境,如左表:

  (叁乘共智涅槃因)

  ┌根本智─────────────空無相真如性───┬─一切智

  │    (中觀等性空宗)  │

  │      │

  │    ┌變緣空真如相───┴┐

  菩薩┤  ┌自住智─────────┤(楞伽等如來藏)  │

  ├後得┤  ┌上求佛果  │   │

  │  └他涉智─┤  │性具如來淨德────┴一切種智

  │  (道種智)└下化衆生  │(攝論等唯識宗)  │

  │    │  ┌───┘

  │    └識藏種現情器  │

  │      │

  └───執障業未盡識────────凡愚我我所法──┘

  大乘不共法身因

  菩薩有根本智,及由根本智無間起的後得智,還有後得智無間起的有漏心。根本智所證者,爲空無相真如性。後得智分自住後得智及他涉後得智兩種。自住智境,又分叁種:一、變緣空性之真如相;二、從空性中見到具足如來清淨功德;叁、見到業識幻現的種子和根身器界;依此凡夫外道執爲我我所,愚法的小乘執爲實法。這種業識所現境,唯是菩薩後得智境,凡夫、外道、愚法的二乘,確乎不能了知。所以菩薩一方面從後得智上見到藏識幻境,一方面又見依此而起的愚所執的我我所法。菩薩後得智的叁種境,第一、變緣空相真如,即中觀等的空無自性宗;第二、具如來淨德,即楞伽等經的如來藏宗;第叁、藏識種現情器,即攝大乘等賴耶緣起唯識宗。菩薩智上這叁種境,佛分說之以偏適叁種根機,但叁境在後得智上是相通的。後得智從根本智引生,所以通依根本智境的,要是離了根本,即成爲惡取,故都不離空無相真如性;故根本智與後得之自住他涉二智,都是相通的。由此叁智境亦各相攝,性空宗以如來藏攝于空性中,藏識幻境攝于凡愚我我所中。性具如來淨德的如來藏,攝空性,亦攝阿賴耶識。攝大乘以藏識爲根本,說藏識含有清淨無漏種子,即是如來藏;同時亦說識以二空所顯真如爲性,故亦兼明空性。不同的主要點,雖在適應根機,而菩薩智上亦原有此叁境差別。但若到佛果境上,根本後得不二,名一切種智,其智完全是清淨無別的境。藏識的名稱,在菩薩位上有,佛果清淨智上已離此藏識之名,故用虛線表示。這虛線也表明佛果上的現覺實變與現變實事之間關系。菩薩智,法相中用根本智、後得智,般若中用一切智、道種智;佛果同用一切種智。在我看來,一切智通根本及後得一分,故一切智比根本智來得廣,不單是觀空,同時也見我我所空;所以一切智更有通到我我所一條虛線。道種智卻比後得智來得狹,只是後得上的他涉智;上求佛果,下化衆生,上求間接性具如來淨德,下化間接凡愚我我所法,故皆以虛線表示之。一切智是叁乘相共的涅槃因;菩薩後得智上的性具如來淨德與藏識種現情器,是大乘不共的法身因。

  乙、境智體與變化用:現性實覺與現覺實變的關系,是體與用的關系。在現事實性一節裏所明的是境,現性實覺一節裏明的是照境之智;境智都只是明體,所以總攝之曰“境智體”。現在在這境智體上,進一步生起窮神極妙不思議化用,就是現覺實變一節的主要義理。所以這兩節的關系,就是從體起用的關系。

  五 現覺實變與現變實事現覺實變與現變實事之關系,即依前表可說明。菩薩的後得及佛的一切種智上,間接都涉及凡愚我我所執法。菩薩雖有出世功德,然尚未圓滿,故未能全超世間,所以菩薩一方面具出世功德,一方面仍屬叁界所攝。佛則不然,唯是諸法空性及無漏清淨功德,亦即唯是一切種智之清淨法身;已舍去藏識之名,故佛不屬叁界所攝。雖衆生法佛完全了知,變現也都可現;但法性身及自受用身上全無染法。故佛果現覺實變與現變實事的關系,只是間接的一分。

  六 現實是唯一大總持依前重重分析及綜合之說明,可知現實一詞,包含意義之廣,無論凡愚菩薩佛,都不能超越現實這一詞之範圍。從現變實事到現覺實變,又有重重關系及含義之深淺等差別。如此現實一名,所诠的意義,任何名詞都沒有與相等者。現實,似乎等于宇宙之義,但如四現實重重之義,絕非宇宙一名所能诠顯。佛法中法界一名之含義,雖與現實之名相等,但直就能诠的名上講,現實所诠重重的義,亦非法界一名所能表達。故法界一名雖可與現實一名範圍相等,但就本名直诠多義言,還是比不上現實一名。起信論以“衆生心爲法界大總持”,亦此處以現實爲唯一大總持之義;但側重唯心,仍與唯物不免相對。此講現實,則從衆生現下一刹那的事實,到究竟的佛果,亦不越此。所以現實是“舉之無上,按之無下”,均在現實之中。故現實爲唯一大總持,亦即是唯一大陀羅尼。

  七 真現實無邊中始終現實本不必加以真字,因爲通俗所謂現實是與理想相對的,今爲簡別通俗的現實一名,故加一真字,名曰真現實。真現實,“推之無外,反之無內”。推之無外即是無有邊際,反之無內即是無有中堅,無中亦即無實體或無自性。此現刹那事實法,又索之展轉無始而追之展轉無終,無邊無中,無始無終。更無理想能越此現實之外者,故真現實即已包含了理想。無邊中始終,而又即中即邊即終即始,此爲真現實之輪廓。在緣起上看,任舉一法,無論爲色爲香,即是一切法。缺一法爲緣則此一法不成,故一切法以此一法爲終止,亦可說此一法即是邊際。又一切法都以此一法爲緣而成,缺此一法彼法不生,故此一法即一切法之始,亦即一切法之中。真現實只是就現下一刹那事實而言,故無內無外,無始無終,即內即外,即始即終,而非對理想以言也。

  八 真現實之真進化自由史觀雲:現實主義教育即自由史觀教育。而自由史觀之教育,由內而外又由外而內爲一度之提高擴大;再由內而外又由外而內爲二度之提高擴大。如此一度二度以至七度,乃臻究竟。並以圖式表之:

  自由史觀之教育

  此圖一小“○”符、表提高擴大之一度,“↑”符、表每一度中由內而外由外而內之程序。內謂心、身爲介,外謂自然及人群等。人爲生物,由內心之活動起身之活動,由身之活動接觸自然──動、植、礦叁界──之活動,由接觸自然之活動同化爲身之活動──新農工商教育──,由身之活動提高擴大于心之活動──新科學哲學道德──,此爲生物教育之第一度。亦儒家格物──接觸自然與攝受自然。格者、來也,即攝受自然物來身心也──,致知──攝自然來身至心,而有新科學發明也──,誠意──由新科學成新哲學──,正心──由新哲學成新道德──之學。然儒家不詳于此,而孔子以來唯詳于身修以後之事,致但能代表人群教育,而不能代表生物教育。其鹄的在強健富榮,其哲學亦以此爲人生觀,故道德亦以衰病貧陋爲罪惡。教育而以此爲終止,則教育爲經濟之奴隸,而不能自由進化。然此固自由史觀教育之基也,不應舍棄,且首須重注之。從此展進有一歧途,由身健榮而迳從身發泄,則爲生殖力之向下活動──人以下之動物蓋屬于此,爲近代動物教育之弊,亦楊朱等主張也──;一爲由身強富而到心之健榮──即哲學道德等──,由心健榮而到身之表現,則爲身修之禮樂等──文章藝術──。由此有二歧途:由身修迳到身心者,但爲各個人相對之個人,淺之若伊壁鸠魯及個人無政府主義等,深之若小乘解脫等。由身修到生殖力發泄之夫婦、父子、兄弟之家國等人群,則爲正途。然第一度成社會經濟之利,養成各個人相對及自職團相對之個人而已。叁種人生態度以第二種爲主,而以第一第叁爲伴。若由心之健榮表現爲身修──由身修而直達天下平者爲出家菩薩──、家齊、國治、平天下;則爲由心到身修,由身修到人群治平,由人群治平到身安樂,由身安樂到心清泰之第二度提高擴大,是爲人群教育。儒家始于家庭之孝悌而終以國際──天下──之忠信,故爲代表。此人群教育能養成各個人至自世界之相對個人,其鹄的爲調和安甯。且自人群教育而起,已廢第二人生態度──征服利用自然態度──,唯用第一第叁人生態度互爲主伴而已。然此人群教育,但成國際政治之平,若教育從此而終止,則曆來以教育爲政治奴隸之弊不能去,而不能達于較人間更進化之境矣;故尚須有天神教育以引進之。以天神爲“唯一之造物真宰”,或完全脫離生物關系之靈怪等──魔術迷信──致有高壓人世、冥仰天國之弊,吾人固當捕滅;但視天神爲人間以上更進化之生物界──若火星等──,固爲進化之所承認,亦爲自由進化之所應有,于是有由心到動物及植物之第叁第四度之提高擴大。不惟同類能有心意文語感通,異類──獸等──亦能以心意文語感通而相化;不惟能製死物及感通動物以充資人工用──若機器牛馬等──,亦能感通植物以供人之衣食及音樂等,則從北俱盧人以至叁禅天之生物界也。再進爲由心身到地質及天體之無機物,亦能感通隨身有無之第五第六度提高擴大,則爲四禅天是也。以上皆可謂之天神教育,其鹄的在超人勝進,故亦謂之超人教育。再進爲由心身到宇宙之無量世界、皆能隨身有無之第七度提高擴大。究竟圓滿,乃爲佛陀之法界身,而仍與他法界心境──即諸法界身或衆生如來藏──相感相應,無盡無極。第七度爲佛化教育之特點,其鹄…

《真現實論宗體論》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