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真现实论宗体论▪P27

  ..续本文上一页相应,可以引发趣证实性的觉智,亦应摄为现性实觉。如无分别智,没有加行为引生,则不能得根本无分别智,故加行智亦称加行无分别智。所以、各种智──如六现观等──都不是单在证胜义上名智,亦通于趣证胜义及胜义引起之世俗智;故现性实觉也是取广义的实觉。

  乙、相性境与世胜智:现性实觉既包括真俗二智,故现变实事及现事实性,即是诸法相性之境;而证此境之智,亦兼世俗胜义两智。由此、引发无分别智之加行智,无分别的根本智,及根本智引发之后得智、一切种智,俱摄于现性实觉中。四 现性实觉与现觉实变甲、现觉实变的抉择:现觉实变,是佛菩萨的智境,如左表:

  (三乘共智涅槃因)

  ┌根本智─────────────空无相真如性───┬─一切智

  │    (中观等性空宗)  │

  │      │

  │    ┌变缘空真如相───┴┐

  菩萨┤  ┌自住智─────────┤(楞伽等如来藏)  │

  ├后得┤  ┌上求佛果  │   │

  │  └他涉智─┤  │性具如来净德────┴一切种智

  │  (道种智)└下化众生  │(摄论等唯识宗)  │

  │    │  ┌───┘

  │    └识藏种现情器  │

  │      │

  └───执障业未尽识────────凡愚我我所法──┘

  大乘不共法身因

  菩萨有根本智,及由根本智无间起的后得智,还有后得智无间起的有漏心。根本智所证者,为空无相真如性。后得智分自住后得智及他涉后得智两种。自住智境,又分三种:一、变缘空性之真如相;二、从空性中见到具足如来清净功德;三、见到业识幻现的种子和根身器界;依此凡夫外道执为我我所,愚法的小乘执为实法。这种业识所现境,唯是菩萨后得智境,凡夫、外道、愚法的二乘,确乎不能了知。所以菩萨一方面从后得智上见到藏识幻境,一方面又见依此而起的愚所执的我我所法。菩萨后得智的三种境,第一、变缘空相真如,即中观等的空无自性宗;第二、具如来净德,即楞伽等经的如来藏宗;第三、藏识种现情器,即摄大乘等赖耶缘起唯识宗。菩萨智上这三种境,佛分说之以偏适三种根机,但三境在后得智上是相通的。后得智从根本智引生,所以通依根本智境的,要是离了根本,即成为恶取,故都不离空无相真如性;故根本智与后得之自住他涉二智,都是相通的。由此三智境亦各相摄,性空宗以如来藏摄于空性中,藏识幻境摄于凡愚我我所中。性具如来净德的如来藏,摄空性,亦摄阿赖耶识。摄大乘以藏识为根本,说藏识含有清净无漏种子,即是如来藏;同时亦说识以二空所显真如为性,故亦兼明空性。不同的主要点,虽在适应根机,而菩萨智上亦原有此三境差别。但若到佛果境上,根本后得不二,名一切种智,其智完全是清净无别的境。藏识的名称,在菩萨位上有,佛果清净智上已离此藏识之名,故用虚线表示。这虚线也表明佛果上的现觉实变与现变实事之间关系。菩萨智,法相中用根本智、后得智,般若中用一切智、道种智;佛果同用一切种智。在我看来,一切智通根本及后得一分,故一切智比根本智来得广,不单是观空,同时也见我我所空;所以一切智更有通到我我所一条虚线。道种智却比后得智来得狭,只是后得上的他涉智;上求佛果,下化众生,上求间接性具如来净德,下化间接凡愚我我所法,故皆以虚线表示之。一切智是三乘相共的涅槃因;菩萨后得智上的性具如来净德与藏识种现情器,是大乘不共的法身因。

  乙、境智体与变化用:现性实觉与现觉实变的关系,是体与用的关系。在现事实性一节里所明的是境,现性实觉一节里明的是照境之智;境智都只是明体,所以总摄之曰“境智体”。现在在这境智体上,进一步生起穷神极妙不思议化用,就是现觉实变一节的主要义理。所以这两节的关系,就是从体起用的关系。

  五 现觉实变与现变实事现觉实变与现变实事之关系,即依前表可说明。菩萨的后得及佛的一切种智上,间接都涉及凡愚我我所执法。菩萨虽有出世功德,然尚未圆满,故未能全超世间,所以菩萨一方面具出世功德,一方面仍属三界所摄。佛则不然,唯是诸法空性及无漏清净功德,亦即唯是一切种智之清净法身;已舍去藏识之名,故佛不属三界所摄。虽众生法佛完全了知,变现也都可现;但法性身及自受用身上全无染法。故佛果现觉实变与现变实事的关系,只是间接的一分。

  六 现实是唯一大总持依前重重分析及综合之说明,可知现实一词,包含意义之广,无论凡愚菩萨佛,都不能超越现实这一词之范围。从现变实事到现觉实变,又有重重关系及含义之深浅等差别。如此现实一名,所诠的意义,任何名词都没有与相等者。现实,似乎等于宇宙之义,但如四现实重重之义,绝非宇宙一名所能诠显。佛法中法界一名之含义,虽与现实之名相等,但直就能诠的名上讲,现实所诠重重的义,亦非法界一名所能表达。故法界一名虽可与现实一名范围相等,但就本名直诠多义言,还是比不上现实一名。起信论以“众生心为法界大总持”,亦此处以现实为唯一大总持之义;但侧重唯心,仍与唯物不免相对。此讲现实,则从众生现下一刹那的事实,到究竟的佛果,亦不越此。所以现实是“举之无上,按之无下”,均在现实之中。故现实为唯一大总持,亦即是唯一大陀罗尼。

  七 真现实无边中始终现实本不必加以真字,因为通俗所谓现实是与理想相对的,今为简别通俗的现实一名,故加一真字,名曰真现实。真现实,“推之无外,反之无内”。推之无外即是无有边际,反之无内即是无有中坚,无中亦即无实体或无自性。此现刹那事实法,又索之展转无始而追之展转无终,无边无中,无始无终。更无理想能越此现实之外者,故真现实即已包含了理想。无边中始终,而又即中即边即终即始,此为真现实之轮廓。在缘起上看,任举一法,无论为色为香,即是一切法。缺一法为缘则此一法不成,故一切法以此一法为终止,亦可说此一法即是边际。又一切法都以此一法为缘而成,缺此一法彼法不生,故此一法即一切法之始,亦即一切法之中。真现实只是就现下一刹那事实而言,故无内无外,无始无终,即内即外,即始即终,而非对理想以言也。

  八 真现实之真进化自由史观云:现实主义教育即自由史观教育。而自由史观之教育,由内而外又由外而内为一度之提高扩大;再由内而外又由外而内为二度之提高扩大。如此一度二度以至七度,乃臻究竟。并以图式表之:

  自由史观之教育

  此图一小“○”符、表提高扩大之一度,“↑”符、表每一度中由内而外由外而内之程序。内谓心、身为介,外谓自然及人群等。人为生物,由内心之活动起身之活动,由身之活动接触自然──动、植、矿三界──之活动,由接触自然之活动同化为身之活动──新农工商教育──,由身之活动提高扩大于心之活动──新科学哲学道德──,此为生物教育之第一度。亦儒家格物──接触自然与摄受自然。格者、来也,即摄受自然物来身心也──,致知──摄自然来身至心,而有新科学发明也──,诚意──由新科学成新哲学──,正心──由新哲学成新道德──之学。然儒家不详于此,而孔子以来唯详于身修以后之事,致但能代表人群教育,而不能代表生物教育。其鹄的在强健富荣,其哲学亦以此为人生观,故道德亦以衰病贫陋为罪恶。教育而以此为终止,则教育为经济之奴隶,而不能自由进化。然此固自由史观教育之基也,不应舍弃,且首须重注之。从此展进有一歧途,由身健荣而迳从身发泄,则为生殖力之向下活动──人以下之动物盖属于此,为近代动物教育之弊,亦杨朱等主张也──;一为由身强富而到心之健荣──即哲学道德等──,由心健荣而到身之表现,则为身修之礼乐等──文章艺术──。由此有二歧途:由身修迳到身心者,但为各个人相对之个人,浅之若伊壁鸠鲁及个人无政府主义等,深之若小乘解脱等。由身修到生殖力发泄之夫妇、父子、兄弟之家国等人群,则为正途。然第一度成社会经济之利,养成各个人相对及自职团相对之个人而已。三种人生态度以第二种为主,而以第一第三为伴。若由心之健荣表现为身修──由身修而直达天下平者为出家菩萨──、家齐、国治、平天下;则为由心到身修,由身修到人群治平,由人群治平到身安乐,由身安乐到心清泰之第二度提高扩大,是为人群教育。儒家始于家庭之孝悌而终以国际──天下──之忠信,故为代表。此人群教育能养成各个人至自世界之相对个人,其鹄的为调和安宁。且自人群教育而起,已废第二人生态度──征服利用自然态度──,唯用第一第三人生态度互为主伴而已。然此人群教育,但成国际政治之平,若教育从此而终止,则历来以教育为政治奴隶之弊不能去,而不能达于较人间更进化之境矣;故尚须有天神教育以引进之。以天神为“唯一之造物真宰”,或完全脱离生物关系之灵怪等──魔术迷信──致有高压人世、冥仰天国之弊,吾人固当捕灭;但视天神为人间以上更进化之生物界──若火星等──,固为进化之所承认,亦为自由进化之所应有,于是有由心到动物及植物之第三第四度之提高扩大。不惟同类能有心意文语感通,异类──兽等──亦能以心意文语感通而相化;不惟能制死物及感通动物以充资人工用──若机器牛马等──,亦能感通植物以供人之衣食及音乐等,则从北俱卢人以至三禅天之生物界也。再进为由心身到地质及天体之无机物,亦能感通随身有无之第五第六度提高扩大,则为四禅天是也。以上皆可谓之天神教育,其鹄的在超人胜进,故亦谓之超人教育。再进为由心身到宇宙之无量世界、皆能随身有无之第七度提高扩大。究竟圆满,乃为佛陀之法界身,而仍与他法界心境──即诸法界身或众生如来藏──相感相应,无尽无极。第七度为佛化教育之特点,其鹄…

《真现实论宗体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