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平等的;又世人所以有諸苦纏縛者,以有迷惑煩惱之故,而佛是已解脫一切迷惑煩惱,故佛又是自由的。以佛是平等的,故慈悲普救;以佛是自由的,故安樂無畏。若人世依佛法修行,無不可發“平等慈悲”而得“自由安樂”者。如棄此真理而不一究,自由平等卒鮮實效,世道人心終難補救。故今敢倡言于世人之前曰:處今世之亂,欲有以致今後之治,必全世界之各色人等皆聯合而爲佛法之研習,庶社會群衆可以得一條到達太平新路耳!上編 心的淨化管子曰:“心安則國安”;陽明曰:“即知即行”;中山曰:“知難行易”;皆以心的建設爲國民建設之基者。佛曰:“淨佛國土,當于衆生心行中求,衆生心淨則國土淨”;故首言心的淨化。
立志第一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叁十而立”。一切佛經論之發菩提心,大乘起信論之成就信心,成唯識論等之大乘習所成性,皆立志之謂也。菩提心者依大悲起,大悲之起在救有情,故茲依次論之。
一 救有情──佛法本是救世
言“有情”者,有情意慮知之類也。吾侪人類及諸蠢動,未圓佛智,皆曰有情。情之本質,指阿賴耶、末那互依,六識隨轉。阿賴耶識變根身、器界,五識依有根身了別器界爲境,阿賴耶識執持有根身爲自體,有根身與阿賴耶同安危,故曰有情世間。器界曰器世間,乃阿賴耶中共相種之所變現,多識各變,同處似一。但諸有情互相順違,不即不離,非一非異。
今言救世,質言之、即救有情。昔亦嘗談佛法救世之義雲:(注叁)
佛教救世之義,且作四段而談:一、世的定義,二、世何以須救,叁、今世災患之由來,四、佛法救世之方法。
一、世的定義 就凡俗言:上天下地,中間有人爲萬物靈,此之人類即以天地爲世間。依佛理言:一者、時世,以諸法流行之分位,有過去、現在、未來等叁世之表現。二者、世俗,以曆史上、習慣上通俗如是故。前者爲遷變無常,後者爲虛僞無實,總斯二義即是世義。更依佛法中世間出世間而言:世間謂遷變無常、虛僞無實,出世間即超出此遷變無常、虛僞無實。間者、中間,謂墮于無常、無實二者之間,即謂世間。世間有二:一、有情世間,二、器世間。名有情者,以有情命知覺故。此世間赅括叁界、五趣有情。但叁界五趣亦各不同,如無色界無依正二報之身器,唯有情識的生命;欲、色二界既有正報之身,複有所資爲生之依報,此依報即器世間。如人爲正報而地球則爲依報,以爲人所依資故。
複次、器世間以共業而成。共業者,一類有情業力之總和也。吾人平日一切造作行爲,凡能影響于他人者,皆謂之共業。業有善、惡,故果報亦有等差,如人之有貧富貴賤,即其例也。唯業之起,每無所知,以故世間之成,乃由不知不覺之或善或惡業,非神所造,亦非憑空而來。救世者,即從有情之業力以救之也。
二、世何以須救 法華經雲:“叁界無安,猶如火宅”,喻有情迷惑顛倒心之活動。由此活動,于器世間則有成、住、壞、空,有情世間則有生、老、病、死諸苦。不知苦而貪求,不遂其求便生嗔恨,而貪、嗔等雜染依則爲愚癡,所謂叁毒是也。于此應了諸法無實,本空如幻,惟有情識業果,以從因緣生故。諸有情類不曉斯義,由彼叁毒及與我慢,迷惑顛倒造諸惡業,故經喻之如火,叁界如宅,宅既被火,故須營救。然此僅譬喻之一,若以水災、饑馑災、刀兵災爲例,其義亦然。以此世間在災難之中,特人不自覺耳。
叁、今世災患之由來 古來諸家學說,說多不同。或以人倫道德教人,或以神天爲教,佛則以五戒、十善及出世叁乘之法隨機應化。而近二叁百年有所謂“進化教”者,謂人由動物遞嬗進化而成,更能進化發達至他種境地;恣縱人類保持自己生存與蕃殖自己種類之二種欲望,而生存競爭優勝劣敗之說,異口同聲,佥起倡道。工與工戰,商與商戰,黨與黨戰,國與國戰,種族與種族戰,階級與階級戰,乃至家庭社會亦互相傾軋,一切智識事業皆用爲競爭之工具,以圖達其所謂富強之目的;而不計實際上能滿足、與滿足時能安享否也。此種以富強爲人生最高目的之思想,即儒家亦不謂然。孟子見梁惠王,王問:“何以利吾國”?孟子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是其明證。夫競爭之起,起于貪等叁毒,叁毒心增長滋盛,人禍、天災遂相繼顯露。而救濟之法,則非凡俗智識所能及也。
四、佛教救世之方法 凡俗之說,既不能濟斯濁世,故茲依至圓無上之佛法,而分根本與臨時二種救濟法以解決之。所謂根本救濟法者:如救貧人,須今受教育使有謀生之技能,乃能自保其生存。今欲根本設救,應令先明佛理,喻如教育。所謂叁界猶如火宅,以及苦集滅道四谛法等是。苦、謂生老病死等;集、謂貪等煩惱及業,此二爲世間因果。道者、以戒定慧叁對治貪等爲出世因;滅者、解脫成就義,爲出世果。谛者真理,謂此四皆決定之真理也。明理而後依以修行,即得證果。或但教以五戒、十善等人乘法,使覺進化論之謬誤,而近于人的真正安樂境。然有時災難,若無根本救濟法施于前,則不得不更用臨時法以救濟之,如政治、經濟之財施、無畏施等之施救。則道非一途,此不具論。
讀此、可見佛法本在救世。然志何以須從普救有情而立?曰:志者、心之所之也。淺人心之所之,只在一身、一家,擴爲一鄉、一黨、一族、一國而至地球人類,盡矣。但地球壞而人類滅,則所志亦絕矣。必知真有者爲阿賴耶識──情──,豎無始終,橫無邊中,雖各成系統而不亂,乃互遍交徹而無間。就現行、猶有界、地之隔別,論種子、則並生、佛而兼具;是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唯普濟之能濟,無自了之可了。性海圓融,法身無量,除救有情,此心更何所之哉?非爲存身故救有情,以救有情故存身耳。以一切有情爲自身,自身即一切有情耳。使非然者,此身終歸敗滅,勤苦苟延殘喘,曷若遄死之爲愈耶?志之所立,必于普救有情,然後周遍而安穩,深徹而堅固,可以長劫精進,求無上覺。
二 求正覺──救世必在佛法
正覺者,無上遍正覺之簡稱也;即吾人求學之最高目的。何者?吾人求學,在乎學成之後能救身及國等。今既發心普救有情,苟非求得無上之遍正覺,則終難致普救有情之效。故正覺者,能普救有情之大知能也。昔嘗論求學之目的和方法雲:(注四)
求正覺時,有叁重信:一、信必有契真實之正覺,二、信已有得正覺者,叁、信吾人可得正覺。即信法、信師、信自之謂也。必正覺乃能救有情,得正覺者曰佛;求正覺必依佛之法,可見救世必在佛法。爲救世求正覺,當從研究佛之至教而入。
叁 研至教──釋尊遺教
上言爲學之序,首當揀擇古今哲人之說求得至極圓滿之教诠,奉以爲研究真理之標准,以破除若他傳、若自起之謬誤,此即“研至教”之謂也。推尋至教,端在佛言。此地球上成佛陀者,曾有釋迦牟尼。吾人對釋尊遺教之大藏經論,視爲産生“淨心”之母。當如何以研究之乎?茲分二節言之:(注五)
甲 佛學上特殊性質
流行于世間之學說,大致不出四種:一曰、科學,二曰、哲學,叁曰、佛教,四曰、宗教,惟世人對于佛教,能研究而深明其學理者,于世實難多得。故淺狹之流,或批評佛教爲宗教;世智辯聰之輩,則又誤認佛教爲哲學。實則、佛教非宗教、非科學而尤非哲學,只能稱爲佛教。今將佛教之真理與世間之學說,而比較其特別不同之性質,試分二節述之如下:
1 來源與施設
一、聖心與凡識之異 來源異者,即指東洋學說與西洋學說所以産生之因緣,各自有其不同也。蓋西洋文明多近于科學之哲學,而東方文化則近于宗教之哲學。耶稣雖流行西洋,究其根本則又出于東洋。西洋爲科學昌明産生之地,希臘古代雖有哲學之名、而其所言多近于科學方法;及科學發明後,竟無獨立完成之哲學。東洋雖爲哲學最盛行之國,但亦無脫離宗教之範圍而別成爲哲學者。代表中國古代哲學之孔、老二家,皆以天、道二字以標所宗;其對于宇宙萬有之形形色色,亦以天、道二字解釋之。唯其重視天道也,雖無專門宗教家之祈禱禮拜式,其承認有全知全能之人格神,則與宗教同一迷信。佛學雖産于東洋,就凡夫俗情上間亦說有欲界之天、色界之天、無色界之天;雖亦建立有人乘之道,天乘之道,聲聞、緣覺之道,菩薩與佛所行之道;但言天道之義,則高出于儒、道諸家之上。孔、老二家時或天道並說,時又說天即是道、道即是天;其于天道之義,猶恍惚而未睹其真。若依佛法解釋:則天即是天,道即宇宙萬有緣生之真理,佛即發明此真理之人。于此亦足證佛法非西洋科學之哲學、與東洋宗教之哲學所能範圍。
但東洋文化,注重內心之修養,其言論皆修養內心所得之經驗。今之佛學,即佛當時修養內心之結果。孔、老二家所發明之道,亦因修養內心而證于高出常人之心境。有釋迦心性上之證明,乃有佛學;有孔、老心性之證明,乃有儒、道學;其余諸子百家,不過于孔、老心性上所證明、言之未詳密者,更發揮其說而自成學派。西洋文化,偏重客觀之經驗,其所自诩爲西方人獨得之科學,亦不過藉宇宙萬有現象爲經驗之基本,使前五識對于萬有之作用起感覺,意識更從而加以歸納及演繹之工作,使成爲有系統有部分之知識。此西方人研究學問之通義,故其學說皆由五官感覺而發明者。故雖有哲學,亦皆近于科學之哲學。東洋學說,皆發源于超出常人之心境;故東洋可名爲聖人之學,西洋可名爲凡夫之學。而佛之教法,不惟超出西洋之學說,即與東洋之孔、老諸子,其證明之心境尤有深淺粗細之不同。
故世間所有之學說,皆隨時代而有進化;唯佛學獨有退化而無進化。何以故?佛學由無上聖智所流出故,與通常之學理學說出發點完全不同。蓋通常之學說,乃依半明半昧之常識推究所成,從所已知者而推究其…
《佛法救世主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