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救世主义▪P2

  ..续本文上一页是平等的;又世人所以有诸苦缠缚者,以有迷惑烦恼之故,而佛是已解脱一切迷惑烦恼,故佛又是自由的。以佛是平等的,故慈悲普救;以佛是自由的,故安乐无畏。若人世依佛法修行,无不可发“平等慈悲”而得“自由安乐”者。如弃此真理而不一究,自由平等卒鲜实效,世道人心终难补救。故今敢倡言于世人之前曰:处今世之乱,欲有以致今后之治,必全世界之各色人等皆联合而为佛法之研习,庶社会群众可以得一条到达太平新路耳!上编 心的净化管子曰:“心安则国安”;阳明曰:“即知即行”;中山曰:“知难行易”;皆以心的建设为国民建设之基者。佛曰:“净佛国土,当于众生心行中求,众生心净则国土净”;故首言心的净化。

  立志第一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一切佛经论之发菩提心,大乘起信论之成就信心,成唯识论等之大乘习所成性,皆立志之谓也。菩提心者依大悲起,大悲之起在救有情,故兹依次论之。

  一 救有情──佛法本是救世

  言“有情”者,有情意虑知之类也。吾侪人类及诸蠢动,未圆佛智,皆曰有情。情之本质,指阿赖耶、末那互依,六识随转。阿赖耶识变根身、器界,五识依有根身了别器界为境,阿赖耶识执持有根身为自体,有根身与阿赖耶同安危,故曰有情世间。器界曰器世间,乃阿赖耶中共相种之所变现,多识各变,同处似一。但诸有情互相顺违,不即不离,非一非异。

  今言救世,质言之、即救有情。昔亦尝谈佛法救世之义云:(注三)

  佛教救世之义,且作四段而谈:一、世的定义,二、世何以须救,三、今世灾患之由来,四、佛法救世之方法。

  一、世的定义  就凡俗言:上天下地,中间有人为万物灵,此之人类即以天地为世间。依佛理言:一者、时世,以诸法流行之分位,有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之表现。二者、世俗,以历史上、习惯上通俗如是故。前者为迁变无常,后者为虚伪无实,总斯二义即是世义。更依佛法中世间出世间而言:世间谓迁变无常、虚伪无实,出世间即超出此迁变无常、虚伪无实。间者、中间,谓堕于无常、无实二者之间,即谓世间。世间有二:一、有情世间,二、器世间。名有情者,以有情命知觉故。此世间赅括三界、五趣有情。但三界五趣亦各不同,如无色界无依正二报之身器,唯有情识的生命;欲、色二界既有正报之身,复有所资为生之依报,此依报即器世间。如人为正报而地球则为依报,以为人所依资故。

  复次、器世间以共业而成。共业者,一类有情业力之总和也。吾人平日一切造作行为,凡能影响于他人者,皆谓之共业。业有善、恶,故果报亦有等差,如人之有贫富贵贱,即其例也。唯业之起,每无所知,以故世间之成,乃由不知不觉之或善或恶业,非神所造,亦非凭空而来。救世者,即从有情之业力以救之也。

  二、世何以须救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喻有情迷惑颠倒心之活动。由此活动,于器世间则有成、住、坏、空,有情世间则有生、老、病、死诸苦。不知苦而贪求,不遂其求便生嗔恨,而贪、嗔等杂染依则为愚痴,所谓三毒是也。于此应了诸法无实,本空如幻,惟有情识业果,以从因缘生故。诸有情类不晓斯义,由彼三毒及与我慢,迷惑颠倒造诸恶业,故经喻之如火,三界如宅,宅既被火,故须营救。然此仅譬喻之一,若以水灾、饥馑灾、刀兵灾为例,其义亦然。以此世间在灾难之中,特人不自觉耳。

  三、今世灾患之由来  古来诸家学说,说多不同。或以人伦道德教人,或以神天为教,佛则以五戒、十善及出世三乘之法随机应化。而近二三百年有所谓“进化教”者,谓人由动物递嬗进化而成,更能进化发达至他种境地;恣纵人类保持自己生存与蕃殖自己种类之二种欲望,而生存竞争优胜劣败之说,异口同声,佥起倡道。工与工战,商与商战,党与党战,国与国战,种族与种族战,阶级与阶级战,乃至家庭社会亦互相倾轧,一切智识事业皆用为竞争之工具,以图达其所谓富强之目的;而不计实际上能满足、与满足时能安享否也。此种以富强为人生最高目的之思想,即儒家亦不谓然。孟子见梁惠王,王问:“何以利吾国”?孟子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是其明证。夫竞争之起,起于贪等三毒,三毒心增长滋盛,人祸、天灾遂相继显露。而救济之法,则非凡俗智识所能及也。

  四、佛教救世之方法  凡俗之说,既不能济斯浊世,故兹依至圆无上之佛法,而分根本与临时二种救济法以解决之。所谓根本救济法者:如救贫人,须今受教育使有谋生之技能,乃能自保其生存。今欲根本设救,应令先明佛理,喻如教育。所谓三界犹如火宅,以及苦集灭道四谛法等是。苦、谓生老病死等;集、谓贪等烦恼及业,此二为世间因果。道者、以戒定慧三对治贪等为出世因;灭者、解脱成就义,为出世果。谛者真理,谓此四皆决定之真理也。明理而后依以修行,即得证果。或但教以五戒、十善等人乘法,使觉进化论之谬误,而近于人的真正安乐境。然有时灾难,若无根本救济法施于前,则不得不更用临时法以救济之,如政治、经济之财施、无畏施等之施救。则道非一途,此不具论。

  读此、可见佛法本在救世。然志何以须从普救有情而立?曰:志者、心之所之也。浅人心之所之,只在一身、一家,扩为一乡、一党、一族、一国而至地球人类,尽矣。但地球坏而人类灭,则所志亦绝矣。必知真有者为阿赖耶识──情──,竖无始终,横无边中,虽各成系统而不乱,乃互遍交彻而无间。就现行、犹有界、地之隔别,论种子、则并生、佛而兼具;是故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唯普济之能济,无自了之可了。性海圆融,法身无量,除救有情,此心更何所之哉?非为存身故救有情,以救有情故存身耳。以一切有情为自身,自身即一切有情耳。使非然者,此身终归败灭,勤苦苟延残喘,曷若遄死之为愈耶?志之所立,必于普救有情,然后周遍而安稳,深彻而坚固,可以长劫精进,求无上觉。

  二 求正觉──救世必在佛法

  正觉者,无上遍正觉之简称也;即吾人求学之最高目的。何者?吾人求学,在乎学成之后能救身及国等。今既发心普救有情,苟非求得无上之遍正觉,则终难致普救有情之效。故正觉者,能普救有情之大知能也。昔尝论求学之目的和方法云:(注四)

  求正觉时,有三重信:一、信必有契真实之正觉,二、信已有得正觉者,三、信吾人可得正觉。即信法、信师、信自之谓也。必正觉乃能救有情,得正觉者曰佛;求正觉必依佛之法,可见救世必在佛法。为救世求正觉,当从研究佛之至教而入。

  三 研至教──释尊遗教

  上言为学之序,首当拣择古今哲人之说求得至极圆满之教诠,奉以为研究真理之标准,以破除若他传、若自起之谬误,此即“研至教”之谓也。推寻至教,端在佛言。此地球上成佛陀者,曾有释迦牟尼。吾人对释尊遗教之大藏经论,视为产生“净心”之母。当如何以研究之乎?兹分二节言之:(注五)

  甲 佛学上特殊性质

  流行于世间之学说,大致不出四种:一曰、科学,二曰、哲学,三曰、佛教,四曰、宗教,惟世人对于佛教,能研究而深明其学理者,于世实难多得。故浅狭之流,或批评佛教为宗教;世智辩聪之辈,则又误认佛教为哲学。实则、佛教非宗教、非科学而尤非哲学,只能称为佛教。今将佛教之真理与世间之学说,而比较其特别不同之性质,试分二节述之如下:

  1 来源与施设

  一、圣心与凡识之异  来源异者,即指东洋学说与西洋学说所以产生之因缘,各自有其不同也。盖西洋文明多近于科学之哲学,而东方文化则近于宗教之哲学。耶稣虽流行西洋,究其根本则又出于东洋。西洋为科学昌明产生之地,希腊古代虽有哲学之名、而其所言多近于科学方法;及科学发明后,竟无独立完成之哲学。东洋虽为哲学最盛行之国,但亦无脱离宗教之范围而别成为哲学者。代表中国古代哲学之孔、老二家,皆以天、道二字以标所宗;其对于宇宙万有之形形色色,亦以天、道二字解释之。唯其重视天道也,虽无专门宗教家之祈祷礼拜式,其承认有全知全能之人格神,则与宗教同一迷信。佛学虽产于东洋,就凡夫俗情上间亦说有欲界之天、色界之天、无色界之天;虽亦建立有人乘之道,天乘之道,声闻、缘觉之道,菩萨与佛所行之道;但言天道之义,则高出于儒、道诸家之上。孔、老二家时或天道并说,时又说天即是道、道即是天;其于天道之义,犹恍惚而未睹其真。若依佛法解释:则天即是天,道即宇宙万有缘生之真理,佛即发明此真理之人。于此亦足证佛法非西洋科学之哲学、与东洋宗教之哲学所能范围。

  但东洋文化,注重内心之修养,其言论皆修养内心所得之经验。今之佛学,即佛当时修养内心之结果。孔、老二家所发明之道,亦因修养内心而证于高出常人之心境。有释迦心性上之证明,乃有佛学;有孔、老心性之证明,乃有儒、道学;其余诸子百家,不过于孔、老心性上所证明、言之未详密者,更发挥其说而自成学派。西洋文化,偏重客观之经验,其所自诩为西方人独得之科学,亦不过藉宇宙万有现象为经验之基本,使前五识对于万有之作用起感觉,意识更从而加以归纳及演绎之工作,使成为有系统有部分之知识。此西方人研究学问之通义,故其学说皆由五官感觉而发明者。故虽有哲学,亦皆近于科学之哲学。东洋学说,皆发源于超出常人之心境;故东洋可名为圣人之学,西洋可名为凡夫之学。而佛之教法,不惟超出西洋之学说,即与东洋之孔、老诸子,其证明之心境尤有深浅粗细之不同。

  故世间所有之学说,皆随时代而有进化;唯佛学独有退化而无进化。何以故?佛学由无上圣智所流出故,与通常之学理学说出发点完全不同。盖通常之学说,乃依半明半昧之常识推究所成,从所已知者而推究其…

《佛法救世主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