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救世主義▪P3

  ..續本文上一頁所未知。如科學家在研究之先,一方依賴前人感覺所得之經驗,一方更加以自己感覺經驗所得之知識,而作比較之推論。故得一番經驗,加一層知識。如昔言天圓地方,後知地本球形,故說無確定,義時變動。通觀西洋之學術史,皆是甲說乙破,乙說丙破,從無經過數十年而未遭人摧破者。以前人之知識有限,後人之經驗無窮;尤以其所持以求知識者,徒用五官之感覺,五官之感覺必藉客觀之萬有,客觀之萬有無窮,故西洋之學說亦隨經驗而進化無窮。惟佛爲無上正覺者,對于宇宙萬有生滅變化之真理,無一刹那間不徹上徹下徹內徹外完全明了覺知者。由此明了覺知所産生之思想言論,後之學者,極其思想之能慮、五官之感覺,亦不能出此範圍之外而別有所謂新佛學。故西洋文化則隨時代而有進化,東洋文化則經時愈久而退化愈甚。世之不達此義者,以西洋科學方法而研究佛學,所以捍格不入。此佛學在東西洋文化中之特殊性質一。

  二、應機與隨執之異  東洋文化是應機而施者,西洋文化是隨執而設者,此爲二方大致不同點。而佛學在東西洋文化中又獨有特殊之性質。蓋東洋文化雖同爲應機而施設,但佛學所容納之知識,又爲佛當時證明宇宙萬有之真理所産生者,故其所言皆爲正智。世人之智識皆謬誤不正見,佛因是而發起大悲心,應用當時所證得之正智而發爲言教,故所言皆爲應機應時之教法。應時者,觀察時代所流行之學術思想,而施以補救方法;應機者,隨衆生之程度,說適當之教法,所謂:應以聲聞身得度者、爲現聲聞身而說法;應以緣覺身得度者、爲現緣覺身而說法;應以菩薩身得度者、爲現菩薩身而說法;乃至應以宰官、童男、童女身得度者,亦爲現宰官、童男、童女身而說法。佛以衆生之程度不等,故其教法亦有五乘之別。蓋程度淺而教法深,則不惟無益而反有損;法華之五千退席,斯其明證。所以善于教化者,皆有應機施設之方便。如論語言“仁”,其門人所問皆同,孔子所答則隨人而異,此亦應機施教之一端也。西洋文學所包含之智識,皆生于五官感覺之經驗:有感覺社會之現象爲經濟所壓迫者,則發表其經濟之學說;有感于經濟爲資本家所壟斷者,則提倡社會主義之學說;人各以其所見而發爲學說,故學說歧出。佛學雖有高深淺近之別,惟是應機而說教不同,非如西洋學說之隨人見解而異。此又爲佛學在施設上與各家特殊之性質二。

  2 無漏與離言

  一、有漏與無漏之別  無漏者、謂完全美滿之意,不完全不美滿者,則爲有漏。佛學爲修養內心之無漏善法。東洋孔、老諸子,雖有高出常人之內心修養學,若依佛法觀察,則其修養尚未臻圓滿之境,其知識亦有不完全之處,祗可名之曰有漏學。習此學者,能實行人群之道德,亦可以不失人天之福報;雖非究竟圓滿之真理,但所證入之心境,則亦非西方學者所能企及也。

  二、著言與離言之別  西洋人研究學說,雖藉宇宙有爲感覺之經驗之對象,而又須賴前人由經驗所産生之言說,以爲推論之基本:若離言說文字,則無所謂學說。故西洋文化所言,皆非真理之表示。何以故?凡近于真理者,皆含有離言性故。蓋言說文字,雖能表诠萬有之義相,決不會因言說文字而覺萬有之實相。蓋一切言說,唯是隨順俗情而假施設,至其究竟,皆以言而離言,決無以言說文字所表示之義理爲究竟圓滿者。證以儒家,則孔子曰:“余欲無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他若宋、明儒之從事靜坐,與參究未發之性,皆是冀以離言而契入實相之明證。即老子亦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乃至“吾不知其名,強名之曰道”。皆指離言本然之實相。惟孔、老二家雖說離言,仍在言說文字上而顯示離言,盡文字言說形容之能事。以表示離言之境界,非文字言說所能言,猶是意識分別邊事。而佛學,則爲根本無分別智所流出。在俗情上,凡見一事,必由分別方有智識。惟佛智而無分別,無分別而智;無分別而智,爲一切言說分別所不能入。蓋佛之所證者皆超出言說之上,雖超出言說而不離言說,如因指見月,指固非月,但見月亦須待指;法本離言,然聞法亦須因言。所謂說法四十九年,說者未說一字,聞者未聞一字。俗學則由學而保存其學,佛學是以學而取消其學──如羅漢名爲無學位。金剛經言:“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此等皆宣此義──。此亦佛學與各種學說不同之特殊性質也。

  乙 修學之適當態度

  世人對于佛教,或謂須重學理之研究;或謂當作行爲之修養;或謂研究佛學應持懷疑之態度;或謂佛法聖言,唯宜絕對之信受。雖具片面之理由,終非修學之標准。然則今日吾人學佛,應用何種爲適當之態度?茲上探我佛了義之經,下擇適機修學之法,略述二分。

  1 考據與信仰

  考察事實,必有證據,方能破人類過去之疑惑,起現前之新信。漢人治經,皆爲考據之學,其所言說,既作學理之考據,亦爲史實之證明。仰信者,以能發明真理之人,爲自己信從仰求者。但無相當之考據,則其所信每成爲盲信;若專持己意之考據,則對未證悟之言論,必妄肆诋毀。茲爲方便學者起見,複分爲二:

  一、參用史實之考據  今世研究佛學者,大致可分二派:一、訓诂派,二、義理派。訓诂派之研究,依訓诂解釋文句,然泥守陳言,鮮有發揮。義理派之研究,類皆望文生義,穿鑿附會。以是二因,研究佛學者雖多,而佛之教理,茫昧難知如故。故今後從事佛學:一、應研究立說者之地位及立說者之思想,與當時所流行各種學說之關系;二、應研究教理發展之程序,及因襲推衍之途徑,與變遷沿革之因果;叁、後世傳承佛教者,每有誤會教理之弊,故學者必持依法不依人之態度,而辨別後人對于教理之誤解,于佛說亦認識其爲了義與不了義;四、佛教在流傳上亦有爲後人改易加入者,宜慎辨別。乩壇所傳與得于夢中、山谷等種種不經之談,無智之佛教徒,亦多承認爲是而信從者。

  考佛當時說法,本無記載之文字。逮佛滅後,其弟子欲使教法永留于世,乃各以當時親聞所記憶者,共同誦出,爲文以結集其義。其傳入震旦者,又皆經過翻譯之手續。是則佛之經典,皆有曆史可言。故學佛者,必依教理,研究教理;又須從事佛教史,以考據教理之真僞。觀上述之四條,亦足證參用史實以考事據之必要矣。二、尊重果覺之仰信  史實之考據,今人亦有見及此理者。惟不知曆史之考據,在佛法中祗可應用于相當之事實。而必泥執史學研究之法,對于佛說種種事相乃多否認,如近之學者每犯此病。故此後學佛,應有第二段尊重果覺之信仰,即信從得證佛果者有超人之智識,其所證知之境界有非人類之常智所能征驗者。故研究佛學,于聖言量應有尊重之態度。若依常人之智識,以研究史學之眼光而應用于佛學,則考據必不相當,且必因此而根本否認佛果所成之學理。故學佛無尊重果覺之仰信,則修行學佛必無所標准。如研究儒學者,其心目中亦必先信孔子有超人之聖德,堪爲人類修學之標准,方能研究儒學而成爲儒家之所謂聖人。佛法中有種種不思議事,吾人修學若不到成佛境界則不能證知此種事實。如說此經佛當時在龍宮宣講,與稱佛在大光明中演說;又說華嚴經由龍宮誦出,及大日經爲南天鐵塔取出等說。若無果覺之仰信,徒持凡夫之知見以考據佛學,于此種事必成懷疑。以懷疑故則不能信受,無信受則永無成佛之希望。當知有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若信有非常之人而仰求修學,則向之所訝以爲非常之事者,終有的確證到之一日在。比如有人未到北京,別有一人因到北京而了解彼地之情形,轉向此人而稱述其親身視察之景況;在此人既未曾經曆,他人所說亦不能信受,必永無明白之日。學佛之人若修養未到,于佛說種種神變境界既不能有實地試驗之能力,于佛說又不能取仰信之態度,則亦終于疑惑而永淪生死已。此種信仰,本爲合理之態度,實非迷信盲從者之可比。蓋佛實爲證知宇宙萬有圓滿之真相者,若吾人但信有宇宙萬有之真理而不信有能證悟萬有真理之人,則所承認之真理亦非實有。何以故?無能證無上圓滿之覺者,即亦無所證圓滿之真理故。故修學佛法,證據與仰信二方面,皆應有相當之態度。

  2 教義與宗趣

  一、廣探教海之理義  佛學非言語上之空談,學佛亦非盲從之行爲,皆有相當之教義與行爲。佛之教義,猶如大海,故應博覽。然又非泛泛之博覽可比,必具有冷靜之態度與深沈之觀察,不應執一經、一論、一宗、一派之言論,以攻擊他宗爲不合佛法;應有平等普遍之研究與平等普遍之觀察,又不宜參以一己之感情作用與研究他種學說之凡俗見解,以爲研究之標准。否則,決不能明白佛學之圓滿真理。故應廣探叁藏之玄文,以求如理之教義。

  二、尋究宗極之行趣  今世學佛之士,其原因多被動于求智之心,故有謂先求如理之法相,而後起如理之修證者。佛言:佛言人命在於呼吸,一氣不來,前功盡棄。每一念及,辄爲寒心!故今爲諸仁者講適當之修學法。不惟願諸仁者依佛教之經典而明白其教理,且願同時依教理而起行證。蓋無教理則無修學之標准,無適當之行爲則教理亦成空談而勞心無實益。所謂行由理起,理由行證者此也。但研究教理,須得其系統,乃能起行趣證,此在佛法中名曰“宗趣”。宗有禅、淨、律、密等不同,在理義上則大致從同。于行爲上,則宗趣之方法各自別開。故修行應先明白大藏之教理,然後專趣一宗以求證入。如天臺宗言叁觀六即之理,若研究者、不可專守此宗陳言,以爲盡佛學之能事。當先廣探大藏之教義,求其于思想得一貫之系統,方有安心立命之處,方能起行趣證,故修行適當之態度;一、須明白大藏之教理;二、須尋得修行之宗趣。若能如此以研究至教,則必能明徹至教所诠之真理,斷疑生信。

  四 明真理──無我緣成…

《佛法救世主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