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六祖夜半于五祖言下之悟!(見海刊四卷十二期)
一六 佛出家日感言(佛隱)
依照住持僧寶之義,應以比丘、比丘尼、沙彌、室叉摩那尼、沙彌尼之五衆儀製;而住持佛化于人世者,爲佛教出家衆。從消極一方面言曰出家,從積極一方面言曰爲僧。故以僧言,雖佛亦可收在僧數中也;小乘某部中有此義。然釋尊當時出家與後世之爲僧異,以非在儀製故。而此感言,卻能抉發其旨。大慈將出家,吾嘗爲言之,惜入山苦行未滿而夭矣!太虛閱。(見海刊五卷四期)
一七 與嚴定書(了意)
太虛曰:爾師叔之意甚善,是真能重興湘中佛教之僧寶也。但湘事須湘僧界自行團結以振興之,余雖不能至湘,爾等分二叁回湘佐之進行可也。(見海刊五卷六期)
一八 唯識大旨(唐大圓)
唯識家言:“心意識了,名之差別”,故心與識,或言差別,或無差別,皆同性相,其理體──性──皆無爲,事用──相──皆有爲。故舊雲:言唯心則一如泯寂,言唯識則萬法森羅,分爲性相二宗,此後人之望文生解,非唯識家之典訓也。太虛閱記。(見海刊五卷八期)
一九 一個由耶教歸佛教之留美學生的呼籲(趙慧綸)
按:趙君子儀,本粵中富商子。先在嶺南大學,因閱海潮音,來鄂訪余,聽講圓覺經。其父召歸,令赴美留學。旋以家遭大故,傭工苦學,頗受合比扶助,力勸歸耶教不從。嶺南耶教徒,複加誣毀,憂憤頻絕。今改入蜜根斯大學,以血書誓文來,乃錄之以告有弘法西洋大願之仁人長者,傥哀其志以成之!蓋慧綸、實一笃信佛教之好青年也!釋太虛附言。(見海刊五卷九期)
二0 法界學院學生上太虛法師書
稱凡雲聖,名太相濫;依律成僧,實獲我心。太虛白。(見海刊七卷一期)
二一 大乘種姓辨(會覺)
此論具見精心結撰,確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于余向所言者,能引聖教多方成立。其關要處,乃在對于“法爾”作“有勝勢用”解,對于“始起”作“現一刹那才熏生”解。然實順于“唯熏生”義,但將久遠來熏生增長有勢用者名爲法爾,現才熏起無勝力者名新熏生;與唯識論以無始本有名法爾,諸熏習生皆名始起──有熏習生起之始期者皆名爲始起──,義解有別,故無畢竟不般涅槃法性。
複次、諸難無盡:未來際皆成佛,無生可度,佛不出世,亦成無叁寶謗。余難亦可例推。
又都不許種現無始本有──猶自然有──,初無種故,誰種生現及種生種?初無現故,誰持于種及熏生種?故推理上必須種現皆無始有,如難陀言:能熏所熏皆無始有,由此種子無始成就。此無始有,乃推理法應爾,故名法爾。否則、無法可言,無假說可安立。故一切法假說自性,但是假說,執實起難,廣如中、百遮破。知不可說,爲悟他故順理假說,雖說無說。故諸法相唯分別識,諸法唯識,其義如是。離言智證,無可安立。太虛評閱。(見海刊七卷叁期)
二二 答大定居士論性具善惡書(象賢)
此中根本解決,應知仍在審定名義。以真如一名之诠義不同,以致紛爭莫了。閱予佛法總抉擇談,起信論唯識釋及釋疑諸篇,當可知矣!太虛。(見海刊八卷二期)
二叁 唯識性之研究(滿智)
本刊第八年第叁期,有滿智所撰之唯識性研究一篇,名相纰缪甚多,不惟未能稱題發揮,且往往文不對題,閱者勿遽以其言爲確也。又予以忙,未遑糾正,如有谛知其所誤之處,爲文指出,俾不致盲盲相引,尤企望之!(見海刊八卷四五期合刊)
二四 海潮音停刊(大醒)
熱心諸君最好組一海潮音學社,本吾所發表對于佛法僧之宗旨,爲一貫精神之繼續,則改爲半月刊或半年刊均無不可。太虛識。(見海刊八卷十一十二期合刊)
二五 今日僧伽應持之態度(唐大圓)
唐大圓居士于第五期本刊上,有“今日僧伽應有之態度”一文,對于釋尊在此土之律儀建立,猶未善研究,致于優婆塞夷之外別言居士,攝于僧內。閱者應究覽余去年與歐陽居士論作師一篇,乃知各有應安之分宜。且若雲正名,則居士一名乃居家士女通稱,尤不及優婆塞之必爲信佛之徒也。太虛附啓。(見海刊九卷七期)
二六 佛教與遠東民族(羅珀G.ROBERT)
八月十九日,由西貢之中法學校校董李立、教務長陳肇琪二君介紹,會羅珀先生于中法學校,出示關于佛學之著作二種。羅君在歐戰時,曾任法國軍一方面之司令,戰後深悟戰爭之非理,居南洋以校長自隱,專研佛學。其所談雖未盡大乘玄致,然能得叁乘共教理之精粹,足以飏落神教,而于科學、哲學之上,建設人生最高之信仰矣!羅君深怪中國人有此精深佛學,乃棄而不顧,不能發揮以覺世人。乃取其短篇之已譯華文者,寄登海潮音以饷國人。太虛志。(見海刊九卷九期)
二七 勸請全國居士如律的護持叁寶書(藏文學院)
佛教非有此嚴正崇高之苾刍僧,爲人天之所瞻仰尊敬以立其體不可。然適應現代及中國之環境,隨順有情,亦當更有菩薩衆以宏其用。願天下明達更詳審之!太虛閱畢附言。(見海刊十卷七期)
二八 禅宗與密宗(談玄)
禅宗即心成佛,雖通天臺之觀行即佛乃至究竟即佛,而以觀行即及分證即爲多。密宗之叁種成佛,理具成佛是天臺之理即、名字即而理即爲多;加持成佛是天臺之觀行即、相似即而相似爲多;顯德成佛是天臺之分證即、究竟即而分證爲多。至于生佛一如,此在名字即已能悟到;握皇玉玺,亦名字即能得諸佛秘藏義也。二二,九,叁0,太虛閱。(見海刊十四卷十一期)
二九 暹羅留學團抵暹第一次報告(悲觀等)
按:悲觀、等慈等四苾刍,學法暹羅,太虛負有指導之責。前蒙國內外缁素諸公熱心贊助,俾獲成行。于其到達後詳細情形,必蒙垂注,乃將其來信,托佛教日報代爲發表,以纾關念。而就所報告詳情,此後應策令如何力學,尚祈缁素諸公更賜教言!太虛附識。二五,二,一九。(見海刊十七卷叁期)
叁0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密多經頌(戴季陶)
不空居士戴季陶院長,發願于中國周孔儒化基本上以弘昌大乘佛法,與太虛曾屢言之。而此次書贈羅曜青居士之護國般若頌,即闡明斯義者也。太虛敬閱,(見海刊十七卷九期)
叁一 佛教之性質及其曆史(惟幻譯)
譯者爲一在錫蘭留學之僧學生。此所述雖爲國內稍習佛學者恒知之義,然可藉以見一般歐美人所了解于佛教教義之見地,及譯者試譯之成功,故爲發表于本刊。太虛識。二七,十一,二七。(見海刊十九卷十二期)
叁二 業報論(廣文)
有功佛法,有功世道之傑作!我曾擬作成業報論,得此暫可不作。太虛閱。二九,七,七。(見海刊二十一卷八期)
叁叁 我的以佛法改造自己計劃(雨堃)
解大乘理、發菩提願,先修人乘行,即爲十信位菩薩行;故此即初步菩薩行,亦即今菩薩行所重。不可抛開大乘理解,及成佛作菩薩弘願,把人乘與大乘割絕開,乃能以人乘作爲進入大乘階梯。太虛閱(見海刊二十一卷十一期)
叁四 我怎樣信解佛法(力嚴)
我昔于大乘宗地圖解,曾說佛世之教法,無大小顯密區別。佛滅後,以時代地域等環境及傳持僧團之關系,尤其是傳持僧團指導人之不同風格,乃從佛法中偏發揮其中一分,遂成大小顯密等差別。此文頗能從迦葉上以說明了佛滅後小行大隱的初五百年佛教形勢。但其刻畫迦葉處不宜過甚,取其足以提明初期先盛行小乘之一因子足矣!太虛閱。叁十,一,二十六。(見海刊二十二卷四期)
叁五 佛在人間(力嚴)
依無量世界一切衆生爲出發點,不但依此世人類爲出發點,爲佛法一殊勝點。棄此而局小之,易同人天小教。故佛出人間,以人間爲重心可,局此人間而不存余衆生界,則失佛法特質,不可不慎!太虛閱。(見海刊二十二卷六期)
叁六 從中國史籍中考見的緬甸佛教起源(魯斯)
太虛按:魯斯教授是仰光大學以華文史料研究曆史的專家。看這篇文字,他似乎關于雲南的史料尚涉獵不多。但由雲南經緬甸的一條古路是一個要點,若能考得清楚,則昆明所傳金馬碧雞的阿育王子故事,及阿育王派人傳教金地的傳說,與釋迦初成道時獻供的二商人爲緬甸人,都可貫穿起來。還有第五世紀的巴利文文化中心,是南印度或錫蘭,也是一個要點,因爲他是發展成千余年來錫、緬、暹佛教的根據。叁十年六月二十九日,在缙雲山。(見海刊二十二卷九期)
叁七 四依新扶擇談(雨堃)
四種四依及法四依的分析,也相當詳盡了。在法四依,我曾爲不同次序的新的表解,茲附于下:
四不依
識
人 語 不了義
法 義 了 義
智
四 依
禅、般若,亦祗是依實相般若智而已。太虛閱。(見海刊二十二卷九期)
叁八 法海探珍(力嚴)
法海探珍,于“我的判攝一切佛法”,有很精巧的推演。叁法印的叁角形,也與我昔于“大乘的革命”中所畫者義同。但有幾點意義,要再說一說。
一、我的叁期教法,開始于佛滅後的流變,而以佛世的一味爲源。此文于佛世一味,似稍疏忽。二、以緣起叁法印中某一法印的偏重,來推判叁期教法及大乘教理的叁宗,雖都可以,但緣起叁法印的緣起一實相,叁法印相即的一實相,尤應注重。叁、無著、世親特闡藏識及真有,舉出其轉入真常論之勢,固甚有理;然印度二期大乘教理,應以馬鳴加入,其次序乃先真心論、次性空論、後唯識論者。從六七紀間到十一二紀間,包括馬鳴、龍樹、無著叁系。大乘原從弘闡菩薩行佛果殊勝,進而發揮所依之教理,故馬鳴由佛本行贊而開展真有妄空的起信論,正可爲興起大乘之開始。四、行與教不定同時,少數闡教者獨唱勝理,所行每仍隨衆。馬鳴至世親,皆住小乘僧團;那蘭陀玄奘前後始萌大乘僧團,故佛世時奠…
《編閱附言(五十七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