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编阅附言(五十七则)▪P2

  ..续本文上一页六祖夜半于五祖言下之悟!(见海刊四卷十二期)

  一六 佛出家日感言(佛隐)

  依照住持僧宝之义,应以比丘、比丘尼、沙弥、室叉摩那尼、沙弥尼之五众仪制;而住持佛化于人世者,为佛教出家众。从消极一方面言曰出家,从积极一方面言曰为僧。故以僧言,虽佛亦可收在僧数中也;小乘某部中有此义。然释尊当时出家与后世之为僧异,以非在仪制故。而此感言,却能抉发其旨。大慈将出家,吾尝为言之,惜入山苦行未满而夭矣!太虚阅。(见海刊五卷四期)

  一七  与严定书(了意)

  太虚曰:尔师叔之意甚善,是真能重兴湘中佛教之僧宝也。但湘事须湘僧界自行团结以振兴之,余虽不能至湘,尔等分二三回湘佐之进行可也。(见海刊五卷六期)

  一八 唯识大旨(唐大圆)

  唯识家言:“心意识了,名之差别”,故心与识,或言差别,或无差别,皆同性相,其理体──性──皆无为,事用──相──皆有为。故旧云:言唯心则一如泯寂,言唯识则万法森罗,分为性相二宗,此后人之望文生解,非唯识家之典训也。太虚阅记。(见海刊五卷八期)

  一九 一个由耶教归佛教之留美学生的呼吁(赵慧纶)

  按:赵君子仪,本粤中富商子。先在岭南大学,因阅海潮音,来鄂访余,听讲圆觉经。其父召归,令赴美留学。旋以家遭大故,佣工苦学,颇受合比扶助,力劝归耶教不从。岭南耶教徒,复加诬毁,忧愤频绝。今改入蜜根斯大学,以血书誓文来,乃录之以告有弘法西洋大愿之仁人长者,傥哀其志以成之!盖慧纶、实一笃信佛教之好青年也!释太虚附言。(见海刊五卷九期)

  二0 法界学院学生上太虚法师书

  称凡云圣,名太相滥;依律成僧,实获我心。太虚白。(见海刊七卷一期)

  二一 大乘种姓辨(会觉)

  此论具见精心结撰,确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于余向所言者,能引圣教多方成立。其关要处,乃在对于“法尔”作“有胜势用”解,对于“始起”作“现一刹那才熏生”解。然实顺于“唯熏生”义,但将久远来熏生增长有势用者名为法尔,现才熏起无胜力者名新熏生;与唯识论以无始本有名法尔,诸熏习生皆名始起──有熏习生起之始期者皆名为始起──,义解有别,故无毕竟不般涅槃法性。

  复次、诸难无尽:未来际皆成佛,无生可度,佛不出世,亦成无三宝谤。余难亦可例推。

  又都不许种现无始本有──犹自然有──,初无种故,谁种生现及种生种?初无现故,谁持于种及熏生种?故推理上必须种现皆无始有,如难陀言:能熏所熏皆无始有,由此种子无始成就。此无始有,乃推理法应尔,故名法尔。否则、无法可言,无假说可安立。故一切法假说自性,但是假说,执实起难,广如中、百遮破。知不可说,为悟他故顺理假说,虽说无说。故诸法相唯分别识,诸法唯识,其义如是。离言智证,无可安立。太虚评阅。(见海刊七卷三期)

  二二 答大定居士论性具善恶书(象贤)

  此中根本解决,应知仍在审定名义。以真如一名之诠义不同,以致纷争莫了。阅予佛法总抉择谈,起信论唯识释及释疑诸篇,当可知矣!太虚。(见海刊八卷二期)

  二三 唯识性之研究(满智)

  本刊第八年第三期,有满智所撰之唯识性研究一篇,名相纰缪甚多,不惟未能称题发挥,且往往文不对题,阅者勿遽以其言为确也。又予以忙,未遑纠正,如有谛知其所误之处,为文指出,俾不致盲盲相引,尤企望之!(见海刊八卷四五期合刊)

  二四 海潮音停刊(大醒)

  热心诸君最好组一海潮音学社,本吾所发表对于佛法僧之宗旨,为一贯精神之继续,则改为半月刊或半年刊均无不可。太虚识。(见海刊八卷十一十二期合刊)

  二五 今日僧伽应持之态度(唐大圆)

  唐大圆居士于第五期本刊上,有“今日僧伽应有之态度”一文,对于释尊在此土之律仪建立,犹未善研究,致于优婆塞夷之外别言居士,摄于僧内。阅者应究览余去年与欧阳居士论作师一篇,乃知各有应安之分宜。且若云正名,则居士一名乃居家士女通称,尤不及优婆塞之必为信佛之徒也。太虚附启。(见海刊九卷七期)

  二六 佛教与远东民族(罗珀G.ROBERT)

  八月十九日,由西贡之中法学校校董李立、教务长陈肇琪二君介绍,会罗珀先生于中法学校,出示关于佛学之著作二种。罗君在欧战时,曾任法国军一方面之司令,战后深悟战争之非理,居南洋以校长自隐,专研佛学。其所谈虽未尽大乘玄致,然能得三乘共教理之精粹,足以飏落神教,而于科学、哲学之上,建设人生最高之信仰矣!罗君深怪中国人有此精深佛学,乃弃而不顾,不能发挥以觉世人。乃取其短篇之已译华文者,寄登海潮音以饷国人。太虚志。(见海刊九卷九期)

  二七 劝请全国居士如律的护持三宝书(藏文学院)

  佛教非有此严正崇高之苾刍僧,为人天之所瞻仰尊敬以立其体不可。然适应现代及中国之环境,随顺有情,亦当更有菩萨众以宏其用。愿天下明达更详审之!太虚阅毕附言。(见海刊十卷七期)

  二八 禅宗与密宗(谈玄)

  禅宗即心成佛,虽通天台之观行即佛乃至究竟即佛,而以观行即及分证即为多。密宗之三种成佛,理具成佛是天台之理即、名字即而理即为多;加持成佛是天台之观行即、相似即而相似为多;显德成佛是天台之分证即、究竟即而分证为多。至于生佛一如,此在名字即已能悟到;握皇玉玺,亦名字即能得诸佛秘藏义也。二二,九,三0,太虚阅。(见海刊十四卷十一期)

  二九 暹罗留学团抵暹第一次报告(悲观等)

  按:悲观、等慈等四苾刍,学法暹罗,太虚负有指导之责。前蒙国内外缁素诸公热心赞助,俾获成行。于其到达后详细情形,必蒙垂注,乃将其来信,托佛教日报代为发表,以纾关念。而就所报告详情,此后应策令如何力学,尚祈缁素诸公更赐教言!太虚附识。二五,二,一九。(见海刊十七卷三期)

  三0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颂(戴季陶)

  不空居士戴季陶院长,发愿于中国周孔儒化基本上以弘昌大乘佛法,与太虚曾屡言之。而此次书赠罗曜青居士之护国般若颂,即阐明斯义者也。太虚敬阅,(见海刊十七卷九期)

  三一 佛教之性质及其历史(惟幻译)

  译者为一在锡兰留学之僧学生。此所述虽为国内稍习佛学者恒知之义,然可藉以见一般欧美人所了解于佛教教义之见地,及译者试译之成功,故为发表于本刊。太虚识。二七,十一,二七。(见海刊十九卷十二期)

  三二 业报论(广文)

  有功佛法,有功世道之杰作!我曾拟作成业报论,得此暂可不作。太虚阅。二九,七,七。(见海刊二十一卷八期)

  三三 我的以佛法改造自己计划(雨堃)

  解大乘理、发菩提愿,先修人乘行,即为十信位菩萨行;故此即初步菩萨行,亦即今菩萨行所重。不可抛开大乘理解,及成佛作菩萨弘愿,把人乘与大乘割绝开,乃能以人乘作为进入大乘阶梯。太虚阅(见海刊二十一卷十一期)

  三四 我怎样信解佛法(力严)

  我昔于大乘宗地图解,曾说佛世之教法,无大小显密区别。佛灭后,以时代地域等环境及传持僧团之关系,尤其是传持僧团指导人之不同风格,乃从佛法中偏发挥其中一分,遂成大小显密等差别。此文颇能从迦叶上以说明了佛灭后小行大隐的初五百年佛教形势。但其刻画迦叶处不宜过甚,取其足以提明初期先盛行小乘之一因子足矣!太虚阅。三十,一,二十六。(见海刊二十二卷四期)

  三五 佛在人间(力严)

  依无量世界一切众生为出发点,不但依此世人类为出发点,为佛法一殊胜点。弃此而局小之,易同人天小教。故佛出人间,以人间为重心可,局此人间而不存余众生界,则失佛法特质,不可不慎!太虚阅。(见海刊二十二卷六期)

  三六 从中国史籍中考见的缅甸佛教起源(鲁斯)

  太虚按:鲁斯教授是仰光大学以华文史料研究历史的专家。看这篇文字,他似乎关于云南的史料尚涉猎不多。但由云南经缅甸的一条古路是一个要点,若能考得清楚,则昆明所传金马碧鸡的阿育王子故事,及阿育王派人传教金地的传说,与释迦初成道时献供的二商人为缅甸人,都可贯穿起来。还有第五世纪的巴利文文化中心,是南印度或锡兰,也是一个要点,因为他是发展成千余年来锡、缅、暹佛教的根据。三十年六月二十九日,在缙云山。(见海刊二十二卷九期)

  三七 四依新扶择谈(雨堃)

  四种四依及法四依的分析,也相当详尽了。在法四依,我曾为不同次序的新的表解,兹附于下:

  四不依

  识

   人   语  不了义

   法   义  了 义

  智

  四 依

  禅、般若,亦祗是依实相般若智而已。太虚阅。(见海刊二十二卷九期)

  三八 法海探珍(力严)

  法海探珍,于“我的判摄一切佛法”,有很精巧的推演。三法印的三角形,也与我昔于“大乘的革命”中所画者义同。但有几点意义,要再说一说。

  一、我的三期教法,开始于佛灭后的流变,而以佛世的一味为源。此文于佛世一味,似稍疏忽。二、以缘起三法印中某一法印的偏重,来推判三期教法及大乘教理的三宗,虽都可以,但缘起三法印的缘起一实相,三法印相即的一实相,尤应注重。三、无著、世亲特阐藏识及真有,举出其转入真常论之势,固甚有理;然印度二期大乘教理,应以马鸣加入,其次序乃先真心论、次性空论、后唯识论者。从六七纪间到十一二纪间,包括马鸣、龙树、无著三系。大乘原从弘阐菩萨行佛果殊胜,进而发挥所依之教理,故马鸣由佛本行赞而开展真有妄空的起信论,正可为兴起大乘之开始。四、行与教不定同时,少数阐教者独唱胜理,所行每仍随众。马鸣至世亲,皆住小乘僧团;那兰陀玄奘前后始萌大乘僧团,故佛世时奠…

《编阅附言(五十七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